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云音樂,瞄準有聲書

0 評論 2976 瀏覽 5 收藏 16 分鐘

最近,網易云音樂上線了40部村上春樹系列有聲書作品,有聲書的出現,讓音頻內容找到一個新的發展突破口,而這使網易云的整體商業模式更趨于完善。

又在朋友圈看到網易云音樂的刷屏了,而這一次的主角是村上春樹的有聲書。

朋友圈里,有人曬出了她眼中的村上春樹色,還有人在與村上春樹的對話中,測試人格天賦,但最觸動我的,不是這些自帶刷屏屬性的營銷活動,而是云音樂有聲書對經典IP的“旋律把控”。

只要你讀過村上春樹的小說便會知道,這位作家對音樂的癡迷。在他的作品中,一向少不了音樂、威士忌和貓,而這其中,光是音樂就有古典、流行、搖滾、民謠、爵士等多種風格,可以說,在他的書里,音樂已經成為獨特的風景。

近日,網易云音樂聯合上海譯文出版社上線了40部村上春樹系列有聲書作品。

而作為首個實現村上春樹作品文學和音樂聯動的平臺,網易云音樂從音樂社區的屬性出發,結合村上春樹的作品特點,讓經典IP“奏”出了新旋律——用戶不僅可以在網易云音樂一鍵收聽村上春樹對于文學、音樂、美學的想法,還能同步收聽其推薦的原著音樂。

從啤酒屋中播放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到動蕩年代留聲機里傳出的《和諧的靈感》,再到直子喜歡的勃拉姆斯、大島喜歡的舒伯特,音頻有限,但內容無界。

一、從音樂到有聲書,云村的聲音共鳴

《挪威的森林》是飽滿的黃油色,《沒有意義就沒有搖擺》是剎時青,而《刺殺騎士團長》一定是染著霞光的朝日紅。

為配合村上春樹有聲書作品上線,在6月19日到6月21日,網易云音樂密集推出了系列營銷活動,而“村上春樹色譜”無疑是最受歡迎的。

在網易云音樂主題活動下的評論區里,讀者們一邊表達自己對于村上春樹的熱愛,一邊分享著各自眼中的村上春樹色。

在社交媒體上,也有諸多關于村上春樹色譜的分享,從翻譯了40余本村上春樹作品的文學翻譯家林少華到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一萬個讀者心里有一萬個村上春樹。

而這除了再一次證明網易云音樂的刷屏屬性,也讓人們開始思考,從音樂到有聲書,網易云為什么總能引發聲音共鳴?

從早年的樂評列車、鏡面長廊到2022年的云村春晚、2023年的版權回歸刷屏事件,再到如今的蘇打綠(魚丁糸)成團20周年,在音樂相關的營銷創意上,網易云已經駕輕就熟。

而此次的村上春樹有聲書系列,看似是在新的領域里尋找可能性,實際上,拆解營銷事件的關鍵元素和重要步驟,其核心打法仍是一脈相承。

在村上春樹系列主題活動中,網易云音樂以“村上春樹的色彩世界”為核心概念,線上推出村上春樹色譜和主題有聲書,線下則聯合上海譯文出版社,在北京鐘書閣(西單老佛爺店)、上海朵云書院·戲劇店、 上海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廣州方所(太古匯店)、成都文軒BOOKS·成華店、杭州天目里蔦屋書店限量上新村上春樹色彩盲盒書。

村上春樹色彩盲盒書這其中,情緒、色彩和音樂,是主題活動里最關鍵的三個元素,上到有聲書里還原的作品音樂,下到色彩盲盒書封面的文案彩蛋,這些元素組合成型,形成了一個新的閱讀空間。在這個空間里,音樂與文學不再遙相呼應,而是互為補充。

而對讀者來說,這種線上線下多維聯動的組合重構,也成就了一個特殊的文本——按鈕按下,進度條展開,聲音傾瀉,有聲書的立體感便撲面而來。

村上春樹色彩盲盒書@廣州方所(太古匯店)

