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漲價,到底啥時候是個頭?

2 評論 4663 瀏覽 4 收藏 28 分鐘

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了很多人上下班必備的交通工具,依靠它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是,近段時間各大共享單車都在悄悄漲價,有的甚至漲到了一小時6.5元,比公交還貴。本文作者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

什么?共享單車又雙叒叕悄悄漲價,甚至貴得快讓人騎不起??

近日有媒體報道,不少城市共享單車騎行半小時花要2.5元,1小時騎行價格漲到了4.5元,其中上海的滴滴青桔甚至達到了6.5元。而大部分城市,公交票價1-2元起步,地鐵2-3元起步。共享單車騎行價格,已經比同里程的公交、地鐵票價貴了。

網友們紛紛驚呼騎不起,質問共享單車廠商,你們當年宣稱的“騎行讓生活更美好”初心去哪了?你們這一年年的漲價,啥時候是個頭?

?關于漲價的理由,共享單車廠商不約而同地解釋為“成本上漲”。2022年1月,哈啰單車率先宣布騎行套餐卡漲價,幅度從20-50%不等,理由是“行業普遍的運維人力投入和產品折舊成本增長”。半年之后,美團單車全面對標哈啰單車,把騎行套餐卡調整到相同價格水平。理由也如出一轍,“由于硬件和維護成本的增加”。

對于它們的這種說法,大多數網友并不認同。他們比較認可的一種觀點——共享單車的做法就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惡習,先燒錢惡性競爭搞垮對手,實現壟斷之后再漲價收割用戶。

01漲漲不休,市場壟斷還是漲價有理?

共享單車漲漲不休,到底是市場壟斷的必然還是漲價有理的結果呢?廠商說的“硬件和維護成本增加”又是否屬實?

我們都知道,定價作為企業競爭策略的一部分,受到市場格局和競爭態勢的影響較大。

遙想當年,各家殺入共享單車市場都有著不同的小算盤,拉新用戶、狙擊對手、打造流量入口等等。因為投資的小黃車反水,滴滴不得不親自入場,以免被后路包抄。美團在低谷前夜接手摩拜,有還資本人情的成分,但也看好它在本地生活市場的流量入口前景。而哈啰更是寄托了阿里在出行領域的重望,希望它能挑戰滴滴、截擊美團。

美團和滴滴接近下半場才入局,但當時仍然有眾多中小對手。要快速甩開它們,簡單粗暴的價格戰是最有效的打法。共享單車不賺錢、大把虧錢沒關系,集團可以用市場費用或其他高價值業務利潤來補貼它。共享單車0.5毛起步,1元包月不限次,動不動還有各種免費優惠。羊毛出在豬身上,作為消費者當然高興。

但現在共享單車早失去了流量入口的光芒,只剩下了出行業務屬性。沒有集團輸血,廠商不得不正視其成本問題,想實現盈虧平衡,必須放棄原來的低價策略把價格打上去。正好美團單車、哈啰單車和滴滴青桔(以下簡稱三巨頭)占據了95%的共享單車市場,這就給網友提供了口實,被怒罵先燒錢形成壟斷再漲價,倒也不算太冤枉。

那么目前共享單車三巨頭的行為是壟斷嗎?這個問題很嚴肅,有必要認真分析再下結論。

首先沒有發現三巨頭有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競爭等壟斷行為。只是從市場集中度而言,共享單車市場有點像是寡頭壟斷,三家占據95%的絕對份額。三家份額相近,接近433的格局,以此估算出的HHI指數(計算方法:主要企業市場占率的平方乘以10000后再相加)大約為3400,低于市場壟斷的國際標準線4000。

其次,判斷企業是否具有市場壟斷地位,還取決對市場范圍的準確定義。比如某小型小區只有一家便利店,但誰也不會將它視為小區的壟斷者,因為消費者走出小區就能去別家購買,還能在網上下單。再比如餐飲街上只有一兩家蓋澆飯,同樣不能說它們行業壟斷,因為蓋澆飯只是大餐飲下的一個細分市場。

