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數據”釋放的經濟三大積極信號

0 評論 2811 瀏覽 4 收藏 19 分鐘

假期結束,春節期間的各種數據也出爐了。經歷過三年消費低迷,終于呈現出積極信號,未來的社會經濟,存在著怎樣的可能性呢?本文作者在觀察了各種數據之后,總結出了3點結論,一起來看一下吧。

兔年春節“非比尋常”,作為疫后第一個春節,它展現出的狀態,是疫后時代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好或壞,關乎長期信心。

假期結束,春節期間各種數據出爐,總的來看,一掃過去悲觀情緒。積極向好的各種數據里,展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也是國人對未來懷有足夠信心的結果,更是中國獨特“消費觀”的一種優勢呈現。

經濟是什么?經濟與社會,就像人與身體,身體健康是人幸福的一種集中體現。推而論之,經濟的健康,就是一個社會幸福與否的表象特征。19世紀英國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斯金有一句名言,他認為“經濟并不意味著消費貨幣,也不意味著節約貨幣。經濟的意義在于經營和處理一個國家,一個家庭。”

疫情沖擊社會原有的健康秩序,反饋到經濟上就是三年消費低迷。兔年春節前的社會松綁給未來數年打開全新想象空間,此時此刻展現的積極信號,為未來生活附上了樂觀的可能性。天浩在觀察了各種數據后發現了三點結論:

首先,兔年春節的復蘇并非偶然,這和國人過往熱愛“儲蓄”的習慣息息相關。其次,兔年春節“享樂”消費是疫后經濟復蘇的一大特征,也將是未來的長期趨向。最后,三年疫情左右了社會消費“心理”,給未來經濟帶來了大機遇。

01 復蘇之根:國人愛“存錢”習慣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儲蓄大國,國人對于金錢的觀念十分特別。在中國人的認知里,一定要有存款。疫情之前,儲蓄習慣一直為各界所“詬病”,因為過于保守的財富觀念,對消費社會的形成與壯大是一種阻礙。

這種缺點在經濟下行周期反成為一種優勢,國內三年執行全球最嚴格的“防疫、防控”措施下,中國經濟能夠于動蕩中表現一種韌性,就在于大多數家庭“家中有糧,心里不慌”。相比于美國給普通公眾發錢的措施,經濟低迷情況下,依靠自己存款渡過難關的中國,信心恢復更快、更穩定。

由于美國等西方國家信用經濟發達,超前消費觀念下,大部分美國人沒有存款,疫情導致的普遍停工、停產,致使很多家庭陷入困境,直接發錢拯救了美國人,也給美國經濟大大的補了一口血。

據統計,美國在2021年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就給年收入不超過75000美元的個人,或15萬美元的夫婦,每個家庭成員發了三輪1200+600+1400共3200美元的新冠疫情補助金,折算人民幣20000多元了,一共花了19000億美元。歐洲的英國、德國,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都有類似發錢的政策。

不能說,這種政策不好,可其的副作用非常明顯。相信中國人真“挺”不下去的話,也會使用類似的手段來,只是能不用要盡量不用,因為它會導致二個問題。

首先,貨幣超發與通貨膨脹;現代體制下政府就像一個大號的“公司”,收入與支出每一筆賬都要算的清清楚楚,大部分國家為了應對一些“特別情況”,本來就需要發行一定數量的國債來籌集資金。疫情打擊下,很少有國家有足夠盈余去給國人發錢,就只能“印錢”。一個普通的國家如果在自己國家多印很多鈔票,那么這個國家很容易就會通貨膨脹,簡單得說,錢會不值錢。

美國稍有不同,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是全世界共同使用的。因此同樣的印錢,美國有全球各國幫忙“泄洪”,抗壓能力明顯更強。

其次,短期回血不利理性消費回歸;所有經濟危機的本質并不在“貨幣”本身,而在于長期經濟結構失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集中一個時間爆發,解決經濟危機的核心在于解決“失衡”問題?!秶徽摗返谒恼轮性羞@樣一段文字來形容貨幣,在市場中假如A因為職業的原因只能生產糖,而B只能生產牛肉;A想要交換點牛肉,但是B卻想要面包,所以A和B雙方就不能進行交換?!凹偃鏏手上有一樣東西,B可以拿它交換面包,那么B就愿意和A交換。這時交換的媒介就誕生了?!?/p>

