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Vision Pro頭顯:超燃、超猛、超牛,也超貴!
就在今天凌晨,蘋果在 WWDC 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公布了“蘋果 Vision Pro”——旗下第一款 MR 頭戴顯示器,業內許多人士也對此表現出了熱切關注。那么,蘋果 Vision Pro 這款產品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功能上的驚喜?這款產品,又被賦予了怎樣的意義?
北京時間 6 月 6 日凌晨,蘋果終于在 WWDC 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公開了旗下第一款 MR 頭戴顯示器——蘋果 Vision Pro。
在發布前,XR(VR/AR)業界對蘋果進軍XR已經翹首以盼很多年,對于這樣的心情,下面這張圖表達得很生動了:
WWDC 2023年也被XR業界稱為“XR春晚”。
坦白地講,庫克在喊出 One more thing 的時候,我依然認為蘋果 MR,也就是 Vision Pro 這一次只會在交互和軟件上進行簡單展示,畢竟這是一場開發者大會的 Keynote。
但結果是,蘋果塞下了大量的信息和細節展示,包括硬件和設計,操作系統和交互,就好像前 1 個多小時關于 Mac 電腦和五大操作系統的介紹,只是為了給蘋果 Vision Pro 和 visionOS 預熱。蘋果 CEO 庫克在介紹 Vision Pro 的時候也極盡溢美之詞,冠之以「革命性的新產品」,認為它將帶我們進入空間計算時代。
而對所有關注 AR/MR 領域的人來說,Vision Pro 也確實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力,有一些我們早在會前就有預計,但更多的細節還是讓人驚嘆:不愧是那個不斷重新定義產品的蘋果。
至于 3499 美元(約合人民幣24851元)的售價,貴一定是貴,值不值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會有多少人買賬也要等到明年初正式發售才能知道。但對現在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Vision Pro 到底帶來了什么變化。
圖/蘋果
一、從硬件和交互開始
與之前流出的諜照一樣,蘋果 Vision Pro 看上去就像一副滑雪鏡,但除此之外,兩者就沒有太多相同之處了。Vision Pro 正面搭載了一塊 3D 玻璃,可以顯示用戶的眼部,就像戴著一副半透鏡,用戶和周圍的人可以進行正常的眼神交流,蘋果將這項功能稱之為 EyeSight。
EyeSight,圖/蘋果
這其實也是 Vision Pro 在設計上的基礎原則之一——不讓用戶與周圍的人隔絕。舉一個反例你可能就理解:在 VR 設備上,除非手動打開外部攝像頭,通常用戶是隔絕了外部環境和人,而且其他人無法看到 VR 用戶的面部和眼睛,溝通上其實是存在很大的障礙。
但在 Vision Pro 上,一旦檢測到有人接近,就算處在 VR 沉浸模式下,也會自動展示外部接近的人,同時外側也會顯示用戶的雙眼。重新回到沉浸模式下,外側又會覆蓋雙眼,意在告訴其他人,用戶已經看不到 ta。
而在核心的內側顯示上,Vision Pro 不出意外搭載了 Micro OLED 雙眼 8K(單眼 4K)顯示屏,此外還有一塊 M2 芯片以及一塊全新的 R1 自研芯片,是迄今為止頭戴設備顯示最精細、最好的屏幕和最強的芯片。同時蘋果在底部設計了較大面積的散熱孔,以保證性能的持久。
圖/蘋果
過去我們就說過,目前硬件上困擾所有 AR 設備的核心是兩點——光學顯示和計算性能,用更通俗的說法就是顯示不夠好,性能太拉。
尤其是性能的提高,需要要面對算力、續航和體積的「不可能三角」,蘋果從 AR 眼鏡的形態換到 MR 頭戴的形態,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體積方面的讓步,包括外接電池的選擇。
蘋果方面確認,Vision Pro 采用了外接電池的方案,外接電池通過一根電源線以磁吸方式給頭顯供電。
不過即便在外接電池的方案下,官方標稱的續航其實也只有兩個小時,理論上用戶可以通過更換外接電池的方式無限提高續航,實際需要用戶單獨購買,且價格尚未公開。
外接電池,圖/蘋果
外接電池的方案一點也不優雅,但它也讓 Vision Pro 看上去非常輕薄,官方沒有公布重量和前部厚度,但此前多方的爆料都在強調這一點。另一方面,除了 8K 屏幕和兩塊高性能芯片需要消耗電量,Vision Pro 還配備了 5 個傳感器、12 顆攝像頭用于眼動追蹤、外部環境捕捉以及手勢追蹤,同樣也要消耗電量。
這引出了 Vision Pro 最核心的兩種交互方式——手勢和語音。蘋果宣稱,依靠外側的多顆攝像頭和傳感器,可以準確識別到各種手勢,并且放棄掉手柄控制器,此外語音也可以覆蓋文字輸入以及開關 App 等一系列操作。更具體的使用,自然就要涉及操作系統和軟件設計的層面。
二、到軟件和內容去
除了展示 Vision Pro 設備本身,蘋果在 WWDC 上還公布了 Vision Pro 操作系統——visionOS,也是蘋果的第六個操作系統。
圖/蘋果
