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出海SaaS產品的中場思考

0 評論 3897 瀏覽 36 收藏 16 分鐘

每個產品經理在做產品的過程中都可能面臨許多不確定性,比如怎么做才有可能給予用戶更好的體驗,怎樣才能賦予產品更準確的定位,等等。諸如此類問題,可能產品經理往往需要通過實戰和事后復盤來進行更準確的總結。本文作者便抽象出了他在做一款出海SaaS產品時的經驗,一起來看。

過去一年中,我一直在做一款面相海外的WEB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工具,這款產品經過一年的探索與發展,即將達到50萬美金年營收的第一階段小目標。

起初做這款產品時,我并無絕對的把握,畢竟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做過內容型、電商型、服務型、網賺型的產品,但并沒有真正意義上接觸過SaaS工具。

然而一年的時間過去,從數據層面基本上論證我在思路上的正確性。由于業務還在發展中,需要避談具體的細節,所以我抽離了一些做這款產品時的思考,算是一次產品層面的小總結。????

一、看數據又不要看數據

不同產品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路徑和打法策略——我在做電商時是非常重視數據和AB測試的,電商的本質是通過有效的說服來達成交易;做網賺時則要充分考慮整個系統機制的設計,這個過程中我研究了大量的游戲化設計思路;而到了工具產品上,則需要對用戶的心理與行為有深刻的洞察,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產品策略。

這里所說「看數據又不要看數據」,看似是前后矛盾的,實則是辯證統一的。

前一個「數據」是指工具類型的產品也必須經受數據的檢驗,是必須要考慮到營收的,所以一款工具產品的成功與否最終是商業化決定的、而不是孤芳自賞的。

而后一個「數據」則是指這個過程中不要過于關注細節性數據的變化,不要過于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要局限于提升局部的數據,而是需要著眼于給用戶提供完整且高效的體驗。

我時??吹揭恍┕ぞ弋a品每當有小的功能更新與迭代,就要刻意的做一番引導和提示,讓用戶了解到它們的變化,這種行為未免過于矯情。對于老用戶而言,一些錦上添花的小功能可能并非是他們常用的;而對于新用戶而言,剛進入產品就強調一些細枝末節的更新,除了讓人想讓人想要快速關閉外,我想不出更多的好處。

所以在做工具產品時,我時常會反問自己:這樣做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有助于主流用戶的核心體驗提升?而非著眼于某個細節性的數據的提升,只有如此才可能有一種宏觀的產品體驗思維。

細節性數據的提升在一些時候不僅無助于用戶整體體驗的提升,反而會帶來損失。

以iPhone上的通知為例,每個 APP的運營人員都在想盡辦法通過【增加通知頻次】來提升應用的打開率,但長期如此帶來的惡果就是導致用戶的信息過載與疲憊,所以IOS在近兩年的版本中對此做了嚴格限制,讓用戶可以在通知中心簡單的直接關閉應用通知。此種做法顯然會降低通知的打開率,但卻會有助于用戶的整體體驗,從而維護一個良好的系統生態。

二、用「壓強原則」來做核心體驗

「壓強原則」是任正非所提出的觀念,其含義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一點,在配置強度上大大超過競爭對手,以求重點突破,然后迅速擴大戰果,最終達到系統領先。

做工具產品初期也非常適用于這一點,需要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產品的核心體驗中。

奇怪的是如此簡單易懂的道理大多數的產品竟然都未能明白,大量的產品在核心的體驗上做的普普通通、甚至僅僅是及格狀態,卻在此基礎上疊加一堆低頻使用的新功能,以此來彰顯自己在逼迫研發人員加班上是多么的有能力。

在蘋果2016年發售第一代AirPods之前,無線耳機早已經是一個紅海市場,索尼、鐵三角、森海塞爾、BOSE等一堆玩家擠在這個賽道上。但Airpods一經發售邊干翻所有前輩,成為最暢銷的無線耳機。

回到AirPods的第一代的產品上,蘋果所做的事情也就是利用「壓強原則」把無線耳機做成了真無線,并且用強悍的產品力把傳輸、操控、佩戴、續航等常規使用體驗做到了極致??此艫irPods沒有做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但這些極致的基礎體驗疊加起來讓它成為了毫無疑問的行業標桿。

回到工具產品上來,在產品初期利用壓強原則把核心的產品體驗做到極致,是在我看來最為關鍵的事情之一。

在此基礎上再去考慮是否要拓展場景與新增功能,我們常犯的錯誤是在核心的體驗上做個半吊子,然后就開始瘋狂的疊功能。

想要把核心體驗做到極致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對行業、對用戶深入的思考與洞察,在這個基礎上反復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直到找到最佳策略。它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在過去一年中把產品內核心功能優化了再優化,甚至按鈕的位置都變更了差不多六七遍,也就是因為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什么是最極致的核心體驗。

三、拆解競品的思路而走自己的路

幾乎所有的人做產品時,都是需要研究競品的。但可悲的是我們很多人把研究競品最終變為了抄襲競品。甚至前段時間當我詢問一個同事為何會提出某種想法時,對方直接回答:Adobe也是這么做的。言語中還透露出一種理直氣壯。

