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平臺需要“防沉迷”嗎?

0 評論 1765 瀏覽 0 收藏 14 分鐘

大人們在聊天,小孩在刷短視頻;大人在干活,小孩在刷短視頻;不讓玩游戲,小孩去刷短視頻……隨著短視頻APP的盛行,以上現象屢見不鮮,基于此,本文作者提出“短視頻需要防沉迷嗎”這一話題,并進行了分析與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新一輪防手機沉迷的背后,是娛樂APP的焦慮。

沉迷短視頻正在走向低齡化。

上個周末去一個遠房親戚家做客,我和他們夫妻聊了兩個小時,他們家10歲的小朋友就在旁邊刷手機刷了兩個小時,聽聲音一會是直播、一會是搞笑短視頻。

直到我要走,他媽媽才拿過他的手機說:“客人要走了,手機也舍不得放下,你啥時候才能放下手機認認真真讀讀書。”

今天又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建議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

底下的神回復獲得高贊,“無所謂,反正短視頻會出手”。

短視頻平臺需要“防沉迷”嗎?

生活在城里的小孩還能有家長約束,控制玩手機的時間,而農村的留守兒童,因為家長長期不在身邊,對于短視頻的沉迷則更嚴重

過去幾十年,留守兒童的娛樂方式是相當匱乏的,但唯一的不同是,現在有智能手機,也有了游戲與短視頻。

隨著智能手機加快普及,農村留守兒童“手機控”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手機也完完全全代替了跳房子、丟沙包、拍洋畫、捉迷藏等“傳統”的娛樂活動。

最近,一份題為《農村留守兒童手機沉迷問題調查與對策建議》的調研登上熱搜。

調研指出,玩手機時間增多、觸網年齡提前的情況,在留守兒童中正“愈演愈烈”,甚至有學生因玩手機,五天五夜不睡覺,對其精神與身體帶來嚴重傷害。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開始部署加強短視頻管理、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等工作,未成年的短視頻防沉迷進入監管時間。

在許多成年人也產生對手機依賴的背景下,更何況是心智不定、三觀未成型的未成年人呢?

一、互聯網“成癮”的時代

武漢大學《田野來風》課題組針對留守兒童做了調查。

在調查當中發現,九成農村留守兒童長期使用專屬手機或者長輩的手機玩耍,其中近七成的孩子用手機看短視頻,1/3的用來玩手機游戲。

很顯然,大多數長輩將手機當作“電子保姆”,缺乏對孫輩沉迷手機可能帶來的危害的認識。

很多老師也反映,班級里邊孩子沉迷手機已經逐漸形成了風氣,不少孩子扎堆成群的玩游戲,玩到凌晨兩三點,第二天起床之后繼續玩。

課題組甚至發現,某種程度上短視頻也是留守兒童釋緩孤獨感和壓力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沉迷與解壓是兩種概念。

在自控力有限的背景下,沉迷于短視頻現象一直存在。

網絡宣傳的娛樂化價值觀念,更是潛移默化影響著兒童的“三觀”。

一些互聯網公司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戲時間、開發青少年模式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通過填寫成年人的信息,未成年人依然可以繞過這些限制。

短視頻平臺需要“防沉迷”嗎?

未成年人“三觀”尚未形成,眾多APP所包含的不良內容,對未成年人同樣存在影響。

可以說,是網絡就少不了魚龍混雜的娛樂內容。

例如一些手機游戲所包含的暴力色彩,即便應用廠商從聊天文字中限制了用語不文明的問題,但在直播的過程中仍然無法避免。

一些短視頻有軟se情等不良內容,也會對留守兒童帶來嚴重心理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精準的大數據推送下,未成年人所接觸到的內容越來越聚焦,對于本就沒有太強自制力的未成年來說,沉迷時間也會隨之增加。

對此,國家網信辦相關負責人也曾指出,在管理部門三令五申的情況下,一些短視頻平臺仍然恣意妄為,放任傳播低俗、惡搞、荒誕甚至色情、暴力等違法和不良信息,“給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造成嚴重不良影響,違規情節嚴重,社會反映強烈”。

甚至有家長把未成年推到鏡頭前拍短視頻。

未成年缺乏認知能力,生理、心理都不成熟,他們對于拍視頻、做直播并沒有清晰的認識。他們喜不喜歡、愿不愿意?很可能沒人關心。

二、“按下葫蘆浮起瓢”

事實上,在長達多年對各種短視頻低俗內容打擊下,該類問題仍然層出不窮。

根據每日甘肅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月15日,已約談涉低俗主播509人,行政處罰87人,刑事打擊30人,封禁賬號53個。

更關鍵的是,靖遠縣公安局網安大隊根據掌握的線索,擴線偵查,對通過短視頻平臺直播引流方式,利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有償售賣不健康視頻的10名網民進行立案偵查。

而這些都意味著,短視頻在低俗不良內容的審核上存在不足的表現。

此外,根據網民評論分布圖看,部分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漏洞百出。近四成網民對部分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表示不滿,希望相關部門加大對網絡平臺企業的監管力度。

短視頻平臺需要“防沉迷”嗎?

