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產品經理的“耿直”理財與操作總結
財富就像稻谷,先播種,再發苗,然后才會收獲,而理財就是先種下的那粒種子。本文是一個產品經理的“耿直”理財與操作總結,一起來看。
“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先發苗,后長穗,再后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
“五分鐘教你如何一夜暴富”,“十個財富自由的方法”……等等,似乎每個人都很焦慮,對收入的焦慮,對財富的焦慮,希望著能有一種快速的方法可以讓自己過上“夢想中生活”。但在我看來,財富就像稻谷,先播種,再發苗,然后才會收獲,而理財就是先種下的那粒種子。
一、為什么想理財
理財,通俗來說,就是對資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富的保值和增值。理財的原因也很簡單,希望可以利用已有資產來增加收入。
回看這幾年,A股漲漲跌跌,尤其最近兩年,疫情籠罩下總是跌多漲少。所幸黑夜過后總有朝陽,隨著疫情逐漸好轉,股市也開始回暖。
隨著產業紅利的褪去,每年都是“最難就業的一年”。一方面工作的壓力在增加,在職的擔心被優化,找工作的難以能拿到好offer;另一方面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增加收入來源,導致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收入單一更害怕變化。而用錢生錢的理財方式,并沒有到崗到人這種限制,不會占據太多時間,而且隨著資產的增加,理財收入也會增加,可以作為收入的有益補充。
還有外部環境的變化,有些發達國家年利率已經呈負數了,工資沒有變,但能買到的東西變少了。消費主義盛行,規劃好自己的儲蓄,更是一種“開源”的好方式。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額外收獲:股市上的信息反饋往往要比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上的真實得多,畢竟那是用真金白銀買出來的變化。
為什么理財?原因非常簡單,難的是怎么樣去理財,資產該如何配置,應該去買哪些理財產品?在什么平臺上買比較放心?遇到問題應該找誰幫忙……諸如此類,有非常多的疑問。
從最初找朋友問,自己網上查資料看課程,嘗試自己繪制圖表,到后面開始使用各種銀行、理財類App,再到現在基本只用招商銀行App和一些自己繪制的圖表。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也收獲了一些有益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希望能有所幫助。
二、怎么樣去理財
1. 理財前的準備
1)有一些基本的概念
我剛開始理財的時候,專門買了經濟學的一些書,比如《牛奶可樂經濟學》等,也去咨詢一些在投行或者債券公司的朋友,但是更多還是去看一些課程,相對書籍更容易接受,相對于咨詢效率更高。
但是要注意一點,內容一定要可靠!可靠!可靠(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錯誤的知識會迅速帶來金錢的損失。一個朋友不知道在什么平臺上找的課程,教著去買 P2P,結果暴雷血本無歸。我更傾向于大平臺,喜歡在招行App社區里和民間高手交換觀點,跟著專業的基金經理、老師等等名家直播,系統學習理財知識。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在財富的長河里,知識才是那個永恒的燈塔?!?/p>
2) 了解自己的資產構成
了解了一些基本概念后,還需要知道自己有哪些錢,應該怎樣去配置,建立風險意識。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圖,是公認的一種合理的家庭資產配置方式,把資產分成四個賬戶。
簡單來說就是:
- 現金賬戶:近期要用到的錢
- 保險賬戶:購買保險抵御風險的錢
- 投資賬戶:購買高風險高收益的錢
- 穩健賬戶:購買低風險低收益的錢
占比建議分別是10%、20%、30%、40%,但會隨著年齡、人生階段、收入等做相應的調整。比如我現在還沒有結婚,并沒有太多固定支出,加上年輕就可以嘗試更多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而如果你結婚有娃,家庭各種支出都會多一些,強調靈活支取的貨幣基金可能就要配置一些,穩健型的投資配置占比也相應會高一些;如果是年長人士,自然是抵御風險的保障類資金占比更高……總之,根據個人不同的風險需求和年齡階段,就會有不同的資產配置需求。
3) 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首先要做風險評估,知道自己適合買什么理財產品(剛理財的時候,填了好幾張問卷才知道自己的風險特征)。
風險評估后,看看如何資產配置。雖然只有四部分,但是自己配置起來也相當麻煩,比如剛開始理財時,我不知道拿出多少錢來進行回報高、風險也高的投資才合適,投多了怕虧錢,投少了又擔心錯過了什么機會,最終還是證券公司的朋友幫我制定了初步的配置方案。
最后一步終于到買理財產品,根據自己的風險特征以及資產配置方案,去選擇相應的理財產品。
剛開始還比較簡單,但是隨著產品越來越多,需要“貨比三家”的時候,不依靠專業人士的建議非常難選出來。
其實,這一切并不需要這么復雜。
以我使用招商銀行App中“TREE資產配置體系”的體驗為例,它會根據我們不同的人生階段和風險偏好,按照活錢管理、保障管理、穩健投資和進取投資四個大部分,給出個性化的配置建議,明晰地告訴你每個部分該怎么配、配多少合適等等。其實,資產配置也沒有那么高深莫測,自己也能輕松掌握!
