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節日卷王
每年的雙11,似乎都是一場價格戰的博弈,也是經濟增長模式的切換機制,被冠上各種消費噱頭,鼓勵消費,刺激消費。雙11不斷演變至今,帶來了什么?其意義是什么?是誰在參與這場博弈?未來發展將會如何?
買了嗎?沒有;你呢?我又囤一堆。
剛到公司,就聽到身邊同事,傳來上述對話,面對這個已經極富中國特色的大規模,人造節日,或者說“集體爆買行為”和對其推波助瀾的商業結構,時間久了,難免會讓人們反思。
我們,還需要雙11營銷嗎?
消費主義興盛,在精神分析學的討論中,被分為需求(demand)和欲望(desire)兩種概念,消費所能展現的力量,就是激發出更多欲望,讓用戶誤以為是需求。
然而,物質和精神都已經極為豐富的今天,我們真正的需求并不難滿足。
但“雙11”通過一個目眩神迷的「景觀社會」成功讓更多人相信「買買買,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的結論。
我想,難免有些說不過去。
一些人的買為哄對象開心,節日后面對被清空的錢包,有時自己并不開心;還有一些人的買是為釋放壓力,但是,當下的確很爽,下月還花唄日就心疼似火燒。
假設以「買」為中心,終究不是成就“超我superego”(精神學說的一種概念)的唯一辦法,但每年10月左右,氣氛已經到這了,商家、平臺們又不得不造出購物的狂歡假象。
面對種種現象,大家開始思考,被超級巨頭支配的狂歡節,雙11的意義在哪里?中小品牌可以不參加嗎?除價格戰外,還能講出哪些不同的消費故事。
一、雙11的意義
作家毛姆,在其經典著作《人性的枷鎖》中指出,“人生所有的意義就是無意義”,若現實中提到意義(significance)二字,我們難免有種,被上價值觀的感覺,對不對?
節日也同樣,沒有價值觀的節日會讓人有種「若有似無」的空洞感,雙11的意義僅僅只有買買買嗎?未必。
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1)滿足所有人的利益條件
2)社會經濟壓艙石
從前者市場角度分析,商業本質是發現需求,創作價值,滿足需求,獲得回報的過程;簡單說,企業商業活動是為了追求利潤,商業考量“價值和成本”兩個指標,所有活動都逃離不掉。
基于此,雙11全民狂歡的本質什么?
追蹤一個事項初始目的,最好可以回到歷史背景,更能清晰了解最初目的,2008年金融危機,阿里巴巴(HK1688)當年在港股上市,股票從最高40港幣跌落至9塊多。
淘寶C2C虧損較大,而高溢價的商品,像阿迪達斯、耐克(Nike)這些大品牌,當年主要渠道還是線下售賣,利潤非常高。
阿里巴巴,當時只有普通人逛的大市場,并沒有高端shoppingmall,怎么辦?新推出的“淘寶商城”業務,入駐要求面向大企業、大品牌,正好解決此問題。
但是,當年淘寶主要是C2C,大品牌在線下賣的好好的干什么要做線上呢?一方面需要人才適應,另一方面諸多高端品牌也沒看到成功案例,難免有些膽怯。
怎么辦呢?
一開始,由于商城業務沒起來,主導者黃若(桃花島主)也離職了,張勇接受后,就想辦法扶持B2C,基于商城功能完備情況下,其認為最大問題是用戶和商家對平臺感知度不深。
最終決定,需要像線下開店一樣,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活動來扶持B2C,培養高端用戶線上購物習慣,并增加品牌滲透率力,和溢價能力,這就是雙11的初衷。
從商家角度,大品牌肯定不希望自己降價參與平臺活動對不對,一方面介意渠道商較多,降價無疑有損品牌,怎么辦?