競品中可以觀察到前人或同行所走過的道路,但我們其實并不清楚當時對方所面臨的大量外部變量,對方在做出決策時的時間和環境等因素與我們當下的可能截然不同。這時我們需要通過反復琢磨來拆解對方的思路,盡可能的推演出對方這么做的背后思考,以及對方所走道路的利弊。

最忌諱的就是對于競品的策略與方法絲毫未加深入的思考,就搬過來直接抄。最終給出的理由無非是:對方是行業標桿,這么做肯定是合理的;對方那么大的規模和體量,我們跟著做大概率也沒錯。

這種說辭的本質其實是思維惰性,每當我聽到類似的言論時,我就會直接說道:那可不一定。

以我做的設計工具為例,市面上最好的設計工具類產品是Adobe公司的,但Adobe系列的產品對于大多數新興的設計工具并沒有直接的參照意義。Adobe創立于1982年,在整個設計工具領域已經深耕幾十年,它旗下的工具已經成為諸多領域的【教科書】。

既然是教科書,也就意味著如果你是設計師或想要從事設計工作,Adobe的產品是你必須要學習的,所以它的工具可以做的無比深入、功能可以極其強悍、使用門檻也可以很高。

但新興的設計工具大多解決的是設計時的效率和門檻問題,相較于教科書,我們充其量只是一本【課外讀物】。教科書是必學的,而課外讀物則是可有可無的;教科書可以極為嚴謹和有深度,而課外讀物則必須有趣和易讀。

但以上并非是要說明競品就不需要研究了,而是要用辯證的態度進行判斷。這個過程中我常用的做法是在遇到問題時先自己進行思考,有一套自己的解題思路。然后再通過調研競品來分析不同的解題思路,當我能夠把不同思路的利弊都考慮的比較清楚的時候,大概率我也就想清楚了自己將要怎么做。

這一點聽起來似乎是要遵循下馬斯克所言的【第一性原理】。

四、好的工具應當是什么樣的?

每個人對于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對一款好的工具產品的定義是:好的工具應當是面向大眾的,好的工具應當是優雅的,好的工具應當是流動和變化的。

1. 好的工具是面向大眾的

我所定義的好的工具一定是面向大眾的、而非面向專家的,這種觀點可能偏頗,但卻是我在堅持的。?

從宏觀的層面講,互聯網應當是具有普世意義的,是任何人都可以無障礙使用的,我作為從業者是以此為使命的。從微觀的產品上看,大眾的、跨文化的東西反而是更難的,專業性產品其實可以從專家用戶處獲得很多反饋,但大眾的產品往往需要對群體行為有所研究和洞察。

群體行為往往又具有矛盾性、甚至帶有欺騙性。用戶在向我們提出某個功能時,他背后可能并不是需要這個功能,而是希望解決某個需求;用戶在向我們抱怨新版本的改動時,可能并不是因為新版本的設計不好,而僅僅是因為改變了他的使用習慣……

所以我周圍人會說我喜歡看數據,反而對于用戶的反饋經常無動于衷,而且經常把產品的價值觀放在嘴邊?!@些看法其實都是誤解。

針對用戶反饋,我表面無動于衷,實則在判斷用戶所代表的群體和他的真實意圖;我喜歡看數據,但也僅僅是把數據當作糾錯的依據和標準;而我把價值觀放在嘴邊,是因為我內心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我做產品的過程也就是我踐行自己理想的路途。

2. 好的工具是優雅的

我在先前寫過文章分析中美互聯網產品的差異性,中間略顯嚴謹的講了不少點,然而如果真的要讓我從感性的角度談談,我恐怕會說:中國的產品往往沒有品位、不夠優雅。

這當然有其歷史原因,美國的互聯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領導者,中國作為后起之秀更多是在借鑒和追趕。而兩國的國民受教育程度和審美水平之間亦有差距,這里不做深入贅述。

但今天我們討論工具產品出海,就必須要考慮到品位和優雅的問題,我們的受眾可能是一群歐美地區接受過良好審美教育的中產人群。他們是能夠欣賞和識別不同品位產品差異的。

而我所說的品位并非是在設計和交互這些面上整些花里胡哨的效果,而是在理解了用戶的需求并深入思考后,提出吻合到人性的解決方案。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提升產品的品位呢?似乎也沒有絕對的捷徑,可能真正的要取決于這個團隊的氣質,甚至是產品經理的氣質?!@也就是我近兩年大量的閱讀歷史、哲學、藝術類書籍的原因之一吧。

3. 好的工具是流動和變化的

做產品之初,我懷有的熱情是寄希望于打造出最好的作品。但這種觀念近年來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何謂最好?——這個標準在我心里每年都在發生著變化。原因在于我認為產品的高度取決于認知的深度,而我的認知似乎處于持續的迭代和更新中。

而對于工具產品,我的理解是——沒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更好的工具。

我當下所做的,一定反應著我當前的認知、審美、思考與操守,這是流動和變化的,也是一個極為有意思的探索過程。???

最后,用喬布斯的一句話收尾“真正偉大的人還會繼續向前,直至找到問題的關鍵和深層次原因,然后再拿出一個優雅的、堪稱完美的有效方案?!?/p>

專欄作家

旺仔九號,微信公眾號:產品深網,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8年年度作者。心理學碩士,目前從事出?;ヂ摼W工作。一名奮斗中的產品汪,致力于將心理學與互聯網進行深度整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