這種內容模式,和五月天版權回歸后,網易云音樂策劃的多場系列活動其實邏輯相似,回憶坐標是把音樂記憶具象化,讓音樂不只能聽還能看。五月天《溫柔》通話,看似是用算法和營銷讓紅心歌曲通過更多方式精準地定位粉絲,其實,也對應著音樂人音樂分發效率的提升。

有聲書也是一樣,它以新的形式,把閱讀的儀式感拉滿,也把書籍記憶從平面展開,以變得更具流動性和靈活性。

很大程度上,網易云音樂已經是音樂領域的金字招牌了,但顯然,將音樂內容的聲量做到頭部后,其它內容體量的進一步開拓,是網易云音樂新的命題,也是因此才有了有聲書業務。

而今年,是網易云音樂有聲書業務加速進化的一年。在此之前,先是獨創的“聲之劇場”讓網易云音樂從一眾產品中脫穎而出,而后包括《活著》《三體》《太空漫游》《斗羅大陸》《夢華錄原著》等在內的熱門IP成為網易云有聲書的又一殺手锏,到了當下,測試H5、盲盒書店、聯合營銷等一系列輕媒介嘗試,成功將網易云音樂的有聲書業務再提一個臺階。

此前,網易云的使命,是讓音樂成為內容記錄的載體,并為用戶提供一種表達和創作方式,最終改變音樂探索和發現的形式。

而現在,內容記錄的載體在音樂社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從單純的歌曲,擴展到集有聲書、廣播劇、播客于一體的內容平臺,同時兼具社區和媒體屬性。這意味著,如今的網易云音樂,既是內容產品,也是音樂文化和年輕文化策源地。

二、刷屏之外,有聲書的兩個升級

如前所述,村上春樹系列活動的出圈,看起來是情緒營銷的精準出擊撬動廣泛認同,但實際上,隱藏在情緒表象下的內容聚焦,才是村上春樹有聲書出圈的核心要素。

眾所周知,有聲書賽道向來內卷,IP搏殺、流量競賽是行業常態,而網易云音樂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在放大經典IP基礎價值的同時,依托網易云音樂的資源優勢,圍繞有聲IP進行深度開發。

可以說,網易云音樂的有聲書是一個與傳統有聲書有點相似,但又十分不同的新型自制IP。

相似之處在于,網易云音樂具備有聲書平臺所擁有的一切整合能力,不同之處在于,網易云音樂還擁有著其它有聲書平臺所不具備的音樂能力、原創內容能力,以及經典IP再創作能力。

此次上線的村上春樹系列自制有聲書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從兩個層面對有聲書進行了升級。

網易云音樂村上春樹系列有聲書(部分)

首先是再創作。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經典文學有聲書采用的是尊重原著的朗讀形式,而村上春樹的有聲書,采用的是話劇、電影規格的“沉浸式廣播劇”形式,它類似“有聲電影”,在重要節點會以音效代表畫面,也會根據作品風格進行藝術融合。

比如有聲書《沒有意義就沒有搖擺》,原著是一本音樂隨筆,主要講述了村上的音樂觀,書中所涉及的音樂風格也非常多變,從舒伯特到斯坦·蓋茨,從布魯斯·斯普林斯汀到菅止戈男,如果用傳統的朗讀形式,作品感染力將會大打折扣。

而網易云音樂開篇用音效構造了一個爵士咖啡廳,開門聲、腳步聲、杯盤叮鈴叮鈴的碰撞聲,都將用戶代入到這個虛擬空間,當正文展開,磁性的男聲伴隨著輕盈的爵士樂,很容易便將讀者帶入村上春樹的音樂世界。

