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里趕大集:宇宙的盡頭是回村
年關將至,年味短視頻火爆一時,“趕大集”和“農村大席”等關鍵詞牽動著眾多短視頻用戶的心。平凡與人情味緣何占據人們的視線?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這篇文章作者介紹了時下潮流的短視頻趕大集現象,深度分析了背后的消費者心理。推薦對IP運營、市場消費感興趣的童鞋閱讀。
年關將至,游子們隨著春運回歸故鄉,房前屋后的裊裊炊煙,集市上的聲聲叫賣奏響了年節的交響樂。在短視頻的海洋里,場面浩大的趕大集、吃大席亦勾起了人們的情思。
昔日孟元老提筆所著《東京夢華錄》寫盡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繁華景象:“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集市與廚房,既是人間煙火的圣地,也是繁華競技的試煉場,奇珍異寶和美味珍饈皆為最佳點綴。
時序更迭,今天我們依然沉溺于集市與廚房。在抖音平臺,對“趕大集”和“農村大席”進行關鍵詞檢索,播放量均超過30億次。根據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短視頻用戶規模為 9.62 億,30億次的播放量則大致相當于每個短視頻用戶看了3遍。
與《東京夢華錄》側重于珍奇與獵異不同,短視頻呈現的內容更具人情味,看似平凡的生活,用它獨特的煙火氣息讓我們為之駐足。
01 如此熱鬧
近幾年來,“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這句話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某種程度上也訴說著我們的向往。紀錄片《人生一串》中談到:“沒有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煙火氣到底是什么模樣?大概就是人們為了生活不懈奔忙、鬧市中得見市井喧囂、有萬家燈火,也有粗茶淡飯,好像一切都會落到實處,到處洋溢著“熱氣”,這是最平凡的生活面貌,也是美好生活最初的模樣。
趕大集和吃大席,則是在相對大的場面中探尋煙火氣,蘊含著中式審美意趣,其實終究離不開“熱鬧”二字,實質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喜相逢。
1. 熱集
1月14日,時值北方農歷“小年”。山東廣播電視臺閃電新聞發起,聯動青海、四川、甘肅等九?。▍^)主流媒體推出了大型接力直播《沿著黃河趕大集》,主題為“趕黃河大集,尋一程煙火”,引起314萬次觀看。其實不止黃河,全國各地都有趕集的習俗,人們在趕集過程中回味兒時滋味,也憧憬著未來愿景,趕著趕著,一程煙火就悄然而至。
趕大集,是農村地區的鄉俗,人們通常會趕赴固定地點進行周期性集市貿易,北方多稱為“趕集”,南方則有“趕場”“趕墟(趕圩)”“趕鬧子”等多種稱呼。
與都市每天都有的貿易集市不同,鄉村集市多在農歷日期尾數為“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的日子固定開集,不同市鎮約定俗成的開集日期經常交錯而行。大集的規模比較大,攤位串聯成線,連片排列,其中車輛川流不息,人流如織。
眾多“趕大集”視頻中,點贊最多的且有實質性內容的是博主@金松的幸福生活趕泊里大集的視頻,內容是挑戰用100元吃頓海鮮大餐,5元一條的海參、6元一個的鮑魚、5元一斤的扇貝,加工一下變成一頓熱氣騰騰的大餐,算上加工費也不過130元,可謂實惠至極。在網紅的帶動下,小紅書上甚至出現了泊里大集攻略。
