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離我們有多遠?

1 評論 2315 瀏覽 1 收藏 10 分鐘

元宇宙概念出現之后,大廠們選擇入局搶占先機,互聯網人也在元宇宙“發育”的過程中不斷更正、或完善自己的相關認知。那么,實際意義上的元宇宙距離我們還有多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元宇宙?本篇文章里,作者發表了他的看法,一起來看一下。

如果給元宇宙下個定義,我想很難用幾句話概括出來。涉及太多的概念,混雜在一起,每個人都會堅定自己對元宇宙的認知。從瀏覽過的書籍,看過的電影,以及行業交流等等摻雜的融合,每個人會對自己的理解無比自信。如果有一天你要做一家元宇宙的公司,照你的方向走下去,最終 Meta 就是最好的例子。

元宇宙離我們有多遠?

最近兩周,我補完了《賽博朋克:邊緣行者》(Cyberpunk:Edgerunners),還有《邊緣世界》(the Peripheral)的前六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劇情有一點夸張,很多設定確實很令人摸不到頭腦??苹妹绖】梢圆挥醚a全邏輯上的漏洞,但對現實社會的我們來說,往往漏洞都是我們無法在短時間解決的難題。

元宇宙離我們有多遠?

這讓我想到 2002 年,幾乎沒有人認為移動互聯網會取代 PC 時代,只有瘋子才會相信電信公司、諾基亞、蘋果、微軟、Google 將構建新的移動平臺。

現在,我們看到了各種元宇宙話題和戰略。那么,我們在 2002 年的移動戰略是什么?我們關閉 WAP 站點了嗎?幾乎沒有人這樣做。我們不知道手機屏幕會變得多大,我們不知道它會在 2007 年之后徹底改變,我們所做的一切都無關緊要。但我們在那里學習和試錯,并思考它可能會變成什么樣,同時知道這可能并不多。這仍然是正確的策略。

同樣,VR&AR 就很類似諾基亞在 2007 年開始推出的智能手機一樣。我記得我人生的第一部手機,也是第一部智能手機,就是 2007 年買的諾基亞 5530。當時我以為智能手機一定是這樣的,但誰能想到后來者 iPhone 和 HTC 的出現,顛覆了原有大家對智能手機的認知。

一、預測的偏執

沃比根湖效應,泛指人們對自己所有權內的任何事物都較他人所更看重,進而往往高估其價值,形成隱性的偏見。同時普遍不能認真聽取別人的忠告和建議。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自己的東西估價過高這一傾向一直沒有變過,這的的確確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偏見。

2017 年,一個叫 Keiichi Matsuda 的 Youtuber 在油管上傳了一個帶有非?!扒罢啊钡亩桃曨l視頻《Hyper Reality》。

如果看過《失控玩家》( Free Guy )的朋友肯定會發現里面有很多參考是來自于《Hyper Reality》。這個視頻也接近于我們未來幾年能夠觸及的 VR&AR 的發展目標。

從這個角度來看,“元宇宙”更像是在說“另一個移動互聯網”——但它仍然是互聯網,只不過把用戶從手機的屏幕上遷移到一個新的屏幕上。雖然新設備可能意味著新平臺,也可能意味著一批新生產者的誕生。不過,這些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互聯網的本質——仍然有很多公司在一個所謂的“去中心化”,實際很分散的場景下構建各自的業務和體驗。

目前,我們是否高估了技術所能夠解決元宇宙的場景和沉浸問題。對于迄今為止能看到元宇宙的“雛形”可能鳳毛麟角,“元宇宙第一股”Roblox 似乎正在給我們比較好的示范——元宇宙需要的基礎是“創造”。因此 Roblox 投入了巨大的激勵獎金來吸引創作者構建一個又一個有意思的體驗場景。

可問題在于我們依然擺脫不了現有技術的束縛,“創造”是需要很高的門檻。這就像在 2000 年的時候,你根本不會去想智能手機會發展到現在這種地步,就更別提有 AR 和 VR 這種超越了現有技術的想法了。我們的思想雖然超前,技術和平臺的限制仍無法避開,所以很多制約因素會讓整個預測的發展趨勢變得撲朔迷離。

知名投資人 Benedict Evans 認為,即便 VR 設備能夠像手機一樣普及,那些更好的設備并不一定使其具有通用性。

最明顯的是,我們已經在游戲機上應用摩爾定律 40 年左右了,游戲機體驗已經變得非常好了,但大多數人都不在乎。PS5 性能優越,體驗更好,客觀來講是出乎意料的,但全球游戲機的安裝量僅為 1.75 億臺?,F在應該很清楚,增加更多的多邊形構造——摩爾定律的又一個十年——不會改變這一點??v使索尼和微軟使出了渾身解數,但大多數人都不感興趣。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 VR 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具有更強的沉浸感。所以一旦 VR 設備足夠優秀,提供完全沉浸式的體驗,它將自動突破現有的瓶頸,很有可能與智能手機一樣普及起來。話又說回來,我們真的想要沉浸在另一個虛擬世界中嗎?或者說,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究竟會在哪個臨界點產生平衡?AR 也是一樣,增強現實后,當我們分不清真實和現實的時候,AR 是否就會取代眼鏡?

二、兩個世界

就像當初沒有預測到移動互聯網會成為近 10 年的主流一樣,我們也一樣很難判定未來的趨勢是否就是 AR&VR 所創造的一個“元宇宙”。盡管種種跡象表明,這種趨勢下的所能呈現的藍圖就是這樣的,大部分依然是在觀望的狀態。

首先是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聯通性。我們從現實轉化到虛擬,再從虛擬轉化到現實,究竟有沒有可以串聯起來的的關鍵突破口——比如像馬斯克的 Neuralink,還有 Synchron 這樣非常先進的腦機接口公司。如果未來真的能夠實現像電影《邊緣世界》(the Peripheral)中主角那樣使用場景,那么“元宇宙”的某些關鍵技術難題被攻克了。

其次是如何把分散的內容聚集到一個平臺,同時要保持去中心化且有社區規則共識?這將是拋除技術之外,我們最難解決的問題??赡懿粌H僅是幾十家寡頭互聯網公司的博弈,還有可能是國家和區域的明爭暗斗。他們通常會破壞“去中心化且社區規則共識”。

不可否認的是,數字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變得尤為重要——我們身邊的一切都被重新用數字定義標準。但要想達到“元宇宙”,很有可能我們本身——一個鮮活的個體也會被數字化。到那個時候,我們的道德倫理底線是否能夠支持我們繼續去創造“元宇宙”就很難講清楚了。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元宇宙還離我們很遠?;貧w到互聯網,最起碼站在“互聯網守門員”的角度來看,一切還有待商榷,不是嗎?

專欄作家

社交產品筆記,微信公眾號:社交產品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某獨角獸社交產品公司行研,擁有多年海外產品經驗,對于社交行業有一定的研究和洞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覺像是下一個世紀才會出現的事情,目前知識提出了這個想法,真正實現還得好多年。

    來自江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