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價大媽轉戰互聯網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以前去線下店鋪買東西,每每看到大媽們伶牙俐齒地砍價,就心生佩服,憑本事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網購出現,當大家都習慣一口價后,大媽們居然把砍價的陣地轉移到了線上。而面對來勢洶洶的砍價大媽,電商平臺和店鋪也做好了準備。
我一直生活在砍價大媽的陰影里。
作為一個不善言談、心慈手軟的人,在討價還價方面本來就不占優勢。而生活里那些砍價大媽的存在,更讓我平白多了不少煩惱:
- 一些討價還價比較普遍的場合里,商家為了應對砍價專家,故意把價格虛標很多。讓我這不敢狠砍價格的人,不知不覺吃了大虧。
- 剛買完一件衣服,沒準就能看到其他人,以一半甚至更低的價格買到。為了避免讓自己看起來很蠢很天真,也為了避免支付不知道有多少的“砍價稅”,再也不會去那些擺明了考驗砍價能力的商場。
- 即使只是簡單買個菜,擅長砍價的人也總能多拿到一點好處。雖然有時只是幾毛錢、幾根香菜的事情,但看到別人比自己買的便宜,總讓人感覺不是滋味。
自從有了便捷的網絡,我的生活仿佛出現了光芒。即使在砍價無敵的大媽面前,我也有了那么一丁點優越感:你需要當面跟人嘚嘚半天才能拿到的價格,我只需要在網上下單就能拿到,既輕松又防疫。
不過,這種優越感也沒停留太久。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挨家挨戶無論老人小孩,都接觸到了網絡。當我前一刻在網上低價買到大牌,還喜滋滋炫耀的時候,這些砍了一輩子價的大媽們,已經開始在網上和客服砍價了,買到的東西還是比我便宜!
一、砍價大媽的網絡戰況
1. 線上砍店鋪
某網店店主不止一次向我訴苦,現如今,電商客服的工作越來越艱難。
曾經,接觸網絡的普遍都是年輕人,看到了合適的產品、價格,直接下單購買,最多問兩句產品相關的問題。
即使偶爾有幾個砍價的人,也多基本一、兩句話就能解決,只要稍給點優惠就能滿足他們。
可現在隨著一眾砍價專業戶入網,并學會網購,電商客服每天接待起砍價的用戶,就不再輕松。
他們有大幅度殺價的狠心,不像年輕人要點優惠就行,而是直接照著一個不可能的價格張口。
他們有高水準的殺價話術,雖然未必經過科班學習,但卻是多年實踐鍛煉的結果。
他們還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耐心,如果不給出合適的價格,他們可以從早糾纏到晚。
這些在曾經在商場菜場中叱詫風云的人物,來到了網上,面對著網店客服,無異于降維打擊,壓榨出店鋪的利潤,心滿意足拿到了更好的價格。
2. 線上砍平臺
在店鋪中砍價,已經不能滿足這些砍價專家的雄心,他們把目光又投向了平臺。
學會跟京東客服拉扯,你可以拿到更多的京豆。
跟美團客服多糾纏一會,能夠拿到額度更高的無限制紅包。
與唯品會客服多說幾句,在價保的時候,能要到一些特殊優惠券折扣后的差價,若只是在系統中退差價,這部分無法直接退還。
無論哪個平臺,為了能夠解決日常問題,客服也都有一定的支出權限。
而這些支出權限,恰好成為了大媽們的目標,用他們無與倫比的砍價能力,把所有可能觸及的利益拿個滴水不漏。
3. 線上返線下
當你覺得,大媽們在線上已經砍價到極致的時候,大媽們又開始用線上的價格,去追擊線下了。
過去線下交易,往往信息不對稱。顧客很難知道商品的成本,出價往往只能按照習慣、經驗來判斷。
但網上的價格卻把這些缺失的信息補足了起來,在店里看到的商品,可以輕松上網查到相對低廉的價格。
若是給了年輕人,無非是線下看好東西,再到線上購買。
而大媽們則把價比三家發揮到了極致,拿著網上搜到的價格,再去店里跟店主砍價。用線上的價格,去迫使線下降價。
為了把東西賣出去,店主有時也只能出血,把價格壓到了遠超日常優惠的地步。
即使碰到店面、人工成本高,無法再降價的店鋪,大媽們也沒有什么損失,無非是多費幾句口舌的事情。
二、砍價上癮綜合癥
當消費場景從線下變為線上,大媽們也把價格砍到了網上。
場景在變,人性不變,趨利、塑造形象的本能,都驅使著人們繼續把價格砍下去。
而砍價空間的存在,也讓人們一次次砍價行為有所收獲,促使著下一次砍價的開始。
1. 砍價空間
如果你的店鋪遇到了這樣的用戶,你會把活動限定的價格給出去嗎?