平臺發現傳統品牌積壓庫存非常大,于是乎,當年第一個雙11以“去庫存”為中心,從廣告、流量、甚至天貓主頁和各細分類目輪播圖,焦點圖,搜索詞上扶持品牌,這樣一拍即合,剛好滿足雙向利益。
從消費者角度,網民們主要投入時間成本和少量金錢,就可以買到5折,3折價格的大品牌尾貨商品,甚至新款式,又是送貨上門,無疑滿足帶來諸多新鮮感。
在這種雙重利益下,平臺在雙11才開始投入大量廣告費用來刺激用戶,滿足三者利益,所以,這才是平臺、商家、用戶背后的商業本質。
從后者宏觀角度分析,眾所周知,我國經濟拉動有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后兩者是內循環代表,站在改革開放40余年的的長時間線看,我國主要通過3種手段來刺激內需。
其一,固定資產投資;不論是鐵路、高速為代表的大基建,還是全球工廠的制造業投資,投資對我國總量拉動都是卓有成效,也正因此,我們才能在2008年經濟危機時穩住大盤。
其二,對居民消費拉動;主要呈現波浪式曲線,前期本質是財富刺激,受市場經濟紅利影響,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的提高,再驅動消費;中后期則是為儲蓄下行推動消費。
但是,由于前十年,我國處于高經濟增長好勢頭,居民消費預期高,就出現降低儲蓄進行消費(超前消費)現象,該怎么辦?
經濟學中認為,投資收益邊際增長處于長期下行區間時,就需要居民下調其儲蓄預期,回到消費拉動內需的軌道中來,以保證內循環增長模式的切換。
那么,在2014年-2019年,正是我國社消增長最耀眼的幾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要弱于社消增長,那無疑就需要人們降低儲蓄,甚至提前消費,以拉動社消增長。
也就是那幾年,京東、阿里為代表的電商企業,才抓住內需紅利紛紛上市,在此期間,以消費市場為主導的企業崛起,小家電、消費升級、國潮主旋律恰巧起到關鍵性作用。
加上雙11、618、黑色星期五這種節日,在儲蓄下調和穩定宏觀經濟增長局面下,無疑剛好迎合消費主旋律。
但不巧的是,2020年之后上述節奏才被打亂,社消增速落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又開始新的一波劇動,讓人們開始捂緊錢包,提高儲蓄率以應對不可預測的風險。
由此,作為十幾年存在的一種購物節,從節日角度堪稱「消費卷王」最合適不過,從宏觀角度,對消費刺激,夯實內循環基礎無疑起到壓艙石的作用。
不信,你試想下,如同春節的儀式感一樣,如果大家一年到頭都消費疲軟,沒有集中性爆發的潛質,那無疑不利于經濟增長模式的切換機制,這樣,很容易讓供給、供需側陷入零和博弈狀態。
二、到底誰在卷
內卷(involution),原指,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形態以后,即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化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
很多高等學校學生,用來指代非理性內部競爭,或“被自愿競爭”,換言之,一種因競爭而引起的精力、物質消耗與浪費現象。
以往過節,大家都喜氣洋洋,前幾年雙11也這樣,這幾年卻發生巨大變化,加班到12點,銷量慘不忍睹,用戶為搶購某個商品還得定鬧鐘,反而更忙了,那么,雙11到底誰在卷?
第一方面,屬于平臺方。
營銷的本質是促成交易,從最初形態而言,節日就像線下集市,平臺將買家、賣家撮合到某個地方最終完成價值匹配。
拿京東、天貓,兩家平臺而言,關于是否促銷都拿不定主意,但是大家都必須宣布自己的政策,如果一方降價,另一方不降價,用戶自然就跑到降價的一方,對不對?
這兩年不說政策后,開始圍繞注意力爭奪,以避開流失嚴重情況發生,想要滿足該條件,無疑從玩法下手最好不過。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羅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曾講述一個道理,即;市場往往受到情緒驅動,而非價值判斷驅動。
情緒具備互相傳染屬性,能使市場走向越來越偏向價值判斷,同樣的道理,如果每年雙11都在講清庫存、價格優惠,商家平臺最后都賺不到錢,該怎么辦?
