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技術冷思考:AIGC為SaaS帶來的不能只有盲目自信
在過去幾個月里,大模型、AIGC等概念幾乎風靡全網,不少企業在AI技術浪潮的發展之下就選擇投身其中。只是,在這樣的浪潮下,企業仍舊需要重視基礎功能的能力構造,不被熱點而裹挾。本篇文章里,作者便發表了他的看法,一起來看。
三個月前,一股科技熱風從西方世界刮向東方,掀起了全民AIGC狂熱。以致從最開始的群眾討論、分析,迅速發展至多家企業宣布進入研發競賽、內測競賽、發布競賽之中。
而在這段時間里,筆者也有幸與國內諸多科技公司、技術專家就AIGC這個話題展開過一些討論,不僅學習到了很多知識,也獲得了諸多企業推出的大模型產品測試資格,并通過親身體驗過這些優秀的產品,對這項技術有了更多清晰的認知,也了解到其蘊含的巨大魔力。
可隨著AIGC、大模型的風靡,筆者發現部分ToB企業、SaaS公司似乎出現了盲從趨勢,過度將關注度放在了技術本身并進行概念操作。
的確,AIGC有著一種神奇魔力,用四個字做一個不準確的簡單總結,就是“化繁為簡”。這對于當下豐富多彩、碎片化嚴重的體系、復雜的時代而言是最佳輔助,尤其對以“復雜、門檻高、流程豐富”著稱的ToB軟件、SaaS而言,AIGC的出現就像是太陽驅散了黑夜,迅速讓人們一只腳邁入更便捷、更靈活、更高效工作的智能化時代。
可回到實際之中,AIGC再好也只是一種輔助。它就像一位頂級的銷售專家,能帶來無數新客戶關注。可如果產品力不足,最終也只是成為“一錘子”買賣,成為市場上“王婆賣瓜”的典型……
一、這個時代,化繁為簡=神奇
AIGC、大模型對于當下時代來說,具備劃時代的意義,這不能否認。
具體來說,隨著IT技術的持續進步,人們先是挖掘出了與現實具備對照效應的另一層空間“數字世界”,并開始在數字空間中持續做邊界拓展、深度探索。
例如一開始,其實就是將業務粘貼至數字空間,做統計與規劃,完成基礎的信息化建設。之后又一步步探索,進行數據內在價值的開采,通過整理數據背后的含義,讓其為業務注能,并優化組織管理架構與業務流程,幫助企業完成進一步發展的數字化建設維度。
然而數字化并非盡頭,畢竟就應用而言,在實際場景中要發揮數字化價值需要相當高程度的門檻:理解數字化流程,從而熟悉并掌握數字化工具。
正所謂各行有術語、互聯網有黑話。不同行業、不同實際業務與管理場景中,同樣暗含專業的術語與約定俗成的隱性規則,這讓其對這些業務場景進行數字化建設,利用數字化能力推動發展中,存在困難。
而且因為當下社會發展極其迅速,市場需求出現了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加上人們對世界各方面的探索是無邊界的,從而讓其在多年發展中,衍生出萬千新興行業、新興場景,推動更多新需求的出現,而作為幫助人們提升生產力的工具,數字化服務商們也順從趨勢衍生出諸多對應的功能作針對性解決。
然而功能雖然豐富了,但是數字化工具也變重了。很多人在打開產品后,發現日益增多的功能琳瑯滿目的堆積在一個UI界面上,就已經有些頭暈目眩。如果還有到自己常用的功能,莫名地調動位置,自己還要一點點地去各個歸類欄里再尋找,熟練使用門檻進一步增加。
關鍵是,上述情況還是之前熟練使用過產品的老用戶遭遇的尷尬問題,他們能憑借一些之前的使用經驗,通過短暫的摸索還有可能快速適應。反之若是新用戶,在工作中如果要找相應流程對應的功能,就會變得麻煩好幾倍,使熟練應用的時間被大大推遲。
對此,想必很多數字化服務商都有些感觸,也不乏在過往中收到了大量用戶反饋,吐槽對于自身業務理解不夠透徹以及產品太重、過于復雜。
可即便知道,但最終也沒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案。
一方面對各行業場景的理解,并非一天兩天就能沉淀并吃透的,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共洽積累。
而另一方面,服務商們在不斷滿足各種需求中,又不可避免地塑造了產品功能的多樣性,變得“重”起來。
因此,在“復雜的吐槽反饋”與“全力滿足多樣性需求中”,為了服務更多人只好選擇后者,讓“簡易、輕便”為“豐富”讓步。
這些都是數字化的問題:太專業、太深度,讓良好應用的門檻居高不下。
