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消滅”了購物節?

0 評論 3950 瀏覽 22 收藏 22 分鐘

電商購物節已經經過了多年的發展與演變,而在電商購物節的這段發展史背后,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國內消費社會的一段變遷。那么具體而言,電商購物節是如何發展至現在這一局面的?當前的購物節,又存在哪些意義?一起來看看作者的解讀。

轉眼又到了6月,618購物節也是早早開始了預熱,從五月下旬開始各大電商平臺就進入了一個打仗的節奏。

今年的618,我發現各家平臺口號都喊得震天響啊。

像京東號稱是「史上助力商家增長投入最多、舉措最強的618」,然后淘寶天貓也說今年是「歷史級的重大投入」,加上抖快還有拼多多。別的不說,擺出的架勢都是一副要搏命的樣子。

這幾年,購物節早就已經是通貨膨脹了,有人統計過,如果把國內所有電商平臺的購物節加起來,可能有一百多個。這還不算啥品牌日之類的。也就是只要你愿意花錢,那每個禮拜都有購物節。

但是那么多購物節里面,真正有分量的肯定只有兩個,618和雙11,不然這幾天各個平臺也不會搞得這么殺聲震天。

正好我也好久沒聊互聯網行業的話題了,趁這個機會,聊聊電商購物節是怎么發展到現在的,現在的購物節到底有什么意義。

還是先聲明啊,這期內容沒有任何恰飯要素,可以放心觀看。

01

618的起源要追溯到一個叫「月黑風高夜」的活動,也就是京東會在每年6月的店慶月,不定時推出數碼產品秒殺活動。

到了2008年,這個秒殺活動被固定到了6月18日,于是就有了第一個電商購物節618。

算算看,距離現在已經有15年了。

第二年,當時剛剛有了獨立域名的淘寶商城,也就是后來的天貓,在光棍節舉行了一場大促,打出的口號是「全場五折」。這場大促只有27個商家參與,銷售額也只有5000萬元,但卻打出后來了電商領域最響亮的名字「雙11」。

電商造節的序幕就此開啟。

我們可以看到,比起現在動不動就是滿減湊單疊加復雜的玩法規則,當年的電商節可以說是淳樸又可愛,沒別的,就是便宜,就是打折。

中國電商能夠崛起,「低價」是最大的殺手锏。

我們要知道,在購物節誕生之時,中國的商業環境,和現在是截然不同的。

在那個「前互聯網商業」時代,絕大多數的消費活動還發生在線下,買雙鞋可能去專賣店,買電腦去電腦城,買服裝和生活雜物就去服裝小商品市場。這是絕大多數中國城市居民的常態。

而電商所做的,是把線下的商業行為搬到線上。

這也很正常,早年互聯網所有的業務,幾乎都是基于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和映射。電商也是如此。但消費者不會輕易改變線下購物的習慣,況且在當時,網購的門檻還是很高的。

且不說支付寶真正全民化普及,已經是余額寶爆火之后的事情了??赡苣昙o小一點的同學,都不太用網銀這個東西了,也就是你在網上買東西的時候,需要插一個類似U盤一樣的東西,才能把銀行里的錢打到支付寶里。

而且網銀幾乎只支持IE瀏覽器,對我這么一個早年的Chrome用戶來說,非常不友好。

另外,當年的物流也遠沒有如今這么發達,買完東西隔了一周才到貨才是常態,更別提買到假貨或者不想要了,有什么投訴渠道和七天無理由退貨。

所以,電商在當時,完全沒有便利可言,甚至連靠譜都談不上。

除了能淘到一些不好買的商品,電商唯一的優勢就是便宜。

便宜,是絕大多數人克服不便,學會網上購物最主要的動力。

所以對于平臺來說,如果希望依靠購物節,在消費者那里刷出存在感,建立心智,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打折。而且是狠狠的打折,打到我媽那種宗師級砍價技巧才能砍出來的折扣。

但低價是要有人買單的,平臺需要找一個有錢的金主爸爸來當冤大頭。于是,品牌商家成為了那個真正出錢的人。

品牌想要的東西,自然是銷量,尤其是靠著電商的渠道幫品牌去庫存。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第一屆雙十一銷售額第一的品牌是什么?是杰克瓊斯。而此后幾年,雙十一的主角也一直是一批主打服裝的淘品牌。

為什么雙十一最早吃螃蟹的是服裝品牌?

