從領先者到挑戰者,SaaS企業的護城河是什么?

1 評論 10982 瀏覽 20 收藏 16 分鐘

護城河是企業擁有的一種競爭對手無法超越的優勢,護城河越多越難超越,企業的壽命就越長。那么,在SaaS領域,企業的護城河是什么呢?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01 護城河是什么

早在很久之前,巴菲特老爺子對這個話題就有了定論:它是企業擁有的一種競爭對手無法超越的優勢。包括了四個核心點:無形資產、轉換成本、網絡效應、成本優勢。

其中,前三者都是建立在高價格之上,擁有這些優勢可以讓公司享受到更高的品牌溢價和產品溢價,最后一點卻是立足于公司本身,在同樣價格的基礎上,由于優化商業模式、不可替代的地位位置和資源,遠遠超越行業大多數競爭對手的規模,而形成的絕對的成本優勢,讓公司的利潤最大化。

02 市場領先者的護城河

對于市場領先者,最顯著的優勢是無形資產中的品牌優勢。

品牌的價值,體現在三個層次:分別是“了解”“信任”“偏好”。

  • “了解”就是知名度,這需要不斷在行業中刷臉,投入資源,讓產品為大眾所知。
  • “信任”就是美譽度,需要用時間來得到用戶的認可,這就需要產品質量過關,用一個【鋒利】的解決方案,切開客戶的問題,斬斷客戶的煩惱。
  • “偏好”,就是忠誠度,需要用感情不斷維系,在SaaS的一次次項目落地,需求溝通,咨詢續費中,讓客戶感受到公司的服務質量,進而建立情感連接。

在一些比較成熟的SaaS賽道中,因為進入得早,深耕得久,品牌優勢就更容易凸顯。

另外,先進入行業的企業,可以優先拿下有一定知名度的的客戶,在磨合中建立了解和信任。后續服務其他客戶時,將自己的品牌與客戶的品牌形成合力,客戶的品牌就能成為自己的背書。

HR SaaS領域的領先者北森,在IDC的測評中,連續多年名列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這樣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01年,北森成立之初,就已經堅定地站在了HCM領域。在未來的二十多年里,從測評轉向人力資源系統,從軟件轉為SaaS,從中小客戶轉向服務中大客戶,但在服務領域上,一直圍繞著HR,沒有改變過自己的方向。

現在北森的品牌效應,吸引了6000多家中大型企業合作。其中70%為中國500強企業,合作領域包括互聯網、金融、汽車、房地產、零售連鎖、制造、央國企等。

市場領先者也會有不小的成本優勢。

首先是技術帶來的成本降低。

眾所周知,PaaS是SaaS解決個性化需求的最強武器。SaaS有了PaaS,就像從4G進入了5G時代,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PaaS平臺的搭建成本和周期,至少為北森爭得了1年的領先優勢。當前北森也是唯一一家在HR SaaS賽道擁有PaaS能力的廠商。

北森建設PaaS平臺并不是臨時起意。早在2013年,招聘管理系統升級到V5.0,就將產品定位在:針對中大型企業客戶、靈活配置的軟件。在后續服務大客戶的實踐中,北森也越來越發現,要滿足大客戶個性化需求的靈活配置,PaaS是繞不開的路。

那PaaS無法滿足的客戶需求怎么辦呢?北森也已想好了答案。

先年推出PaaS for Customer,通過PaaS為客戶交付個性化的業務,讓客戶可以完成個性化的配置,實現千人千面,無需一行代碼解決客戶大部分的個性化需求。

再年推出PaaS For Partner,發展并構建伙伴體系,由生態伙伴給客戶提供客戶化開發的服務,滿足不在北森擊球區內的需求。

最后推出的PaaS for ISV(獨立軟件開發商),ISV可以在PaaS平臺上構建自己的應用,并再對外售賣。如果真的走了這一步,北森的護城河將再添一筆,用網絡效應搭建起自身-客戶-開發服務提供商三者之間的生態,成為像SalesForce一樣的生態創造者。

