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英在中國輸掉的三場戰役

1 評論 1627 瀏覽 3 收藏 23 分鐘

前段時間,?LinkedIn(領英)官方宣布“領英職場”將在今年8月停止服務的消息傳出之后,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不少人也嘗試對領英的“本土化”戰略做出解讀,嘗試分析領英這一動作的背后原因。那么為什么領英在同類平臺競爭中未能實現突圍?一起來看本文的分析。

5 月 9 日,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 LinkedIn(領英)官方宣布“領英職場”將于2023年8月9日起正式停止服務?!邦I英職場”是領英中國推出的本土化求職平臺,上線時間僅有一年半,曾被寄予厚望。

自2014年進入中國以來,領英由于戰略選擇問題,在與同類平臺競爭中輸掉了三場主要戰役,分別是效率之戰、實名匿名之戰以及下沉之戰。如今這樣的結果,或許并不意外。

一、效率之戰

2014年,領英進入中國市場。一年半后,領英中國研發團隊獨立開發了職場社交APP“赤兔”。

當時中國智能手機處于井噴期,每個季度的銷售量為9000萬臺,是美國市場的三倍。網民加速從PC端向移動端遷移,手機網民達到5.57億。領英中國也適時摒棄了領英全球的PC端。

第一任領英中國總裁沈博陽撰文稱,赤兔馬可以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我們希望中國職場年輕人借助這款產品,能成為“千里馬”,馳騁職場。

領英在中國輸掉的三場戰役

但赤兔自己都沒有成為千里馬。當時有人形容“赤兔的工作節奏比國內互聯網慢10倍!”

紅杉資本的沈南鵬曾問沈博陽,你覺得領英App最需要的功能是什么?沈博陽說,需要支持手機號注冊,國外的用戶都是郵箱號注冊。

沈南鵬同意,問他什么時候可以做出來。沈博陽說,如果是我自己的創業公司,加上測試,最多兩周上線。在領英,估計兩三個月搞定。

但現實情況是,這個小小的手機號注冊功能前后做了兩年。

彼時,中國各大互聯網公司正如淘金客一般,忙著開疆拓土。一個簡單的邏輯是,只要比對手快就能贏。

足夠幸運的話,還能在歷史上留名。京東當時就用45天完成了競爭對手10個月干的活,開出了中國內地第一張電子發票。

要說那時最為血腥的莫過于“千團大戰”。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高朋網)的崛起引發國內狂熱的模仿浪潮,鼎盛時超過5000家,平均每天誕生13.7家。

在混戰中,效率無疑是最重要的。提效一方面體現在快速搶占市場,另一方面則在于自身運營效率的提升。

以當時的美團為例,僅一年時間,美團就開了94座城市,大眾點評和糯米僅開了25-30個。后來,美團開始執行“狂拜訪、狂上單”的戰略,銷售人員每天要完成8個拜訪,包括6個有效拜訪和2個新增有效。

守住腰部城市后,美團的前端產品沒有做任何的迭代更新,而是花費大量精力研發后臺IT運營系統,使得美團整個運營效率提高了2.8倍,遠超同行。

經過一番激烈的浴血廝殺,美團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行業排名前五的團購網站成交額達到338.1億元,占總體的95.7%,其他上千家團購網站猝死半途。

因此在商戰中,效率不僅關乎輸贏,更關乎生死。

反觀領英這邊,沈博陽當時招了一大批很有才華,想干一番大事業的中國人。但是這群人卻無仗可打,所有的東西都要請示總部,且審批速度很慢。眼看著對手乘著火箭飛速前進,只能干著急。

有趣的是,領英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做事的第一原則卻是“速度”。

在他看來,創業環境前途未卜,瞬息萬變,一步邁錯,就有可能粉身碎骨。

他最出名的一句話是:“如果你第一版的產品沒讓你出洋相,那你產品面市的時間其實已經晚了?!?/p>

雷德曾在北京的一場創業交流會上說,如果決定開始創業,一定要在 6個月內做出可用的產品。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為員工統一租在酒店,大家同吃同住。除了睡覺,休息和鍛煉,其他時間都應該投身于工作。

