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的焦慮:為什么我們對于購物不那么熱衷了呢?
為什么他們不買了? 我的答案是,買不起。先不要吐槽,這看似廢話的答案來源于我們對購買成本的重新計算,在購買過程中,我們支付的現金形式的成本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了,是時候考慮一下我們的物理成本和心理成本了。
5年之后我們買什么?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真想過這個問題,有多少投資人想過這個問題。作為看消費的早期投資人,如果沒有認真想過,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想想,5年之前我們在買什么?在哪里買?怎么買?再想深一步,5年前的我們能不能想象現在的我們在買什么?怎么買?在哪里買?
5年時間說來并不長,對于生活在20世紀以前的人來說,5年時間社會可能沒什么變化,而對于2016年底的我們來說,5年可能意味著一個時代。
不久之前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有關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其中未來學家Ray Kurzweil總結過這種人類社會加速發展的規律,稱其為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就是說人類的歷史發展速度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性的,越往后越快。
按照他的說法,整個20世紀100年積累的進步,2000年之后只需要14年就可以達成,而2014年后只需要再過7年就可以又達成一個100年的進步。?
雖然這個理論缺乏嚴密的論證過程,也極富爭議,甚至不可以稱其為科學,但是近十幾年來的社會變遷,確實讓我們有如此的感受,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按照Kurzweil的算法,5年后和現在的差距大體相當于現在和10年前的差距,要知道10年前,iPhone1還沒有上市,360安全衛士剛剛推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是盛大,北京的天還是藍的。
所以誰對我說5年后我們會怎樣怎樣,我是將信將疑的,到那時什么東西會熱賣,什么樣的銷售形勢會成為主流,最近流行的“新零售”是否就是未來零售的樣子?我說不好。
不過這不妨礙我大膽的假設,將來什么可能會發生,反正要到5年后才去驗證(笑)。我打算分成三個問題來討論。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不)買?
這幾年線下零售不好過,大量的商場內零售店門庭冷落,生意仿佛都被線上搶走了,連ZARA,MUJI都開始關店了。
另一方面,大量線上的玩家也在叫苦連天。剛剛過去不久的雙十一又一次刷新了單日的電商銷售記錄,達到了1207億,相比過往每年超過50%的年增長率,今年的數字增速下降了不少。
作為最早一批電商從業者,多年的電商投資人,大量業內的朋友都在向我傳達這樣的信號,電商越來越難做了。
即使沒有內部的數據,第三方的調查,僅僅作為曾經的淘寶重度使用者,從自己的身邊也能感受到,在一線城市,我們同齡人中,對于網購的熱情在逐年下降。公司里只有畢業不到3年的90后們還會選滿整個購物車滿心期待的守在電腦旁等待12點的鐘聲。
作為最具購買力,最具互聯網精神的一代人,為什么我們對于購物不那么熱衷了呢?
如果我們問那些還在買的人,為什么要買?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列出一大堆原因。而對于那些不再買買買的人,他們的回答我覺得更有意義,為什么他們不買了?
我的答案是,買不起。?
先不要吐槽,這看似廢話的答案來源于我們對購買成本的重新計算,在購買過程中,我們支付的現金形式的成本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了,是時候考慮一下我們的物理成本和心理成本了。
物理成本?
對于30歲以上的這一代互聯網用戶來說,近10年來電商的高速發展,讓所有人的購買欲望得到迅速的滿足,中國人可以快捷的買到世界上任何想買的商品。環顧一下自己的房間,早已不是剛剛買房時的“家徒四壁”,各種黑電、白電、小家電、服裝、百貨塞滿了家里的各個角落。對于已經買房超過3年的人來說,該買的東西都已經買了,現在不是沒錢,而是沒位置了。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上海市平均房價是47487元/平,租金62.3/平/月,租售比1.57%,一平米的年租金約為750元,我們做個簡單的計算,如果一件商品占地0.2平米,那么存儲它的空間使用成本就是每年150元,如果這件商品一年只使用一次,那么每一次用不超過150元去租用理論上就是合算的。這只是全市的平均價格,如果按照市區的價格計算租金,如果按照歸還房貸的計算月供,成本會再高幾倍。
大家可以粗略估算一下一臺跑步機,一輛自行車,一臺電腦,一臺電視,一張床的空間占用成本大概是多少,再算一下自己的使用頻率。也許得出來的數字會讓自己嚇一跳。
這也難怪14年某著名禮品電商應用評選十大最不受歡迎的禮品中,“無用的擺件”當仁不讓名列第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今后所有商品在設計過程中,都需要考慮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就是空間利用率,即同等空間占用條件下實現的商品價值,這部分價值會直接影響商品本身的購買成本。
心理成本?
這是一個還沒有科學的測量方法,但卻真實存在的成本項。
對于50/60后的父輩這一代人,他們經歷過新中國初期的物質匱乏,長期養成的勤儉持家的習慣,已經很難改變,他們對扔東西這件事有天然的抵觸,寧可家里各種商品堆積如山,也不愿意舍棄??赡苊考|西都帶有一段故事,一段歷史,心理上的價值遠大于表面上可見的那一點點使用價值。
這種情況并不是只出現在老一輩身上,也大量出現在年輕人身上。此前曾經看過一個早期的二手衣服回收的項目,原本商業模式是以極低價回收二手服裝進行二次銷售,結果實際操作下來,有相當多的用戶寧愿出錢讓公司幫助自己把衣服拿走,只要保證不是隨手扔掉,究竟是捐掉還是賣掉她們都可以接受,而這部分用戶中比例最大的是90后女生。
以前優衣庫就曾經就出現過因為商品質量太好,用戶的舊衣服怎么穿都不壞,影響更新換代率的問題,對于一個在本國做到年均人手2件的國民品牌,這可是個大問題。
后來優衣庫在每個門店實行的CSR(社會企業責任)回收衣服項目,將衣服免費捐獻給非洲、亞洲等落后地區的活動,就從心理上對更新換代的心理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算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成功案例。
閑魚、轉轉等二手平臺在最近兩年的高速發展除了提高社會整體效率,或許在心理需求的滿足上也提供了很大的價值。
如果購買一件商品的成本結構發生了如此大的改變,那么零售的業態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我經常用這個例子去解釋一件商品的擁有成本,如果別人免費送給你一件價值1萬元的商品,體積是1立方厘米,你會不會要;如果體積是1立方分米,你會不會要?如果是1立方米,你會不會要?以此類推,總會有一個臨界點你會選擇不要,這個臨界點就是你對于商品空間成本的心理定價。
這樣就會出現一種極端的例子就是,白給的東西寧愿不要,因為它的價值小于我為保有它支付的成本。
如果再引申一下,將來可能會出現,一件商品的租金接近甚至超過售價,因為出租的一方承擔了存儲這件商品的成本,還降低了用戶為了丟棄另一件商品的心理成本。想清楚這一點,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共享經濟,不是情懷,不是新鮮感,不是VC的頭腦發熱,也許是非常理性的成本收益考量。
對相當一批商品,成本結構的天平已經發生了傾斜,如果連免費都可能沒人要,那還有什么可以吸引消費者呢?在下一個問題中我們會展開討論。
作者:VC投資筆記
來源:微信公眾號“VC投資筆記”(ID:VC-Note)
版權聲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尊重行業規范,所轉載的文章都注明作者和來源,若標注有誤,請聯系主編QQ:419297645更改。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