正常情況下,貨幣應該是社會各人群交換勞動成果的媒介,交換持續的循環,貨幣持續的流通,這就是健康的經濟。一旦某種或多種物品交換過程主動或被動停止,貨幣因為流通受創,會造成經濟動蕩,重要的是如何恢復秩序或重建物品交換新的秩序,等新秩序穩定并確立,調整貨幣政策即可。

而直接發錢的弊端是,增加了貨幣的流通數量,卻并未重構新消費秩序。根本問題未獲得解決,發錢只是將問題延后而已。

從經濟的本質來說,只要國家足夠穩定,物質生產能力足夠強韌,就不會出現“駭人”的危機。物質生產與需求不匹配,就調整供給端的生產結構,與需求端的真實需求實現匹配,經濟健康循環就會建立。

所以說,無論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導致的經濟波動,只要每個人都回歸到理性消費(理性的消費觀是具備長期性的消費觀),動蕩因素就會變少,波動就會恢復到健康態。

02 大疫之后:國人開始接納“享樂”消費

科技進步、生產力提升是一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基礎,而與之適應的消費觀念同樣尤為關鍵。

改開四十年,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理念普及,大大提升了國民人均產值。早期,出口是經濟增速的重要引擎,隨著外部市場的飽和,內需對中國未來經濟的健康循環重要意義增加。不過,受過去物質貧乏時代的影響,早些年60、70年代為消費主體的社會消費,偏向于剛需消費。在物質富足年代,剛需式消費觀可劃做“非理性消費”區間,因為消費的低迷,不利于生產出來的物品消耗。

近十年來,80后、90后為消費主體,他們在消費行為上更為多元,不過受上一代人影響,只是消費觀念上也殘存很多“剛需”思維。

比如說“性價比”的流行,大牌平替概念商品的走俏,其根子里仍是“值不值、省不省錢”的思路,不強調商品的體驗,反注重商品之外的因素,如價格、折扣等,這違背人類消費的本質(消費本質是解決真實需求)。這種剛需消費思維存在一個隱患,就是消費的動機存在“被迫”性。也就說,消費者在主觀意識上,并未將消費行為和心理認知形成一種統一。

從此次春節諸多數據來看,“享樂”消費開始抬頭,也就說,消費者開始用“花錢”來取悅自己,而不是像疫情之前,很多消費是因為面子需要或受某種流行文化影響。雖然是享樂消費,但這種主動式消費觀念更為健康。這和疫情三年里外部壓力下,國民觀念改觀有直接關系。在外部環境有重大事件發生時,人的自我意識也會強烈。

國家稅務總局27日發布的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旅游及住宿服務恢復加快,旅行社及相關服務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倍,已恢復至2019年春節假期的80.7%。旅游飯店、經濟型連鎖酒店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6.4%、30.6%,分別恢復至2019年春節假期的73.4%、79.9%。

據各地方文旅廳統計,春節前4天部分省份地區景區收入較去年春節同期增加3到6成。其中四川春節前4天景區門票收入提升約60%,恢復至2019年春節同期的74%;湖北較去年春節同期增長34%,海南春節前三天景區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長1倍

除了旅游業,兔年春節電影院也迎來一個大的回血。據華西證券統計顯示,截至正月初五,春節檔(除夕至初五)票房 57.81億元,觀影人次達10950.1萬人次,春節檔連續5日單日票房突破10億元。相比較來看,今年春節檔票房較2022年同比上升20.3%,顯著高于疫情前的2019年,但略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

餐飲消費也是消費快速回暖的一個縮影,美團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前6天,全國多人堂食套餐訂單量同比2022年增長53%。其中,上海堂食消費最旺,訂單量同比2022年增長240%。異地消費較2022年同期增長76%。其中,三亞、成都、重慶、大理、北京等地成為異地消費者堂食訂單量最多的前5座城市。

自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開始,就有各種專家“瞄上了”國民銀行卡里的余額。1月初,“中國房地產之父”孟曉蘇就曾表示:2022年中國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萬億元,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復對房子的購買和裝修等,中國經濟就能恢復了。