在過去的時候,店主有更多不給價格的底氣。
實體商場里,某家店鋪的東西,很可能在一定范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店主能咬住價格不松口,轉了一圈找不到相似商品的顧客,也只能返回來購買。
但現在網絡世界卻給了顧客更多的選擇權。當用戶在某店鋪拿不到心儀的價格,可以輕松找到很多替代品,甚至是同款商品。
再加上各店鋪的客服人員,還價能力也參差不齊,A店鋪的客服不給降價,可能B店鋪的客服就很容易松口,給了更低的價格。
面對這樣的競爭態勢,商家為了捕捉交易機會,放棄一些利潤,也是可以忍受的。畢竟,若潛在客戶一走了之,就什么都沒有了。少賺點也比一點都沒有強。
2. 趨利
有砍價空間,只能算是客觀因素,每個人的趨利本能,才是砍價的根本源頭。
在社會上,每個人所支配的生存資源都是有限的,任誰都希望,自己的生存資源越來越多,自己的生活條件不斷變好。而這個過程無非兩點,開源節流,又可以說是多掙錢,少花錢。
商家站在了多掙錢的立場上。過去的傳統店鋪,售價高于綜合成本,才能掙錢,若售價能再高一點,就能多掙些錢?,F在的網絡商業,雖然收益來源越來越多樣,甚至還可以把目光放在融資上市,從而克制眼前掙錢的欲望,但對于大多數中小店鋪而言,銷售利潤還是核心的經濟來源。
因此,提高利潤空間,是商家獲利的主要手段之一。
同樣是趨利,消費者則站在了少花錢的一方。金錢只是一般等價物,必須通過交易,兌換成商品,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種種需求。而在這個過程里,花費更少的錢,換取更多的生存資源,就是人們因趨利而砍價的原動力。
所以,即使商場變成了網店,商家想多掙錢,顧客想少花錢,討價還價的現象就依然還會出現。
3. 形象
有時候,通過砍價,能得到的利益也許小不可言。
就像買菜砍去的幾毛錢,即使積攢一年也未必有二十、三十;額外要到一把蔫了的韭菜,也許拿回家自己都嫌棄不好而直接扔掉。
何況這討價還價的過程里,還要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但人們依然樂此不疲。
因為,當趨利本能所操控的少花錢行為,被人類秉持了多年之后,這種砍價的能力和態度,逐漸被大眾所認可、稱贊。
如果你生活在老廠宿舍,你肯定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談話:誰誰誰家的媳婦日子過的精,誰誰誰家的小子花錢大手大腳。
人們討論家長里短的時候,都把砍價能力、砍價戰績,當成一種優秀的品質,進而給與一個人精打細算、聰明能干等良好評價。
當一個過去因為節儉持家而備受稱贊的人,進入到網絡之后,又怎不會繼續保持、發揚自己的風格,在網店里砍價一番,拿到便宜,從而讓自己的形象更為穩固。
即使我們不常砍價,也難免會有類似的欲望。若秒殺到了超值的商品,若搶到了特價的團購券,也會跟身邊的人分享一番,來表現自己的能力、眼光、幸運。
三、砍價參差各不同