而在博主@來了新疆不想走的視頻里,“2元組”的烤串、烤包子、西瓜相映成趣,新疆特有的馬腸子納仁(面條)、馕在巴扎大集上煥發活力。更有本地人帶領外地人見“大場面”,比人還高且味甜的山東大蔥,手上送出一大袋,嘴上說著“一點點”的老板,都讓外鄉人直呼震驚。
各地大集特色迥異,但具有集市規模大、商品物美價廉、參與人數眾多的共同點。人們在短視頻構造的“大集”世界里徜徉,或驚呼“真實惠”,或戲稱“我愿稱之為南方孩子最愛的節目”,或直接贊頌“XX是個好地方”。
要問哪里煙火氣息最濃,集市當仁不讓,而其中最熱鬧的必屬年集。年謠唱道:“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每逢過年,我們一定會出門采購年貨,商場、超市紛紛獻寶式地披上“紅色外衣”,然而最令人留戀忘返的卻是鄉間集市。
街道上充斥著吆喝叫賣聲,孩子們站在小吃攤前走不動道,大人們在生活區肆意挑選并與商販討價還價,偶爾遇上好久不見的熟人,人們還會結伴而行并交換各自所知的消息,于是各種家長里短的消息便能長了腿似地傳播開來。人間百態,從這方寸之地向外生長蔓延。
短視頻中,“走過一個冬天,辛苦了這一年,捎上了心意敲敲門送到了你身邊”,喜慶的音樂一經奏響,配以熱鬧的趕集畫面,仿佛就在昭告年之將近。
可以說,趕大集不僅僅是一場場買賣累積而成的消費場域,它在發揮經濟貿易作用的同時,也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活動,不知不覺嵌入人們生活,成為鄉間文化的一個傳播窗口。
在互聯網上“云趕集”的我們,沉浸于喜慶的氛圍,追憶著兒時感受,感嘆于祖國各地風土人情差異,也為這些真實生活的人們而感動。較低的物價、沉浸式場景體驗、富有濃郁人情韻味的熟人社交,這是線下商超和線上電商難以替代之處,也是人們懷念大集的原因所在。
此外,在疫情封控有所松動的今天,趕大集更像是一劑強心劑,告訴我們“煙火人間,現已回歸”。由此觀之,鄉村大集,一方面是游子鄉愁歸所,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心安之處。
熱熱鬧鬧趕大集能成為人們過年的保留節目,與此同時,歡歡喜喜吃大席也在釋放別樣誘惑。
2. 盛宴
近年來,人們經常在互聯網上“吃席”。當女孩在網絡上揭露某些渣男行徑時,我們常說“不能談去狗那桌”,當某些人刻意“作死”或者做出危險舉動,網友也會紛紛調侃“吃席了”。有人甚至總結出幾首“吃席”專屬音樂,分別是《安和橋嗩吶版》《This Girl》《梔子花的思念DJ版》《吹喇叭之一桌八個菜》等,正所謂“音樂一響,全村吃席”。
網絡上“吃席”吃得不亦樂乎,但這席多指喪席。而短視頻中所展現的大席則是喜席,山東大席是這類視頻的主力軍。
“這是俺山東鄉村結婚現場制作的大席菜,所有的菜都是現場加工,今天的標準是XX文XX個菜XX個湯”,搜索農村大席,視頻切入畫面的同時,通常會有旁白用地方口音這樣介紹特色大席菜。喜慶的配樂記錄著菜品出爐過程,蔥拌牛肉、醬香肘子、四喜丸子、酥肉湯、京醬肉絲等常見菜品紛紛被抬上餐桌。由于便宜且大碗,視覺上的沖擊力首先就震懾住了當代網友。
大席之大,并不只在于席面壯闊。對此,博主@大坤對山東大席進行了精辟總結,他說道:“做飯用的都是大鍋大盆大勺子,端菜的都是大姐大娘大嬸子,菜品有大雞大魚大肘子,以及吃大席必備的大袋子”。
同樣是大席,與山東大席的便宜實惠不同,浙江大席的富貴氣息更濃。博主@我是忐忑妞隨了200元去浙江一農村吃席,一桌價格高達4588元,菜品包括野生黃魚、干燜土雞堡、烤羊排、芝士蝦球、濃湯金鉤翅等,滿屏食物都散發著金錢的味道。
撇開貧富差距不談,這些大席菜一般都以熱氣騰騰的模樣展現于客人眼前,豬、牛、羊三牲通常作為主要菜品來源,菜品富含油脂、佐料味道基本偏重。
而不同地區的大席菜菜品或多或少都會帶有地域色彩,如山東的“四喜丸子”與浙江的“野生黃魚”,正因為各地習俗殊異,人們才能在互聯網吃席上源源不斷地獲取新鮮感,這也為某些短視頻博主提供了新的素材方向——去陌生人家里隨份子吃席。
