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為什么不work了

4 評論 5300 瀏覽 33 收藏 12 分鐘

在前些年里,中臺這一組織形態逐漸流行了起來,然而最近我們卻可以發現,不少公司開始拆中臺了,而這一現象背后隱藏著的,是中臺這一形態的存在目的和實際效用問題。如何解讀中臺的實際存在意義?一起來看看本文的解讀。

大概四五年前,中臺突然在企業界流行起來,當時給人的感覺是:這才是先進制度,高大上,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只是兩年前,因為一些機緣,我見到過一些場景,想法就發生了變化。

場景一是一場會議上,來自業務線的同學站起來,激憤地指責研發部門派來的“背包客”,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根本不理解業務的需求。

場景二也是一場會議,業務的老大講得口若懸河,自己都給自己說激動了,但是會議桌上還坐著負責增長的老大,哥們幾乎全程不為所動。

當時我就覺得,中臺這件事,可能不怎么work。

果不其然,2023年開始,那些率先建中臺的公司,突然開始拆中臺了?,F在,恐怕有些學著建中臺的公司,還在風中凌亂,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搞下去。

要我說,其實大家一開始就沒搞明白中臺的意義。這種組織形態,本來就不是以提效為目的,它是企業在特殊階段所需要的權力結構。

首先,中臺并不能為企業降本增效。

盡管從理論上,它是可行的,在生態型企業當中,將不同業務線的相同職能部門合并同類項,看似的確可以避免重復造輪子的情況。比方說,同一批研發人員,可以在不同的階段,相繼為業務線執行開發工作,或者增長、市場公關等花錢的部門,可以通過預算的集中,統一投放,以爭取到更低的價格。

但是對于充分競爭市場里的企業來說,中臺的效率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會導致決策鏈條不僅過長,而且復雜化。最終導致聽到炮火聲的人未必能呼喚到火力支援,或者在競爭的關鍵時刻,無法及時地調配到炮火。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很多公司里,增長部門往往能拿到非常多的預算。但是當增長部門被拎出來,成為中臺組織之后,實際上,一個部門就要為多個業務線的增長負責了,這時增長部門的第一個任務就變成了——分蛋糕。

究竟要給每條業務線花多少錢,怎么去制定增長策略,對于增長部門的老大來說,這是非常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而業務老大當然希望給到自己這邊的支持越多越好,其實對于業務來說,效率最高的做法,是將所有的職能都納入到一條匯報線當中,這個鏈條上的所有人,在做決策時都只需要考慮一個因素,即對該業務線是否有利。但如果將部分職能抽離出來,就會形成另外一種情況——內部交易成本的攀升,因為大家的屁股不再坐在一個板凳上了。

于是業務老大會去和增長老大溝通。但現實是,他們之間并不存在匯報關系,不存在誰聽誰的問題,一切都得商量著來,或者交給匯報線上,更高級別的人來決定。

這些年,大家總是在討論什么是好的管理,說到底,符合人性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而人性是什么,本位主義就是人性的一部分。為什么那么多的公司,都要以信任、合作為價值觀,本質上還是因為:在一個龐大的組織里,信任和合作是很難的,需要時時喊、月月喊,才能滲透到組織的血液里。

就我本人而言,對于很多時髦的理念和工具都是存疑的,既包括中臺組織,也包括OKR。OKR的概念聽上去很好,通過自上而下的層層分解,讓一家公司全部以最高決策者的目標為目標,形成一個戰略和執行一一對位的金字塔結構。

如果執行的好,理論上OKR可以保證一家公司的戰略聚焦,并形成合力。但是,實現這個場景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最高決策者會把他內心真實的目標拿出來通曬,就光這一點,大概就得難倒90%的中國老板。

因為中國的商業文化中,有很深的王陽明的影子,王陽明講內圣外王,講的就是人的內在和外在不必統一,當然很多老板其實是內王外圣的。所以究竟該通曬王的一面還是圣的一面呢?你猜。

中臺也是一樣,當你以為它在向組織要執行效率,結果并不盡然,因為它讓人處于不同的本位,但是如果頂層要向組織要決策效率,那么中臺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因為中臺可以幫助權力實現穿透力。

如果你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其實中臺組織的建立,往往在時間上,和公司的權力交接相吻合。

