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屋智能三國志

1 評論 2367 瀏覽 3 收藏 21 分鐘

智能家居會在2023年迎來更好的發展前景嗎?就目前來看,智能家居廠商們已經圍繞全屋智能展開了布局,生態企業、家電企業和科技企業,也各有長板和短板。那么,現在的全屋智能市場是如何被分割的?各企業的全屋智能核心技術都有哪些差異和特征?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對我來說,是一個收集現實素材、感應社會變化的好機會。也確實發現了不少新趨勢,一個結論是:智能家居正在醞釀新一輪的市場浪潮。

以央視春晚作為切口,每年央視春晚的廣告投放,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行業的變化和對市場的預期。而兔年春晚,互聯網企業的廣告連同紅包雨一起消失了,反倒是白酒廣告一個接一個,房地產企業銷聲匿跡,但格力、海爾帶著智慧家居的廣告登場了。

全屋智能三國志

本屆春晚中多了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脫口秀環節和喜劇演員,而這些“脫人”、“喜人”們早在2023年伊始,就成為全屋智能走向年輕人的媒介,李誕連續三年在脫口秀節目中提到海爾三翼鳥,美的智能家則與“少爺和我”等正當紅的喜劇演員合作。

而這一輪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的混戰中,有一個變化是非常顯著的,那就是從單品智能走向全局智能,圍繞全屋智能展開布道和廝殺。

而全屋智能目前階段的境況,很像是在玩三國殺——形成了三個壁壘分明的產業聚落,小米米家這樣具備IoT生態鏈積累的智能平臺;具備硬件產品研發制造能力的家電企業,如海爾、美的、格力、TCL等傳統企業;強調底層技術和整套系統能力的華為全屋智能、蘋果homekit等。

生態企業VS家電企業VS科技企業,這三個陣營勢力相當,各有優勢,但坦率地說,目前任何一方都不具備一統天下的條件。因此,各類企業都加大了攻勢,以攻占這個美好的未來市場,家電企業在春節合家歡之際發動一波廣告攻勢,華為也在2022年底發布了華為全屋智能3.0的全新解決方案。

日漸熱切的全屋智能市場,對于消費者來說,卻成了一道略帶迷茫的選擇題。我們嘗試總結了這場“三國殺”中典型玩家的特征,來幫助大家理清需求,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未來家。

先要回答一個問題,全屋智能為啥就這么難選?

一、全屋智能,整裝待發

2002年,智能家居行業方興未艾之際,一個名叫希格數碼的公司,曾提出了全屋智能家居的解決方案。然而并不成功,最終希格數碼在2016年改換賽道,由“全屋智能”轉向“微小智能”,瞄準智能家居單品市場。

可以說,本世紀的前二十年,智能家居行業一直處于單點智能的發展階段,沒有在全局智能上特別成功的案例。

全屋智能之所以企業難做、消費者難選,一個根本原因是產業鏈很長。包括智能感知、網絡傳輸、運營平臺、應用服務等多個部分,需要解決芯片、傳感器、顯示器件、通信網絡、軟件系統、硬件制造、芯片、AI、云、應用開發、地產家裝等各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門檻,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就拿通信協議來說,就有Wi-Fi、ZigBee、藍牙、低功耗藍牙、藍牙Mesh、Z-Wave等,并且不同平臺支持的通信協議也不盡相同。

所以說,我們看到消費者面對各個品牌眾說紛紜的全屋智能方案,很容易不知所措。企業比拼的是一攬子整合能力,要克服大量壁壘和障礙,才能提供有說服力的方案。

不過,最難的階段,也是一些企業和品牌脫穎而出的關鍵時機,就像諸葛亮想借的東風。

當前大家可能還會覺得全屋智能的難度太大、方案價值不清晰、行業標準讓人摸不著頭腦、消費者需要教育等多種問題時,這也恰好說明,行業爆發期就要來臨。隨著5G+云+AI+IoT等數字底座逐步成熟,智能家居正在經歷一場從單點智能到全局智能的突飛猛進。等一切都相對清晰和完善的時候,可能已經失去了先機,要面臨充分競爭的修羅場,搶占用戶的成本會大大增加。

