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SaaS企業的收入,是客戶成功存在的唯一理由
客戶成功對一個公司而言,意味著什么?客戶成功經理該如何拿下客戶,而不僅僅是跟客戶打好關系?本篇文章就此類問題展開談論,希望你能對SaaS企業的CS崗位有更深的了解。
群里有一位CSM私信我,說他們公司最近裁掉了一部分CSM,他也在其中。他說裁員能理解,畢竟公司經營情況不好,壓縮成本也是必須的。但是作為每年受到客戶表揚的CSM,被裁員還是感到非常委屈。
我向他公司CS負責人了解情況時,這位負責人說:裁掉的這些CSM,是因為他們沒有業績。他們工作確實很努力,還收到過客戶發來的感謝信,但恰恰是這些客戶,最后都沒有續費。
我理解這位負責人所說的“業績”,其實就是客戶成功的量化收入。這位CS負責人說的沒錯,如果CSM的工作不能為公司增加營收,那公司為什么還要花這么大的成本留用他們?
一、無法改善營收的CS組織,沒有存在的必要
對于這個原則,很多CSM難以接受。幫助客戶使用好產品、讓客戶高興、提高他們的滿意度,難道這些工作不能提高續費率?
這還真不好說。退一步講,即使這些工作提升了續費率,但也沒法證明是CSM的功勞。如果深究CSM的每項工作和動作,就會發現它們與收入并沒有直接對應的因果關系。
很多CS組織的作用,就是這樣說不清、也道不明。很多CSM習以為常地認為:只要服務好客戶,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公司待下去。
實際上,這樣的CS時代早就過去了。除了“改善營收”這個理由之外,其它的都不能稱其為CS存在的理由。
不管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公司最后都會做出這樣的決策。
二、大多數公司因CS,每年至少損失30%的收入
在上一次“客戶成功,改善營收”主題分享會上,有人問我:為什么不使用“增加營收”,而要說“改善營收”呢。
的確,海外SaaS企業的客戶成功,都使用“增加”或“增長”一詞來描述營收。但對于國內大部分SaaS公司來說,用“改善”來描述可能更符合邏輯。也就是客戶成功先把該做的事做對,阻止不該發生的流失。然后再談增加和增長的問題。
實際上,國內很大一部分SaaS公司,就是因為客戶成功的低效能,每年流失掉至少30%的續費和增購的收入。
這個推斷其實很簡單,如果一家公司的ARR與前一年持平或者略有增長,粗略估算也能算清楚,流失掉的留存收入其實遠不止30%。這個損失其實很大,因為留存和增購收入,幾乎是凈利。
它們本不該發生的。
三、“服務好客戶”的說法,在SaaS行業可能是錯的
我參加過無數次的CS團隊內部會議,大部分都是圍繞“怎樣服務好客戶”這個主題。為什么一定要服務好客戶呢?最誠實的回答是:催收續費時才可能要來錢。
這個邏輯在消費服務領域絕對正確,比如海底撈。投入全部熱情、用盡一切辦法,因服務好而感動客戶,毫不猶豫地買買買。
然而不幸的是,這個邏輯在SaaS行業基本不成立。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幫助客戶實現預期的成果(Required Outcomes,RO),客戶并不會因為“服務好”就買單。
不過也請不要誤會,我這樣說的目的,也不是讓你與客戶對著干。熱情和專業服務,本身就是CSM的基本職業素養,但是這跟收入沒太大關系。
實際上,除了熱情服務以外,在客戶成功領域,還有很多改善營收的業務方法。比如:銷售-CSM的客戶轉交、Onboarding、Adoption、TTV(Time to Value)等業務環節和節點,都有防止流失和發現增購機會的措施和方法。
不過,所有的措施和行動,以及要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圍繞收入設計;而續費和增購只是這些行動的結果。
衡量CS的績效也離不開KPI,但CS的KPI同樣也必須圍繞改善收入機會設置。除了NRR、續約率和增購等常規指標以外,像采用率、發現增購機會數、挽留率等,也可以作為考量的行為指標。以使CSM的所有行為,都指向“改善營收”這一目的。
如果說CSM有一件事是必須做的,那就是幫助客戶獲得預期的業務成果。這件事其實也不簡單,因為你得知道客戶的預期成果是什么。
四、如何讓CS組織,成為公司的利潤中心
由于SaaS業務的訂閱特點,客戶的生命周期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這里指的是客戶自然的生命周期,不包括多年合同、買一年送一年的人為延長)。
這基本取決于對客戶的成功旅程設計和CS的執行。
盡管客戶行業不同、產品種類不同、業務的復雜度不同,但對于CS業務來說,有一個基本的準則,即:在旅程中恰當的觸點,配置正確的CS資源,以最經濟的方式,提供最合適體驗,最終達成客戶最想要的成果。
這個原則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不然。其中的每一項內容,都需要精細化的設計、搭建和管理。也只有這樣做,客戶成功部門才可能成為公司的利潤中心。
作者:戴珂;公眾號: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