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入職“神仙公司”的實習生,再也沒有更新

1 評論 6935 瀏覽 6 收藏 15 分鐘

在互聯網上,我們總能夠找到別人家的“神仙公司”,也因為他人入職“神仙公司”而感到羨慕或共情。殊不知,在這樣的帖子下,也許藏著各種方式商業變現。本文以一個運營的角度,講述其扮演的三種人生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假期過去,春招便靜悄悄地開始了。

無論是應屆生找工作還是職場人跳槽,都少不了在互聯網上人設搜索“神仙公司”。他們期待著一份“955”、交足五險一金、工作氣氛和睦的工作。

而就算是沒有找工作需求的人,也難免會瀏覽到這些帖子。大家時而羨慕“別人家的公司”,時而和發帖人共情,似乎找到了互聯網上的“世另我”。

看見陌生人入職“神仙公司”,字里行間的喜悅讓我們也感到很開心。/網頁截圖

然而,你有想過嗎?那些“月薪30k的老板”、“10年技術總監告訴你行業內幕”、“幸運進入神仙公司”的實習生的帖子背后,很可能是同一個初級運營。

這些所謂的“神仙公司”“神仙崗位”,看似無欲無求,不接廣告,實際上卻是品牌和公司最好的軟廣,能輕而易舉地將網友們對美好職業的期望,以各種方式商業變現。

而你我,可能從未察覺。

只緣身在此山中。/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一、三種人生,來自同一個運營

2022年下半年,計算機專業的海膽從原公司的開發崗位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成為了一名零基礎、零經驗的品牌運營助理。

新公司屬于快消品行業,自然對品牌運營十分重視,而海膽所屬的品牌部門的工作方向,就是在小紅書上通過達人種草等內容進行商業變現。

只是入職不到兩周,品牌負責人離職,整個品牌部剩下她一個人。整個公司也沒有第二個人懂品牌,海膽只能自己開始摸索著做。

海膽會在網絡上找類似的“打造人設”的教程。/@膩膩大叔

她在小紅書上搜索了各種各樣的人設賬號,學習了它們的文案技巧和圖片編輯方式,最后給出了三個賬號的人設規劃,分別是公司老板、專業人員和一個實習生。

公司老板的號,顯而易見,是專門為公司打廣告的。賬號中會發布一些微信聊天記錄,海膽會從真實對話中取材并改編,主要顯示這個老板的人情味和幽默。

專業人員的號每天都會發一些科普,把用戶的常見問題一條條解釋清楚。這樣的科普號不但做了消費者教育,還宣傳了公司產品的過硬品質,產品轉化率是三個號中最高的。

最后一個人設是一個剛進入社會沒多久的實習生,海膽為此投入了最多的感情。

這位“實習生”對職場充滿了好奇和美好的憧憬,雖然工作上遇到很多問題,但總是一路受挫一路成長,并給觀眾們分享了許多面試、職場經驗。

海膽告訴新周刊記者,這個號的作用是說出一些不適合品牌官方說的話,比如“項目歷經千辛萬苦”“請大家多多包涵”“希望能給用戶一個驚喜”,等等。

海膽運營的賬號,就屬于“員工號”范疇。/@Cici

“如果用官方名義表達,很容易招致差評,但一個年輕的項目參與人這樣說,就可以獲得很多夸獎?!焙D懡忉尩?。

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用戶,很多都是大學生或剛畢業沒幾年的人。他們紛紛對這位“實習生”的經歷產生共鳴,這個賬號自然成為了運營數據最好的賬號。

“實習生”的幾篇帖子在小紅書上24小時內破千贊,最好的一篇有超10萬次的瀏覽量。

偶爾也會有一些私信詢問公司還招不招人,甚至賬號粉絲還沒破百的時候,就有品牌來找海膽合作,發種草筆記。

“還有很多人會來鼓勵、恭喜我遇到了很好的工作,我也會回復并祝福他們?!焙D懻f。

有了人設方向當然不夠,沒有細節的支撐很容易“翻車”,因此,想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地成為“神仙公司”,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打磨。

二、“神仙公司”,是怎么打造出來的?

在海膽的設計中,這位“實習生”打字喜歡用空格,總加表情包,標點符號也很少規范地使用。

她找了好久的工作,慢慢摸到面試的技巧,終于入職了“神仙公司”,她的老板大方又明智,她的同事拒絕內卷,她聽到公司的各種八卦……

“神仙公司”的同事們還會一起出去團建、露營等。/《實習生》劇照

種種細節的補充,都是海膽參考其他賬號的故事、人設,結合同事或自己的經歷改編而成的。

真實經歷的加入和精確到標點符號的細節把控,讓這個角色成為了十分“獨屬于”海膽的人設。

事實上,這種“編造人設”的做法是新媒體營銷中很常見的一套操作方式,凡是可以通過內容種草完成變現的品牌,都有可能會使用。

雖然從來沒有做過運營,但海膽很快就能上手,也是因為打造人設的方法在社交媒體上已經十分成熟的,甚至可以直接在網上搜到詳細教程。

網絡上的教程詳細到了賬號搭建的全流程。/@建筑學姐跨界分享

這些號的作用要么是發軟廣促成交易(如賣貨、賣課),要么是打造品牌。

實習生人設就是提供了一個從內部看品牌的視角,更容易讓人記住、共情,這不比看廣告有意思多了嗎?

