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補貼,進入納什均衡

0 評論 2215 瀏覽 8 收藏 15 分鐘

“百億補貼”是拼多多在2019年的618推出的一個策略,它吸引了眾多用戶到平臺消費。而近期,京東也傳出將要推出“百億補貼”的消息。京東為什么要做“百億補貼”呢?它能解決京東的什么問題?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京東為什么要做百億補貼?我認為有三方面要素:

  1. 補齊競爭優勢
  2. 拉平價格戰
  3. 下沉二三線市場

一、財報與市場環境

2022年Q3財報,京東凈收入2435億人民幣(約342億美金),同比增長11.4%,Q3歸屬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60億人民幣,截止2022年9月30日,過去12個月,活躍購買人數較2021年同期的5.522億增長6.5%至5.883億。

實話講,數據不錯。

拼多多Q3數據總營收355億美元,同比增長65.1%,整個核心商業平臺廣告收入同比增長58%,歸屬拼多多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05.886億元,同比增長546%。

雖然沒有公布最新活躍用戶數,但截止2022年Q1,年度活躍用戶為8.8億,對比拼多多會發現,不管營收、活躍人群、還是凈利潤增速,京東在關鍵數據上都差不少。

數據說明什么?

拼多多營收、凈利潤增速兇猛?!暗蛢r、百億補貼”被消費者接受,大家愿意貨比三家,花更優惠的價格買到相似商品。

另外,再看整個電商市場變化,2019年之前,中國電商玩家主要有京東、拼多多和阿里,2020年后受媒介變革,中國電商格局被重塑。

一方面拼多多借助社交,月活趕超淘寶,改變多年以來阿里獨占一面的局勢,成為新電商代表;另一方面,抖音、快手、小紅書崛起,依托流量優勢,用直播帶貨切入很快自立門戶,回頭看兩家之所以快速起盤,原因有兩個:

  1. 流量基礎大
  2. 用戶基本盤穩

它們同樣采用“低價、性價比”策略,再結合短視頻成為生活碎片化不可分支一部分,逐漸成為用戶購物場景的新選擇。

2022年終,劉強東在內部管理會上,重新談到對零售業務看法,并指出,做電商低價是1,品質和服務是0,失去低價優勢,其他都歸屬于零。

誠然,面對媒介分散以及增加放緩焦慮,劉強東意識到,想要穩住京東平臺活力,贏得用戶的關鍵還是在價格上。

二、百億補貼背后精髓

“百億補貼”是拼多多2019年6.18狂歡購物節,異軍突起殺出一招,各家都做營銷,分別用撒2億、3億優惠券、滿減等折扣吸引用戶到各自平臺消費。

拼多多為搶占用戶心智,直接對2800家品牌方進行大額補貼,僅2019年Q4支出額就超過50億,平均每件商品平臺補貼在15%左右,相關測算數據,實際補貼支持遠超100億人民幣,所以,才奪得“百億補貼”的名號。

憑借此舉,當年GMV破萬億,規模同比增長113%,年度活躍賣家超過5.8億,戰火硝煙,不僅涉及生鮮、食品、服飾等類目,也延伸到3C家電數碼領域,這導致,京東、淘寶在自己傳統領域被挑戰。

事實上,拼多多給行業上了一堂“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課。

此概念得益于,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

簡單講,即兩個被捕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即使合作對雙方有利時,保持合作也非常困難。

以廣告競爭為例:

兩個公司互相競爭,二公司廣告互相影響,但若二者同時期發出質量類似的廣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也增加,但若不提高廣告質量,生意又會被對方奪走。

即,一公司的廣告較被顧客接受,則會奪取對方的部分收入,若二者無法達成合作,就會陷入無止境廣告戰,而廣告成本的增加都會損害雙方受益。

補貼這種事情做電商都懂,說給你補貼100萬,實則很可能就發了一萬張“滿1000元減100元”的優惠券,且券被用掉的比例非常小,還不如直接來個8折更痛快。

從以往燒錢增長速度看,拼多多“百億補貼”實際折扣在15%-50%左右,折扣的確到“肉”,窺一斑而知全豹,就像Apple系列產品,從1999元秒殺到1699元,從8000多補貼到7000左右。

拼多多在補貼中,找到什么靈感?

打垮618、雙11這種狂歡節最好的辦法是,把每天都變成狂歡節,讓每天都成為低價平凡“聚劃算”的日子,再加上后起之秀(快、抖)雖然外包裝的挺像回事,但本質還是打價格戰。

經過三年發展,一些品牌商已經熟知各家定位,將“京東、天貓”入駐嚴格,花費經費又多,作為品質錨定、盈利渠道做背書自然不錯,拼多多、快抖作要求低,走量首選。

這樣鋪貨過程中,先上京東做樣板,不指望賣,即便賣出去利潤肯定不少,因為京東的定價、經營調性能讓商家從容賺錢,相比之下,同款在拼多多、快抖銷量可能是京東的幾倍。

比如:

我身邊一位做護膚儀器的老板,京東上商品標價899元,結果去抖音帶貨只要599元就能到手。

所以,內循環下消費者開始變理性,在新平臺旗下“品牌直營店”,800元能買到的嬌韻詩正品雙萃,憑什么去老牌電商平臺買?你說你品質保證,人家還說“我是直營旗艦店直發”。最終,老牌電商屁股肯定坐不穩。

博弈論可以看出,當所有玩家(平臺),都不能通過單方面采取的行動而獲利之時,博弈局就達到了所謂的“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也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

什么意思呢?

