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親社會參與:一種新的互聯網用戶實踐
隨著互聯網不斷深入發展,“網絡親社會參與”作為一個重要議題被提出并逐漸受到關注。本文結合相關研究文獻,從網絡親社會參與的定義、影響因素、多元動機、意義四個方面整理了網絡親社會這一概念的介紹與反思總結。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互聯網平臺的用戶與社會的互動更加頻繁,聯系更加緊密。
CNNIC第50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較2021年12月新增1919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4.4%,較2021年12月提升1.4個百分點。網民群體規模擴大意味著互聯網平臺的使用者增多,平臺活躍度提升。
從已有研究來看,互聯網用戶的實踐活動主要可以劃分為個體領域參與和公共領域參與兩個層面,有學者將活躍用戶的平臺參與活動界定為“網絡親社會參與”。
一方面,用戶的網絡參與行為受到個體心理動機的影響,例如自我展示、知識獲取等。另一方面,用戶出于對公共領域中公共事務參與的需求,常常通過網絡訴求表達、在線討論等方式參與政治生活。
由此可見,對“網絡親社會參與”進行研究,不僅有利于明確現有研究進展,掌握理論框架,而且對于公眾更好地參與網絡生活,推動國家網絡綜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今天小羊將結合相關研究,帶領大家從網絡親社會參與的定義、影響因素、多元動機、意義四個方面展開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對網絡親社會參與進行反思和總結。
一、網絡親社會參與的定義
已有研究來看,關于“網絡親社會參與”這一概念的相關研究較少,為了更好地對該概念進行理解,我們需要更多地借助“網絡參與”“親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來理解其內涵要義。
經過文獻梳理,可以將網絡親社會參與的定義置于參與動機的視角,將其視為一種基于一定動機借助網絡平臺參與社會生活的行為。
1. 網絡參與是指用戶與媒體之間的持續交互?!狹. Laeeq Khan
Khan M L.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What motivates user participation and consumption on YouTub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7, 66: 236-247.
2. 網絡公眾參與泛指網民以個人或群體為單位,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參與社會公共問題的一切行為,例如在平臺中發布內容、參與網絡話題討論等?!狝nne Marie Warren,Ainin SulaimanNoor,Ismawati Jaafar
Warren A M, Sulaiman A, Jaafar N I. Social media effects on fostering online civic engagement and building citizen trust and trust in institutions[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4, 31(2): 291-301.
3. 親社會行為指的是出于分享、贈予、幫助等意愿采取的措施或有益于其他個人或群體的自愿行動。——Nancy Eisenberg,Richard A. Fabes,Tracy L. Spinrad
Eisenberg N, Fabes R A, Spinrad T L. Prosocial Development[J]. 2006.
4. 親社會行為是指那些與破壞、恐嚇、攻擊等相對立的行為,例如同情、分享、幫助、慈善、捐贈、救災乃至自我犧牲等。——Lauren G. Wispé
Wispe L G. Positive forms of social behavior: An overview[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2, 28(3): 1-19.
5. 網絡親社會行為指的是互聯網用戶并不期望從外部環境中獲得物質回報,而更傾向于使行為受眾(即其他用戶)受益或增進與其他用戶之間的關系。——Sara Erreygers,Heidi Vandebosch,Ivana Vranjes,Elfi Baillien,Hans De Witte
Erreygers S, Vandebosch H, Vranjes I,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adolescents’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J].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2018, 12(4): 448-464.
二、網絡親社會參與的影響因素
從我們日常生活的觀察可以發現,互聯網用戶在平臺中的活躍程度差異明顯。就網絡親社會參與而言,用戶的參與意愿相較于常規的網絡體驗要求更高,同時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經文獻梳理,大致將其影響因素總結如下:網絡平臺特征(如匿名性)、個體個性差異(如自信程度)、外部激勵(如平臺的經濟獎勵)、現實中的親社會行為傾向等。
1. 當用戶在網上匿名發言時,他們可能會比面對面的現實交流時更大膽,即匿名性與在線自我表露之間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個體在網絡上的匿名性,能夠增進與其他用戶之間的交流,表現出更強的網絡親社會參與意愿?!狢athlin V. Clark-Gordon,Nicholas D. Bowman,Alan K. Goodboy,Alyssa Wright
Clark-Gordon C V, Bowman N D, Goodboy A K, et al. Anonymity and online self-disclosure: A meta-analysis[J]. Communication Reports, 2019, 32(2): 98-111.
2. 自信是親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預測因素,但自信與親社會行為二者間關系的強度取決于兒童對他人行為做出推斷的能力。研究結果表明,在推理能力較高的被試中,自信與親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狣avid E. Barrett,Marian Radke Yarrow
Barrett D E, Yarrow M R. Prosocial behavior, social inferential ability, and assertiveness in children[J]. Child Development, 1977: 475-481.