2. 聊點理財有用的操作
1)如何選擇基金
我買的第一支基金是證券公司工作的朋友推薦的,后面陸陸續續也有推薦幾支,但推薦基金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賺了大家都開心,虧了又不免會對推薦的人有些意見。所以,后來嘗試著自己去選擇基金,選熱門基金、網紅基金,比如某半導體基金,但總是賺少賠多。也嘗試著自己收集數據做分析,按照收益、風險做象限歸類,積累的數據多了,也算是選出了不錯的基金,但因為沒有數據權限,只能一個一個地收集數據,效率實在太低了。
其實,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就行了。
我只是買幾支基金而已,又不是要成為專業的投資顧問。我用過招商銀行的“五星之選”,專業團隊從市場上過萬只基金中篩選出200只左右優質基金,瞬間縮小了基金池,從兩百多只基金里挑選總比從一萬多只基金里挑容易一些。而且從風格、到成立時間、基金規模,甚至還有夏普率、回撤控制、調倉勝率等,各種篩選搭配可以快速選出想要的基金,相對以前畫的象限圖,不僅維度更多,而且更高效,再也不用一個一個填數據。更重要的是,依靠招行這樣的大平臺,也不擔心買到不靠譜的產品。
2)如何買進賣出
“低點買進,高點賣出”只是臆想中的操作,實際的買入點只要不在山頂就很開心了。
為了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買入點、賣出點,繪制了基金的曲線圖,不求在最低點買進,只求比上一次的買進點低。
3. 理財后的總結
1)掌握基金分布
總結的前提是你要有足夠的了解,知道自己買了哪些行業的基金,主要的持倉股票是哪些,管理的基金經理是誰……等等。
維度越多,了解得越全面,但這也代表著工作量成倍增加。之前為了掌握自己的基金分布,基本需要兩個小時以上在Excel中羅列出所有的基金以及持倉,按照行業分類慢慢梳理,不免讓人頭暈眼花。直到招商銀行App上線了“基金持倉透視”功能,我再也沒有去更新自己的圖表了——因為相對于手繪圖表的行業分布,招行App中還新增了重倉股票、重倉股風格、基金表現(夏普比率、最大回撤)、基金經理,不僅更全面,而且以前兩小時起步的工作量現在只需要一秒,打開就可以看到。
2)如何總結方法
基金收益的高低到底和什么有關?是操作次數還是操作時機?保持怎樣的操作頻率是收益率最高的……帶著這些疑問,我開始總結自己基金操作中的方法。
比如以收益率和操作次數為 Y1 軸和 Y2 軸,研究操作次數和收益率的關系,發現以自己的風險偏好,“多看少動”有更大的概率獲得更高收益。還有對收益率高的基金是應該繼續買入還是開始賣出,通過收益占比和持有占比研究買入和賣出的關系,發現“強者恒強”……
當然總結出來的方法并不一定適用所有基金,但是這種方法的總結卻讓我更加了解基金,也培養出了自己的理財理念和操作習慣。
3)如何面對異動
異動似乎是個常態,尤其是在 A 股這個市場上。
到現在我也沒有想到更好地面對異動的方法,除了陪伴。雖然平時插科打諢說“看你們賺錢,比我自己虧錢還難受”,但是市場發生異動時,多看一看,聊一聊,發現大家都還在,便也不再那么慌張了。
依然深刻記著 A 股跌到 3000 點以下的那幾天,周圍朋友都陰沉著不說話,忽然有個老哥說了句“浮虧不是虧,遲早會回來的”,原來大家還都在場,瞬間安慰了!