AIGC、大模型的興起,剛好解決這一問題。海外一位IT工程師近期就曾表示,AIGC、大模型的興起,對于SaaS與ToB軟件的影響甚大。
在前端UI方面,AIGC、大模型的普及可能會導致傳統的圖形用戶界面向對話式界面轉變,使用戶能夠通過自然語言與軟件交互,例如文本或語音命令。這種變化將使軟件更加易于訪問和使用,因為用戶可以更自然和有效地表達其需求。因此,該層的界面將需要進行重大的演變來適應這些新的交互模式。
簡單來說,之前用戶覺得產品功能變豐富后,這個產品就變重了,需要一個個去找功能所在位置,從而操作復雜、上手度差?,F在接入AIGC、大模型,可直接通過產品搜索欄用平時溝通語言調用,不僅保留了產品的豐富度,還能讓其感受不到“重”,甚至覺得輕便。
至于不懂行業,這位工程師也說到,隨著具備行業性的結構型數據不斷訓練AIGC、大模型,在無形之中通過大量數據所蘊含的行業化經驗,便能迅速形成客戶方所需要的行業化解決方案,解決之前要長時間共洽積累的難題,使產品不僅能貼近需求,還做到了極其敏捷迅速。
讓豐富、但復雜的產品變輕,卻不損失豐富度。讓應貼近行業場景、但建設慢的解決方案變快,卻不損失與行業場景需求的距離。這就是AIGC、大模型對于推動SaaS、ToB軟件發展的精彩之處:用一招“化繁為簡”,完成“舉重若輕”的神奇表現。
二、神奇≠完美,發展核心還是要看基礎能力
不可否認,AIGC、大模型的出現必然會為SaaS、ToB軟件注入神奇,推動其發展。但問題是帶來神奇,不意味著將其推向完美,因為神奇≠完美,忽視基礎能力依舊無法走遠。
早前「ToB行業頭條」就曾表示過,在中國ToB軟件市場,“打新”這件事備受大眾關注。尤其是Salesforce創立之初,將CRM進行接入互聯網,形成初步在線的“SaaS化”的創新過往,被無數ToB軟件廠商奉為圭臬,當成成功秘訣。
于是當移動化、連接化、行業化,包括之前的認知式AI化出現時,都被幾番熱炒,似乎有憑借單點可完成彎道超車之勢。
不可否認,這些點都是性感的創新點,確實以嶄新的面貌,在短期收獲了一波市場的認同,可當一波波熱潮褪去,大量的人開始應用并給予諸多反饋之后,大家往往會發現曾經的想法是多么自以為是。
就像CRM,其核心解決的是客戶關系管理問題。從挖掘客戶到獲得線索,再形成訂單,最后完成交易的流程才是這個管理體系的重中之重。所以廠商應該先把基礎的流程做好,而不能只關注單點,先滿足完管理需求之后,再去優化單點對應的用戶體驗。
至于其他SaaS、ToB軟件同樣如此。產品功能豐富度是否夠、所有的產品功能是否好用,這些需要行業經驗與技術共同重視的點,都是要做好充足準備的。
所以說,基礎功能的能力不夠,長期只重視單點效果,這屬于底層基礎沒打好,很容易形成“頭重腳輕”的發展模式,導致在成長過程中搖搖晃晃很容易跌倒。
如今,AIGC、大模型的出現,對于諸多SaaS與ToB軟件也是如此。因為它最大的價值是“如臂使指”的調用各種復雜的功能,讓使用簡單化,“言簡意賅”吸收行業化經驗,讓其滿足需求的服務便捷化。
做一個簡單的比喻,AIGC、大模型如同一位像“韓信”的元帥,本身武力值不突出,但優秀的是戰場指揮能力,以及能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時間與地點的調用能力。
可上述不論哪種情形,都無法讓AIGC、大模型都不能修改原本產品在流程構造上的不合理性、功能上的粗糙。畢竟AIGC、大模型直接改變的是產品的“易用性”,而非“好用度與適用度?!?/strong>
因此,過度重視AIGC、大模型,只顧著追熱點,忽略基礎功能的能力構造,最終往往只能被熱點裹挾,待到熱潮褪去之后便難以持續前進。
論語有言:過猶不及,物極必反,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同理AIGC、大模型很優秀、足夠神奇,值得大家關注與研究。但是不能迷失于追崇熱點之中,忘記根的建設,忘記穩步前行、長期主義才是ToB發展的硬道理。
作者:海陽
來源公眾號:ToB行業頭條(ID:wwwqifu),關注TOB領域的新產品、新公司、新趨勢,專注以原創報道TOB行業的人物、金錢與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ToB行業頭條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