共享單車是城市交通出行的一部分,受到公交、地鐵和私家單車(電單車)甚至是網約車等替代品的競爭,將其放在城市交通出行下分析更為科學。消費者有著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其權益并沒有因為共享單車漲價受到明顯傷害。在新聞中,就有一些網友表示自己將抵制共享單車的漲價行為,改坐公交、地鐵,或者自己買輛自行車出行。

因此,雖然它們占據了95%的絕對份額,但正如美國法院在世紀審判中認定微軟不具備壟斷地位的理由一樣,共享單車廠商是小市場(共享單車)中的大魚,但在大市場(城市交通出行)卻仍然只是小魚。共享單車廠商沒有形成事實壟斷,那么借壟斷漲價收割之說也不應該成立。

同時,廠商說的“運維成本上漲”確實是事實,而且幅度應該還不小。

早年哈啰CEO楊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一輛單車每日運維成本為0.3元,每天每輛車的折舊成本是0.6元。二者相加差不多就是0.9元,平均每輛單車創收1元錢就能覆蓋成本,看起來成本并不高,實現盈利也不難。需要指出的是,共享單車的運維成本是會隨著監管政策、人力成本、市場環境等諸多因素而變化的。

楊磊披露信息的時候,共享單車行業還處于粗放式經營階段,比誰的車數量更多、鋪的區域更大,誰就能獲得領先優勢。所以它們往往把單車往大街一扔,只是進行潮汐調度和問題車報修,運營成本很低。

運營成本低于共享單車企業是好事,但對于社會卻是一場災難,過度使用公共資源造成了公地悲劇。大家應該都對當年的單車圍城還有印象,地鐵、車站等交通節點附近車滿為患,嚴重影響周邊地區的交通秩序,還形成安全隱患。當年我提出過《是時候向共享單車收取公共資源占用費了》的建議,以矯正由此帶來的負外部性。

于是,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政策。近年來,各地對共享單車行業的管理思路大體歸結為兩點:一是總量控制、動態調整;二是強化科學監管,提升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前者有效地減少了無序供給,挽救了公地悲??;后者則提升了行業服務水平,但同時也大幅抬高了企業的運維成本。

比如北京,它將中心城區共享單車投放規??刂圃谕静怀^80萬輛,同時加大了對共享單車企業的行業監管,強制他們達到全過程數字可視化管理、95%單車合格率、實時監測和快速響應等高標準,并建立起常態化考核機制。以快速響應為例,它要求企業在接收到重點點位車輛調度任務后,在5分鐘內響應、15分鐘內到達現場、30分鐘內處置完畢。這意味著各家企業必須在全市的重點點位上部署包括人員、單車、運輸工具和倉儲場地等在內的響應能力。顯然,這需要非常大的前期投入和高昂的持續維護成本。

其他城市未必達到北京的監管標準,但都比早年要嚴格很多,實際運維成本或許達到了之前的數倍之高。單靠提高運營效率,很難實現盈虧平衡。為了覆蓋高運維成本,漲價就勢在必行。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而言,共享單車漲價確實有理。

至于它們說的“硬件成本增加”,則有偷摸概念的嫌疑。共享單車的硬件采購成本,這些年整體呈下降態勢。早期因為批量小和配套不成熟等因素,一度每輛成本高達數千元,后來隨著規模經濟和市場集中度的提高,采購成本不斷下降至數百元。2016年小鳴單車聯合創始人鄧永豪透露的數據是400元,而按楊磊每天0.6元折舊估算出的成本是650元左右。兩者相差了6成左右,但仍屬于同一量級,其差別應該是計算方法、材料和工藝等不同造成的。

近兩年自行車生產行業無論是原材料還是人工成本都沒出現上漲,而監管部門也沒有加裝新部件的要求(GPS定位、物聯網等是早年就提出來成為行業標配),因此共享單車硬件成本上漲一說不實。

廠商口中所謂硬件成本增加,應該是指單車報廢期到來而引發的又一輪新車采購。2017年起,各地紛紛出臺政策,要求共享單車實施3年強制報廢政策,以保障用戶人身安全。從2017年算起到現在已經過去了6年,如今正好是第二輪換車高峰期。大規模的更換新車顯然是一筆巨大的資金支出,于是偷換概念把它當成提價的又一個理由。

