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越來越高,是國劇崛起還是評分“通脹”?
2023年開年不久,豆瓣中多部劇集獲得高分,熱搜話題爆滿,躍起的國民度昭示著國產劇集即將崛起嗎?豆瓣評分還值得信任期待嗎?這篇文章作者對比了2023年大熱的幾部國產劇評分與以往優秀劇作品豆瓣評分,根據二創、衍生、話題度、劇集專業性、完成度等多方面進行分析,并引用了大量資料闡述豆瓣評分規則、防刷分規則、飯圈文化波及豆瓣圈層的影響程度。專業性強,文章內容充實,非常值得一讀。
2023年剛過去一個月,已出爐三部高分劇。根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每年的新劇均分都相較2019年之前有上漲。根據縱向對比與分析,豆瓣評分或出現“通貨膨脹”現象。
有兩個結構性原因:一是豆瓣用戶群體發生改變,二是劇方與粉絲的宣發與刷分手段影響了整個評分環境。除了影響總體評分的因素外,豆瓣評分還受個別因素影響,如“鼓勵分”“情緒分”,但這類影響暫時只會影響到特定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態度是否會讓評分環境進一步惡化。2023年剛剛過去一個月,已經出爐了三部豆瓣高分國產電視劇《狂飆》(8.7)《去有風的地方》(8.4)和《三體》(8.1),其中,《狂飆》曾一路“狂飆”至9分(高光時刻甚至漲到9.1分)。
這一驚喜的開局讓網友預測今年可能是國產電視劇大年,也有人擔憂接下來國產劇的總體豆瓣評分會越來越高,含金量下降,市場走向虛假繁榮。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幾年前,7分已經算得上是還不錯的口碑劇了;到了去年,8分劇成為好劇門檻;今年開年,好劇的標準直逼9分。讓人不禁疑問:不斷上升的評分,到底意味著國劇的提高,還是豆瓣評分的“通貨膨脹”?
01 國劇崛起還是評分“通脹”?
豆瓣評分是不是“通貨膨脹”了?這樣的疑問在去年《夢華錄》大熱時就有討論了?!秹羧A錄》開播就有8.3分,并一度拿到8.8分。
畢竟豆瓣以往的高分古裝劇都是這個水平:《甄嬛傳》《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9.3)《漢武大帝》《康熙王朝》(9.2),《大明宮詞》(9.1)……無論是質感、編劇、演技還是時代意義上看,《夢華錄》與這些劇都不是一個量級。
如果說這樣的比較多少有點跨“賽道”,那么看看初代古偶、一代人心中的白月光《仙劍奇俠傳》,在年代、情懷、口碑等多重加持下,也不過一部9.1分、一部8.9分。
好在經過時間的“冷卻”,現在該評分已降低,但依然有8分。在過去的一年里,華語劇集在8分及以上的作品有22部,與8分接近的有8部。
以這樣的評分標準來看,《狂飆》的接近9分,似乎非常合理。但是如果將時間再往前推,豆瓣的9分劇又是什么樣呢?
