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能看小說,抖音能買外賣,互聯網巨頭的邏輯變了

1 評論 2210 瀏覽 2 收藏 12 分鐘

可以發現,當前互聯網巨頭之間的競爭不再局限,邊界也逐漸擴大,巨頭們“互攻腹地”已經成為了常見的現象。那么從這一現象背后,我們可以窺見互聯網巨頭們怎樣的發展邏輯?不妨來看看作者的分析與總結。

互聯網行業留給中小創業者的機會越來越小,文心一言、訊飛星火、360智腦、通義千問等大模型產品的爆紅,徹底將互聯網行業的中小創業者拒之門外,畢竟沒幾個人能跟王慧文一樣“5000萬美元,帶資入組”,如此奇高的門檻,只能讓大模型成為互聯網巨頭的舞臺。

不過,若除去大模型領域外,互聯網巨頭們的日子也算不上好。互聯網行業以往的競爭常常發生在同一個品類,比如,長視頻有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電商有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網絡游戲有騰訊、網易、盛大。

但是移動互聯網又重新塑造了新的格局,即互聯網巨頭之間的競爭不再局限于同品類,而是互相跨界競爭,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字節跳動、美團、拼多多等紛紛跨界進入本屬于對方的陣營。

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美團App正式推出了小說書城、短劇、游戲等新功能,考慮到美團6.78億年活躍用戶數基礎,美團是不是要跟閱文、掌閱、抖音、快手等公司競爭呢?

與進擊的美團不同,抖音卻收縮了自身的業務線。據悉,曾在2023年初推出的抖音外賣將調整經營策略,在放棄1000億元GMV目標的同時,將外賣業務聚焦在60元以上套餐。

美團與抖音的一進一退,從側面反映出互聯網巨頭們的邏輯變了。

一、讓用戶“留”下來

面對抖音的進擊,美團外賣很難直接對其進行反制,前者借用的力量是流量的外溢,在每天近6億日活用戶下,抖音想要進入某個領域,其他產品很難擋住它的沖擊。美團能做的只能是“熬”,等到抖音自身發現外賣業務難啃,且碰到釘子后自然會收縮業務線,而美團還是那個美團。

美團的難題并不在于業務本身,而是產品,即如何讓用戶“留下來”。

實際上這也是互聯網巨頭們普遍遇到的難題,或者說是普遍競爭的點,巨頭們推出新業務的目的并不是要跟對方硬碰硬,而是要讓用戶留下來。所以,在用戶層看到的情況就是,幾乎所有的App都在向用戶Push信息,幾乎所有的App都想辦法推短視頻,最終將App弄得花里胡哨,用戶端怨聲載道,即使明知道用戶體驗會不佳,但在用戶使用時長這一KPI下,產品經理們很難有話語權,現在要找一個清清爽爽的App無異于大海撈針。

用戶使用時長這一指標的價值在于,只有讓用戶留下來,才有更多的變現方式,而用戶一旦走了,就只剩下交易。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早就開始在平臺上力推短視頻、直播、種草等內容,試圖讓用戶在App上的停留時長更長,而不是用完即走。

美團的情況跟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App的情況類似,也是交易屬性占優,但如果只關注“買完即走”,那就很難提升訂單量以及帶來更高的轉化率。

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發現,美團App新上線的所謂小說書城,其實是跟“得間小說”合作,得間小說是掌閱曾在2018年合作推出的一款免費小說閱讀軟件。有意思的是,美團的小說合作對象并未選擇同為“騰訊系”的閱文,而是掌閱。

在“我的”頻道中,有不少包括游戲、AI繪畫、短視頻看劇等與主業無關的功能。

也就是說,美團App上線的小說書城、短視頻看劇等并非是要跟閱文、掌閱、抖音、快手等公司競爭,而是希望通過這些功能讓用戶“留”在App上。

至于具體效果如何,那得看運營能力。實際上有不少美團外賣快遞小哥會在送外賣的空閑時間段內刷視頻和看小說,美團的這些功能,無疑滿足了外賣小哥們的使用需求。但在用戶端,要想吸引用戶將美團App變成一個看小說、看視頻的平臺,難度不小,用戶固有的使用習慣很難被改變,無論是看短視頻還是看小說,用戶自有他習慣的渠道,就像訂外賣一樣,用戶會首選美團外賣和餓了么,其他App很難將這個用戶習慣給替代。