3. 在控制了性別和對各項技術的使用時間(本研究的控制變量)后,面對面的親社會行為與通過社交網站(如Facebook、Myspace、Twitter)、聊天程序(如Google Talk、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電子郵件和短信參與在線親社會行為呈正相關。研究表明,現實場景中做出較多親社會行為的人,更可能在網絡空間中進行積極的互動?!狹ichelle F.Wright,Yan Li
Wright M F, Li Y.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young adults’ face-to-face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their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1, 27(5): 1959-1962.
4. 對于平臺而言,經濟激勵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相互聯系,共同作用。一方面,一定的經濟激勵會刺激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另一方面,親社會行為能夠為平臺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狣andan Qiao,Shun-Yang Lee,Andrew B. Whinston,Qiang Wei
Qiao D, Lee S Y, Whinston A B, et al. Financial incentives dampen altruism in online prosocial contributions: A study of online review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20, 31(4): 1361-1375.
三、網絡親社會參與的多元動機
從已有研究來看,互聯網用戶的親社會參與行為多基于一定的心理動機和現實需要。
經文獻梳理,大致可以總結為滿足個體內部心理(如獲得心理滿足感、增強自我效能感、獲得聲譽)和迎合外部他人利益(如利他)兩方面的動機。
1. 網絡親社會參與使得個體因做好事而獲得了心理滿足感?!狧eidi Vandebosch,Ivana Vranjes,Elfi Baillien,Hans De Witte
Erreygers S, Vandebosch H, Vranjes I, et al. Positive or negative spirals of online behavior? Exploring reciprocal associations between being the actor and the recipient of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online[J]. New Media & Society, 2018, 20(9): 3437-3456.
2. 用戶在網絡平臺的親社會行為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提升用戶的平臺體驗效果,推動其產生持續使用意愿。
正因如此,為了提高平臺的影響力及用戶的滿意度,建議平臺根據具體場景進行個性化、有效的提醒設置,以更好地支持和提升用戶的自我效能,推動用戶獲取有意義的行動反饋來影響其持續產生親社會行為?!猄haron T. Steinemann,Benjamin J. Geelan,Stephan Zaehringer,Kamalatharsi Mutuura,Ewgenij Wolkow,Lars Frasseck,Klaus Opwis
Steinemann S T, Geelan B J, Zaehringer S, et al. Potentials and pitfalls of increasing prosocial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over time using an online personalized platform[J]. Plos one, 2020, 15(6): e0234422.
3. 按照互惠利他模型(Reciprocal Altruism model)的觀點,個體的利他和互惠的親社會傾向與生俱來?!狣irk Engelmann,Urs Fischbacher
Engelmann D, Fischbacher U. Indirect reciprocity and strategic reputation building in an experimental helping game[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09, 67(2): 399-407.
注:互惠利他理論由美國社會生物學家特里弗斯于1971年提出,該理論針對非親緣關系個體間的利他和合作行為,說明了行動者的動機是通過幫助其他個體或群體來獲得利益,但不需要立即收到報答或補償,具有延遲性和不確定性。
4. 即使互惠者們可能發現他們之間并不適合開展合作,但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依然會贊成和支持親社會行為,反對反社會行為。——Samuel Bowles,Herbert Gintis
Bowles S, Gintis H. The evolution of strong reciprocity: cooperation in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s[J].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2004, 65(1): 17-28.
注:反社會行為是指違反社會公認的主流行為規范,損害社會和公眾利益的行為。
5. 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個體在網絡上的發展或維持關系、肯定地位、獲得可信度等主動性親社會行為是為了滿足其內在需求或動機?!狦ina Masullo Chen
Chen G M. Tweet this: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 on how active Twitter use gratifies a need to connect with other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1, 27(2): 755-762.
6. 在社交媒體平臺中,受網絡環境的互動性和即時性影響,用戶的印象管理動機刺激了在線受眾的親社會行為,使得他們更加追求理想的在線公共形象。
同時,在線受眾的自我展示成效越來越突出,這促使人們對線下親社會行為的參與表現出更強烈的意愿,這種影響是通過更高的公眾自我意識和外部動機來實現的?!狶aura Lavertu,Ben Marder,Antonia Erz,Robert Angell
Lavertu L, Marder B, Erz A, et al. The extended warming effect of social media: Examining whether the cognition of online audiences offline drives prosocial behavior in ‘real lif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10: 106389.
7. 親社會行為是個體為了發展利他主義聲譽,并從他人那里獲得利益的過程。利己主義者在聲譽受到威脅時采取親社會行為,但在沒有間接互惠機會的情況下則不會,利他主義者不管是否存在聲譽激勵都傾向于采取有利于社會的行為。——Brent Simpson,Robb Willer
Simpson B, Willer R. Altruism and indirect reciprocity: The interaction of person and situation in prosocial behavior[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8, 71(1): 37-52.