目前場內的三類玩家,經過先一步的摸索,也都沉淀了各自的差異化優勢。它們的長板和短板,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理解,自己到底適合哪類全屋智能。

二、舉重若輕的IoT企業

如果你在身邊調查一下,智能家居用的最多的品牌是哪個,答案估計會集中在:米家。

很多人接觸智能家居,都是從米家的產品開始的。在2014年開始的那一場智能家居浪潮中,很多企業由于網絡連接不順暢、智能化體驗價值不大、兼容性差等問題,逐步退出了市場,但一些企業也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其中,小米的智能硬件品牌“米家”,就是這類企業的佼佼者,將智能家居生態做到了極致龐大、極致性價比的程度。

所以,用米家產品打造全屋智能,有三個核心特點:

1)價格友好

2014年年初,小米正式開啟生態鏈,由于生態鏈企業眾多,產品SKU豐富,從空調、洗衣機、電視、空氣凈化器等大型家電,到智能插線板、智能手環、智能音箱、智能門鎖、智能燈泡、電飯煲等小家電,再到毛巾、牙刷、水杯之類的日用品,都可以在米家平臺買到。

對于預算不多、或希望逐步演進的新手來說,米家可以較低的單價入門,搞個智能開關燈,或者語音控制,一整套全屋智能改造下來,成本也能控制在四位數,價格門檻是十分友好的。

全屋智能三國志

2)風格統一

對于很多精裝房拎包入住或舊房改造的消費者來說,部署全屋智能肯定不可能將現有的裝修推倒重來,后裝對設計風格的統一性要求較高。小米的生態鏈企業圍繞米家來打造智能家居產品,小米主導設計、協助研發,保證了整體風格的統一,對追求家居美學、購買更多單品的消費者,能夠節省很多“不知道怎么搭配”、“前后風格沖突”的精神內耗。

3)自由組合

以小米米家為代表的IoT廠商,全屋智能方案的另一個特點是輕量級。各個單品能夠基于連接協議,簡單、靈活地接入運營平臺,實現功能的自由組合,以及產品的互聯互通,這比智能單品的協作性更高,同時又不像前裝那樣需要布線、改造等操作。比如米家的空調伴侶,就可以實現傳統空調的“智能化”。2019年,小米生態鏈公司三大戰略方向之一就是圍繞全屋智能,進一步強調整合。

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到,基于米家的全屋智能,也會在一些領域有所欠缺。

比如智能化水平。有用戶表示,自己家里幾十個米家產品,但大部分還是燈、開關、插線板,只能實現較為簡單、初級的自動化,還需要人用手機來進行控制,語音識別、智能算法等AI能力聊勝于無。

全屋智能三國志

另外是可靠性。大量生態鏈企業良莠不齊,容易出現一些軟件設計考慮不周的情況,導致體驗不佳,或者安全性存疑,此前就有小米攝像頭因隱私問題而被Google Nest Hub取消授權的新聞。

此外,由于生態鏈企業和非生態鏈接入企業眾多,使得米家全屋智能的體系龐雜,需要花費時間和心思進行連接、調試、升級,如果是老人、小孩或不善使用電子設備的用戶,還是比較麻煩的。

總的來說,小米為代表的全屋智能,核心特點是生態繁榮、舉重若輕,適合后裝家庭低成本入門,用智能化體驗提升一些生活幸福感。

三、厚積待發的家電企業

IoT的舉重若輕,沒能觸達家電產品的核心根基,自然也就給家電企業、科技企業留下了市場空間。中央空調、冰箱、抽油煙機、電視等全屋智能的核心,很多消費者還是會選擇擁抱傳統的家電品牌,或者新銳的全屋智能企業。

