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門戶要打造“較真”平臺,需解決三大難點

2 評論 7391 瀏覽 11 收藏 14 分鐘

當所有人都沉溺于淺閱讀、快內容的時候,較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社交、自媒體、個性推薦、碎片化閱讀……似乎有足夠多的標簽來形容當下的媒體形態。一面是正在崛起的自媒體,一面是已經沒落的紙媒,當內容瘋轉、用戶暴漲、行業盛贊、廣告不斷、資本上門等成為新常態的時候,行業已進入到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新媒體時代。

于是,內容從業者們每天掛在嘴邊的是如何打造10W+、如何漲粉、如何贏得廣告主的青睞,所謂的新聞理想早被拋之腦后。以至于當騰訊新聞試圖打造“較真”平臺的時候,我們聽到后是如此的驚訝。在這個不快就要被淘汰,不從眾就只能等死的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新媒體是趨勢,新聞卻失去了溫度

根據新媒體的定義,一切能夠傳遞信息的媒質都是媒體。電視、報紙、廣播、雜質等失去了先天的優越性,社交網絡、博客、視頻網站們都被納入了新媒體的范疇,尤其是自媒體的崛起解放了內容生產方式以后,傳統媒體開始走向下坡路,新媒體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商業奇跡。

簡單來說,新媒體的崛起抓住了兩個趨勢,一個是碎片化閱讀,另一個是智能化推薦。一方面,在社交網絡空前發達的情況下,即便是只有幾分鐘的碎片時間,依然能夠享受到極致的閱讀體驗,且內容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從圖文到漫畫到短視頻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隨著各大資訊平臺和新聞客戶端的崛起,算法開始逐漸取代編輯,大量符合觀眾口味的內容被推薦給讀者,也就是所說的“千人千面”。

利好的一面是,新媒體的崛起帶動了內容產業的爆發,吸引了大量的內容從業者,上下游產業鏈也逐漸完善。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內容質量出現斷崖式下滑,很多資訊平臺上流行著源源不斷的標題黨和雞湯文,新聞也開始淪為這種文化快餐中的一部分,甚至成為網絡謠言的避風塘。

以食藥類內容為例,在社交網絡的驅動下,此類內容不幸成為網絡謠言的重災區。例如“小龍蝦致癌”、“某類藥物治療百病”、“轉基因食品有害”,如此種種??梢哉f,在這個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謠言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上百萬甚至千萬的受眾,三人成虎、以訛傳訛等成語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不難理解,國內有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占比僅為6%,尤其是食藥類等相對專業的內容,很多人難以辨識內容的真實性。此外,各大資訊平臺的內容過濾和推薦機制,多是基于算法和關鍵詞完成的,或許能夠過濾一些敏感內容,在謠言面前卻顯得束手無策,甚至會根據用戶興趣主動推薦。

各大調研機構的數據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在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剛剛發布的2016年度APP價值榜中,根據2016年12月MAU數據,新聞資訊賽道APP價值前三名被騰訊新聞、今日頭條和天天快報占據,除騰訊新聞外均是以算法為主的新聞聚合平臺。MAU月活背后隱喻的是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競爭力,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競爭特點。

再回頭看看上個月數太奇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了《2016年11月新聞媒體健康度研究報告》,這份基于用戶對產品內容感知和用戶體驗的報告,綜合“媒體覆蓋度”、“媒體公信力”、“產品體驗”、“內容影響力”、“思想性”、“事件傳播影響力”以及“品牌口碑”7項指評判資訊類APP,排名靠前的卻是騰訊新聞、網易新聞、鳳凰新聞和新浪新聞,清一色的新聞門戶。不難發現,僅僅依靠技術驅動的產品在內容感知和用戶體驗上,并不是那么出眾,也并不完全符合新聞的價值。

誠然,相比于人工審核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門戶網站,新的新聞載體在內容上明顯失去了溫度。

“較真”不是喝酒吃飯,需要解決三大難點

那么,新聞門戶有可能成為新媒體形態下的中堅力量嗎?尤其是在紛紛引入推薦機制,尋求轉型的情況下。慶幸的是,包括騰訊新聞在內的頭部資訊平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試圖通過自身的媒體價值觀和專業主義的態度打造“較真”平臺。

如果將新媒體形態下的內容傳播過程進行拆分,分別是內容生產者、內容傳播者和內容消費者。對于內容生產者來說,雖然關于造謠、傳謠等已經有了一定的法律約束,但整體仍處于空白狀態,主要依靠內容生產者的自律,比如引用權威的消息來源、不妄斷因果等等,仍屬于道德上的約束。而要想在內容消費者層面實現“流言止于智者”的理想境界,單就提高國民科學素養而言已絕非一日之功。誠然,諸如騰訊新聞等所扮演的內容傳播平臺恰是維護媒體專業性和權威性的核心角色,卻也需要解決下面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建立內容發現、審核及懲罰體系

