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走進「韌性時代」
曾經,增長是第一要義,在流量曝光之下,新消費遍地黃金。2022年,由于各種原因,新消費前景不得已收縮,從增長時代步入韌性時代。在當前背景下,新消費品牌們下一步又該去向何方?
2022年,漸行漸遠。
熱錢遍地的曾經,「增長」是毋庸置疑的關鍵詞。大水漫灌的流量曝光之下,心智搶占的高舉高打,新消費似乎遍地黃金。
而不到一年熱情退潮,不可抗力導致的艱難尤甚。曾經令人滿腔熱血的增長神話追求,已經過去了,甚至VC們開始談新消費色變。說新消費行業進入了冬眠期也不為過。
誠然,細分賽道的高端需求,在越來越多人眼中成為了不必要選項。這份愈加收縮的前景,與燒錢換市場的流量打法之間產生的分野,已經在后疫情時代催化下產生了不可彌合的矛盾。
變化在悄然醞釀。在果膠商業觀察看來,中短期時間內,增長時代過去,韌性時代到來。走得穩,要比走得快更重要了。
當水大魚大的邏輯不再奏效,新消費品牌們下一步又該去向何方?
01 解讀韌性,逆流時代的三種解法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庫斯·布倫納梅爾,把應對未知的能力稱為「韌性」。
他在《韌性社會》中提到,危機之中,對于個人來說,首先要直面沖擊,讓風險暴露并從中學習如何應對沖擊;其次就是重視「以防萬一」,把保留冗余當做優點,為自己提供一定的安全緩沖資源。
對企業與品牌而言,逆流時代的韌性解法,又何嘗不是如此?
1. 直面沖擊
直面沖擊,即挑戰在貼身肉搏的紅海貨架競爭中,能否給消費者更高的購買動因。
新消費品牌如何說服消費者為其創新與改良支付更高「溢價」,是「極限測試」下對購買驅動力的深度考察。
更進一步說,品牌應該順勢而深度思考,如何抓住更本質的消費需求,提供一個更緊迫的選擇理由。
在過去,滿足的可能更多是基于消費需求的單向度升維,比如拉面說錨定方便食品的口感升級勢頭,只是其60天的保質期在囤貨場景下相較于方便面的6個月劣勢便顯現出來。
后疫情時代的消費習慣被徹底改變了,「健康化」是大勢所趨。需求在發生質變,對營養養生的追尋,可不止是元氣森林強調的無糖版「禁欲式」健康。
人們渴求更實在的,提升免疫力、抵抗力的生活新方式。
回憶殺黃桃罐頭之外,借力打力中也有不少借力打力的產品推新,比如新茶飲品牌們紛紛以潤喉滋補賣點推出限定新品。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熱度產品火爆是否可持續也有待考察。
創新,永遠是需要更進一步的。充滿變化的時代,考驗戰略伸縮能力,亦考驗對產品的精進推新能力。
2. 暴露風險
而當風險暴露出來,外界影響之下成果不及預期,進一步的反思甚至更為重要。是營銷環節的投放問題,還是渠道滲透的強弱問題,亦或是戰略架構的缺陷……全流程的自我審視,必不可少。
挫折后的反思,并非對導入期或成長期品牌的苛求。要知道,在品牌的快速成長期,及時而敏銳的策略調整,是日后走得更長遠的關鍵。
比如乳業板塊的巨頭們已經開始了結構性轉型行動。在消費下行、出生率降低的背景下,飛鶴、君樂寶均在成人奶粉上發力,并在營養研發上實現突破。開辟第二增長曲線的同時,擴展用戶群體的生命周期。
順勢而為,因時而動,風險暴露后的疼痛,也在倒逼企業找到增長新路。
3. 冗余與緩沖
如何將冗余變成優點?這一點也是更為復雜多維的交織價值網絡。
一方面,從實力層面考驗企業的過冬能力。說得通俗點,在業務阻滯的當下,有多少現金實力可以撐得過去?還能撐得多久?