目前,海爾、美的、格力、TCL、海信等家電品牌,也都在積極推出體系化的智慧家居解決方案。

這些品牌經歷過多年家裝市場的競爭和洗禮,已經開始進行產業鏈整合。

1)一站式購物

全屋智能系統的產品眾多,購買選擇流程比較長,涉及到家裝、家電、家居、建材等多個板塊。過去,這些領域是獨立、分散、各自為戰的狀態,用戶要親自在不同的地方來回奔波挑選,找家裝公司,選定制家居,買家電家具,才能搞定全屋裝修。而全屋智能、智慧家居一體化的趨勢,也推動家電行業開始整合,出現了大量行業聯盟。比如海爾智家的三翼鳥牽頭成立中國大家居TOP生態聯盟,讓用戶一站式解決全屋智能所需要的各類假裝要素,對于時間有限、追求整體效果、不想被單一品牌捆綁的用戶來說,可以看看這類聯盟品牌。

2)線下強體驗

核心產品的單價高、購買決策門檻高,因此體驗的沉浸感、沖擊力是非常重要的,線下門店的強體驗屬性依然有很強的渠道優勢,盡管華為、小米、OV等互聯網企業也在加強布局線下門店,但相比傳統家電品牌的多年渠道積累還有一定距離。比如海爾就將三萬多家門店進行了線上線下一體化,更適合傳統型消費者沉浸式體驗和決策。

3)產品實用性

全屋智能的本質目標,還是為人們提供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這就需要最實用的智能化,摒棄僅能作為裝飾或噱頭的華麗功能,比如空氣凈化、食物保鮮、燈光調控,都涉及到不少工業制造領域的先進技術,不是互聯網企業或科技公司能夠很快突破的。比如全屋智能系統全天候地運行,必須高度重視安全性,在電源、系統備份方面采取相應的容錯措施。

所以,家電品牌大多在某一品類上具有深厚的積累,如果不是非要追求所有設備的智能化,想讓一部分重要家電先智能起來,可以優先考慮家電品牌的明星產品。比如此前COLMO以中央空調作為全屋智能入口,來集成全屋家電及聲光電設備,并進行空氣的精準智能調控,以智能中央空調這一實用單品來實現全屋智能家電的深度智控。海爾智家的三翼鳥則通過冰箱、空調、洗衣機等為核心來支撐廚房、客廳、陽臺不同場景的智能化。

4)長期服務力

全屋智能家居的安裝、調試和維護的工作量比較大,長期服務的便利性、友好度、成本等,也是用戶的重要考量標準。頭部家電品牌此前已經建立了覆蓋全國的成熟的售后服務網絡,能夠快速、高效地響應服務需求。重視售后服務、對智能家電使用不熟悉的用戶,能夠減少一些后顧之憂。

當然,傳統家電品牌的全屋智能并非沒有顧慮。比如大多只擅長某一品類,AI軟件與系統能力相對科技企業較弱,一些“XX大腦”缺少研發經費、研發團隊、國際賽事成績等有力的作證,而AI又是一個基于數據、算法、算力、知識而持續更新迭代的技術,需要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的協同,因此家電品牌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的技術先進性、可靠性、可持續性有多大,還需要更有說服力的信息。

四、鋒芒乍現的科技企業

全屋智能的本質還是技術,因此在選擇的時候,不妨看看科技企業們正在帶來哪些技術突破和產品思路。

對于蘋果、華為這類擁有核心技術能力的企業來說,全屋智能無疑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一來,全局智能需要高水平的AI能力,有效放大了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比如蘋果智能家居系統HomeKit就被認為是米家的高配高質版,有預算的優先選。二來,全屋智能提供了一個寬廣的應用空間,可以把科技企業積累的多種技術一股腦塞進去,在IT和CT領域都有積累的華為就是代表。