但與其說吃席是在吃烹調好的飯菜,不若說是在“吃”人情世故。我們看向短視頻中的大席,也不僅僅只是饞了,其實還摻雜著對鄉風民情的追憶。
在物質不豐裕的年代,大席一度是村里孩子除了春節外最期盼的“好日子”。大人們進行社交,小孩們則緊盯著熱乎乎的飯菜,大人小孩各得其所。當然,由于菜品眾多,整個宴席時間較長,有些小孩還沒開席就鬧著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在開席之前,宴席常用的八仙桌化身為八卦策源地,各位大嬸大娘一邊嗑著瓜子一邊翹起二郎腿說著張家長李家短,同桌的人則猶如瓜田里的猹“側耳傾聽”。吃席時,男人多的一桌經常觥籌交錯,婦女小孩桌則是另一番光景,好吃的菜總會被一搶而光,眨眼之間只見碗底。當席吃得差不多了,大媽們紛紛搶灘餐桌,開展“搶菜”競技。
一場席吃下來,宴席主人的社會關系展現得淋漓盡致,宴席座次安排、掌勺師傅選擇、宴席預算、菜品選擇等都經由主人仔細考量而成,而隨份子多少則是參席人基于彼此交情需要考慮的事情。對于辦席人和參席人而言,大席更像是一種聯誼工具,將人們緊緊拴在一起。
由上觀之,趕大集和吃大席之所以在互聯網上占據一席之地,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 場面足夠大,視覺震撼力強;
- 宏大場面與生活瑣事粗細相映,粗糙中能窺見生活之顆粒;
- 不同地區物產、習俗展現世界參差,能滿足人們獵奇獵鮮之心理;
- 風土人情趣味紛呈,簡單純粹無需端足姿態;
- 切入真實生活引發強烈共鳴,往日之熱烈與今時環境形成鮮明對比,鄉愁油然而生。
02 鄉土人間,別具風味
趕大集和吃大席,在鄉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卻能吸引如此多的目光,恰恰說明我們內心依然潛藏著對鄉土的向往。
1. 時光慢
與都市快節奏、績效至上的面貌不同,鄉村生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埋藏于人們心底。趕大集也好,吃大席也罷,它們都是“從前時光慢”的具象。在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鄉村,集會和吃席能帶來短暫的熱鬧,以其獨特的標尺記錄著時間的推移,在今時今日顯得愈發珍貴。
哲學家韓炳哲在《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中做出論斷:“數碼的時代并不是閑適的時代,而是績效的時代?!碑敂荡a設備成為生活必需品,“八小時工作制”就被無限延長,任何地點都能成為工位,任何時間都能淪為工作時間,內卷、績效全方位入侵人們的生活。
重壓之下必有反抗,于是我們走向了功績的反面,自我桎梏于疲憊與孤獨。趕大集和吃大席這些從前易得之事反倒成為另一種奢侈,短視頻中的大集和大席與從前的記憶匯合,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小確幸”,熱鬧的場面治愈感十足。
2. 熟人社會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說道:“鄉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熟人是鄉村社會之肌理,也是煙火氣中最重要的一味“添加劑”。熟人之間的熱鬧用它喧囂的外表和柔軟的內里驅散著人們的疲憊與孤獨,當我們沉浸于大集、大席所包蘊的濃濃人情味之時,我們就品到了煙火真滋味。
大集和大席都是熱鬧的,這種熱鬧來自于熟人之間的社交。鄉村聚落中,不說百分百熟悉,一個村里人們熟悉度60%基本可以達到。這也意味著,我們出門就要社交。