與 iPadOS、watchOS 一樣,visionOS 也是基于 iOS 開發而來,受益于此可以享受到 iOS 龐大的應用生態,所有兼容的 iOS/iPadOS 應用都能以窗口化的形式在 visionOS 上使用。
不同于 iPhone、iPad 上我們使用手指進行觸控,在 Vision Pro 上主要依賴眼睛、手和語音進行交互。
比如在蘋果的演示中,用戶在注視某個區域的情況,手指捏合是選擇內容,向上輕拂手指是滾動窗口進行瀏覽,在注視輸入框后就能通過語音打字進行輸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visionOS 還對 FaceTime 進行了改造,通過外置的 3D 攝像頭和深度學習技術可以為用戶生成逼近真人的 3D 模型,并且將其應用到視頻通話中,同時還能反映用戶的面部和手部運動。
生成的 3D 模型,圖/蘋果
具體到使用場景,目前來看蘋果的設想主要是圍繞辦公和生活娛樂,整個演示也都是在家和辦公室兩個地方。在辦公場景下,用戶可以打開多個窗口,同時可以看到網頁瀏覽器、社交、寫作等多個窗口。
圖/蘋果
在娛樂場景中,核心是更大的屏幕,用戶可以通過捏住窗口一角拉動來擴大屏幕顯示范圍,甚至充盈整個視野。不過對蘋果來說,在內容方面還要很多路要走,目前除了常規的 2D、3D 電影和 Apple Arcade 游戲,并沒有公布任何的 VR 視頻,與迪士尼 100 周年的內容合作也要等發售之后才會真正亮相。
圖/蘋果
但就像 iPhone 的成功是 AppStore 的成功,蘋果 Vision Pro 的成功必然離不開整個軟件生態的建立和繁榮,吸引開發者參與是關鍵所在,這也是 Vision Pro 第一次亮相最根本的目的。
三、XR行業終于等來了蘋果
2014年前后,VR行業就曾爆發過一次,智能手機受挫的HTC選擇All In VR,華為、樂視、小米、暴風、大朋、愛奇藝等等中國科技廠商悉數下場,這些玩家大都顆粒無收。從結果來看,VR產業未能掀起跟移動互聯網一樣的科技狂潮,仍舊堅持下來將XR當重點布局的科技巨頭,只有Facebook和微軟,前者主攻VR,后者力推AR。
2014 年Facebook以20 億美金收購 Oculus Rift 的開發商 Oculus VR后,一直在VR行業深耕,扎克伯格多次親自為Oculus VR代言。
2021年Facebook更名Meta重注元宇宙,XR設備在其規劃里成了連接元宇宙與現實世界的橋梁。微軟和Facebook分別是當前的AR和VR王者,根據 TrendForce 集邦咨詢發布的研究報告,2022 年 AR/VR 裝置出貨量將上修至 1419 萬臺,年成長率 43.9%,成長動能來自疫情增加遠距互動需求,以及 Oculus Quest 2 壓價策略,Microsoft HoloLens 2 和 Oculus Quest 2 市占分別在 AR、VR 居首位,在VR市場Oculus份額一直維持在八九成左右。
就在蘋果發布Vision Pro的前幾天,Meta搶跑發布了Quest 3 頭顯,定價499 美元(約合3544元人民幣)。
(Quest 3,圖/Meta)
XR行業終于等來了蘋果。微軟、Meta、蘋果“三國殺”的盛景之下,科技行業勢必會再次迎來一波巨浪,包括迪士尼等娛樂游戲巨頭、中國科技巨頭、獨角獸以及創業者在內的玩家會競相加碼,XR上游供應鏈成本也會進一步降低,XR的內容與服務生態將真正走向繁榮,用戶也將得到更好、更便宜的產品。
這一次,蘋果重新發明了MR設備。Vision Pro被稱為“史上最復雜的蘋果硬件”,盡管它不便宜,但卻一定可以直接改變行業標準,推動XR產業走向真正的大爆發。在每一個科技產品的爆發中,蘋果從來不是先行者,也不一定是市場份額的領先者,但它每一次,都可以“振臂一呼”,通過強大的整合能力、對用戶需求的理解以及沉淀多年的產業鏈能力,重新定義產品形態進而改變游戲規則。
四、寫在最后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蘋果 Vision Pro 都被賦予了太多意義。無數 AR 從業者、公司都在期待蘋果重新定義 AR 設備,就像之前定義電腦、手機、手表、耳機一樣。
同時庫克執掌蘋果已經超過十年,但對他質疑始終存在,核心還是在產品層面沒有帶來革命性的變化,AirPods 很好,但相對個人計算設備還是太小。
「AR 是很大的想法,就像智能手機?!箮炜藢?AR 的期望,就如同雷軍之于小米汽車,不成功便成仁。但直到上手體驗之前,我們還是很對蘋果 Vision Pro 做出過多的判斷,它的確帶來了很多新鮮的功能和想法,但實際體驗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編輯:冬日果醬;來源:雷科技數碼3C組
來源公眾號: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與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雷科技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昨晚熬夜,看到蘋果發布會沖上熱搜很是感概,正如作者所說,蘋果 Vision Pro 在任何角度都被賦予了太多意義,讓我們拭目以待
感覺沒有太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