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公司虛華落盡,回歸本質,迎接春天
2015年號稱是SaaS元年,到如今發展勢頭強盛的SaaS公司并不多,為什么中國有數萬億級別的軟件市場需求、大量的信息化需求,但軟件市場仍有許多上升空間?文章中進行了分析,并相信虛華落盡,SaaS也將迎來真正的春天。
中國從2015年開始的SaaS元年,到現在SaaS似乎碰到一系列的窘境。剛開始,大家覺得SaaS應該主要是針對中小型客戶,也因為原來對C端做流量有著非常美好的經驗,于是大家開始一擁而上,拼命砸錢,做營收,虧錢無所謂;先壟斷,再賺錢(釘釘和剛開始的紛享銷客是這方面典型的代表),但是這樣跑了幾年,大家發現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 拿到客戶不一定留得住客戶,客戶流失率高,很多時候留存率都低于50%。
- 中國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三年左右,每年中小客戶的死亡率很高。
- 中小客戶付費能力和付費意愿都比較弱。
于是每年的ARR/流失率算下來,LTV太低,另外CAC獲客成本在中國很多時候超過首年費用,賬算不過來,所以大家嘆息說和歐美國情不一樣,中國中小企業的SaaS沒有機會。
中小企業難做,活不下來,2018和2019年,大家開始都瞄準了中大企業的SaaS,中大企業的付費能力強,續約率高,似乎能夠規避面向中小企業的所有問題。這兩年,慢慢大家發現中大企業似乎也不那么美好了,因為如下幾個原因:
- 由于中國中大企業管理方面個性化比較多,管理不如歐美那樣規范。
- 由于中國內卷的乙方競爭環境,乙方在和甲方溝通的時候太過弱勢。
- 中國普遍需求解決方案能力以及產品力相對較弱
于是導致很多定制化需求,定制化需求多了,我們發現:
- 產品的耦合度越來越高,維護和后續的功能擴展成本越來越高,產品迭代速度變慢。
- 后期的時候,定制開發很多時候是虧本。
- 實施,培訓越來越復雜。
- 客戶成功以及運營的成本越來越高。
當到達一定的臨界點之后,我們發現產品和公司陷入泥潭。隨便你砸多少錢進去,公司發展速度就是上不去了,公司的發展停下來了,一般國內這個臨界點在一個億左右,后面的很多歲月就是在泥潭里面掙扎。我們90年代,2000年附近很多成立的軟件公司都是在這個泥潭里面掙扎,一群創始人從青年掙扎到老年,消耗了所有最好的年華,依舊動彈不了。
大家開始找藥方,怎樣解決定制化的問題呢,于是2020年左右我們往國外看去,我們發現了低代碼和PaaS平臺,用PaaS平臺或者低代碼平臺來解決定制化的問題,從而解決定制化開發帶來的增長陷阱。
真的是這樣嗎?PaaS的定義是Platform as a service,一般的概念是提供給外部的開發者,通過PaaS平臺配置出SaaS系統,來給某些群體的客戶來提供SaaS服務的平臺。這樣說來,似乎中國現在還沒有什么PaaS平臺,內部用的配置平臺怎么能夠叫PaaS呢?在中國PaaS平臺目前也很難有好的未來(在筆者看來,中國最好的PaaS平臺是微信的小程序開發平臺,不過這種東西注定是巨頭的天下,否則連足夠的開發者都不會有,這種機會也注定是稀有的機會)。
這是因為:
- 目前中國沒有這樣豐富的開發者生態以及SaaS生態環境。
- 中國目前優質B端產品缺失嚴重,產品力不夠,更多是項目制人才?;旧蟂aaS產品都很難做好,不要說難度和挑戰更大的PaaS平臺, 好的PaaS很多角度已經接近于開發平臺了,現在還基本上很少國產的開發平臺。
- 除了極少數場景,中國,乃至世界不大需要PaaS平臺,產品發展的趨勢是對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產品的場景化,垂直產業化是大勢所趨,這些都是需要更加場景化,更加垂直的SaaS來解決的問題。
那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呢,這塊有一些短期需求,但是也是比較難,而且中國目前的很多低代碼平臺走錯了方向,就是一些表單的配置工具,這些表單的配置工具讓乙方軟件公司來用來解決定制化需求,很多時候都解決不了,而且涉及到和自家產品的接口,算來算去還不如自己來做。
讓甲方來用太復雜,基本上甲方需求自己都很難梳理清楚,不要說后面的設計和配置部署了。讓咨詢顧問或者外包公司來用好像比較合適,但是要用低代碼平臺來解決顧問公司的復雜項目需求是非常難,你后面發現這是基本上需要一個開發平臺才可以做到啊,所以定位很尷尬啊,只能在夾縫中找找空間。
關于低代碼平臺,筆者剛畢業2004到2008年期間接觸過一個很優秀的以色列企業管理軟件開發的低代碼平臺,叫Magic,開發極其高效,80年代的時候就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這家公司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路還是越走越窄(因為license費用不菲,很少開發人員用,平臺發展速度比Java這樣的平臺差很多很多),我看現在基本上Magic公司現在主要精力都放在集成工具上面了。