當然這只適用于公司創業的階段。在雷德眼中,領英早已進化成為大公司。他同樣也說過,像領英這樣的大公司最關鍵的不是追求速度。相反,他們需要制定策略,使緩慢成為力量。

這或許可以解釋其對于領英中國版決策的“慎重”。

效率慢給赤兔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產品注冊流程繁瑣,交互體驗感差,產品更新速度慢,頁面設計看久了也會失去新鮮感。

總而言之就是不符合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很難建立可持續的用戶黏性,不利于長期發展。

2019年7月,赤兔注冊用戶不超過500萬,日活躍用戶低于2萬。赤兔最后因用戶量始終低于預期而被放棄。上線1438天后,赤兔宣布下線。

沈博陽后來反思,除了英文問題,PC時代的殘留外,領英中國還存在一個幾乎所有美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的通?。?/p>

“跨國互聯網公司在產品方面有路徑依賴,總覺得同樣的產品稍加改動,在歐洲、在日本、在澳洲可以成功,在中國也一定可以成功。但一個又一個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跨國互聯網公司在產品上的路徑依賴必須要被打破?!?/p>

二、實名匿名之戰

領英主打職場社交,用戶可以在領英平臺上分享各種意見和觀點。同時真實的職業檔案和社交互動,使其成為全球范圍內連接求職者與雇主的招聘平臺。

因而領英養成的路徑依賴就是實名職場社交和招聘平臺,但在中國均遭遇水土不服。

提到職場社交,就不得不提脈脈。領英與脈脈之間,就“實名、匿名”有過一場戰役。

領英堅持做“實名”社交,沈博陽曾說:“有一個東西我們堅持不碰——匿名社交?!?/p>

領英中國第二任總裁陸堅也表示,“職場上實名會更加可信。如果你想去找一個導師,你不會想找一個匿名的人?!?/p>

這提高了領英個人檔案的價值。但很多新業務完全無法在實名邏輯下開展,比如“職場問答”。

陸堅當時的設想是:“有人得到了一個阿里的機會,他可能就想知道阿里的情況,可能會問阿里的工作體驗怎么樣?”

但實名發言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的。多數情況下,用戶沒有辦法在實名狀態下放松下來,袒露公司內部的真實情況。用戶建立社交關系也要帶著自己的職業身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考慮到實名的壓力,包括騰訊、字節跳動和滴滴在內的許多大廠,都允許員工在內網匿名發帖。

脈脈恰好把握住了匿名發帖的機會。在職場社交方面,其基本功能與領英相似,不僅可以建圈子交流,還能掌握行業動態、分享職場經驗和話題熱點,特別是匿名吐槽爆料等內容很好地提升了用戶黏性。

實名和匿名的取舍不同,使得領英和脈脈的業務模式也迥然不同,一個主打社交,一個則定位社區。

社交和社區,一字之差,概念卻大有不同。社交是人與人建立交流產生內容,而社區,卻是以內容鏈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提出的關系理論指出,人與親朋好友、同事、同學是強關系,而人與無意間接觸到的則是弱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看,領英聚焦同事之間的強關系,脈脈則挖掘強關系背后的弱關系。

社交的核心是人,是強關系鏈接,具有強者恒強的基因。在這個產品上的人越多,就越吸引人持續在上面進行社交,更換新社交產品的成本也就越高。

反之,如果規模效應不強,產品也會隨之夭折。并且,社交不需要運營,只要幫助用戶養成使用習慣。

而社區的核心則是內容,基于某一主題,某一興趣,鏈接強關系之外的弱關系,甚至陌生人。社區必須依賴強大的運營,需要做好內容,營造氛圍,來提高用戶留存。

陸堅曾說,脈脈更像是一個偏重于內容交互的平臺,內容更加高頻互動。而職業發展里,不管是找工作、職業導師或者技能測評,都不是很高頻的互動。

脈脈的收入大部分來自于廣告,主要是因為有內容,更類似于今日頭條的模式。而領英大部分的收入來自于B2B業務,包括2B招聘和營銷。

社區對脈脈來說只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沒想到卻意外走通了。有人稱:“脈脈創始人最初對匿名社區的設想只是幫助職場人士宣泄壓力,最終卻靠這門生意打敗競爭對手?!?/p>