雖說到了網上,砍價的大媽們依然活躍。但砍價的具體行為表現,卻也與昔日有所區別。
這未必是網絡給砍價賦予了多少全新的特性,而是過去砍價差異的一種延續和發展——即使在網絡不發達的年代,處于不同場景中,人們依然會展現出不同的砍價狀態。
就像一個在菜市場里大殺四方的大媽,在超市收銀臺也不會多費口舌。
這種不同的表現,取決于人們對砍價的認知、意愿、能力。
1. 認知
一個場景到底能不能砍價,不僅是場景本身的規則,也會在天長日久后,埋入人們的認知里。
就像現在沒有人在超市里砍價一樣,人們的認知中已經判定——超市是不能砍價的。
也許最初并不是這樣,當超市剛剛出現的時候,一定會有人站在收銀臺前,讓收銀員打個折、抹個零。只不過,收銀員堅守了超市的規則,沒有打開砍價的通道。
天長日久,人們就都知道,在超市里砍價,是沒有結果的。
價格規則的穩定性,是在每一次交易中維護的。
就像沒有人找鐵道部砍價,因為沒人在買火車票的時候砍價勝利,所以人們的認知當中,火車票價該是多少就是多少,沒有必須浪費砍價的時間。
但很多網店,卻沒堅守住價格規則。
最初的時候,人們普遍不知道、不認為網購可以砍價,于是在選好心儀的商品、對比了不同店鋪的價格后,直接下單。
但在有人把砍價的習慣帶到網上,拉住客服要求降價,并且砍價成功之后,人們知道了原來還能在淘寶上砍價。
先例終將成為慣例,信息漸漸形成認知。
砍價成功的人不斷重復,沒砍過價的人也開始模仿嘗試,使網購砍價逐漸成為了日常。
2. 意愿
看見過別人跟淘寶客服砍價,有不少人會好奇嘗試,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堅持次次砍價。
是否砍價,取決于一個人的意愿,砍價究竟值不值、配不配。
所謂值不值,就是看砍價的預期收益,值不值得自己多費口舌。
如果購買數量巨大,所購商品金額很大,那么花時間去砍砍價也是值得、有必要的。
但如果買5塊包郵的小東西,而且只單買一件,有砍價欲望的人想必數量大減。
從現實收益來看,大多數人看不上幾毛幾分的收益。
從無形價值上看,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節儉持家的身份。
這其中又涉及到一個身份配不配的問題。
對于一個多年的家庭主婦而言,分毛必爭的砍價,正符合自己的身份。
但對于一個穿著名牌、開著豪車的人,若真去為了一塊兩塊砍價,人們都會懷疑,你手上的勞力士是不是地攤上買的?
3. 能力
再有就是砍價能力,這就是一個孰能生巧的問題。
過去網絡上,相對靦腆的年輕人居多。他們羞于砍價,即使看到別人都在砍價,自己也跟隨著砍一砍試試,往往也難以拿到最優的價格。商家稍微給出一點優惠,他們往往就不好意思再進一步殺價。
而現如今,當大波砍價老手涌入網絡。他們砍價能力經過了幾十年的磨練,并且不斷在砍價中受益。即使是面對著陌生的消費場景,他們也有能力、有意愿去試著看看能不能砍價。
面對這些認定網上可以砍價、砍價意愿十足、砍價能力優秀的高手,商家們已經開始顫抖。
不過這種顫抖,究竟是害怕,還是興奮,就又是另一個問題。
四、買的能有賣的精?
