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打車難、打車貴,這真的是產品及其運營的原罪?
不管是不是做互聯網行業,認清物理世界的現實,讓文化、理念來首先適應現實、然后再來進化、改造、重塑現實,應該是東西方都應有的入世準則吧。
2017年春運,為什么用APP叫車變得很難、很貴?這個問題最近在網上炒的很熱,甚至有人用了中美的文化理念差異,以此來分析中美APP產品和運營思維的不同,從而說明中國的網約車APP叫車變得困難、變貴的原因。
這樣的分析,首先,完全忽視了2017年春運,中國網約車行業物理世界的巨大變化,邏輯上存在難以忍受的漏洞。
第二,中國多數出租車司機師傅的訂單仍主要來自揚招,滴滴只是補充,因此需要實行搶單模式。吸引由于牌照管控而嚴重供不應求出租車運力接單,與調度全部訂單來自網約的??燔囁緳C是大相徑庭的。這才是差異的核心,不是中美產品經理文化不同。從Uber加州找個產品經理來中國做出租車,他也沒法用強勢派單+系統定價搞定的。沒有仔細思考商業模式和司機生態的本質不同,貿然發揮到中美兩國過馬路方式不同、中西醫等等等等,這不是不接地氣,而是不懂裝懂。
我們先來溯源,說一說互聯網的產品和運營思維的本質。
任何互聯網產品在設計之初,都需要上帝的視角,這個視角將通過看清產品每一個相關方的角色,然后賦予每個角色相應的功能和權限。
具體到網約車產品,上帝視角主要是要看清車輛、乘客、平臺方,規范這三個角色在產品中的定位、功能,以及相應的權限。
網約車產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平臺能夠撮合乘客與車輛,讓盡可能多的乘客能夠出行,同時讓車輛盡可能少地空駛。因此,不管在產品原創設計理念,還是日常運營規則設置上,是搶單還是派單,加價是用戶可選還是平臺設定等等,都應該是為了達到以上最終目標。
如何達到終極目標?網約車的產品和運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楚物理世界中車輛和乘客的實際情況。其實,這一點對于包括網約車在內的所有O2O行業都適用,要連接online與offline,首先得要把offline實際情況弄清楚,物理世界的痛點在哪里、真實的需求在哪里等,然后才能用互聯網切入改造、進化、重塑。
乘客、車輛的真實現狀(Offline),最終決定了網約車的產品和運營(Online)。
現在回到之前的問題,為什么2017年春運,在中國用APP叫車變得很難,而且很貴?到底是online產品和運營出了問題?還是offline出現了巨大變量?
此前,網上有人分析,主要是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APP出了問題,產品底層設計理念、運營思維上存在“原罪”,比如,搶單而非派單的原始產品設計,最終導致今年春運期間,網約車無法經受大考,變得很難叫車,而且很貴。
今年1月以來,在上海等一線城市,確實用APP叫車變得很貴。在上海等一線城市,不僅是滴滴,神州、易道,就連“地頭蛇”首汽約車等,大量乘客都遭遇了一不好叫車,二叫車往往就會遇上動態調價,變得很貴。
從邏輯上來說,如果中國網約車APP在產品設計理念上存在“原罪”,既然是“原罪”,應該只要遇上乘客需求爆發的春運,都會發作才對,但是,為什么中國的網約車在2016年春運,不管是產品還是運營上都好好的?而獨獨在2017年春運發揮失常了呢?
對比2016年春運、2017年春運,中國網約車APP,產品還是基本同樣的產品,運營策略上動態調價也都客觀存在,這說明Online端基本沒有什么變化,
既然Online端找不到原因,對比2016年春運、2017年春運,Offline端是否存在變量?
首先,我們來分析乘客出行需求,較之2016年,2017年春運乘客出行需求更加旺盛。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春運期間道路交通承載25.2億人次出行,鐵路3.56億人次;民航5830萬人次;水運4350萬人次。道路交通占據春運運力的84.6%,壓力最大,也最為分散。
第二,我們來分析車輛供應,較之2016年,2017年春運,上海等一線城市的網約車運力呈現大幅下降。
這是媒體報道中的一張圖,從這張圖不難看出,上海等一線城市網約車運力下降的節點,一是網約車新政出臺,一是春節來臨。
上海等一線城市網約車新政塵埃落定之后,本地戶口、本地車牌的要求,讓很多司機萌生退意,謀劃著回到老家,或者去別的城市開車。2017年年初以來,新聞報道上,上海等一線城市的交通運管部門,加大了在交通口岸對于網約車的抓車力度,更讓許多外地司機堅定了離開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念頭。而隨著春節來臨,很多司機趁著回家過年,也就順其自然地離開了上海等一線城市,這讓網約車運力陡然下降。
在乘客需求呈現爆發增長,而車輛運力陡然下降的情況下,Offline出現了巨大變量,而Online端沒有變動,自然就導致了今年春運以來,中國網約車APP叫車變得困難,而且動輒就遇上高倍數的動態調價。
相比而言,成都、深圳等網約車新政相對寬松的城市,今年春運并沒有出現上海等一線城市這樣的打車難、打車貴的情況,也從側面應證了上海等一線城市打車難、打車貴的主要原因。
而且,對于上海等一線城市的乘客而言,只怕今年春運過后,未來出行打車難、打車貴,將成為一種生活新常態。
在政策的高壓之下,中國網約車運力剛性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用文化、理念差異分析Online端的產品思維、運營策略,是不是讓人感覺非常Simple、Naive?!
正所謂,溫飽都成問題了,有人卻在高談闊論如何讓飯菜色香味俱全。
每個人都希望出行能夠便捷、便宜、服務好、有尊嚴,但是首先,最重要的,得有車來接上你對不對?
雖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是,經過數輪較量之后,Uber中國最終被滴滴收購,已經是中國網約車行業中,Online一端絕對不能忽視Offline一端的最好例證。
至于,中美文化、理念差異,也不是不能談論。美國人崇尚精英治國,其他人快樂盲從即可;中國人普遍認為治國尤如小烹,每個人都有治國的雄心壯志。兩者之間孰優孰劣?放到上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東西方的文化、理念差異,東風拂面、西風漸進,每個階段都有強者和弱者,并沒有絕對的誰好、誰壞,誰更先進、誰更落后。
不管通過和平貿易還是戰爭掠奪,在持續交流當中,東西方一直都在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進化當中。不管是不是做互聯網行業,認清物理世界的現實,讓文化、理念來首先適應現實、然后再來進化、改造、重塑現實,應該是東西方都應有的入世準則吧。
本文由 @首席發言者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扯蛋呢,說了那么多都不在點子上。在杭州打車最難的是,隨便打開滴滴非溢價的情況下顯示的價格都比出租車貴好多!下雨或者晚上更不要說了,能上天。滴滴口號是解決打車難,其實現在這樣,除了把私家車淪為網約車司機以外,依然打車難,打車貴,司機不接單,拒單!那還玩個毛?
自己畫個圖都能成為論據,也是厲害啊…….我幾乎都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