三、回歸工具本身
回想自己第一次使用招商銀行App中“投資百寶箱”功能的時候,其實并不知道這個功能在哪里,只是下意識地看到宣傳,好奇心驅使下在招行App首頁搜索框搜了下,然后直達結果。就像微信產品經理張小龍主推首頁搜索框可以搜到一切相關功能,而不應該根據頁面承載屬性不同做相應的割裂。
好的交互體驗就是應該這么順暢,還貼心地根據搜索頻率和類別,分成了“大家都在找”、“功能”、“產品”……
還有“AI小招”,本來以為只是普通的消息推送,直到某次大盤異動,我花了好長時間都沒找到相關資料的時候,打開招商銀行App,習慣性地消除小紅點時發現 AI小招已經在大盤異動幾分鐘后就推送了消息給我,還有相關解讀,真是太貼心了。
最近的“個人養老金”也是第一時間告訴我,還有財務分析、持倉解讀、收益歸因等。尤其關注到最新上線 11.0.0 版本的“長輩版”,回想起之前教父母下載銀行App,教他們轉賬……
這些關注到每一位用戶的實際需要,追求每一位用戶的極致體驗,確實讓我感動——尤其是當很多金融App還在解決頁面崩潰、加載不出來這些問題的時候。招商銀行App的體驗和服務確實幫助了很多,我并不是招商銀行的忠實用戶,只是招商銀行App的功能讓我離不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財是一件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的事情,但是使用什么樣的工具卻會影響你是否可以堅持下去。
工具只是手段,理財的核心在于方式,正是工具帶來的效率提升,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方式本身。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理財是那顆最先種下的種子,但是使用什么樣的工具,如何總結經驗,就像用什么鋤頭,什么時候澆水,才會讓理財的種子健康發芽,茁壯成長,早日收獲財富的果實。
本文由 @蛋蛋 投稿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感覺有點像rg,但是寫得的確可以。。。。
感覺這個分析還可以寫得更深入些,希望看到小編更多解析。
基金操作,本身就是“強者恒強”, 認識的鵝廠技術兄弟這幾年就是賺得盆滿缽滿.
閱讀推薦過來的,實屬精品
最新上線 11.0.0 版本的“長輩版”,這不就是互聯網產品都在適老化的證明~
推薦理財產品的有嗎?好的交互體驗就是應該這么順暢,招行還貼心地根據搜索頻率和類別,分成了“大家都在找”、“功能”、“產品”…
銀行理財端安全但收益率較低。。還是看看其他的。。
這個作者的繪制圖表看著就是大牛,哈哈哈哈哈受小的一拜!!
咱就是說會理財的大佬,早都上岸了咯 、
這篇寫的不錯,如果有后續的科普就更好了,respect
“浮虧不是虧,遲早會回來的?!?/p>
老師,那個。。。開課嗎?
個人養老金的版本,親測還行?但是要走的路還很遠。
服了,20年買入的基金,到現在還在虧,又不甘心賣出,誰能指引一下迷津
買的是哪個,我避下雷
基金這種東西,除了知識,心態也很重要啊,穩住
是,理財內容一定要可靠!可靠!可靠(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運營人看你們PM的理財規劃,看得津津有味嘖嘖–
有錢人的玩法(哈哈哈哈)
招商銀行App的功能,說實話是幾大行里體驗算較舒適的了….
我經常用的也是招行的
pm理財:需要知道自己有哪些錢,應該怎樣去配置
我理財:我還有多少錢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