其次是整套流程標準化帶來的管理成本和服務成本降低。

劉潤老師說得好:管理是永遠的護城河,如果戰略是恢宏的決策,那么管理就是每日的功課。

要做到銷售規模的快速復制和放大,每日功課必不可少,而這些沉淀出來的標準化內容,往往是領先企業和新興企業拉開差距的部分。

在銷售線,客戶從試用-購買,到增購,至少需要這樣一一些物料。

  • 產品介紹:銷售,或者產品產出,一般以pdf的形式說明產品能力,解決問題。
  • 報價單:銷售用于報價。
  • 價目表:各版本價格和功能對比。
  • 合同:客戶合作以及代理合同。
  • 產品操作說明:具體說明產品各個模塊如何操作。
  • 產品培訓手冊:客戶購買系統后,需要對照培訓的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項。

在產研線,把需求變成產品,中間會涉及這樣一些產出。

  • 需求池:需求可以來源于外部客戶,市場競品,日常觀察,內部同事反饋等等,匯集需求池可以讓各方同事看到需求的排期和進展,便于安排各自的工作進展。
  • 調研文檔:可以分為需求調研、行業調研、以及競品調研。
  • 產品設計文檔:產品產出的,說明需求的文檔,用于研發閱讀。
  • 設計圖(切圖):設計產出,用于提供給
  • 測試用例:測試產出,用于確認需求的測試點,需要產品和研發一起確認。
  • 模塊說明文檔:每個產品,基于自己負責的模塊,描述業務背景和當前系統邏輯,作為內部的說明備忘,避免信息流失。
  • 系統說明文檔:整個系統搭建的概念和邏輯,服務于哪些業務,數據如何串聯。服務于產研內部,用于快速了解系統邏輯。
  • 業務說明文檔:基于系統服務的業務、行業,細致描述特殊名詞,運營邏輯,崗位分布,各崗位工作流程和責任等等??捎糜诠緝炔孔鼋y一培訓素材。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工作中涉及到了哪些,又有哪些還是缺失的狀態。

03 市場挑戰者的護城河

聊完了市場領先者,再聊聊市場挑戰者。

市場挑戰者,往往是從市場補遺者做起的。

補遺,就是補充領先者沒有涉及的市場空缺。

  • 領先者放棄,可能因為活太累,利潤不高,性價比過低。
  • 可能是認為市場過小,行業規模不夠美麗,無法支撐起未來的夢想。
  • 也可能是出于戰略的考慮,選擇性地放棄和公司當前不匹配的市場。

以上3種情況,每一種都能帶來市場補遺者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一步步壯大,成為挑戰者。

moka的例子就很典型。

作為一家年輕的企業,從2015年創立之初,為了避開北森的鋒芒,選擇了在更細分的賽道做深做強。

在北森為了降低中大客戶的服務成本,把研發資源大量投入在PaaS平臺時,moka all in 了HCM(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一個細分領域。在招聘管理上,用【智能】作為底色,以【AI+BI】為手段,打造了讓市場買單的特色產品。

舉個例子,就說企業的智能化人才庫模塊,moka是怎么做出特色呢?

首先通過AI的推薦,讓人才可以自動化入庫,并且將合適的候選人直接推送到HR面前,進行人才打撈。

然后再進一步,通過短信郵件或者智能外呼等自動化方式去激活人才,挖掘他們的意向。

最后通過BI數據分析,就可以去分析整個人才庫的運營和使用情況,并進一步改善。

做細的效果很不錯,經過幾年的發展,moka在招聘領域,已經超越了北森,做到了國內ATS市場占有率的第一名。

在這一模塊,moka確實稱得上深耕細作。設計了社招、校招、內推、獵頭、無接觸、自動化、AI+等不同場景的方案,既有傳統的精細化的招聘場景,也結合現在的防疫背景和技術能力,推出有時代特色的解決方案。