巴菲特就將現金流就比作企業的血液,指出靠輸血存活的企業必然活不長久,只有血液旺盛的企業才能夠活的更久。充沛的自由現金流是一家直正偉大的企業必備條件之一。
手里有糧,心中不慌。高舉高打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想增強緩沖力就要保證足夠穩健的現金流,橫沖直撞的野性擴張更難持續了。
另一方面,也是考驗品牌內容資產延展性的關鍵。
你的品牌做的是否是快餐式營銷?在明星電商直播間里的「以價換量」式發展是否可持續?當你無法提供更多優惠價格時,消費者又是否會離你遠去?
的確,在各路網紅電商直播風頭正盛的新流量電商時代,品牌商的利潤被擠壓是肉眼可見的。但表面上的聲量與銷量共存,實則有多少來自品牌層面的犧牲?
事實上,不少品牌正面臨著「有牌無品」的尷尬境地。符號象征之外,高舉高打的促銷手段之下,內在的溫度感是缺失的。
后疫情時代,更考驗品牌「沉下去」的能力。營銷是否是可持續的,品牌資產的積淀是否處在正向循環之中。
品牌要做更多「有效營銷」。
02 馬太效應分化明顯,從供應鏈到價值網
越艱難的時刻,就越是差距被拉開的時刻。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讓行業分化的速度更加明顯。
行業領先的企業對寒潮變化更加敏銳,開始沿著供應鏈、價值鏈深耕細作,提質增效。
后疫情時代,供應鏈關系也被重構了。無論是上游還是下游,相對于利潤爭奪的零和擠兌,共生互助的關系變得更為長效且持久。
比如中國最大的乳企伊利,就給同行們打了個樣。
2022年不確定性影響之下,伊利與養殖戶簽訂長期合同,疫情之下不拒收一滴合格牛奶。并借助創新金融模式,助力合作伙伴產業升級;還出臺一系列渠道扶持政策,減輕渠道伙伴壓力。
如果說伊利做的是有效精準的產業幫扶,那么江小白的暖心動作就更顯得「魚水情深」。
疫情以來百業承壓之中,餐飲行業可謂是進入了難上加難的冰點時刻。堂食重啟之后,又是爭分奪秒的回血關頭。餐酒一家親,江小白作為酒水品牌,愿意為餐飲的復蘇貢獻一份力量。
作為重慶本地品牌,江小白再次與市內2000余家餐飲店進行聯動,和餐飲店站在一起,來了一場贈飲。把復蘇后的人氣拉起來,把暢快生活的樂趣找回來。
請客喝酒的江小白,誠意滿滿,拿出了50萬瓶小酒做免費贈飲,包括52度的江小白高粱酒和12度的梅見青梅酒。
格局與真誠,煙火氣與人情味,都在酒里了。
在果膠商業觀察看來,危難時刻是照亮人心的試金石。伊利與江小白在逆勢之中仍能用真心真情經營將上下游的關系,顯然已經從供應鏈上下游競爭的傳統經營學視角跳脫出來,轉而升級在合作關系之上建立緊密情感紐帶,更帶來深層的關系戰略鏈接。
誠然,當下消費品產品的競爭維度,已經遠遠不至于產品本身。產品競爭,演化為考驗渠道、策略、供應鏈壁壘的價值鏈競爭,而今在不斷地蛻變提升中,甚至轉變為了考察產業鏈共生共存的「價值網」的競爭。
真正的高蹈者,不止是貨架之王與時間之友,更是以獨特的引領價值,在所嵌入的產業集群、產業生態中,夯實難以取替的地位。當挫折來臨,軟性連接之間的粘合作用便開始顯現,呈現出百折不撓、愈戰愈強的「韌性」。
對新消費品牌而言何嘗不如是?眼光不止是要以精益產品惠及消費者,更要站在合作伙伴的角度完善品牌的「價值網」建構。
使命感與責任感,讓這份韌性堅不可摧。
03 連鎖與下沉,新茶飲賽道的架構轉型
溫度不易,情懷不易。畢竟2022年的巨變之下,許多企業的發展理念開始改變了。任正非「寒氣」傳遞到每個人,馬化騰在騰訊內部發言中直言「難以產生現金流的項目該砍就砍」。
寒氣傳到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極具挑戰力的生態,改變的不止是企業的生存方式,甚至是組織架構。
新茶飲賽道面對挑戰的「伸縮」更為顯性。2022年,也是新茶飲的資本大年。蜜雪冰城沖擊上市,喜茶宣布開放加盟,奈雪的茶斥資5.25億元成為樂樂茶第一大股東……
1. 賺錢
蜜雪冰城最大看點便是其樸實無華的賺錢能力。以2021年業績為例,2021年蜜雪冰城的營業收入高達103.51億元,而同期奈雪的茶營收為42.97億元;利潤看,蜜雪冰城2021年凈利潤為19.1億元,奈雪的茶則繼續虧損,凈利潤為-45.25億。
蜜雪冰城的錢是怎么賺的?