順便提一下,滴滴青桔是最后下場的大玩家,它的新車比例更高,面臨的換車壓力相對美團和哈啰而言要小一些。這可能也是它漲價往往比別人慢半拍的一個原因吧。目前它的套餐卡價格仍然停留在之間的行業平均線上,不過我想再過一年左右時間它會跟上,因此到時它的換車周期也將到來。

02貴到騎不起?其實并沒有

在最近的共享單車漲價新聞中,最常用的關鍵詞就是騎不起。共享單車漲價不假,不過貴到讓大家都騎不起的說法,經不起推敲。

美團、哈啰和滴滴青桔三家共享單車的產品大體分為兩類:單次騎行和套餐卡。單次騎行的計費方式為起步價+時長費。套餐卡的品種較多,不同天數下的各種限次卡和暢騎卡(不限次)。通常選擇暢騎卡的用戶較多,因為它在有效期內不限次數,而且單次限時長達120分鐘,更為劃算和方便。

近年來共享單車漲價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單次卡漲得多,套餐卡漲得少;中遠途漲得多,短途漲得少。

根據紅星資本局整理的資料,今年1月23日起,美團在成都地區實行新的計價標準,之前起步價1.5元包含時長為30分鐘,如今調整為15分鐘;超時加價從1.5元/30分鐘調整為1元/15分鐘。這也是目前很多城市的收費標準:起步價1.5元含15分鐘,超出15分鐘后每15分鐘加收1元。

上面的圖表更加直觀,漲價后,15分鐘內的騎行不受影響,15-30分鐘漲了66.7%,30-45分鐘上漲了16.67%,45-60分鐘漲了50%。除了15-30分鐘受起步時長影響較大外,大體上呈現里程越遠漲得越多的特點。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套餐卡的調價上。依舊是來自于紅星資本局的整理數據,哈啰單車和美團單車在2022年調整后的價格保持著驚人的一致。剔除美團90天卡調整前價格低于同行20%的因素之后,二者7天卡、30天卡、90天卡的漲幅分別50%、40%和20%,呈現出天數越多漲幅越低的特點。

需要指出的是,天數卡只是基礎價格上調,日常的優惠折扣仍然存在,也就是說用戶購卡實際支付的要比基礎價格低。從實測的結果來看,各家的優惠力度還不小。下圖從左到右依次為杭州的美團、哈啰和青桔優惠價格,折扣在4-5折,有些甚至更低(不同手機、用戶的頁面價格可能不同,僅供參考)。

?藥理界有句話廣為人知,叫做“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同樣,在討論共享單車漲價時,也需要了解用戶的騎行時長、消費偏好等情況,才能分析出它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中規智庫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共享單車/電單車騎行報告》顯示,共享單車平均單次騎行時長10.7分鐘,單次騎行平均距離1.5公里。而三巨頭價格調整后,15分鐘內的單次騎行價格不變仍是1.5元。對于多數單次用戶而言,他們日常騎行的價格沒有受到影響。

另據艾媒咨詢數據,2022年中國共享單車用戶結算騎行費用方式中,表示選擇單次支付的消費者為36.6%。這說明,套餐卡用戶才是占比6成以上的大多數。而綜前所述,因為套餐卡漲幅較小,加上下單有優惠折扣,漲價影響并不大。新聞有受訪者表示,他的套餐卡實際續費比之前只高了3元錢,每天多花一毛錢左右。

為什么我們感覺共享單車漲價很高呢?因為媒體在報道的時候,往往會借某個網友的例子來虛擬算賬,并將此營造為漲價假象告訴大家。

比如有報道這么說:“有網友算了一筆賬,如每天騎單車上下班,按照20分鐘騎行時長計算,每個月22個工作日需支付110元左右,而此前僅為66元。若不開套餐騎行卡,3個月所花費用就能買一輛自行車了?!?/p>

咋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現實中這種人通常不存在。因為一個人每天兩次20分鐘騎行,那他會在利益的激勵下選購暢騎卡。即便沒有折扣,每個月支出也不過是25元。這位所謂算賬網友,在漲價之前不會花66元冤枉錢,又怎么可能在漲價之后主動貢獻110元呢?