截至2022年3月,脈脈注冊用戶超過1.2億,無論是用戶數規模,還是活躍度,以及用戶評價,脈脈已經遠遠超過領英。

每個產品都有一顆做社交的心,脈脈也不例外。但在中國,職場社交的難點在于,熱鬧過后,最終都會歸為騰訊。畢竟在微信、QQ壟斷下的強關系社交,已經讓無論哪個平臺的弱關系挖掘,都會以“加個微信”而終結。

領英CEO陸堅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坦言,中國社交平臺已經不分職業社交和非職業社交。很多的獵頭先在領英上聯系了一個候選人,后續的聯系可能就跑到微信上去了。

這主要是因為,社交網絡具有很強的網絡效應,當你所有的聯系人都在這個平臺時,你所有的社交活動不管是職業還是非職業,都發生在上面。

脈脈CEO林凡說過:“中國的職場社交沒有爆發,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你的朋友還沒有都在上面?!?/p>

而且,職場社交主打結交人脈。在我們的人情社會中,人脈意味著利益對等、資源交換。一個人能拓展到的人脈,一定程度上是與自己在同一個水平或者階層,并且能交換等價利益的人。

這就造成了一個尷尬的局面:跟自身社會地位接近的人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會有太多驚喜。而能夠帶來職場提升的大牛,也不會輕易通過職場社交平臺結識。

因此,在陸堅看來,職業社交并沒有占據中國職場人需求里很高的位置。中國用戶需要社交,但職業社交已經被超級app滿足。找工作和自我提升反而在中國職場人的需求里面排名最高。

領英中國此前發布的《2019中國白領從業者職業發展趨勢及需求分析報告》也顯示,有近一半用戶希望能夠更早做職業規劃、主動尋找職業指導。另外在職業學習方面,中國職場人也有非常強的意愿。

于是,2021年10月,領英中國關閉社交功能,2.0戰略應運而生,由此前偏向社交轉向一站式職業發展平臺。

三、下沉之戰

鮮有人知的是,領英最初在硅谷起步時也不是一家社交平臺,而是一個求職簡歷網站。后來才加入社交功能,成為職場社交和求職網站,發展為這一領域的全球巨頭。

領英中國2.0戰略為適應市場狀況做了減法,重新回到職場的最核心需求:招聘和求職,不僅幫助用戶找工作,還可以提供相關內容社區指導。

2021年12月,領英中國推出了招聘平臺“領英職場”,希望通過招聘求職業務重振領英在中國的市場狀況。

說到招聘,就繞不開前程無憂、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傳統招聘網站,領英曾與其也有過一場下沉的戰役,但最終止步于高端用戶。

領英最初吸引的就是那些有著海外背景的高端用戶。他們用著英文名,有著英文履歷,多數在跨國公司工作。領英入華前的英文版,已擁有400萬中國用戶便是很好的佐證。

一大批商業用戶和職場精英涌入,讓領英的熱度幾度高漲,快速完成核心用戶群積累。高端人才聚集,也讓領英成為跨國公司、大型企業及獵頭們尋找“高精尖”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入華后的9年里,領英服務超過1000家中國企業級客戶。國內排名Top20的互聯網大企業,絕大多數都是領英的用戶。這些企業需要的部分核心海歸人士,都通過領英挖掘。

不僅如此,國內頂尖企業出海,領英也是一個重要的合作伙伴。華為、字節跳動都是領英的大客戶,有很多海外定點招聘需求在領英上。

雖然這樣看起來倒也一派欣欣向榮,但中國的高端用戶市場畢竟小眾。截止到2022年7月,領英中國的用戶規模在5700萬左右,僅僅比2018年增長了39%,平均每年增長率不足10%。月活數據更不容樂觀。在關閉社交功能前,領英中國的月活已經下跌到90萬,僅為同期智聯招聘的1/10,脈脈的1/5。

更重要的是,定位高端其實是跟我國的招聘市場發展趨勢脫節的。從宏觀看,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加速城鎮化,以及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變,這將導致大量新的勞動力和基層人才同時涌向招聘市場。如果只將目標用戶瞄向中高端人才,會導致勞動力與基層人才的需求被忽略。