很簡單,因為服裝行業有兩個特點。

一個是毛利高,雙十一打五折,這些大牌服飾都還有得賺,甚至你讓它打到三折都有得賺。

第二個就是服裝行業最怕高庫存,庫存高了,是可以拖死一家服裝品牌的。

為什么衣服需要那么高的毛利,很多時候是為那些賣不出去的衣服支付對價。

因此,服裝品牌是最不怕打折的,也是最需要雙十一幫他們去庫存的。

到這里,我們就可以列出一個關于購物節的三角平衡理論。

在這個理論里,消費者想要低價,品牌商家想要更多銷量,而平臺想要用戶心智和GMV(交易總額)。購物節早期,三方各取所需,形成了一個平衡。

這個早期的平衡階段,大概是從2008年到2012年。

在購物節的助力下,電商行業開始起飛。

02

時間來到2012年之后。

這幾年里,電商行業迎來了史無前例的一波高速增長,而這一波增長,很大程度上仰賴于移動互聯網一日千里的發展。

基建端,4G網絡開始商用,中國快速進入4G時代。

硬件端,智能手機迅速普及,極大程度擴大了中國網民的基數。網民數量迅速增長到6億級別。

軟件層面,余額寶上線,靠著早期6個點以上的利率,推動了支付寶的用戶增長和互聯網金融的普及。微信支付上線,并靠著接入滴滴打車和在次年春節靠著搶紅包迅速普及。

可以說,這個年代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奔騰年代,隨著PC互聯網的流量不斷向手機端,越來越多屬于線下的,屬于PC的消費力涌向移動電商。

2011年,雙十一的總銷售額還只有33億,而到了2014年已經暴增到571億,

而在這個奔騰年代,改變也在悄悄醞釀著。

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電商玩家的洗牌。

如果你觀察一下,從2012年到2022年,歷年雙11期間,幾個主要品類銷量最好的品牌,發生了一些改變。

美妝品類里,2012年到2014年,銷量冠軍分別是御泥坊和兩連冠的阿芙,都是淘品牌。而2015年之后,國貨大牌百雀羚連續三年制霸美妝。2018年之后,銷冠都被蘭蔻、歐萊雅和雅詩蘭黛瓜分了。

而在女裝品類里,2012到2014年,女裝前三幾乎都被茵曼、韓都衣舍、阿卡和裂帛四個淘品牌瓜分了,而2015年之后,優衣庫實現了一波六連冠,而veromoda 波司登和ONLY這樣的快時尚也迅速擠占榜單,淘品牌很快就不見蹤影了。

總體而言,2014年是個節點,此前電商平臺原生的淘品牌被無限看好。但2014年之后,隨著電商在中國消費社會里存在感越來越強,本土大牌和國際大牌快速入局,收割流量紅利,而淘品牌迅速被邊緣化。

這個故事,后來在新消費時代,在抖音和小紅書那里,又被重新演繹了一遍。當然這是后話了。

這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我們前面提到的三角平衡理論。

在2012年到2014年這個階段,消費者、平臺和品牌這個三角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平衡了,一個跡象就是品牌商家開始采用先漲價后降價的套路。

為什么會先漲價后降價?實際上,隨著越來越多商家開始做電商,品類越來越豐富。但很多品類的毛利沒有服裝美妝那么高,如果你只有五個點十個點的利潤率,平臺搞購物節,要你打五折,就是要你賠本賣貨,你怎么辦?那肯定是先漲價后降價。

但是對商家來說,也沒有不參加購物節的選項。

這個很好理解,電商平臺搞了個活動,邀請大家共襄盛舉,你品牌不給面子,是不是以后不想在我這個平臺上混了?