因此,這樣的舉例毫無意義,現實中用戶可以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價格方案,來減少基礎價上漲的影響。媒體之所以這么做,要么是寫稿時沒有仔細查證,要么就是為了制造噱頭來獲得流量關注。

確實地說,共享單車是漲價了,但對于大部分用戶影響有限。受影響較大的是單次支付中遠程騎行的消費者,而他們的人數較少,應該不會超過總用戶的5%。

03廠商的陽謀:爭搶存量、價格歧視、業務轉型

看到這里,可能有不少網友會好奇:既然廠商漲價之后整體影響很小,那它們何苦多此一舉,去惹得用戶不爽、風評不佳?

除了實現提升營收之外,三巨頭近年的漲價行為,還有著其他明確的目的性。雖然三家獨大,但市場競爭仍然激烈。前面也有說過,除相互之間的陣地戰之外,還面臨著與其他替代出行方案的競爭。如何破除份額大卻營收低、虧損高的僵局,是三家廠商共同面前的難題。

目前觀察到的動態是,它們正有意識地通過價格的激勵機制,引導用戶主動改變消費行為,以實現既定的中長期策略目標,來打破僵局。我將其稱為陽謀。

陽謀1:通過低價套餐卡留存長期用戶,穩住基本盤、降低未來經營風險。

在共享單車的價格體系中,相對單次騎行,套餐卡的平均騎行成本低得多,而且天數越長的套餐卡越便宜。歷經多次價格上調,無論漲幅還是平均價格都低于單次騎行。對于長期騎行的消費者而言,價格誘惑無疑是巨大的。

仍以新聞舉的“每天兩次20分鐘、每月騎行22天的網友”為例,單次騎行下來每月需要花110元,而對應7天卡、30天卡、90天卡的每月花費,在沒有優惠的情況下分別為60元、35元、30元,仍可以節約45%、68%、73%的成本。有優惠折扣的話,這位網友還能省更多。使用優惠折扣購買30天卡,用戶每月騎行10次就能賺回本,非常劃算。

這正是共享單車廠商的一個陽謀。通過價格激勵機制,它們鼓勵長期用戶和騎行次數較多的用戶從單次騎行轉向套餐卡,引導7天卡用戶轉向時間更長的30天卡、90天卡,從而鎖定大批存量用戶,并將波動較大的零售收入轉化為更穩定的會員收入。

共享單車套餐卡用戶已經達到6成以上,但還不夠,因為這是存量市場競爭的關鍵。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共享單車市場活躍用戶達到3億,可供挖掘的新用戶不多了。未來拼的是產品體驗和服務,搶的是存量用戶。誰能搶先一步牢牢奪下更大的套餐卡基本盤,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主動。

陽謀2:通過價格歧視,分流中長里程單次用戶,以延長單車使用壽命。

共享單車的強制報廢壽命為3年,有報道稱其騎行總里程上限為1000公里左右,但實際上很多單車堅持不到就被迫提前退役。單車使用壽命受到產品質量、惡劣天氣、環境腐蝕、機械磨損、不當使用等因素的影響。除了提高設計制造工藝和運維管理水平之外,還可以另一個方法來延長單車使用壽命。如果用戶每次騎行的里程相對比較短,那么就能夠有效地延長單車的實際使用壽命,從而實現增效降本。

因此,它們在價格調整時,有意識地朝著這個目標靠。我們前面有看到,中長程騎行的單價上調幅度最大,半小時、45分鐘、1小時的價格,甚至超過了同距離地鐵。部分網友的憤憤不平、揚言抵制,其實這正是它們希望看到的結果——通過價格歧視的機制,將這一部分用戶引導到其他交通出行方式上。

陽謀3:引導單次用戶,向盈利前景更好的共享電單車業務轉移。

除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外,共享單車公司在很多城市同時運營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業務。相比歷史包袱重、各種踩坑的單車業務,共享電單車業務的盈利情況要好得多。

共享電單車入市較晚,玩家們從共享單車的惡性競爭中吸取了教訓。一開始共享電單車行業的運營就比較規范,收費標準更為科學(未推出暢騎套餐卡),相互之間沒打激烈的價格戰,加上輕松省力、速度快的騎行體驗感優勢,它的周轉率也更高(有新聞報道稱達到了共享單車的兩三倍之高),所以很快就建立起了盈利模式。