顯然通過各種互動、游戲玩法,將營銷方法植入心智最佳不過,一方面能夠避開價格優惠的表面刺激,另一方面也能夠使用戶樂不此疲的玩在當中。
這也是前幾年電商大促討論中,最重要話題之一,砍價、蓋樓、集卡片到最后結果優惠幾塊錢,前期看似不重要,長期以往就認為被套路其中。
講真的,平臺也不想。
畢竟,情感在理智面前,時間長了,同樣的套路自然不會上當,但,其他平臺都在玩時,你不玩用戶很難被吸引,再者,你是造節,造節自然需要聲勢浩蕩宣傳,玩法屬于逃不過的一關。
第二方面,屬于品牌方。
供給大于供需市場背景下,價格競爭無疑是最為常見和有效的手段之一,與質量、技術、服務等競爭手段相較,價格競爭不僅見效快,而且殺傷面積大。
因此,雙11,無論制造是流通商,往往爭先恐后地亮出價格戰這一似乎無往而不利的制勝法寶。
一位做酸辣粉品牌的市場負責人談道,不是我們不追求高品質、高價格策略,而是競品不講“武德”,你敢提價,同行就敢降價,你認為自己給行業增加貢獻,別人并不這樣認為。
消費者經過幾十年教育,對于“比價烙印”早已揮之不去,同款商品,你比別人貴10元,別人為什么買你?
你說自己因為“品牌溢價”,其實在零食品類里,有時,品牌效應不夠大,等于一文不值。
加上,目前供給側并無法做到,前端用戶下單,直接訂單傳輸至工廠,工廠生產發貨一條龍服務,所以,只能按照傳統囤貨、壓貨模式。
當庫存大,回款力不足時,對新品類開發動能自然就低,尤其是存量市場爭奪下更顯得格外慎重,然而,短視頻崛起更讓價格戰模型再次深化。
原本,經過幾十年迭代的雙11不需要再走9.9元包郵傳統低價,可現在,新平臺崛起,意味著商業重新洗牌,看似信息迭代效率,實則背后仍在內卷品牌、供應商,壓榨工廠端。
造成終極形態是,好多同行因為利潤太低做不下去;所以,價格戰是繞不不過去的一道防線,如果想出現拐點,無非加速生產周期,迭代一批老思維的品牌主,市場形態才慢慢有所改變。
由此我們看出,雙11原本初心是促銷。
可是,隨著時間拉長卻變成“支配與被支配權的游戲”,起初平臺和平臺之間爭奪商家、用戶,慢慢演變成平臺之間活動玩法、價格較量,到短視頻形態后,又多了內容屬性。
所以,最后成了“各家自己卷自己”,我們回到電商本身看,這一切始終逃不過用戶爭奪戰,那么,問題來了,品牌,消費者有沒有必要一起內卷?
三、有沒有必要卷
我認為完全可以參加,它有兩個好處:
1)推新品,利用節日清庫存
2)性價比足夠高
首先,從產銷和流通大視角看,每年固定時間的集體大促,客觀上在短時間將各類資源集中統籌分類,實現非常明顯規?;?,進而降低商品生產、銷售、倉儲、流通等成本,使得參與方都能受益。
雙11整體營銷力度大,即便品牌自己不做活動,站內對某些垂直品類的補貼都可以把價格打至8折左右,流量自然沒話說,各平臺都會集中火力在商城端。
但是,并不是你的。
這意味著,任何平臺(京東、天貓、抖音、快手)站內流量并不便宜,參加過雙11的商家都清楚,而且各種滿減降價會無形變相壓低利潤。
換言之,品牌可能面臨前面買流量,后面降利潤,能不能hold住就有待商榷。
如果是大品牌,大店鋪無疑存在一定光環屬性,若利用老客戶,加上雙11活動,加上店鋪已有內容池,推新品牌顯然就非常樂觀。
畢竟從平臺角度看,流量對大店鋪、大品牌的傾斜度蠻高,消費者也更傾向于看評價、店鋪信任度等各項指標,被種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如果你是小微賣家,沒有自己客群,店鋪又小一樣都沒占,只想通過買流量和降價玩法獲取新用戶,推新品,可能就會得不償失,雙11不參加也罷。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基于優質互聯網基礎建設,參與電商大促的時間成本與勞務成本已經非常低廉。
在在羊群效應影響下,大家對“便宜”二字最敏感,該便宜并非指價格戰的便宜,而是基于本來品牌應該有的價格上“擁有折扣”。
一項研究指出,此方面非常有利于品牌清庫存,不論是找主播帶貨,還是參加站內活動,將商品保留成本價(微薄利潤)進行售賣,甚至新舊組合,明確告知顧客,反之接受度會更高。
消費心理學研究認為,多數人在廉價商品上獲得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往往超過節約的金錢價值。
換言之,用省下的錢,是很難買來在采購環節的快樂,這些基于人類特征做出的統計,適用于多數人,與貧富差距關系并不大。
因此,拋開繁瑣的玩法與套路,雙11,在互聯網時代屬于理性者的“福利”,這種“福利”是基于總體社會經濟效能,在較短周期內迅速提升產生的,平臺方、品牌方、消費者即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所以,這種福利也是客觀的,不參與或者無法參與的人,潛在的權益在某種程度上會被攤薄,那就和其是否參與的主觀意愿關系不大了,那么,這種現象還能持續多久呢?
