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暴走”,BAT兵戎相見?

0 評論 5360 瀏覽 2 收藏 15 分鐘

今年以來,各大互聯網巨頭借著ChatGPT的高熱度,吹響了進攻生成式AI賽道的號角。百度、騰訊、阿里都不同程度地投入到生成式AI產品的研究之中。未來的生成式AI賽道,會是怎么樣的戰況呢?

事實證明,互聯網大廠不會讓自己錯過任何一個風口。今年以來,各大互聯網巨頭借著ChatGPT的高熱度,吹響了進攻生成式AI賽道的號角。

百度開啟對標ChatGPT的大語言模型“文心一言”產品的邀請測試;騰訊AI Lab推出3D游戲場景自動生成解決方案;阿里宣布將全力投入生成式AI大模型建設并提供算力支撐。其實往深了說,這些大廠們不只是單純的“追風者”,更是嗅覺靈敏的“逐利者”。

一方面,用戶接受度相對更高的生成式AI場景多數為娛樂生活領域,與騰訊們擅長的商業場景契合度比較高,一定 程度上可以推動原有業務快速增長。另一方面,生成式AI與云計算關聯愈加緊密,或將成為大廠云業務發展的加速器。

山雨欲來風滿樓,互聯網大廠紛紛躬身入局,伴隨著生成式AI在各家戰略布局中的權重越來越高,未來生成式AI賽道或是避免不了一場血戰。

01 百度“文心一言”領跑

在今年的AI賽道中,百度可謂大出風頭,其發布的“文心一言”在近一個月來備受市場關注。不僅百度給予這款產品極大的重視,部分業界人士也給出高度肯定,稱其為“中國版ChatGPT”。

不可否認,從落地和聲量來看,百度文心一言無疑是目前國內市面上成熟度和熱度雙高的生成式AI產品。

第一,生態搭建小有規模,跑馬圈地勝算大。眾所周知,百度在國內AI領域有較大的話語權,追捧其相關AI 產品的企業不在少數,因此于百度而言,生成式AI生態的構建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事實也確實如此,百度在“文心一言”發布會就曾披露已經有包括互聯網、金融、汽車、醫療、企業軟件等相關的650家企業加入其生態。就滲透性而言,文心一言已經先一步形成優勢,很大程度上為百度在生成式AI市場中圈地提前打了一個好基礎。

第二,生成能力相對齊全,覆蓋場景更廣。看國內其他企業推出的生成式AI,基本上是附著于主流平臺上的一類功能,生成形式也較為單一。比如騰訊QQ中的AI編曲、字節的AI作曲工具“海綿樂隊”,網易旗下LOFTER上線的AI作畫功能“老福鴿畫畫機”等等。

比較之下,百度的文心一言不僅有獨立的產品形態,且相比于此前的AI作畫平臺“文心一格”,其能力更加全面豐富,即具備了文學創作、商業文案創作、數理推算、中文理解和多模態生成五大能力,除了能用戶對話互動、協助創作之外,還能高效便捷地幫助用戶獲取信息、知識和靈感。

第三,內部落地場景豐富,有更多的價值釋放口。據了解,百度計劃將搜索、智能云、Apollo自動駕駛等多項主流業務與文心一言進行整合。這樣一來,文心一言的產品價值將會得到更大釋放。

一方面,文心一言本身的商業化渠道將被快速打通,變現潛力也將大有提高;另一方面,文心一言與百度其他業務場景融通,將會帶動它們的發展往前多走一步,或是技術革新,或是產品迭代,或是商業版圖的縱深。

放眼國內其他企業在生成式AI市場的進展,百度確實有足夠的先發優勢,但是從產品的角度出發,文心一言還未達到百度預想中的高度。正如百度CEO李彥宏在內測之后坦言:文心一言“不完美”。

確實,目前從市場反應和體驗層面來說,文心一言所展現出來的能力確實還難與ChatGPT媲美,但從技術驅動和創新層面來說,文心一言對國內人工智能水平升級的帶動作用仍值得嘉許。既然百度對目前的差距有著清醒認知,市場也不妨給予文心一言更多耐心以及更多攻克難關的時間。

02 騰訊BC兩端并驅

本質上,生成式AI對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用戶體驗的改善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百度的文心一言深諳此道,且已有躬身實踐的計劃,無獨有偶,騰訊也正努力嘗試將此付諸行動。

在C端,助力旗下產品提升用戶體驗。據騰訊官方說法,未來每一位用戶都將擁有自己的人工助理,且若是效果好,有可能會將生成式AI納入微信和QQ。

其實,騰訊有這樣的打算并不意外。眼下,將AI能力融入應用中已經成為各家互聯網大廠創新產品、提升體驗,以求進一步增強用戶粘性的慣用手段。比如今日頭條、美團,包括騰訊音樂前段時間都跟風在應用內推出的AI繪畫功能。

不過對于騰訊來說,旗下王牌應用微信、QQ的巨大流量池已經是傲視行業的存在,此番著重關注生成式AI與通訊業務的融合,或是想通過生成式AI 技術為通訊業務提供更加重要的補充作用,為其流量池加一層保障。