編造一個“神仙公司”也并不難:世界上任何一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那只要隱瞞缺點、放大優點,在外人看來就會覺得很美好。

于是在海膽的帖子里,公司雙休,上班還不用打卡是事實,但下班以后要一直回復工作信息這件事就被隱藏了。

公司支持亞文化是事實,但是員工加班費每小時只有十幾塊錢的事,她不說也就沒人知道了。

海膽表示,當初公司選擇打造人設的最大原因是低成本、高收益,只要有了粉絲基礎,轉化顧客是很有效率的。

這幾個賬號也確實有成功變現,比如“實習生”故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海膽便在圖片里“不經意”地露出了公司產品的logo,馬上就有不少人去搜索。

“在我們的數據后臺能看到,搜索我們品牌的人數變多,銷量也會上去。后來每個月復盤的時候我有算過,每個月有10%的銷量是通過我運營的賬號帶來的?!焙D懻f。

剛開始的時候編造故事海膽也覺得挺有趣,但后來文章的數據沒有那么亮眼了,其余兩個賬號的數據也都是不溫不火。

業績無法完成,公司效益也不好,今年年初,海膽因為身處“非必要崗位”被公司裁員了。

“公司里不會再有人能模仿我的口吻,所以這個號也不會再更新了。只是那個‘實習生’的職場路走得很順利,結果運營她的人被裁了,這種對比還挺幽默的!”海膽感慨道。

三、你看到的光鮮生活,可能都是包裝出來的

被裁員之后,海膽把自己“一個運營,三種人生”的經歷發在了社交媒體上。

這個“實習生”的賬號被她比喻為“無限的互聯網世界中的一塊電子廢料”——就像沒有人會花費精力去回收的太空垃圾,只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所有人遺忘在互聯網的某個角落里。

許多人表示沒想到整個號的人設都能作假,而更多人奇怪的是,自己平時也算很謹慎了,但怎么就看不出來這是假人設呢?

一個原因是,后真相時代,訴諸情感的內容比理性內容更容易傳播。/紀錄片《真相背后:虛假新聞與信息的代價》

這也不難理解,人設賬號中分享的內容確實融入了運營本人的真實經歷,他們在打造人設時就想好了各種細節。

像海膽就在實習生賬號中分享了很多自己工作好幾年之后的、濃縮并劃過重點的心得。

而關注這個賬號的用戶基本都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面對如此詳盡的干貨經驗帖,會充分信任并點贊收藏也很正常。

更主要的原因,或許是大家對互聯網上的內容并沒有那么在意。

用戶們可能看到帖子的當下會覺得有用,點贊收藏,但之后也很少會再翻出來回顧了。

也就更沒多少人會去想,這個人也不接廣告,為什么要花這么多時間,寫這么多筆記給我們看呢?肯定就是純分享生活吧?那我不得支持下她的工作嗎?

共情、轉粉、種草,最后被轉化成為品牌的消費者,營銷套路便形成了閉環。

海膽向新周刊記者透露,在國內偏互聯網的行業里的銷售、運營崗位工作過幾年的人大多都知道這種套路。

而可以預見的是,以后類似的營銷套路還會層出不窮。

互聯網上的套路,總能突破我們的認知和想象。/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只是如今這些鋪天蓋地的虛假人設,占據了觀眾們太多的專注力、時間和情緒,僅僅是瀏覽社交媒體上“優秀”人設帶來的朋輩壓力,就已經讓很多人焦慮不已了。

因此海膽的揭秘貼一發出,不少人都表示自己“釋然”了。

原來那些讓大家無比羨慕、焦慮的對象,都只是被編造的故事;而那些精彩的生活,也從來不是靠幸運、靠模仿博主們的行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的。

多多關注自己,取悅自己才是正事。/網頁截圖

海膽也表示,自己以后不會再做運營的工作了。

每天編造人設的工作耗費了她太多的精力,現在的她不想再撒謊,只希望擁有別人問什么都能老老實實回答的自由。

雖然做了幾個月的運營,也有了一些經驗,但面對各種各樣精心打造的賬號,海膽坦言還是很難分辨出到底哪些是包裝出的人設,哪些是純分享帖。

但希望看完本文的朋友們,下次在社交媒體上看見一些“同齡人”分享一些讓你驚訝的見解和經歷時,不要太焦慮。

畢竟這些“經驗”,十有八九又是哪一個新手運營包裝出來的呀!

作者:牧羊;本文來自新周刊APP

來源公眾號:銳見Neweekly (ID:app-neweekly),有態度、有溫度、有速度、有深度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新周刊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哈哈哈哈哈意料之中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