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國內的絕大多數的PaaS和低代碼平臺將來可能會淪為項目制的外包或者咨詢公司。
面向中小也好,中大也好,低代碼也好,砸錢實現不了規?;鲩L,即使一年虧上億的錢也換不來幾千萬的低質量增長。于是大家往國外看去,于是21年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新的概念PLG, 看樣子Product lead growth才有未來,砸錢沒有未來,于是大家認人都在談論PLG。
但是PLG實際上有非常嚴格的場景需求的,大部分場景都不是滿足條件的,PLG的本質是客戶與客戶之間有高頻的動態信息需要及時共享,從而能夠實現自然的裂變,類似zoom以及微信就是很好的例子。實現PLG需要注意的二點:
- 降低產品的試用門檻,試用版本做到免實施免培訓,試用版本就可以解決客戶的干性需求。
- 發掘信息共享或者高頻的協同場景,通過剛性的協同需求形成裂變
你會發現,絕大多數SaaS軟件沒有這種場景,大家能夠做的,更多還是做好口碑,提供免費免實施免培訓的試用版本,降低試用門檻罷了。
我們兜兜轉轉,發現要解決一個問題,永遠帶來另外一個問題,似乎這條路沒有解,沒有捷徑啊,于是很多投資人開始心灰意冷,很多賽道里面的人開始心灰意冷。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狀態多像創業的狀態,很多時候我們做1,發現解決不了問題,于是我們做加法2,加法3,發現加法越多,總是會不斷的帶來新的問題,最后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也離徹底解決問題越來越遠。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逃避,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問題1才有希望。
那讓我們回到原點,再來看看1吧,似乎我們發現核心要解決兩個問題。
- 解決LTV的問題。
- 可持續的提升運營效率以及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毛利率。
LTV的問題的解決之道首先是賽道的選擇,如果選擇中小企業,請選擇一些有付費能力,經營也比較穩定,對效率工具要求比較迫切的中小企業賽道,最好可以切到支付和交易環節,這樣的垂直賽道還是不少的。對于中小企業的賽道,要關心是否可以解決幫助獲客賺錢,信任問題,或者很強的合規需求(在中國合規需求目前不強烈)。
如果選擇中大企業,單價,續約率和LTV一般來說天生是沒有問題的。如果需要可持續的提升運營效率以及降低運營成本,核心是公司產品以及業務的可復制性,以及復制之后,平均單個客戶的獲取以及運營成本是否還可持續的降低的問題,這里面包括到單客戶的CAC獲取成本,交付成本,運營成本,產研維護成本等等。
這些成本的降低,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最核心是要解決產品標準化的問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組織力的問題,這里面最核心的是團隊腰部力量以及團隊的文化的打造),需要做成一個配置能力強,體驗優秀的標準產品,否則所有的部門都會陷入復雜,交互成本,運營成本上升,從而導致無法實現規?;鲩L,或者增長之后單客戶的交付成本,運營成本以及維護成本反而增加的情況,到一定階段之后公司的發展就會陷入停滯。
根據筆者的經驗,無論是面向中小客戶還是中大客戶,產品標準化完全是可以實現的,不需要PaaS,在中國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配置性更強的SaaS產品而已。我們沒有其它的捷徑,踏踏實實做標準化產品,決絕的庖丁解牛式解決定制化以及用戶體驗問題。
中國數萬億級別的軟件市場需求,各個行業大量的信息化需求一直都客觀存在,另外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管理要求越來越精細化的趨勢,軟件市場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其中大部分軟件需求都會被SaaS化。
我們需要做到的是不那么急于求成,慢就是快,踏踏實實把產品和服務做好,回歸做好產品的本質,創造價值,做好口碑,一定可以迎來光明的未來。
筆者相信,十年到十五年,中國一定會有多家百億美金級別的SaaS公司跑出來。梅花香自苦寒來,筆者看來,多年的虛華喧囂過后,大家的認識回歸本源,反而SaaS真正的春天開始來臨,未來我們一定能夠迎來碩果累累豐收的秋天。
專欄作家
作者:李東林(微信公眾號:SaaS產品說;微信號:jianguzhuxin),菜小秘聯合創始人,原ADP大中華區產品負責人,14年To B研發與產品設計,團隊管理經驗,主導過多款大型企業管理軟件的設計、研發、上線,也有過數年移動互聯網TO C的創業經驗。
本文由@東林-Ton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說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