幾天前,認證為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教授的網友發表了一篇文章,其建議對50萬以上的存款征收高額利息稅,并認為這是促消費的最佳途徑,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這些都釋放了一個信號,雖然過去三年大家日子過的慘烈,可家有余糧,只要信心獲得恢復,經濟正常運行并不是難事。無論是國外的發錢,還是國內專家的各種提議,市場經濟的自由本質,意味著只有消費者主觀意愿的去消費,才能形成健康的循環,無論是發錢刺激還是用手段去影響,任何帶有“被迫”性質的交易都不存在長期性。

過往,受老一代人影響,花錢被打上了“原罪”。疫情之下,動搖著這種消費理念,取悅自己、為享樂消費成為一種趨勢,這帶來好的信號。

03 未來展望:新消費“心理”帶來大機遇

從世界制造工廠,到世界智造工廠,中國一方面開始一帶一路開辟全球經濟的新引擎,一方面開始謀求消費內循環的建立。

從當下享樂經濟的抬頭來看,中國最終應進入品質消費時代,相比享樂消費對情緒的重視,品質消費的目標更綜合性,意味著對高端商品、綠色商品、高科技商品的需求量增長。相比于享樂經濟,品質消費包含精神愉悅、文化屬性和社會責任感等多重因素,這種消費更具持久性和健康性,而且品質消費需要科技為基礎,也是保持一個國家科技力量站在全球頂端的一種經濟模式。

這種經濟模式,除了“硬件”的跟進,就是AI、5G、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進步,提升生產力。還有“軟件”跟進,就是國民消費心理的匹配,從春節消費數據來看,國民開始誕生新消費“心理”,這給未來帶來很好的啟示。張家界常務副總裁兼董秘金鑫透露一個現象,(春節假期)自駕游出行的游客占比顯著增長,團隊游或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游客數量相對減少。

在此影響之下,春節期間張家界景區的散客占比高達90%以上,而團隊占比不到10%。顯然,消費者心態開始注重消費的體驗和感受,而不是將“省錢”放在一切的首位。

首先,線下消費的回歸;相關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全國480座萬達廣場客流1.6億人次,銷售收入126.8億元,其中可比萬達廣場同比2019年客流增長15%,銷售額增長29%。

另據??诤jP統計,1月21日至1月27日,??诤jP共監管離島免稅購物金額15.6億元,比2022年同期增長5.88%,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長51.5%;免稅購物人數15.7萬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長9.51%,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長64.9%;人均消費9959元。

相比于線上消費的純粹性,線下消費兼具娛樂和消遣兩個優勢,春節期間線下消費的回歸,同樣呈現了許多人已經不再受“省錢”思維的影響,更關注消費體驗本身,這給2023年里嗷嗷待哺的線下商鋪業態帶來利好消息。

其次,線上消費常態化;如果說線下消費是一種體驗優先的消費,線上消費則越來越常態化,它交易中間環節更少,具備價格優勢、品類豐富和無地域限制等特點。疫情期間,無疑加速線上消費的滲透,春節期間忙碌的快遞,預示著疫后線上消費依舊保持了此前的熱度。

今年春節假期,全國郵政快遞業運行情況總體安全平穩,攬收快遞包裹約4.1億件,與去年春節假期相比增長5.1%,較2019年春節假期增長192.9%;投遞快遞包裹3.3億件,與去年春節假期相比增長10.0%,較2019年春節假期增長254.8%。

最后,自主消費的成熟;過往中國消費市場,房地產和汽車是兩大支柱產業,它們占掉每個家庭幾成的日常開支。春節期間,自主消費(基于興趣的主動式消費)是主要引擎,這種不在受“外部”因素影響的消費行為,會帶給消費者發自內心的愉悅,也更具備持久力。

以電影業為例,消費者喜愛程度直接決定了影片的票房。春節檔上映的6部影片累計票房分別為《滿江紅》26.06億元,《流浪地球2》21.64億元,《熊出沒·伴我“熊芯”》7.48億元,《無名》4.93億元,《深?!?.59億元,《交換人生》2.9億元。

兔年春節過去,各行各業都等待著自己的春天到來。從春節期間各種消費數據來看,家中有糧的消費者,并沒有因為疫情黑天鵝而喪失生活信心,他們積極的消費心態將是各行各業恢復元氣最大的底氣。

專欄作家

師天浩,微信公眾號:shitianhao0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科技自媒體人,曾就職于博客中國、互聯網實驗室、百度等公司,曾在《南方都市報》《計算機應用文摘》等報紙雜志刊文。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