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知識”演繹闡釋造就的“內容”黃金時代

4 評論 7805 瀏覽 10 收藏 8 分鐘

看了一篇胡泳老師的文章《“內容”的黃金時代,卻被偽裝成了“知識”》,關于知識內容的,胡老師的文章其實就是將知識和內容的內涵外延,以及關系做了一次系統的梳理,闡明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這幾個詞語的邊界和外延。

作為一個泛媒體行業從業者,經歷了當下媒體行業翻天覆地變化,并有幸親自參與其中的一份子,有諸多的感同身受,于是,根據這篇文章的內容總結出了自己的一些小小心得,配合原文查看,效果更好。

當下關于新媒體,關于內容創業的諸多新氣象,新機會,要真正抓住,往往要抓住內核,而抓住內核的前提是對于核心本源的認知需要透徹與全面,所謂的認知革命在前,這也是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一部書《人類簡史》關于人類進步動力的核心觀點。

正式閱讀之前,請參看胡泳老師的原文《“內容”的黃金時代,卻被偽裝成了“知識”》,否則一頭霧水。

1、知識的傳播

知識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的大成者,其實總體量是少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深奧屬性,要闡明其實是需要費不少周章的。

因此,蘇格拉底、耶穌、孔子等所謂的圣人,掌握最為核心的人類知識結晶之后,根本就沒進行系統的闡釋,因為那工作太復雜,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知道這些精華,因此,他們傳播的所謂知識知識宏觀層面一些基本的概念,而其弟子后人,根據具體的情況,去演繹這些知識落地到實際生活中,經過加工之后給到普通受眾。

今天的羅輯思維等,其實做的事情并不是生產知識,而是做知識的演繹者,形成所謂的多種多樣的內容,以流媒體的形式給到受眾,而知識-演繹(內容)-產品(流媒體)的過程,而自己對外標簽定義是知識服務商,其實本質就是對知識進行演繹和解釋。

而其所謂的知識付費,內容付費,本質上不是用戶購買知識的錢,而是購買對知識演繹成為內容的“辛苦錢”,而且不同的用戶付費對于最終的落腳點可能不同,有正統力量或許是因為內容演繹的好,最終自己受到效果,有所增值;也有可能可以為自己背書,提升自己的逼格,自己受益;也許是自己對于羅胖個人的喜歡,對于這種喜歡的打賞,各種的理由肯定層出不窮。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媒介即信息,用戶其實選擇消費這些內容的時候,對于內容本身沒有選擇權,而只是選擇了不同的媒介而已,包括報紙、網絡、視頻等媒介形式,而對于其中的內容是沒有的選擇和改變的,所以為內容付費也好,為知識付費也好,很可能是為報紙付費、為網絡付費、為視頻付費,而非內容。

2、知識的價值(價格)

分三個階段,在早期,散播知識時代,一切知識都是免費的,知識的掌控者和演繹者通過獲得個人威明就好了,諸如孔子并未獲得其知識內容的收益,而是留下了圣人的名聲,所謂的IP。

中期,工業時代(書寫時代),古登堡印刷機的盛行為代表的工業制造過程,將知識制造成為了有形的產品,諸如書籍、電視節目等等,此時的付費,核心的本質是媒介載體的價格,被異化為知識的價值,由于線性傳播和邏輯的存在,對于塑造作者個人形象十分有利。

當下,互聯網時代,流媒體時代,知識的本源本質也是存在的,不是任何人發明的,都是大家發現的,因此原材料也是不收費的,和空氣和水一樣,而將其演繹成為內容,能夠讓更多人明白其中道理,無論是羅振宇式樣的解讀,還是傳統教育的上課,都是演繹者的勞動成本的價格成為對外的標價,而在傳播過程中,通過現代信息傳播手段,近乎于零成本的互聯網傳播,也是接近免費的,不存在工業時代的硬成本,此時,演繹者被異化為作者,保持形象IP確立的優先權。

3、知識的傳播特性

知識猶如藥片,本身苦澀難懂的,需要糖衣的包裹才能夠被更多無法吃苦的人的接受,這就催生幾個基本的現實。

其一,知識結晶部分的內容,要接觸是有門檻的,是少人才擁有的特權,諸如孔子等。

其二,演繹和傳播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工作,知識從濃縮,到被解構和演繹傳播的過程,是整個知識生態體系演進的重要部分,也是大頭部分。

4、當下,羅振宇等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在演繹已經存在的知識,用通俗和當下流媒體的方式呈現,本質上并不生產知識,因為知識的存在早于技術,其存在是客觀的。

5、媒介即信息本身就是說媒介和信息的一體化,其實就是內容和渠道的一體化,用戶能夠選擇的是媒介,而對于信息本身無權選擇,這在當下可以理解為,一個自媒體的內容,可以被無數個自媒體平臺和渠道傳播,用戶可以選擇在不同的平臺,諸如微信公眾號、搜狐自媒體、今日頭條、網易、優酷看到,但是對于其中的內容是沒有的選擇,也無法改變,作者給到的是怎樣的就是怎樣的。

6、所謂靈性的回歸,無非就是自媒體當下的另外一個特點,每篇文章都擁有人格化的特征,而且用戶可以通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等通訊方式,直接互動和鏈接,形成和積累自己的IP形象,而不是通過工業化生產將作者的靈性抹去,也不會讓作者與用戶受眾分離,無法連接互動。(完)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欒春暉(微信公眾號:dogdaog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最近在看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時,你就會發現,這里面除了節目本身一些競技設置吸引人外,你發現,更多人,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幾位專家在節目中對詩詞的解讀,這里面解讀包括詩詞的創造背景、人物當時現狀,以及詩本身創造的意境;
    所以,我們看到,人們還是最關心是對知識解讀后的“信息”,而不是知識本身,當然,這和知識本身很多人無法通過自己學習完全領悟到有很大關系;

    來自廣東 回復
    1. 同意,知識進行加工轉化成為信息才是所需。

      來自廣東 回復
  2. 如果僅僅把付費內容定義為演繹知識,那可能過于狹義。畢竟在知識整理和演繹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投放創作者的智慧在其中,這樣的付費內容產品競爭力有限,既然是知識服務行業,服務這個詞更應該值得去深思。

    來自廣東 回復
    1. 演繹知識,我覺得本身就是需要智慧的; 差別無非是演繹的高度而已,就好比,看了一篇文章,有些謝了簡單心得,有些謝了讀后感,還有些和實踐聯系起來,找出了一個方法論 ; 其實都是OK的,至于能不能被受眾接受,并付費,那本身就是看你能演繹的高度,以及是否對準了目標人群;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