而且,隨著互聯網市場的整體下沉,保安、保姆、保潔……這些傳統招聘網上看不上的邊緣群體開始“觸網”。這一龐大的勞動力群體的加入,使得在線招聘市場的總量呈現出巨大的想象空間。

很多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對服務業基層從業者的調研中,僅有不到10%的被訪者找第一份工作時用互聯網招聘網站或APP。而到2018年調查時,已有31%的被訪者用互聯網招聘網站或APP找過工作。到2019年,這個比例增長到41%。

相較白領崗位,服務業基層崗位流動性更高,每年招聘需求人數眾多,在這一領域線上招聘的滲透率還有很大的空間。

因此,白領和金領群體的在線招聘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而人口基數大、求職頻率高的藍領群體的在線招聘成為新藍海。

與此同時,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崗位增速正在放緩,二線及以下城市的招聘需求則在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招聘需求增長最快的10個城市大多是二線城市,前三名分別是金華、蘇州和南通。

嚴峻的就業形勢帶來的裁員壓力,疊加35歲危機等因素,使得更多年輕人開始向二線及以下城市流動。

今年春招旺季里,萬人以上規模的大企業招聘需求略有減少。大公司的需求收縮主要來自于互聯網行業,也就是領英主要服務的對象。

在此背景下,招聘網站出現不同的結構性發展趨勢。以BOSS直聘、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為代表的下沉市場就業需求顯然更加旺盛,而以獵聘、領英為代表的高端市場在用戶活躍上很難有新的突破,進而在業績上也難以取得亮眼表現。

數據顯示,2022年,獵聘實現營收26.4億元,同比基本持平。BOSS直聘的營業收入為45.11億元,同比增長5.9%,是獵聘的1.7倍。而領英的情況可能更加令人擔憂,在就業市場劇變期間,其數據趨勢一直處于墊底位置。

領英也不是沒考慮過下沉市場。陸堅曾表示:“當然從領英中國來說,我們并不滿足于現在的覆蓋用戶,也會想與更多中國的職場人交流,可能不是跨國范的或者是精英的,也會下沉,與更多中國職場人產生交集?!?/p>

沈博陽設計出赤兔本意也是要解決用戶下沉問題,陸堅曾暢想可以與傳統招聘網站合作,形成人才階層的互補,但始終也沒有實現下沉。

首先,領英產品本身的“高端范兒”在用戶心目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限制和影響它拓展大眾市場,付費墻也阻擋了大部分用戶。

國內大部分移動互聯網產品的邏輯,都是“免費引流,增值付費”,就是先從免費開始,吸引大眾用戶的注意,再找到有付費意愿的核心用戶,提供增值服務。

領英中國最初也以免費的“赤兔”吸引用戶,但2.0戰略后又轉回了收費邏輯。

領英查看人脈的范圍限于“二度”以內,即你能查看“你好友的好友”,但無法直接發送信息或查看聯系方式,需要先發送邀請變成好友,或通過中間人推薦。而充值付費會員可以解鎖直接發送信息的功能。

有用戶抱怨:“有時候目標客戶就在那沖你微笑,你就是沒法聯系!”

其次,基礎崗位走傳統招聘渠道,花樣更多,效率更高。比如2020年以來,受到客觀因素影響,很多網絡招聘平臺上線了直播招聘功能。招聘公司高管在直播間暢聊工作體驗,下面在招職位就像商品一樣滾動出來,一場直播就能吸引數萬求職者參與。

周國平曾說,人生是所有選擇的總和,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自己人生要走的路,這些大大小小的選擇,構成了我們一生中所有關鍵的節點。

這同樣適用于領英中國:選擇慎重考慮,放棄提升效率;選擇實名社交,放棄匿名社區;選擇高端用戶,放棄下沉市場。領英中國本土化的反面,是不斷收縮戰線的商業抉擇。

在宣布放棄領英職場后,領英在中國市場也失去了全部C端用戶。主攻B端對領英來說是否是更好的選擇,尚未可知。

只是很多偶然,某種程度上也是必然。領英退出中國,早已埋下伏筆。

作者:阿空;編輯:齊馬;商隱社研究團隊商業組

來源公眾號:商隱社(ID:shangyinshecj),探尋商業世界的隱秘角落。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商隱社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有深度,相比各種陰謀論,領英自己的問題才是核心。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