當現實中的砍價高手涌入網絡,不僅意味著網店要面臨更多討價還價,有更多人會低價成交。也意味著,有更多人參與購買。
而對于這些砍價厲害的大媽們,商家也自有辦法將他們的砍價能力抵消。
1. 態度
不容砍價,嚴規死守,就是杜絕砍價的最好辦法。
就像超市、火車票一樣,沒有砍價余地,也就不會有人在受挫一次之后,還喋喋不休。
這種態度,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商業體而言,格外重要。
如果只是一個小小的店鋪,即使給了某個用戶遠低于其他人的價格,也不會引發太多不良反應。
若是在過去的實體店里,給了張三低價,張三回去告訴李四,沒準李四第二天就拿著買過的東西來退貨。又或者給了張三低價后,張三扭頭就告訴了全村人,全村人之后都要求低價購買,使店鋪的利潤直接下降了一個檔次。
而網店的用戶相對分散,不會像傳統實體店客情那么密切,因此偶然給出幾個低價格,并沒有太嚴重的影響。
但對于較大的商業體而言,全地球一個村,用戶之間產生聯系的機會大大增加,共享價格信息的可能性也大幅度增加。
偶然透露出一個低價,就有可能走入非此價不買的境地。不僅價格體系擾亂,還有可能損傷品牌。因此對較大的商業體而言,規范客服的價格權限是極為重要的。
2. 價格空間
絕不妥協的價格策略,也必然有其缺陷,那就是包容性低。
對產品相對獨特、用戶關系較為穩定的商業體而言,嚴守一個價格是可以做到的。
但對于那些新打入市場、規模甚小的店鋪、品牌來說,這樣的價格體系,對發展極為不利。
于是乎,靈活的價格空間,就有了用武之地。
產品或店鋪,可以長期設定檔次眾多的優惠券。
若有不聞不問,對價格毫不在意的用戶,直接購買,店鋪可以賺取較多的利潤。
來了在意價格的用戶,進入客服界面,試圖砍價,機器客服就可以直接推送店內的優惠活動、優惠券,讓用戶得到一部分優惠,獲得滿足。
如果這部分優惠,還不能讓砍價兇狠的大媽們滿足,店鋪還可以拿出暗中準備的優惠券,讓他們滿意交錢。
這種層層遞進的優惠,與客服人工給價的最大差異在于,所有優惠行為,都涵蓋在價格體系范圍內。
一方面,客服人員無法給出超過規定額度的降價。
另一方面,優惠券的限時、限量、限額,也會為優惠本身添加一個保護——即使傳出去了,這也只是一張限時的優惠券,只有某段時間有,不是客服能隨心給與的。從而在價格有所調整之后,避免其他人再次索要低價,影響價格體系穩定。
3. 宣泄
砍價的行為源于本能驅使,太過強硬的拒絕,從情感上來說未必讓人舒服。而過多的超額優惠,即使是暗中以優惠券的形式給出,時間長了,也會損傷店鋪自身的價格體系、影響品牌自身的形象。
面對來勢洶洶的砍價大媽,如果降價不可避免,倒不如讓被砍去的價格,變得更有意義。
比如疊貓貓,比如砍一刀。
對用戶而言,既拿到了更低的價格,又滿足了砍價的需求,宣泄了砍價的精力。
對產品而言,既讓用戶的需求得到滿足,又使用戶的砍價行為,為產品提供了更多收益。而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話,就能拿到低價的便宜。
兩全其美,你好我好。尤其是在客服面對用戶砍價的時候,更多了一份柔軟的確信:若你想要低價格,我們可以提供,只要你做到了XXX,就能拿到低價,甚至白嫖產品。若你不想參與,也可以原價購買產品。
從而把用戶砍價的要求,變成了一個付錢還是費事的選擇,而不是簡單的拒絕或同意。既緩解了來自砍價高手的挑戰,又更好的實現了價格歧視。
五、尾聲
說了半天砍價的事,才發現,不知不覺間,雙11又不遠了。
當我看到,大媽們對著客服動動嘴,就能拿到我雙11連夜蹲守才能得到的價格,不免有些傷心。
有沒有人開個砍價培訓班???我第一個參加!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優秀的處理方案,同時滿足了人性和欲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