例如京東,2018年,劉強東階段性的淡出了業務,他需要給當時三大業務線的管理層更多的授權。

尤其是京東零售集團,徐雷在當年被pick成為這個占集團95%營收業務單元的CEO。作為一位職業經理人,成為企業創始人的接班人,應該說壓力是很大的。在幾年前的采訪中,徐雷告訴我,在升任京東商城輪值CEO后的5個月里,他沒有下達任何的施政綱領和行政命令?!半m然所有問題我都清楚”,他把更多時間用于觀察。

一家公司在發展當中,是需要有共識的,既有價值觀的共識,也有戰略的共識,還有權力的共識。通俗來說,就是誰說了算。這一點,創始人不用擔心,因為他就是這個組織的天然共識,“He is the boss”。

但當職業經理人接過權柄,則需要在授權的范圍內,建立一個制度讓組織達成共識。一言蔽之:創始人有產權、最大投票權、卡里斯瑪型聲望,指哪打哪;而職業經理人只有授權,更依賴制度。

也是在這一年,京東開始建立中臺,技術、業務中的供應鏈單元被解耦出來,成為中臺組織,前臺組織則是一個個業務場景,雙方不斷重新耦合,配合著往前跑。既然是耦合,那就需要一些外力作為支撐。

當然,京東的中臺設計還是相對個性化,通常來說,多數公司的中臺設計都是技術中臺和組織中臺,也就是財務、人力和研發部門中臺化。這樣做的原因也很簡單,無論是一家公司還是一個業務單元,最核心的三要素永遠是人、財、物。人和財很好理解,而物指的就是生產資料。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其核心生產資料是軟件,研發部門保證了這個生產資料的實現和迭代。

所以,當財務、人力和研發部門中臺化之后,實際上業務單元更偏向于執行。如果他需要擴張業務,就需要向中臺去爭取預算、headcount和研發支持。除了好人緣之外,業務老大最需要的,還是來自CEO的支持。

也就是說,中臺利用了人性中的本位主義,它會導致內部交易成本上升,同時組織內部的摩擦力增大,這種摩擦力當然會形成一些能量的耗散,但同樣也會讓整個組織向中線靠攏,決策權向上集中。

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劉強東回歸到業務當中時,京東又開始拆中臺了。因為創始人就是一家公司的共識,所以他不必再用科層化去付出更多的摩擦成本,來管理企業內部的權力之河。

同樣,當快手告別雙頭管理模式,由創始人程一笑擔任CEO時,做的第一批事里就有拆中臺。這家公司本來業務并不復雜,即圍繞一個內容平臺來展開運營和商業化。但一度,這家公司中也有中臺,但現在,他所有的業務單元全部被閉環到了一個體系內,一季度,快手實現了上市后的首次盈利,相信組織效率的提升應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當然,拆的最徹底的應該還是阿里,因為隨著1+6+N的控股公司結構的設立,這家公司已經實現了對業務線的完整授權。

說到底,這是一個已經不允許能量耗散的時代,而人性中,除了本位主義之外,還有一個更突出的共性,那就是要——贏。

尤其在這個護城河接連被打破,科技企業不能突圍不能贏,就將有生存之憂。決策鏈條更短、更敏捷化、更權責對等是大勢所趨,中臺完成這一階段的歷史使命,但在未來,它可能還會以另一種形態復活。

因為交接班是人類、組織都必然要經歷的生命周期。

作者:王芳潔;編輯:劉宇翔

來源公眾號:最話FunTalk(ID:iFuntalker),不寫平庸的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最話FunTalk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個中臺的本質,寫得很明白了

    來自廣東 回復
  2. 從歷史中找到了一個場景:
    從秦朝一直到明朝,一直是設有“宰相”的職位的,從明朝廢棄之后就沒有了,CEO直接管六部;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宰相”我覺得也相當于一個“中臺”,也是根據實際的業務發展來建或拆;
    而到了清朝設立的軍機處,也相當于建了一個中臺;

    來自中國 回復
  3. 很透徹的分析;中臺本身要不要建設,不只是IT系統的問題,更應該考慮組織效率和是否能適配當前的企業發展

    來自湖北 回復
  4. 寫得很好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