二、能變現才是王道

流量在互聯網行業一度占據著“貨幣”的重要位置,誰擁有流量,誰就是最強者,因為流量可以直接變現成廣告收入,但是近幾年來,流量本身的價值已經大大降低,甲方在不斷縮短交易路徑,從而降低了廣告主的生存空間。同時,外界對于科技公司的估值也在發生變化,現在更講究營收能力和凈利潤。

因此,擁有流量的平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即如何變現,能變現才是王道,靠做廣告主才能掙幾個錢?

美團App上線小說和看劇功能,其目的同樣是為了變現,美團只需要開放相關接口給得間小說即可,只要后者能通過美團App賺錢,它就能從中賺走分成。類似的合作在互聯網行業非常常見,即平臺作為分銷商,通過自身平臺的流量轉化成交易后賺錢,這也是一種流量變現的手段。

過去互聯網巨頭們還會想辦法拉新和擴大業務量,但它們在自身的領域里,早就做到巔峰,想要再進一步非常難,這種情況下,將手里的流量直接變現是最好的形式,“蚊子再小也是肉”,只要能變現,一切好談。

但這種無底線地尋求變現模式,會導致產品端的用戶體驗下降,一方面,App會變得花里胡哨;另一方面,用戶想要找某個功能的難度大大增加??苫ヂ摼W巨頭們已經顧不上那么多,它們只想活下來。

三、從大幅創新,到降低試錯

2018年——2022年,是互聯網巨頭們最后進行大幅創新嘗試的時期。騰訊公司連續推出十幾款短視頻App,甚至“復活”微視,來尋求在短視頻領域的一席之地。360在2021/2022年分別上線了4款新App。馬桶MT、聊天寶、多閃三款App試圖在社交網絡領域找到機會,就連騰訊也曾連續推出十幾款社交App,試圖挖出“下一個微信”。百度在2021年連續上線了8款新App。

但到了2023年,互聯網巨頭們明顯收縮戰略,不再進行新業務創新開拓,而是壓縮成本,降低試錯空間。

七麥數據顯示,“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開發者(三六零公司)2023年未上線過一款新App。“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百度公司)2023年僅上線過一款新App?!癇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開發者(抖音)2023年未上線過一款新App?!癇eijing Kwai Technology Co., Ltd.” 開發者(快手)2023年未上線過一款新App。

巨頭們的創新到2023年似乎戛然而止。

對于美團這樣體量的公司來說,如果是幾年前尚有可能自己推出小說、短視頻產品,但如今的互聯網行業明顯沒有那么多機會,再想去做一些新業務嘗試的概率非常低,包括號稱“App工廠”的字節跳動,也不再頻頻推出新App。

互聯網巨頭們之所以從大幅創新,到降低試錯,與兩個因素有關。

第一,控制成本。新業務要想僅靠產品本身脫穎而出的概率幾乎為零,而一旦涉及到App的下載與拉新,都需要巨額成本投入才行,巨頭們當前都在控制成本,新業務在內部就很難獲得通過。

第二,行業的變現空間有限。電商、游戲、廣告、增值服務、生活服務,互聯網行業能夠變現的點早就被巨頭們給牢牢占據,新公司很難從中找到機會。

以前,互聯網公司各自找盈利點,現在只要聽說某個領域賺錢,大大小小的互聯網公司都是一擁而上,就像短視頻和直播。當信息差不存在,且競爭對手驟然變多的時候,即使是巨頭也很痛苦,除非向大模型一樣,建立高門檻攔住中小型創業者。

不變的是變化,無論是大巨頭,還是小創業者,或許都需要去適應淬煉。

專欄作家

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自媒體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體成員、鈦媒體專欄作者、網易科技專欄作者,同時為多家雜志長期供稿。關注互聯網,關注TMT,用心做一個互聯網領域的原創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就是想多要用戶,多弄些場景,多一點變現渠道而已,別整那么深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