況且購物節不僅是一個賣貨的節日,也是品牌做營銷,拉曝光的節點。哪怕沒啥利潤,哪怕厚著臉皮搞先漲價后降價,品牌能刷到一波存在感,也不虧。

所以到這個階段,可以明顯看出,在三角平衡中,平臺面對品牌商家已經呈現出了一定的強勢。

03

購物節的第三個時期,我認為是2015年到2018年。

在這個階段,出現了幾件很有標志性的事件。

首先,2015年,京東舉報天貓脅迫商家在雙11期間「二選一」,也就是如果參加天貓雙11,就不能參加其他平臺的活動,否則會在流量和資源位等方面進行處罰。此后,「二選一」成了各大平臺之間公關戰的重要話題。

然后是2017年,京東第一次把雙11的GMV統計成11天的總量。本來只開一天的購物節,戰線越拉越長,直到現在,購物節動不動就是一搞一個月。

另一件事,是2018年,淘寶在購物節推出了「全民蓋樓」「理想列車」「全民開喵鋪」這些游戲玩法。平臺的折扣玩法越來越復雜。

這三個事件都指向一個結果,購物節的競爭正在變得越來越卷,而消費者和品牌商家在三角平衡中,正在變得越來越弱勢。

這里又要提到一個古早互聯網名詞,叫做「無限貨架理論」。

這個理論是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著作《長尾理論》當中提出的,意思是線下商超受到物理空間限制,不能上架所有的商品,但電商平臺不受這個限制,可以無限上架所有物品。

關于《長尾理論》還有他另一本書《免費:商業的未來》,以后我會專門出兩期內容聊一聊,這期就簡單說一下。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時期,這個理論是廣受認可的,電商的確讓大量消費者能找到線下找不到的商品,發現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

但隨著移動互聯網增量逐漸見頂,大家發現,無限貨架并不存在。因為商品可以是無窮無盡的,但用戶找商品的時間是有限的,手機屏幕里能展示的商品數量是有限的,電商平臺的推薦位也是有限的。最核心的是,互聯網用戶是有限的。

無論是羅振宇的「國民總時間」概念,還是王興的「互聯網下半場」,說的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互聯網行業不可能無限制的增長,增長放慢后,電商之間必然要面臨內卷式的競爭。

盡管淘寶做了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推薦,后來電商普遍開始用信息流,和內容平臺合作增長用戶使用時間,但這都只是提升展示效率,做大貨架的方法,無限貨架理論到這個階段已經失效。

此時,電商平臺的增量利益,越來越多地會來自消費者和商家的讓步。

商家的讓步,從「二選一」就能體現出來,必須放棄一部分的消費者,來迎合平臺之間競爭的需要。此外,購物節時長拉長,也要求商家在更長的時間里進行讓利。某種程度上來說,商家越來越成為了平臺之間競爭的子彈和耗材。

而消費者的讓步,體現在各種滿減規則越來越復雜,門檻越來越高,而消費者實際的獲益越來越少。另外,隨著各種蓋樓游戲的玩法越來越多,平臺從消費者身上要的也不再只是銷售額,也包括更多的使用時長,更高的活躍度,以及各種社交人際關系。

因此,從2015年到2018年,購物節進入了一個內卷的時代。

但一些變化,也在這個時代開始醞釀。

2016年,淘寶率先看到了直播電商的前景,開啟了淘寶直播。

同年,拼多多橫空出世,快手成功破圈。在當時,這兩款產品被認為是以「下沉市場」為主要客群,因此商業上的影響力被很大程度低估了。

不得不提,也就是這一年,一款叫做抖音的產品低調上線了。

而到了2018年,新玩家們開始爆發。

拼多多活躍度超越京東,成為中國電商的新一極,并且在美股成功上市。快手則是在這一年的雙11舉辦了「快手賣貨王」活動,靠著直播帶貨高調進軍電商市場。而這一年,抖音完成了破圈,成為了整個互聯網行業最為矚目的現象級產品。

電商江湖的格局即將迎來反轉。

04

反轉的頭炮,是拼多多打響的。

2019年的618,拼多多第一次祭出了「百億補貼」,針對全網熱度最高的10000款商品進行直接讓利補貼,實際折扣在15%-50%之間。

選在這個節點,無疑是對占據618心智的京東的一次背刺。

但這還沒完,在618結束后,拼多多將百億補貼當成了常態化的活動延續了下來。

百億補貼的常態化,對于習慣了以購物節為主戰場的天貓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來說,無異于掀桌子的行為。過去,一年頂多就幾個或者十幾個購物節,但有了百億補貼之后,相當于天天都是購物節。

