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互聯網人的11條反社交指南

1 評論 5490 瀏覽 3 收藏 9 分鐘

在互聯網上進行社交,也需要注意社交禮儀,防止踩到別人的雷區。本文作者總結了11條發生在身邊的反社交行為,一起來看一下吧。

距離寫《互聯網人的社交指南》已經過去2年多了。很多朋友說很有共鳴和收獲,那就接著聊聊反社交指南吧。

1. 未經過群主同意,發帶營銷性質的內容

這一類很好理解,就是發廣告。但是還有一類也很招人討厭,我也把它歸在這一類里面,就是在群里組織大家干某件事情的行為。

想拉人干某件事情當然沒有問題,但是我們能不能先跟群主打聲招呼,征求意見,再去做這個動作呢?倒也不是征求意見,主要是為了讓群主感受到尊重,因為一般只要你不是提什么過分的事,群主都會盡量滿足你。

比如:XX(名稱/昵稱),我想XXX(想做的事情),不知道在群里問一下大家方不方便?這個時候,有可能群主都會親自來去群里給你問了。

群主比群里任何一個人的號召力都要強,群主天然就具備被大家信任的屬性,這也是為什么大家進群的原因。你去問更容易得到回應或者支持,還是群主去問更容易得到回應或者支持?毫無疑問是后者。

2. 未經對方允許,隨便截圖也不做打碼處理就傳播出去

這類事情我經歷過好多次,雖然不是說會影響我什么,但是以后我可能會對這類人長個心眼,不會多說什么。比如:A買了B的產品,但是B沒有經過A的同意,強行放大了A對B產品的認可程度,B強行在朋友圈告訴大家:A這樣優秀的人也買了我們的產品……后面巴拉巴拉一堆措辭都是通過A來營銷自己的產品。我們截圖涉及到人的頭像,ID等信息,最穩妥的方式就是打碼,很多時候你一個圖很有可能就會引起一些沒必要的麻煩,另外,如果是你的好友,你最好先問問對方同不同意授權,將這個信息發到朋友圈/社群/公眾號等等。

當然,這里指的是一些敏感的內容,那怎么判斷內容敏不敏感?據我觀察,一般有這么幾類:

  1. 激烈爭吵
  2. 評價型
  3. 敏感數據型
  4. 私密隱私型

3. 復制別人朋友圈的內容,直接粘貼到自己的朋友圈

說好聽點,叫做“因為你優秀,借來用用”,說得不好聽就叫抄襲。你們可能很難相信,朋友圈還能被人復制好幾條,還是別的朋友告訴我的,關鍵是還不止一條,這也就算了,還沒有屏蔽我,光明正大地抄襲,哈哈哈笑死我了。仿佛是在告訴你:我就是抄你啊,來咬我啊。那作為我自己來說,倒是沒有很在意,幾條朋友圈不算什么大問題,但作為抄襲的行為,確實很可恥,這是很敗人品的行為。

4. 到處和別人說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不行,這個平臺不行,那個平臺不行

這類人大概的特點是:總是喜歡吐槽,喜歡抱怨,給身邊的人帶來負能量。這其實是一種習慣,一種“看什么都看不爽,老子才是天下”的感覺,這會讓大家無法靠近。偶爾吐槽一下,當然沒問題,但是你不能給人留下“愛吐槽、愛抱怨、老子最厲害, 其他都是辣雞”的標簽。我知道大家身邊總會遇到一兩個這樣的人,你也沒太多辦法,繞道走即可。

5. 主動加別人,但是不發自我介紹

坦白說,我以前也這樣,沒有這樣的意識,現在盡量避免了類似的情況。但真的最近有好幾個人,搞得好像是你欠他的一樣,一問半答,不知所云。

對方通過你之后,你第一句話應該可以是這樣的:你好,我是XXX(個人基礎信息),在XXX看到了你的微信(何處看到的聯系方式),希望可以XXX(表明加好友的訴求)。

6. 剛加上你就發一大堆營銷內容,只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你很難相信,已經是2022年了,還在有人走簡單粗暴的成交方式。用戶早就厭倦了直接了當的促銷手段,破冰和信任都沒解決就想直接成交,是不是有點過于異想天開。今年真的遇到過不少,他也不關心你是誰,甚至也不知道你需不需要,好像在按著你的頭,逼著你要看完他給你賣的東西。

7. 伸手黨,喜歡白嫖,喜歡抖機靈,占便宜

他們常用的句式是:

  • 不是吧,這還要錢?
  • 不應該免費嗎?XX有嗎?
  • 給我發一下吧?XX一下怎么啦?我就看看嘛

8. 不尊重對方的時間,遇到問題直接一個語音過去,也不問你在哪里,方不方便語音,會不會被打擾

比發語音,更離譜的是,直接彈個語音通話過來,你甚至都不知道對方是誰,沒有給備注的那種。仿佛打過去的意思就是,你!立刻!馬上!要給我解決我的問題!不能拒絕!你誰啊?

9. 明明能用十幾個字概率的話,活生生用了三條60秒語音

這也是不尊重對方時間的表現,只是緊急地將自己要說的話用語音發了出去,卻沒想過對方接受你信息的時候舒不舒服,方不方便,費不費時間。

10. 不懂得感恩

覺得別人幫你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你想要人家做到100分,人家給你做了90分,你還覺得人家虧欠你10分。

11. 爆粉行為,也就是批量加好友

我當然很歡迎大家互相鏈接,前提是互相吸引的情況下。我清楚地記得,我一個朋友跟我說,誰誰誰在爆粉,你看,這種就一定是感覺被打擾了,如果你加了沒人說你,那證明你沒有冒犯到對方。我去私聊爆粉的那個人,她說,她的KIP是每天要加8個人,怎么了,完成任務有錯嗎?我說,你沒錯,然后她就沒在群里了。

知道不要做什么,比知道要做什么還要重要,以上11個雷區都是從我身邊發生的反面教材,希望你看完之后,能有所啟發,并且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因為現在的交友的第一步,很多都是從微信好友開始,謝謝你看到最后,祝你早日成為社交牛人。

本文由 @區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總的來說要有很多的分寸感,私人社交和公事還是分開,尖銳的觀點還是磨平一點,公式化的禮貌的東西還是越多越好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