新媒體之所以會成為謠言的重災區和“造謠”的低成本不無關系。微博、微信、論壇等社交網絡幾乎成為零成本的媒體渠道,而各大自媒體平臺的崛起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謠言”傳播的沃土。舉個例子來說,一篇養生類的文章因為爆炸性的標題和觀點,在公眾缺失辨識度的情況下,很容易在社交媒體瘋傳,在個性化算法的助推下更是可以直達目標人群。

從騰訊新聞給出的解決方案來看,依靠微信、QQ、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新媒體渠道,借助文本分析、詞義處理、用戶畫像等縮短謠言發現的時間,然后分類、甄別后匹配給背后的專家團、智囊團和對應的機構。這大概是目前最有效的“辟謠”手段,但前提是,騰訊新聞此前積累了素質過硬的調查報道團隊,且騰訊新聞多達兩億的月活用戶和高素質白領人群,以及相匹配的舉報體系,這種模式在其他資訊平臺上卻很難完全復制。

從另一方面來看,單憑資訊平臺或社交平臺的一己之力,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懲罰體系。相比之下,因為“謠言”傳播帶來的巨大流量和眼球效應反倒成為內容生產者變現的方式之一,產出和投入上的失衡可以說是虛假內容爆發的另一誘因。也就是說,在這個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流量決定論和內容至上的博弈

任何一種事物的價值最終都會由“商業變現”去衡量,媒體也不例外。無論是紙媒將死的說法,還是新媒體時代來臨的論調,一個核心的出發點就是流量。在閱讀進入快時代以前,“內容為王”的說法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個性化算法流行之后,流量開始決定媒體類產品的排位。

就目前而言,資訊類平臺對于流量和內容已經演化出了兩種態度,一種是追求“千人千面”的信息傳遞形式,一種則選擇了“算法+人工推薦”的組合形式。引申來看,這其實也是資訊類產品對待內容的兩種不同態度。對于前者來說,個性化推薦是趨勢,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機器取代內容加工者乃至生產者都將成為可能。而在后者的名單中,騰訊、網易、鳳凰網等赫然在目,究其背景不難發現傳統媒體人的身影。當然,兩種不同選擇體現在“媒體公信力”、“內容影響力”、“思想性”等指標上的不同。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流量至上的產品在命名中很少看到“新聞”的字眼,產品本身的定位為內容聚合平臺,而非媒體。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了不同的定位,騰訊的較真在于打造一個專業的媒體平臺,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由此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虛假信息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情況下,選擇遵循商業規則還是回歸新聞理想?

最后,新聞理想和商業規則的取舍

按照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的說法,較真平臺定義為一個專業事實查證平臺,還包含內容生產、運營及會員合作計劃,并將在內容分成和原創補貼上加大投入。從2015年來看,各大資訊平臺紛紛開啟內容補貼計劃,盡管補貼金額、方式等各有不同,卻有著相同的目的,即爭取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內容補貼并非是純粹的“公益”行為,畢竟同樣內容所產生的版權費用要遠高于補貼金額。但“較真”內容的生產和運營上卻可以視作為新聞理想和商業規則的取舍。

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辟謠內容對專業性和時效性有著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著更高的內容生產成本。以食藥類內容為例,國內專業的內容報道者只有兩三百人,專業人士本身就是一種匱乏資源;二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辟謠內容的真正價值在于對虛假內容的矯正,往往需要更加精準的渠道推送給目標人群,更多的是為了新聞理想而非商業價值。

社科院發布的2016年新媒體藍皮書似乎給出了答案,2015年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謠言高達60%,而2016年的數字更甚。其實也給新媒體平臺一個警示,在追求商業變現的同時還應該權衡內容質量及關聯性的影響,騰訊新聞等選擇“較真”平臺來重塑媒體的公信力,顯得不無道理。

寫到最后

謠言等虛假內容永遠是懸在新媒體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以往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謠言未嘗不是一個隱形的洪水猛獸。當所有人都沉溺于淺閱讀、快內容的時候,較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專欄作家#

Alter(微信公眾號:spnew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觀察者,文字通俗易懂,卻有一顆文藝的心。專注于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電子商務等科技領域。獨立的自媒體人,走在創業的路上。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得不錯哦

    來自廣東 回復
  2. 超贊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