在這之前,有聲書產品帶有很重的錄音屬性,大家著眼點在“書”,而非是“讀”,但網易云音樂深入讀者內心,把讀書時的腦內畫面和聲音都捕捉了出來。

其次,網易云音樂有聲書的另一特點,在于其內容調性,它是年輕化的。

相較于喜馬拉雅、蜻蜓等平臺自制有聲書的風格,云音樂自制有聲書,像是一部文藝片,不論是有聲書的呈現形式,還是對IP的選擇,都更貼近年輕一代的審美。

舉個例子,對于當代用戶來說,單純的有聲書閱讀在哪個平臺都可以,但具象到某種閱讀情緒和集體記憶時,你一定首選網易云音樂。一方面,制作團隊的審美在線,對經典IP的內容梳理及呈現是有邏輯的;另一方面,對年輕一代來說,書與音樂本就密不可分。

無論是這一次上線的村上春樹系列,還是此前和青島出版社合作的失樂園等作品,網易云音樂有聲書的主打人群,顯然都是20出頭的年輕用戶。

所以作品制作大多以有聲文藝片的形式呈現,在配音演員選擇上,以電影風格角色音為主,聲線也偏年輕,大多是具有青春憂郁氣質的聲音。在墊樂上,也以頗具電影質感的憂郁系輕音樂為主。

而回頭來看,這些設定,在烘托作品里關于孤獨、成長、救贖、人性思考等基調的同時,也延展出了一個不可替代的內容場景——大多數有聲書平臺的內容,都是散在的,并不具備系統性。

而網易云音樂則不一樣,它的有聲書內容,更關注人的閱讀體驗,聲音與人之間不是音節灌輸,而是一連串的節奏。

三、以平臺之力,寫音頻故事

在音樂領域有既得優勢,同時又手握創意營銷+經典IP的多元路徑,網易云音樂有聲書的前景無疑充滿誘惑力,但如果放之整個音頻賽道來看,這只是開始,平臺要想在擁擠的音頻賽道突圍,需要做的還很多。

此前我們提到過音頻賽道的生意,本質是內容生意,所以高度與深度的結合非常有必要。

就網易云音樂而言,在音頻領域的競爭,其實不止是音頻IP本身的競爭,有聲書也好、播客也罷,音頻本身只是一個樞紐,平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豐富音頻內容的產品線,其呈現形態也不僅僅局限于當下。

目前來看,作為市場中為數不多能提供綜合類長音頻內容的平臺,網易云音樂蓄能已久,且已經走出了一條年輕化、有音樂性且飽含情緒的優勢道路。

縱觀網易云音樂的音頻布局,其先是通過《心動放映室》《真甜劇場》等輕廣播劇吸引年輕受眾;繼而再以《瘋人錄》這樣內容質量和收聽人數俱佳的播客內容,圈定一批忠實受眾;接下來則是把村上春樹這種標志性的國民IP,以成系列、成主題的形式在站內推開。

至此,有聲書、廣播劇、播客,構成了網易云音樂長音頻業務的整體,而這些內容涌動起來后,反過來也促使網易云音樂整體的商業模式趨向完善。

可以說,音頻業務是網易云音樂整合平臺資源,向多元內容進軍的重要布局,從用戶群體到營銷策劃,網易云音樂瞄準的不僅僅是打造音頻爆款,更是對傳統音頻模式的升級,是對既往音頻產業的一次完全突破。

而從呈現形態和最終目的來看,網易云的關注點并不在某一種內容形式上,而是內容所穿透的圈層。尤其是對年輕一代音頻喜好的探索,輕廣播劇也好,自制音樂播客也好,最終都要回歸到用戶對音頻內容是否喜歡這一點上。

最近幾年,很多人都說,音頻賽道卷不出新花樣了,但村上春樹有聲書的再次傳播告訴我們,不是這樣。

從村上春樹色譜到盲盒書店,再到送小貓一整片森林的村上春樹貓窩,情緒共鳴與內容創新是網易云音樂的底色,也是音頻內容,突圍的鑰匙。

專欄作家

作者:咸魚魚,監制: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文創與消費。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