2016年華為第一次出現在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時,人們形容它“一匹狼來到了會場”。2021年,華為提出全屋智能理念,發布的系列產就展現出在通信、軟件、計算硬件上的差異化能力:自研芯片(海思)+PCL網絡(通信)+操作系統(鴻蒙OS)+應用開發(鴻蒙智聯生態),從底層硬件、架構到豐富應用的全覆蓋,使得華為全屋智能有幾個特點:

首先,多技術融合,軟硬件協同,使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強。

全屋智能三國志

軟件方面,基于多年服務消費者和行業市場的經驗,能夠考慮到了系統的權限設置、個人數據隱私等保護措施,防止數據泄露危害家庭安全。

硬件方面,華為全屋智能采用的PLC控制總線,只要有電就能進行數據傳輸,不會因為網絡中斷等情況就發生智能設備掉線、斷聯,比基于WiFi、藍牙、zigbee等協議的智能家居要更加穩定可靠,這是自己DIY全屋智能所做不到的。

比如安防攝像頭即使網絡不佳,數據內容也能進行傳輸,能夠很好地應對攻擊、進行留證。對于空間安全和數據安全都比較重視的用戶,華為全屋智能顯然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云網邊端融合,搭配華為全屋智能主機SE這個“大腦”,使得設備之間不再是點與點的直線操作,而是系統級的多設備協作,結合華為大量AI能力,可以實現更為深度的智能控制。比如當兒童靠近危險區域時,能夠精準識別并警告。

全屋智能三國志

另外,華為PLC系統方案屬于前裝服務,裝修前就要規劃好,按照華為PLC系統布線規范進行施工。而全屋智能主機SE則面向后裝空間,可以一整套直接部署到家,減少了改造成本,對于精裝房和舊房改造用戶來說,更加友好了。

加上鴻蒙智聯生態帶來了豐富、多元的產品選擇,不與某一品牌捆綁,消費者可以自由組合,加上鴻蒙系統的軟總線技術,未來體驗潛力和驚喜空間是很大的。

那么問題來了,華為全屋智能無論是外部的認知度,還是自家MSC門店的存在感,都是三個陣營里比較弱的,這是為什么呢?

一個字,貴。

2021年,華為全屋智能尊享版,約100平左右房間配置是99999元起,約200平左右房間149999元起。2022年新一代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價格有所下降,約80㎡的戶型價格為39999,但整體來說還是不夠親民。更適合對數字化、智能化居住體驗有高要求,同時愿意給出高預算的家庭。

總體來講,人們期待著智能技術給居住空間帶來更多體驗變化,而全屋智能行業目前還在探索中調整,三大陣營的思路各不相同,但都是在以自身優勢激發全新的產品邏輯和超越價值。

對于消費者來說,當下階段可能無法“既要又要還要”,“價格-服務-技術”還是一個不可能三角,價格門檻低、技術相對高,服務無所謂,自己能搞定,選米家這類生態成熟的IOT品牌;要服務好、產品成熟、技術過得去,選頭部家電品牌;價格不敏感,要技術好、靠AI實現懶人生活,可以嘗試構建華為(鴻蒙)全家桶。

歸根結底,目前階段,全屋智能還不是同行間你死我活的絞殺,而是企業創新力與未來確定性的博弈,誰能率先打破“不可能三角”的僵局,誰就更有希望問鼎全屋智能時代。

作者:藏狐

來源公眾號:腦極體(ID:unity007),從技術協同到產業革命,從智能密鑰到已知盡頭。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腦極體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其實米家和HomeKit、華為智聯的運營思路、生態打法、技術底座、未來規劃都是相似的,可以合并一下。
    智能家居江湖里還有一類跨界創業的力量,從單品類做起,比如語音助手做起的天貓精靈/小度、家居安防的???、智能鎖的德施曼、全屋智能的綠米、提供互聯模組的涂鴉等,這股力量是前些年智能家居前進的探索者。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