2020年1月,松果出行CEO翟光龍宣布,“松果出行已經連續兩年實現了全面盈利。”隨后的同年7月,哈啰也宣稱其6月日單量達400萬,并已實現業務盈利。

如果你是廠商老板,自然會產生把客戶轉到電單車業務的想法。三巨頭就是這么想的,并且付諸了行動——漲價。之前共享單車對電單車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吸引了很多價格敏感用戶,而在調價后這個優勢被打破了。很多城市30分鐘價格為2.5元,30分鐘能騎3-6公里。而電單車半小時才2元錢,騎行距離最長近10公里(共享電單車最高時速20公里)。

消費者在二者之間會怎么選?肯定直接騎電單車走人,還能省5毛錢。被陽謀2分流的中長里程用戶,一部分被導向共享電單車,左手換右手,肉還是爛在自家鍋里。

有人可能會說,大家都去騎共享電單車了,那共享單車不就浪費了嘛。放心不會的,一方面龐大的套餐卡用戶繼續在使用,資源并沒有浪費;另一方面共享單車正當換車期,可以減少在換新車上的投入。

留存會員用戶、降低運營成本和業務升級,3個陽謀在方向各有側重,同時又形成了短期目標與中長期目標相結合、降本與增效同步的策略體系。

04 漲價基本到頭,共享單車盈利有望

2018年起,共享單車廠商采取了小步快跑、多次微調的漲價方法,目的是避免引發用戶強烈抵觸情緒,影響業務的穩定。這也給了用戶一個它們連年漲價的不佳印象,很多人關心一個問題:未來共享單車是否還會繼續漲價,啥時候是個頭?

我的看法是共享單車漲價基本接近尾聲。理由有幾點:1、與公交、地鐵、共享電單車等替代產品相比,共享單車單次騎行價格已經到了高位,上漲空間有限;2、套餐卡基礎價格留有較大的操作空間,可通過調整優惠折扣來實現銷售價格的浮動;3、整體經濟環境不佳,用戶對價格變得更敏感,有效遏制了價格上漲;4、隨著各地行業監管常態化,共享單車的運維成本趨于穩定。

未來幾年內,如不發生嚴重通脹的話,三巨頭幾乎沒有理由上漲基礎價格,除了尚未調整的滴滴青桔套餐卡之外。

事實上,近年來共享單車行業的整體經營狀況在不斷好轉,最重要的指標是周轉率的提升。2021年北京市的共享單車整體周轉率提升至日均3.3次,而此前僅為0.9次。其他城市也有類似的表現,沈陽甚至高達6.3次。這表明行業監管不但杜絕了行業亂象、改善了公共環境,同時也幫助企業提升了運營效率。

早在2016年,我總結共享單車實現盈利的3個關鍵點,在于規模、成本和用戶體驗。如今三巨頭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成熟,規模足夠、體驗合格,只是在成本控制上尚有所欠缺。

可喜的是,在經歷了野蠻生長、泡沫破滅、急劇收縮之后,共享單車行業正走向健康、有序的壟斷競爭階段,精細化運營正成為行業主調,讓人們看到了實現盈利的曙光。

專欄作家

螞蟻蟲,微信公眾號:螞蟻蟲(ID:miniant-c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萍荚u論人,專欄作者。關注科技和商業領域,側重于企業策略和市場分析。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覺你就是來洗地的,資本家走狗,當然我這還是有情緒的評論,總的來說就是寡頭壟斷,惡意漲價,消費者被迫無奈接受價格上漲。但心理和實際行動都會抵制單車公司,比如我,以前看到單車倒在地上,我會很主動扶起來,不管是哪家的,現在,我就管都不管。尤其是倒在自行車道上的。你們不講規則,憑什么用道德來審判消費者。車爛的越快越好。早點關門倒閉,到時候政府出面,退出公益車輛,緩解交通壓力以及環境壓力。

    來自四川 回復
  2. 就是城市垃圾,早日倒閉,早日清理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