圖源:文旅中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發布《未成年人短視頻青少年模式使用研究報告》,近4000個有效樣本中,只有53.3%的未成年人使用過青少年模式。在這些使用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中,被家長、老師要求使用的只占33.3%。

而在短視頻擦邊類不良內容審核不足之外,還有未成年對不良視頻和熱梗模仿的問題存在。

比方說一些沒有營養的短視頻,為了流量和賺錢,它們難免會灌輸一些不好的思想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沉迷于手機的留守兒童們。

有數據顯示,51.%的網紅粉絲,年齡在18歲以下。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網紅粉絲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

像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軟件,部分博主、網紅似乎不用上班一樣,天天吃喝玩樂。這不僅會對村里的留守兒童造成一個心理落差,甚至模仿起來,走向極端。

最明顯的是,雖然APP直播已經限制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直播,但拍模仿視頻,為了做大網紅而整容的未成年絕不在少數。

00后網紅周楚娜就是其中之一,周楚娜出生于2004年,如今還只有19歲。在與其他同齡人相對比,她卻有接近4年的整容史。

短視頻平臺需要“防沉迷”嗎?

更危險的是,由于低成本違法,部分未成年為了拍攝視頻,開始漠視法規。

2022年4月8日,廣西欽州,警方接網友舉報,稱一未成年網紅無證駕駛拍視頻炫耀。民警核查后發現情況屬實,對其罰款1500元,同時對她進行了安全教育。

未成年拍攝的不良短視頻,會吸引同齡未成年人進行觀看。同樣的,對于未成年人“粉什么”“怎么粉”就成為關鍵,也需要APP廠商加強審核。

短視頻平臺需要“防沉迷”嗎?

很顯然,在解決未成年手機防沉迷的問題上,需要眾多娛樂APP出一份力。

當然,對于未成年手機防沉迷,除了需要APP廠商更主動完善內容審核、使用時長限制問題以外,在留守兒童手機成癮這一新問題的背后,同樣存在家長對兒女陪伴、教導等方面缺失的問題。

三、未成年不需要電子保姆

防沉迷確實有必要,但怎么定義“短視頻”呢?

抖音、快手、B站、微博、小紅書外,愛奇藝、優酷等視頻網站也有短視頻分區,甚至購物的淘寶、社交的微信、QQ等都有短視頻。短視頻既然無處不在,監管自然很困難。

從問題的根源上找解決方法才能更有效。

據《農村留守兒童手機沉迷》調查顯示,49.3%的留守兒童使用的是長輩的手機,為了讓兒童不打擾自己,讓手機當保姆十分常見。

根據2022年中國留守兒童數據統計分析,目前我國不滿16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其中近九成由(外)祖父母撫養,另有36萬兒童無人監護。

說到底,留守兒童缺的是人力資本投資,也就是教育。特別是母親不在身邊的,尤其缺長期陪伴互動。

因為“與人互動”,是兒童學習的重要資源。老人能提供的互動比較有限(質量一般也不高,太偏指令),最好是父母,有指令也有親密關系。

但父母更多是迫于生活,遠離家鄉到外地打工。但有一說一,現代社會的幼兒培養成本高,不僅僅是真金白銀的教育成本,也有付出時間和精力的成本。

大人忙農活或者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缺乏父愛母愛,又沒有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加之老年人不懂得如何與小孩進行交流,而小孩看到了不健康的內容他們也不知道或者不會教育。

事實上,不僅是農村兒童,城市兒童和成年人也有沉迷手機的現象。

除了短視頻以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教育類型app、線上課程通過手機來教授,這也使得兒童使用手機的時間大大增加,會影響視力、身體、智力的發展。

將眾多原因綜合起來看,在未成年兒童手機沉迷問題上,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手機沉迷的問題上,是一個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解決的“大”問題。

參考資料:

每日甘肅:甘肅網警約談涉低俗主播509人,行政處罰87人,刑事打擊30人

科技好兄der:手機又背鍋?村里兒童沉迷手機,其實更多的是這個原因

鄭春風:鄉村家庭、兒童手機實踐與父母媒介干預困境

中國網文創:文化觀察 | 農村留守兒童“手機癮”現象普遍,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

作者:永遇樂;編輯:楊 武

來源公眾號:互聯網那些事(ID:hlw0823),深挖品牌故事,探尋商業邏輯。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互聯網那些事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