可以看出,按照曾經豆瓣評分的標準,9分劇首先要求劇集自身素質高,無論是劇本、拍攝以及演員的演技都是比較優秀的;其次,曾經的9分劇集無論在縱向上對比還是橫向上對比,都是能有一席之地的,也就是說,要么意味著經典或某一類型劇的天花板,要么意味著某一類型?。ㄉ踔琳麄€產業)的創新或突破。
《西游記》《紅樓夢》這樣的經典自不必說,拿更接地氣的“9分喜劇”《武林外傳》舉例,它以武俠喜劇的題材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情景喜劇形式,尤其是前30集,不僅隨處充滿笑點,細品之下又能看出哲理,還有著中國文化特有的“俠意”,至今難以找到能與之對標的作品。
稍晚一些的《甄嬛傳》,時至今日仍是一部現象級電視劇,2011年開播至今每一年都熱度依舊。因劇而起的網絡梗也從未停過,2014年流行過甄嬛體,直到2022年,還連續幾年有過網絡“甄嬛學十級學者全國統一考試”。
△2020~2022“甄嬛學全國統一考試”也有三屆了
隨著時代更迭,“甄嬛學考題”也有了新形式。
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甄嬛傳》的9分含金量。
過去的9分劇,哪怕不說??闯P?,但至少也是能夠經得起反復檢驗的。再回到前幾日一度達到9.1分的《狂飆》,該劇無疑是一部較為優秀、值得一看的劇集,但跟昔日的9分劇相比還稍有距離。
《狂飆》以較為飽滿的人物塑造與劇情呈現了一個老實本分的賣魚販如何一步步成為黑社會的“大佬”。劇中的掃黑督導組組長徐忠的一段話點出了這部劇實現的現實反思:
對“小人物”的描寫在電視劇中并不少見,就近了說,去年的《開端》也涉及了幾個小人物的艱辛與無奈?!犊耧j》的張力與批判力在于,它涉及到了很多劇點到即止的地方,讓這個小人物“成長”為一個黑社會大哥。以這樣的角度去寫一個“小人物”才能夠實現對現實的結構性反思。
這樣看來,《狂飆》的亮點是非常突出的,只是亮點不意味經典。在劇情和懸念上,《狂飆》的“爽感”其實大過了劇情本身,部分細節和邏輯難以經得起仔細推敲。
就連“好評”最多的人物塑造方面,細推之下也能看出稍顯扁平的地方。如安欣這一角色是否過于理想化?腐敗官員趙立冬、何黎明是否有些“簡單”了?這些瑕疵,都讓《狂飆》與“經典”之間產生距離。
如果說這樣的比較過于“嚴苛”(畢竟《狂飆》最終跌下9分),與題材及年代差距沒有那么大的《人民的名義》進行對比,或許更能看出《狂飆》分數中的“虛高部分”。
從播放量、話題熱度、觀眾覆蓋面以及綜合口碑來看,《狂飆》與當年的《人民的名義》播出時的盛況是非常接近的,綜合劇情的張力、完整性、故事的類型化以及人物塑造等多方面來看,兩部劇的質量似乎也在伯仲之間。
但《人民的名義》豆瓣評分僅有8.3分。
△8.3分本來已算好劇的正常分數了,只是與《狂飆》的高分相比顯得分差頗大
結合之前《夢華錄》的8分以及2022年的22部8分劇集來看,可以說《狂飆》與《人民的名義》之間的分差,與其說《狂飆》評分“虛高”,不如說是豆瓣評分在近年或存在一定“通脹現象”。
據云合數據統計,2019年連續劇整體豆瓣平均分6.1,相比2018年的5.8分,上升了足足0.3分;2020年上新劇的豆瓣均分在6.2分左右;2021年上新劇的均分稍有回落,在6分左右;2022年上新劇豆瓣評分相較2021年整體有所提升,上新劇豆瓣均分6.2分。
考慮到2022年還出現了現象級“史低劇”《東八區的先生》,結合近幾年新劇均分可以看出,自2019年以來的新劇,豆瓣評分整體略有上漲。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豆瓣評分還是否可靠?在連評分都“通脹”的時期,我們應該參考什么來選擇影視?。?/strong>
02 環境是豆瓣評分“通脹”的結構性原因
首先來看看豆瓣評分采用了什么樣的機制。
根據豆瓣的創始人、CEO阿北的文章《豆瓣電影評分八問》,豆瓣評分使用程序將每一部作品收到的評分由五星制轉換為十分制,再相加求平均數。不論普通影迷還是明星粉絲,再或者是專業影評人,每個人在這個機制下都是一人一票。(在一些網絡分析中,稱豆瓣使用加權平均數,但是目前沒在豆瓣官方的文章中看到這樣的規則。)