除了在產品模塊上細分,moka也在服務對象上進一步做了細分。

這里有一句moka的宣傳語:每10個互聯網的HR,就有一個正在使用Moka的產品。細分了模塊,再進一步細分行業,再擴展到其他行業,給每個行業都有定制的解決方案,足以見得moka的打法有多精細。

moka選擇做招聘,感性上來說來自于創始人的洞察,他觀察到許多公司的招聘網站體驗不佳,進而試圖改造這一現象。

同時也離不開理性的分析市場規模。

從IDC的數據看來,招聘模塊的市場份額和員工績效不相伯仲,兩者加起來幾乎占據了HR SaaS的半壁江山,這是SaaS選擇市場的先決條件。哪怕服務于細分市場,也需要保證市場未來有一定的成長空間,不然SaaS的標準化只是看上去很美,無法切實有效的降低成本。

并且moka并未止步于此,在這個模塊站穩腳跟后,開始嘗試向全模塊進發,正面對接北森的主戰場。

綜上,市場挑戰者的第一個護城河就是:更細的市場。

不僅能夠讓挑戰者找到一個點,站穩腳跟,而且能有效阻斷領先者的競爭。在領先者不屑于做,或者無法做深做精的地方,自己可以發揮所長,延展開來,做大做強。

也有些市場挑戰者另辟蹊徑,利用現有的優勢搭橋,延伸到了挑戰者所在的領域。

最典型的例子是飛書 PEOPLE,很好地利用了飛書本身就是協同工具的優勢,在現有的平臺上搭載自己的人力資源信息化服務,面向現有用戶推廣自己的服務。

總結一下,市場補遺者可以用更細的市場作為護城河,慢慢壯大成為挑戰者,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網絡效應優勢,往相關方向延續。

04 SaaS行業本身的護城河

在SaaS市場中,無論屬于哪一個競爭者的分類,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護城河,把自己和傳統軟件區分開來。

同樣是做CRM系統,賣SaaS和賣軟件,拋開服務形態不談,最大的區別是客戶和產品的匹配度不同。

SaaS行業,客戶和產品的匹配度要求比較高。一個客戶的需求拉出來,和現有產品的能力對比,最好有80%都是已滿足的,剩下20%是未滿足但是評估后符合產品規劃方向的。我們才會選擇服務這家客戶。

而軟件行業,客戶和產品的匹配度可以很低。哪怕只有20%的需求,能用現在的軟件滿足,也會簽下這個客戶。

所以,SaaS孵化出的產品是超級專家,接收所有相似的客戶的需求,統合成一套強大解決方案,隨著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這個方案也越來越強大,到最后,再來一個客戶,幾乎不用再去做什么事情,直接套用就好了,所以到最后賺的是經驗的錢,是復利的錢。

軟件孵化出的產品是服務者,很多個人分散到客戶手里,每個人一對一的服務客戶,這些經驗很難統一成合力,所以只能賺人力和時間的錢。

從這個本質上來說,很多企業還夠不上是SaaS,只能說是準入門檻高一點的軟件而已,還是通過時間去賺錢,沒有形成累積。

為什么聊這個呢?

是因為高匹配才能有高度的標準化,而標準化才有機會通過規?;档统杀尽2拍軐崿F面向軟件的成本優勢。

這也是為什么說SaaS企業選擇的市場,最好要是一個紡錘體。

大客戶不要太多,微型小型客戶不要太多,取中間這段更好議價和更好標準化的中間客戶,才能有更好的機會降低成本,賺取復利。

作者:假裝是運營,微信公眾號:SaaS學姐。

本文由 @假裝是運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不錯的一篇文章,自己也在saas行業,公司一直沒有起來,沒有護城河。以前只關注頭部客戶,結果做的saas不是行業標準,而成了定制,成本沒有控制,行業標準也沒有形成,產品能力也沒有提升,錯過了發展的最佳時機,客戶逐漸被挖走。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