面對來勢洶洶的拼多多,擺在老玩家面前的選擇,只有迅速跟進。

2019年雙11上,京東宣布啟動「百億補貼」活動,隨后的12月初,阿里聚劃算宣布推出常態化的「百億補貼」項目。

當雙11和618的大戰變成了百億補貼之間的比拼,購物節的存在一下子變得可有可無了。

另一個反轉點,則是淘寶自己埋下的。

2019年,淘寶直播爆發,李佳琦為代表的帶貨主播們相繼出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銷售奇跡。

關于直播帶貨,我之前就說過,李佳琦們的本質,就是「人形聚劃算」。

而且這些「人形聚劃算」們可不像購物節一樣,一年才來那么幾次。勞模一樣的主播們可以天天直播,每天播七八個甚至十來個小時。

哪些過去只有在雙11享受到的骨折價,在頭部主播的直播間里,只要你愿意蹲守,愿意搶購,每天都能享受到。還附帶各種贈品。

而押注直播帶貨業務的,不只是淘寶,還有快手,以及后來靠著羅永浩直播間高調入局的抖音。

百億補貼和直播帶貨的大戰,從2019年打到2023年。電商平臺之間的競爭無不是圍繞這兩個關鍵詞展開。

而戰火越燒越旺的另一面,是購物節的落寞。

即使平臺們不斷試圖延長購物節的周期,從11天到一個月再到購物季。從女神節,年貨節,好物節到超級品牌日,名目也花樣翻新,但也無法拯救購物節從全網狂歡到逐漸暗淡。

2022年,雙11不再公布成交金額。像在宣告購物節黃金時代的遠去。

05

最后,當我們回顧電商購物節的發展史,看到的更是中國消費社會的一段歷史。

從開頭提到的三角關系來看,對消費者來說,購物節正在逐漸祛魅。復雜的玩法、先漲價再打折的套路,都讓消費者對購物節的信任一點點被磨損。

而對商家來講,曾經那個線上經營成本遠低于線下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頻繁的讓利,也讓購物節的打折變得難以為繼,即使是虧本能換來的流量也越來越少。參加還是得參加,只是逐漸雞肋。

所以到了今天,真正需要購物節的是誰呢?其實是平臺。

過去,電商節是一把武器,平臺靠著貨真價實的折扣跑馬圈地,占領心智,互相競爭。就在這樣的競爭中,盤子被越做越大,一個電商時代冉冉升起。

但今天,電商節更像是一種防御手段。玩家從過去的一超一強變成了四足鼎立,電商節既是刺激消費欲望的一種手段,更是一場話語權的爭奪。

這也是為什么即使到了2023年,平臺依舊要喊出「史上最強618」的口號。

因為許多競爭就是如此身不由己。船不動了,槳也不能停。

參考資料:

  • 《太愛造節的電商不是好電商》當下Tech
  • 《電商大促補貼進化史:回不去的“五折時代”,未可知的百億補貼》DoNews
  • 《“百億補貼”誕生后的210天》燃財經
  • 《雙11商家賠錢指南》燃財經
  • 《聚劃算百億補貼:2020電商之戰最大變量?》Tech星球
  • 《抖音還差一個雙11購物節》新熵
  • 《李佳琦薇婭殺死購物節:每天都在5折,為什么還要等雙十一?》鋅財經
  • 《2012~2022,雙11美妝品牌浮沉錄》春雷社
  • 《幾乎全線下跌,今年38大促怎么了?》聚美麗
  • 《雙11步入“中年”》光子星球
  • 《全球最大的消費主義盛典,是如何變“低調”的?》極客公園
  • 《13年的雙十一,需要一個體面的收場》壹覽商業

原文標題:誰殺死了購物節?

作者:IC實驗室;公眾號: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從品牌看商業。

本文由 @IC實驗室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