這樣的機制簡單粗暴,卻成為豆瓣評分相對客觀的原因。因為,這樣的機制為刷分等不良競爭手段的操作加大了難度。
了解了評分機制,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情況下,豆瓣評分結果取決于作為觀眾的用戶。
近年來的豆瓣評分通脹現象,有兩個結構性的原因:其一是用戶群體發生了變化,其二是影視劇的宣發手段與“刷分手段”提高。
在豆瓣最初成立之時,用戶主要為部分電影愛好者,這部分觀眾的偏好更加“文藝”,一方面更偏愛藝術性強的作品,另一方面更容易從整個影視發展的角度去打分。到了2012年,豆瓣用戶已超過1億,阿北在2015年的文章中稱此時的用戶主要為一、二線城市的大眾,只不過相較“看電視的大眾”來說,此時的豆瓣用戶更多是“看電影的大眾”。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進一步普及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不難想象如今的用戶群體已經進一步擴大。并且隨著豆瓣娛樂小組增多,豆瓣用戶開始變得更加多元化。其中,明星的粉絲也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說,現在的豆瓣用戶又由之前的“看電影的大眾”變成了“看電視的大眾”,總體用戶的偏好與標準也相應發生了改變。
劇方的宣發手段及刷分手段的提高也影響了評分。更廣泛的宣傳讓更多的粉絲第一時間關注到影視開播情況,很多劇在開播之時的評分會高于后期評分,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第一批觀眾往往本身就是導演/演員的粉絲,或者至少是喜歡該劇類型的受眾,這一點不僅針對電視劇,電影方面也是如此。
至于刷分,前文提到,基于豆瓣評分的機制,刷分是有一定難度的,但不意味著完全無法實現。把刷分與宣傳放在一起講,是因為刷分也成了宣傳的一個環節。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錨定效應”,概括地說是指在不確定情境下,判斷與決策的結果或目標值向初始信息(錨)的方向過度接近而產生估計偏差的現象。
舉一個不太嚴謹的例子來解釋這一效應在評分中的體現:比如一部劇本身8分,如果我沒看到它原本8分,可能我只會打7.6分;但是在我打分之前我看到它8分,跟我本身的感覺也不算差太多,那我可能也會給8分。換言之,已有分數會對未來打分者產生引導作用。
△《國際新聞界》(北大核心、CSSCI)的一篇論文中認為豆瓣電影評分中存在錨定效應
因此刷分也成為宣傳手段的一部分。根據豆瓣評分的機制,在現有評分用戶基數很大的情況下,人為干預、刷分對于最終評分的影響是較小的。但是如果在評分人數達到一定數量之前,先行影響評分,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后來的觀眾的評分。
這樣的手段成為豆瓣整體評分趨勢上漲的結構性原因之一,是因為這不是個別現象。當有一個劇方選擇這樣的方式,其他劇方也會如此。并且,在劇方、粉絲方與豆瓣評分斗智斗勇的這些年里,宣傳造勢與刷分手段不斷成熟。
△阿北文章中介紹的豆瓣的防刷分機制
豆瓣將能判斷為非正常評分的打分一律剔除在評分計算之外,比如一些異常賬號、全新賬號,或者同一IP的多賬號。專業的刷分團隊就開始“養號”,拿自有賬號打分,或者全網“收分”。
△刷分團隊的手段
除了專業的刷分團隊,為愛發電的粉絲群體也在不斷提高刷分的能力。粉絲方本身就有一定基數,還會有粉絲科普如何評分、舉報差評等。
2021年的《風起洛陽》、《誰是兇手》都受到過較大影響。
飯圈數據女工為了能在關鍵時刻為自己的偶像盡一份力,這些年來紛紛投身養號工程,甚至為了養號,讓無關的領域受到影響。
△2020年曾出現過大批粉絲為了養號隨機去其他文藝作品評論、打分的現象
雖然這種較為夸張的現象主要出現在流量明星參演的作品中,但對于其他影視作品評分依然具有影響。第一個原因如上文所說,一個片方為了給后期評分打下較好基礎刷分,其他片方也不得不跟上。試想一下,假設兩部劇都是7分水平,同時開播,一部不干預,另一部先淺刷到7.6分,你會去看哪一部呢?