在B端,賦能開發者解決方案,提升開發效率。目前,騰訊正試圖在自己擅長的游戲領域驗證生成式AI對B端業務的推動作用。

據悉,在2023游戲開發者大會上,騰訊AI Lab發布的3D游戲場景自動生成解決方案,可通過AIGC技術幫助開發者在短時間內打造高擬真、多樣化的虛擬城市場景,大幅提升游戲開發效率。

在今年騰訊大力投入AI大模型的戰略背景下,或許不止游戲應用,未來騰訊借力小程序或其他應用開發推進B端業務也大有可能。

畢竟騰訊一直都希望能夠拉齊B、C兩端的營收占比,但就現實來看,B端的收入與騰訊預想還差一段距離。據2022年年報顯示,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占比為32%,而“增值服務”收入占比為52%。騰訊現在急于為B端變現找補,想必其非常樂見生成式AI與B端能產生更多的商業反應。

從總體戰略來說,在2023年,騰訊的火力將會集中到“增效”上,生成式AI對業務的加持作用或將被重點審視。

據官方說法,騰訊正大力投入人工智能與云基礎設施建設,將AI能力應用到更多的場景中,并且在訓練基礎模型方面會進行長期投資。也就是說,日后生成式AI在騰訊各項業務中應用的可能性非常多,生成式AI技術或會成為騰訊未來的重要增長動力。

03 阿里內外兩手抓

和百度、騰訊相似的打法,阿里在這場生成式AI的游戲中,既要做“吃水人”,也要做“打井人”。

對內,構建好自己的AI預訓練大模型。今年2月份,阿里達摩院向外界確認正在研發類ChatGPT產品,且目前已進入內測階段。相比于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確慢了一步,但結合其以往技術實力和數據資源來看,阿里在生成式AI領域或許依舊可期。

一方面,在前幾年,阿里就加入了AI大模型的技術競賽,積累的經驗、數據頗為豐富。2020年,啟動中文多模態預訓練模型M6項目,并推出3億參數的基礎模型;2021年,正式將具有萬億參數規模的模型投入使用。

另一方面,阿里AI在ChatGPT上的技術實力在市場中頗受認可。IDC發布的《2022H1中國AI云服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阿里在與ChatGPT相關的多個技術賽道中都是名列前茅,其中在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對話式AI的市場份額占比均為第一。

對外,為相關生成式AI產品提供算力支撐。算力優勢一直是阿里決勝的殺手锏,據公開資料顯示,阿里云在張北和烏蘭察布分別建設有兩座超級智算中心,其規模已超過谷歌和特斯拉,目前國內只有阿里具備支撐超萬億參數大模型研發的實力。

此番生成式AI成勢,市場對算力的需求將會迎來新一輪爆發。若是阿里能準確抓住機遇,為市場中的生成式AI玩家做好算力支撐,或將助力其云業務進一步高速發展。

這些年,云業務在阿里的增長中肩負重任,所以在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大融合的背景下,阿里更在乎的還是如何利用云計算的底層技術為新的科技浪潮提供支撐,讓阿里云在頭排位置上繼續前進,以及進一步擴大收益。

04 生成式AI是塊硬骨頭

盡管百度、騰訊、阿里正努力在生成式AI領域中補齊功課,但現實挑戰諸多,這條路它們可能走得不會太順遂。

一來,像任何新興技術一樣,生成式AI現在的難關仍然是技術、市場相對不成熟。在C端,生成式AI在聊天機器人、AI繪圖等比較火熱的場景中,仍舊存在版權限制、產品“雞肋”等問題;在B端,目前尚未出現主流企業應用生成式AI成功出圈的案例。

無論面向哪一端端,BAT們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改進,甚至需要繼續摸著石頭過河,前進的道路仍未可知。

二來,賽道不乏種子選手,市場選擇多,份額爭奪戰或會走向白熱化。生成式AI是新的技術范式,大部分企業都不甘心錯過?,F下,國內網易、字節等大廠在加快布局,國外微軟、Adobe等大公司落地進度也在提速。BAT們被前后夾擊,在生成式AI賽道中各大廠劍張拔弩,發展環境并不算友好。

三來,國內信任環境并不算友好。OpenAI前腳更新迭代出GPT4.0,百度后腳就上線“不完美”的文心一言,與ChatGPT正面比較相形見絀,難免會引發市場對國內相關產品的諸多質疑,甚至不看好。最直觀的反應就是在百度發布文心一言之時,其股價跌幅一度超過10%。

未來擺在BAT面前的問題就是,除了可能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之外,其可能還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聲,可以預想到它們未來的生成式AI道路難關重重。

就BAT實力和經驗而言,它們有更多財力以及更完善的數據、算法等技術可以為生成式AI領域注入發展動力,做出一款類ChatGPT產品并不難,但現在的重點并不是“是否做得出”的問題,而是“能否做得好”的問題。

畢竟不管BAT們愿不愿意,外界都會拿它們的生成式AI產品與ChatGPT相提并論。鑒于此,大廠們還是要盡量減少試錯次數,以加強國內市場對ChatGPT的信心。就像騰訊目前對生成式AI的態度:“不求快,而求對”,想必日后BAT們亦是如此,在發展生成式AI更加求穩求好,相信接下來是騾子是馬,時間會做出驗證。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