博弈過程中,無論對方策略選擇如何,當事人一方都會選擇某個確定的策略,則該策略被稱為“支配性策略”,如果兩個博弈的當事人的策略組合,分別構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這個組合就被定義為納什平衡。

舉個例子:

假定市場上有A、B兩家生產電腦的品牌公司,A公司價格5000元,B公司也是;市場還有其他公司,價格比他們要低。

問題來了,A和B會降價嗎?降價能獲得更高利潤嗎?某種程度上,降價等于多賣,等于薄利多銷、等于獲得更多財富,但是不行,因為當中存在“最優解問題”(納什均衡)。

假定A降價,打9折賣4500,銷量增加利潤上升,B公司日子不好過,他肯定說“兄弟,你不厚道,別怪我,我8折賣4000元”。

于是,市場開始往B傾斜,然后雙方陷入價格戰,那些不如B的公司無奈只能跟著降價、轉型,最后A和B兩家公司年底一算賬,賣這么多東西竟然沒賺錢。

這就是,納什均衡。

京東,面臨局面這種局面,雖然大家都沒說“百億補貼”,但關起門細心一品“不對呀,你們(快抖、拼多多)一發Q3財報增長這么快,打著興趣消費卻干著折扣的事,我怎么辦?唯一選擇即“加入”。

這也是,為什么京東要做“百億補貼”的原因,明顯能看出,前面做百億補貼、瘋狂低價的平臺目的是“拓客”,后面加入的平臺為了“留存”。

三、解決京東什么問題

之前讀過一篇隨筆,作者說,阿里要防守時,百億補貼都不夠,至少要搞出個“千億補貼”才能撼動地位,雖然表達有些夸張,但在商業博弈場上,并不過分。

早些年,在拼多多CEO黃崢的一次采訪中,表示 “做Costco+Disney,我是認真的” ,時隔至今,不論國外Temu,還是年國內,拼多多發展路徑軌跡圖,正在一步一步驗證這點。

拼多多一直只感興趣兩件事:

  1. 擴大用戶群
  2. 增加用戶參與度

拼多多花“百億補貼”悟到最大的理論,我用低價獲取用戶心智,然后倒逼供應鏈升級,通過社交動作完成一定的趣味任務(Disney),還能搶到廉價物美好物,豈不是,一件分泌大量多巴胺的事情。

當年京東為和拼多多搶市場,“京喜”在微信一級入口扶持下發揮巨大下沉潛力,它的百億補貼,確實扒到十八線下沉市場的增量用戶,但不巧一直虧錢,2021年后逐漸從福建、貴州、甘肅等城市退出。

所以,當年黃崢認為“花100億補貼”是投資,不論賬面現金、還是財報、利潤率、增長率都是昂揚向上,而京東則“沒有抓住精髓”,只會燒錢,最終成為陪跑玩家。

這次補貼,能解決什么問題?

首先下沉問題,京喜退出,京東下沉失去一塊戰場,百億補貼頻道或許能彌補下沉市場,如當年拼多多那般,成為向二三線城市滲透的工具。

其次改善國人對京東的認知,近些年京東一直在加大自有品牌產銷直連力,通過C2M模式深度參與產品研發、設計,幫助工廠大幅度縮短新品研發周期,自有品牌更能以差異化產品和服務獲客,同時提高供應鏈效率的協同能力,節省不必要的成本,從而掌控利潤率。

就像小米生態鏈的一款“行李箱”,用戶下單,工廠接受指令、生產、發貨,不僅減少庫存壓力,履約效率也得到提升。

有人認為,京東宣傳低價,會不會破壞用戶心智形象,在我看來,京東已經不只是3C數碼,近些年在日用百貨、服飾等多品類也得到升華,現在恰巧能告訴用戶,我除了3C以外,其他東西也很實惠。

再者重塑品牌商、渠道商、產業鏈和運營力 ,哪些品類能夠參加、如何和供應鏈談判、確保他們參與、用什么玩法,讓大家達成活動目標等,堪似一場內外部大盤點。

更重要的是“留存問題”,不論抖音、還是快手,其崛起的根本原因還是流量,拼多多更不用說了,先有微信社交裂變,后有百億補貼,京東這次回歸,肯定會用更有吸引力的品來留住用戶。

當然“百億本身”,也是一種獲取流量最佳時機,億歐智庫曾發布數據顯示,阿里獲客成本2021年高達477元,相比2020年提升2倍,拼多多高達578元。

開年之春推出百億補貼,在媒體和消費者口碑傳播中實現高曝光率,等于大量免費廣告,流量采買成本自然減少,同時,商家轉而參與,流量價格會更低,豈不是一件一舉三得之事。

總結而言:

百億補貼,不僅是錢。

京東如果這次想在幾家電商平臺,非合作博弈均衡下,占據主導,也許還要進一步拉近與商家的關系,讓商家們知道,平臺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而是,愿意和快手、抖音、淘寶之間搶價格戰,主導權,玩真的;所以,這一仗必定非同凡響。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互聯網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