另一個影響其他非流量明星參演劇集的原因在于,人們在打分時也會不自覺在心里和其他劇集進行比較,比如說,當我看到某部我認為“一般”的劇都有8分,那么當我在給同一時期的另一部“還可以”的劇打分時,很可能會給8分以上。
這樣看來,雖然刷分無法顛覆一部劇的真實評分(因為隨著評論人數上漲,每一個分母的增加都讓“1”逐漸向“0”靠近),但是當這樣的行為變成普遍的,成為環境,就對總體的評分情況產生了影響。
除了這兩個結構性的原因讓豆瓣評分總體“通脹”,還有一些個別原因會對豆瓣評分產生影響,但這些個別原因并不是造成評分“通脹”的原因,僅僅影響到部分劇集。
比如說情緒性打分。例如《夢華錄》能拿到8分的高分,可以說是“苦爛劇久矣”的觀眾們在看到一部“還不錯”的劇時激情打分。再比如,《仙劍奇俠傳》在這幾年間分數仍在上升,是因為每當一部古偶爛劇誕生就有人懷念一次《仙劍》。
△《夢華錄》的高贊評論
更“激動”一點的情緒性打分,如在2021年“一星運動”的影響下,《人生果實》一度從9.3迅速降到8.7分。
而“手撕鬼子”的《抗日奇俠》,評分一度從3.4漲到6.7分。
但是這些現象不是常態,長期看來暫時不會對評分造成較大影響。只是這樣的現象以后是否還會發生、是否會有其他亂象,屆時豆瓣應該如何維護呢?這些問題,只能暫且交給時間。
03 結語
通過梳理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豆瓣評分確實存在一定“通脹”現象,但是依然可以作為參考。例如,橫向對比之下,依然能夠看出同一時期哪一部劇更值得一看;開分靠“刷”才能高分的劇集,在評論人數上漲之后評分也會被“糾正”(甚至有過宣發與實際不符激起大眾公憤最終遭更低評分的例子);如果再樂觀一些,就連“鼓勵性”高分,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漸漸回落至縱向對比也依然合理的分數……
值得警惕與反思的是形成刷分環境的氛圍,這樣的環境就像“溫水煮青蛙”,目前的總體“漲幅”也許還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得到糾正的范圍內,但是如果這樣的形式愈演愈烈呢?
如果連最簡單的大眾評分平均數也能被輕易控制,還有什么樣的評分機制能夠逃脫“刷分”呢?
最后,豆瓣評分本質上反應的是某一群體對一部作品的喜好程度,只是當這一群體基數夠大、夠多元時,反映的才是大眾的喜好。也因此,評分高低也不能保證某一個個人是否會喜歡/厭惡這部作品。當我們追尋一個公正的評分時,我們追尋的不是一個審判,而僅僅是想要追尋一個能夠讓創作與欣賞干凈、純粹的棲息地。
參考文章:
每日豆瓣《豆瓣電影評分八問》
中國新聞周刊《豆瓣評分還能信嗎?》
國際新聞界《錨定效應在網絡口碑領域中的考察:以豆瓣電影在線評分為例》
作者:斯琴(文化產業評論作者、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編審:時光;編輯:半島
來源公眾號: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中國文化產業頂尖新媒體。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文化產業評論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主要是以前好作品太多了,形成了慣性心理,新增一部好作品給觀眾帶來愉悅感的邊際效應已經很低了。
但是如今在遍地爛片的情況下,一部好作品的橫空出世能把觀眾刺激到直接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