四、網絡親社會參與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網絡親社會參與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影響著公眾的心理及行為,這突出表現在處于困難情境中的個體或群體,例如有就醫需求的患者、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的涉事主體。
有研究認為,網絡親社會參與指的是個體用戶通過發布、轉發、評論、互動等多種方式參與突發公共事件時,所采取的那些由社會所限定的、能夠使他人乃至整個群體獲益的友好、積極行為。
經文獻梳理,網絡親社會參與主要具有獲取在線支持、提供有效信息、提升決策效率等現實意義。
1. 為了更好地推動公司現存問題的解決,促進業績的提升,眾多公司構建了在線客戶論壇。
在在線論壇中,客戶的網絡親社會行為有利于獲取產品信息,提升對公司的認同感,從而推動客戶為公司發展做出貢獻。
其中,客戶的親社會參與不僅有利于獲取建議、意見或知識等有用信息(即信息支持),幫助客戶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還有助于感受到來自他人情感方面的關注(即情感支持)?!猄atish Nambisan,Robert A. Baron
Nambisan S, Baron R A. Different roles, different strokes: Organizing virtual customer environments to promote two types of customer contribution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 21(2): 554-572.
2. 對于在線健康社區中的患者而言,參與在線健康社區話題討論是一種網絡親社會參與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其自我護理效能,有助于感知自身的健康狀況。另外,感知到的信息豐富度對患者的在線健康社區親社會參與行為具有正向影響?!猅ala Mirzaei,Pouyan Esmaeilzadeh
Mirzaei T, Esmaeilzadeh P. Engagement in online health communities: Channel expansion and social exchange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21, 58(1): 103404.
3. 在人們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跟蹤疫情發展走勢、關注個體反應對于國家而言是一項必要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為了了解個體對于疫情發展態勢及疫情相關信息的反應,本研究通過社交媒體(Twitter)中用戶的反應(如發布內容、發布數量等線索)來觀察其與疫情發展的關系。
研究表明,社交媒體中用戶的親社會參與(如點贊、轉發、討論等)為預測和模擬新冠肺炎疫情的未來趨勢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猇u Tran,Tomoko Matsui
Tran V, Matsui T. Tweet Analysis for Enhancement of COVID-19 Epidemic Simulation: A Case Study in Japan[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2, 10.
4. Twitter上的大多數關于新冠肺炎醫療信息的“爆款”新聞文章掀起了用戶的評論和轉發熱潮,此類親社會參與行為成為決策主體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雖然社交媒體網絡分析不能取代公共衛生官員的醫學工作,但監測公共對話和廣為傳播的媒體新聞可以幫助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縮減決策過程,提升決策效率?!狧an Woo Park,Sejung Park,Miyoung Chong
Park H W, Park S, Chong M. Conversations and medical news frames on Twitter: Infodemiological study on COVID-19 in South Korea[J].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20, 22(5): e18897.
五、總結
網絡的“橋梁”和“樞紐”作用,使得網絡親社會參與成為“親社會行為”的一種延伸,推動公共互動空間的拓展,為用戶與其他個體或群體產生關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一方面,網絡親社會參與有助于個體對身份彰顯、個體形象建構等心理需求的滿足,同時能夠促進個體及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網絡親社會參與推動共處于同一網絡空間中的公眾、政府、媒體等多元社會主體間強互動關系的形成,有助于多元主體矛盾的化解和社會公共問題的解決,可為國家互聯網治理提供新的啟發。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8-31)[2022-11-26].http://www.cnnic.cn/n4/2022/0916/c135-10595.html
[2][9]黃麗娜.研究網絡親社會參與:概念、維度與測量——基于突發公共事件中社交媒體用戶數據的實證[J].國際新聞界,2022,44(08):49-69.
[3]Chua T H H, Chang L. Follow me and like my beautiful selfies: Singapore teenage girls’ engagement in self-presentation and peer comparison on social media[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 55: 190-197.
[4]Yu S, Abbas J, Draghici A, et al.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 as a new paradigm for business communication: the role of COVID-19 knowledge, social distancing, and preventive attitude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2, 13.
[5]Valenzuela S. Unpacking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for protest behavior: The roles of information, opinion expression, and activism[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13, 57(7): 920-942.
[6]Boulianne S, Theocharis Y. Young people, digital media, and engagement: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2020, 38(2): 111-127.
[7]張璐,烏云特娜,金童林,賈彥茹.網絡親社會行為量表的編制及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檢驗[J].應用心理學,2022,28(03):270-276.
[8]Trivers R L.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1971, 46(1): 35-57.
[10]林崇德,楊志良,黃希庭. 心理學大辭典.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Chao P Y, Lai K R, Liu C C, et al. Strengthening social networks in online discussion forums to facilitate help seeking for solving problem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Technology & Society, 2018, 21(4): 39-50.
作者:蘆雯;公眾號:羊村傳播(id:iyangcunmedia)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mBmzD3vRIMV6h3jZmaeaKg
本文由 @羊村傳播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