四、卷到什么時候
有個詞一直被互聯網人使用,叫做「信息平權」。
簡單講,也就是世界是平的,互聯網加速信息流通,打破任何行業,傳統模式下的信息壁壘,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接受,并且享受信息所帶來的變化。
平權的底色是“普惠”,像大家經常聽到的金融普惠,知識普惠一樣,前幾十年,電商雖然大步躍進但并沒有真正做到「普惠」階段。
為什么?
首先,我們知道電商根本是「人貨場」,貨即銷售的商品,場通常指線上線下門店,這兩年短視頻興起,讓人場進行了升級,原本我們只能消費,現在每個人可消費,可成為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
固,兩端“形態價值”在不斷被釋放。
電商視角看,以前頭部平臺只有淘寶、京東、唯品會幾家頭部,現在快手、抖音、小紅書、線下盒馬、蘇寧、沃爾瑪均有自己APP,均可稱作為電商,甚至還有一些SaaS平臺有贊、微盟也都延伸出貨品交易。
用戶視角看,以前我們只能在幾家大平臺購物,現在想想看,微信內,刷視頻時,甚至做地鐵時,各種信息APP都直接不用任何跳轉的可以消費。
其次,原本只有雙11,618,現在抖音921好物節,快手116心意購物節,蘇寧818發燒節,國美3月13日~15日購物節,這些足以說明,“卷王雙11”大節點,正在被稀釋。
雖不至于衰敗,但可能成為時代烙印。
再者,內卷的根本是進化(evolution),物種在壓力下進行篩選,然后慢慢發生改變,到最后只遺傳原本一點點,最終能夠適應環境的才能生存。
近幾年技術發展可謂是最積極、最革命的社會變革因素,我們發現,當技術變成一種生產力時,就會提高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從而使人們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并在過程中進化出新的精神文化。
拿直播帶貨來說,雖然這種畸形商業模式并不被認可,但它的確促進雙邊市場的流動,對消費循環起到一定支撐作用。
的確,一些東西無意義化存在(低俗短視頻,直播),給人帶來感官刺激,勾起獵奇心,長期來看,缺少靈魂的共鳴和生命力,始終會被社會所改變。
文化也是,彼時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雜家,如此多的學說流派,文化空前繁榮,思想激烈碰撞,現在令人所追尋的又有幾個。
新時代后,我們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基礎,發展出新思想,再到近些年人們開始關注唯物、唯心主義等;無疑說明一代人的思維、生活方式,所滲透的文化屬性已經正在被時代所改寫。
如同:
以前跟別人講謝謝會說“謝謝”到后來跟別人講“3Q”,慢慢延伸至“三克油”,到現在的“酸Q”,甚至“2333、芭比Q了、我真的會謝”這種情緒詞代替。
這兩年,一些新國貨品牌出現,像東方彩妝花西子,完美日記,以及領跑零糖態度的元氣森林被人們所接受,甚至又充分感覺到各種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諸多科技概念崛起。
所以,沒有什么東西是一層不變的。
當文化被迭代,各平臺玩法被厭煩,信息真正平權無差異,也許未來,人們并不需要像雙11這樣大的狂歡節。
被取代的是,以倡導某種健康態度、精神內核的小節日所形成的圈層演變。
但是,這種形態可能還要很長一段路要走,畢竟,品牌還需要在短視頻賽道中,進行一段時間內卷,反之,短視頻電商的路并沒有真正完善。
總體而言:
節日卷王,正在內卷。
真正的折扣,只有當商家完不成自己銷售目標時,反向求助消費者,資本裹挾倒逼商家,在消費者市場份額上內卷,獲得基本的垂青,才能正向扭轉。
簡單一點說,存量下,商家給消費者讓利,換來市場份額上漲,才是消費者真正能享受和看到的福利,商家卷起來,才是消費者全民真正的狂歡。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