在趕大集和吃大席這種相對較大的場面,社交更是無法避免,正是這樣由“熟人”構成的場面,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人文情感價值,這是由鋼筋混泥土堆砌而成的現代商業經濟所難以供給的,真實場景下的交互讓蘊含著鄉土特色的大集和大席閃現出煙火之氣。
3. 想象之境
鄉村有它獨特的魅力,以上種種皆可說明鄉土之“真”。但能讓趕大集和吃大席背后的鄉土文化成為流量密碼的更多的是因為短視頻為人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想象之境。何出此言?只需將目光放回現實。
短視頻中的世界總是經過多重處理,拍攝、剪輯、解讀讓一個視頻落地生根,某種意義上也暗喻著其失真之必然性。在記憶濾鏡的魔法下,短視頻中大集人群熙攘,氛圍熱烈,是煙火氣聚集之所?,F實中的不少集市卻存在“臟亂差”的固有毛病,商販文化程度低讓食品安全始終存在一絲隱憂,一些集市甚至會“虛假宣傳”。
再說大席,與記憶中的熱鬧相比,如今的大席人情味早已轉淡。從前只在重要節日舉辦的大席越來越多見,碰上年底放假,一家幾口人甚至要分別奔赴不同的宴席,人情禮金支出越來越像“人情債”。生活質量提高讓從前之罕見變為常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人不到錢到”,盛宴逐漸成為冷席。
沉浸于熱鬧,不代表冷寂就此消失。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情況,但收到的關注微乎其微。說到底,人們喜歡在短視頻里趕大集、吃大席,離不開厚重的記憶濾鏡。而短視頻中呈現的內容到底也不完全失真,不過是有預設的視角與鏡頭語言。
真實的大集和大席情況重要嗎?重要,我們需要對現實有所感知,感受時代變遷的痕跡。但似乎又沒那么重要,因為我們會選擇性地沉浸“美好世界”。所以與其說鄉村成為短視頻的流量密碼,不如說是短視頻里的鄉村迎合了人們的期待。
這份期待,是對舊時鄉村之漫溯,是當下的鄉愁。
4. 鄉愁
前段時間,互聯網上還興起了一股“狗子”回村前和回村后的對比熱潮。曾經在家被好吃好喝供養著的“狗皇帝們”回村后放飛自我,令人忍俊不禁。
每年固定熱點#回村的生活#從不缺席,在都市中人五人六的大學生、白領精英們總會在回村后變成“翠花”“鐵蛋”,而如果看到村頭幾位大媽一起曬太陽聊天,網友們會忍不住調侃道“短短幾分鐘,已經有人身敗名裂了”。
鄉村似乎總有一種魔力,甭管多光鮮亮麗的人(狗),只要回村,必能“洗凈鉛華”,打上鄉村的烙印。這些視頻的高點贊量和高關注度背后是鄉愁的投射。因為暫時無法回村(家),我們才會對短視頻里的世界流連忘返,趕大集、吃大席、回村的狗子、回村的大學生以及家鄉的大媽,構成了我們暫時回不去的故鄉,然短視頻中他人的生活成為我們的延長視角,讓我們從精神上踏上了回鄉的征程。
03 結語
史鐵生在《消逝的鐘聲》這樣論述故鄉,他說:“人的故鄉,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大集和大席,喚起了人們對于故鄉的情思,在短視頻不斷建構之下,一個飽含人間煙火味的精神故鄉地基漸實,去趕一場大集,吃一場大席,君可緩緩歸鄉矣!
作者:胡錦云,文化產業評論作者、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編審:時光;編輯:半島
來源公眾號: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中國文化產業頂尖新媒體。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文化產業評論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