當然來自廣大加盟商們。無論是加盟費用還是各項原材料采購,蜜雪冰城可謂是躺在多年夯實的供應鏈上賺錢。
而直營模式追求「第三空間」打造的奈雪的茶,原材料、人工、房租,三座餐飲大山都要自負盈虧,加之擴張之中單店回本需要時間,自然露出虧態。
可以說,蜜雪冰城的賺錢秘籍,一半是加盟模式,另一半是供應鏈把控。直營而言,蜜雪冰城直營門店毛利率極低,在2022年1-3月甚至為負數。
其加盟商們薄利之下的生存空間,可以想象。
所以,當喜茶宣布放開加盟,也是一個轉向信號:
新消費品牌,要學著「賺錢」了。
2. 規模
連鎖的腳步之下,蜜雪冰城的規模已經相當能打。截至2022年3月底,加盟門店21582家,自營門店僅37家。
當然,逆勢擴張之外,隱憂依然不容忽視。以星巴克為鑒,2000 年到2010年這十年,星巴克就曾因盲目擴張,忽略核心產品創新,造成同店增長逐年下滑。
追求規模效應的路途中,表層管理問題之外,更本質的創新問題也成為牽絆發展的暗雷。在加盟商擁躉之下被抬升至高位的蜜雪冰城,產品創新顯然更值得注意。
當然,追求規模還有并購的手段。比如奈雪的茶成為樂樂茶股東,看好的是「樂樂茶在華東區域有較好的品牌實力和消費者認知」。集中度提升背后,是一種「買過來」的擴張方式。
頭部玩家的規模戰爭,仍未停歇。
3. 風險共擔
事實上,奈雪的茶一直活成了中國新消費品牌理想中的樣子,創始人彭心也實現了「中國星巴克」的夢想。但高端高質的前提,是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直營」模式。守護自己的夢想,也要承擔奔跑的風險。
誠然,直營是一種風險自擔的行為。在品牌仍處于擴張的階段中,一手親力親為的管控似乎更為穩妥。
事實上,加盟連鎖模式也意味著則相當于將風險的轉移與共擔。代價難免,比如管理問題的鞭長莫及,比如蜜雪冰城廣度覆蓋面之下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邏輯無法改變。
一個可以預見的現實是,連鎖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公開資料顯示,從2019年到2021年,中國餐飲市場連鎖化率從13%提高到18%,但較美國和日本等成熟市場,中國餐飲連鎖化率仍有較大差距。
在果膠商業觀察看來,餐飲業的洗牌與重塑都在進行,連鎖化的風險共擔,會成為加速發生的大趨勢。
而中國餐飲,也可以期待抓住時間窗口,奔跑出新面孔的大品牌。
結語
信心,比黃金重要。
經濟學家歐文·費雪講,「收入是一連串事件」。
消費業態正是如此。作為經濟體的敏感神經,它總能從景氣波動、社會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及文化風尚潮變中嗅到新的機遇,創新性地因應變化。
可以一直相信復蘇中的中國消費,在韌性考驗的倒逼之下會呈現出更豐富多維的價值面向。對新消費品牌而言,冬眠的沉寂,也是為了更有力的價值覺醒。
新消費價值升維的基礎仍在。過去十年來,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擢升。消費升級、消費分級的思路都是箭在弦上。新消費,需要一些更精準的落點,需要一些更理解的支持。
德國詩人里爾克在《給青年人的信》中寫道:「好好忍耐,不要沮喪。你想,如果春天要來,大地會使它一點點地完成。」
熬過去,在等待春天與創造春天的過程中,熬過去。
專欄作家
于盛梅,微信公眾號:果膠商業觀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營銷領域,產品生態觀察者,商業模式評論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