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Web不是未來,是現在?
這兩天,大家都在關注微信小程序是不是死了?微信公眾號的付費閱讀會怎么推?而忽略互聯網背后一個更重要的訊息,以及隱隱浮現的巨大變革。
一、為什么這是瀏覽器的未來?
17年1月,Opera(歐朋)推出概念版瀏覽器Neon,號稱網絡瀏覽的未來。在微軟IE、谷歌Chrome瀏覽器二分天下的時候,Opera出此狂言自有原因。且看Neon兩個基本特征——
1、類操作系統的界面
圖-Neon首頁打開任務管理器的演示
見上圖,你會發現它的界面很像一個操作系統,體現有三:
- 瀏覽器默認提取你的電腦桌面為背景。當它的窗口全屏時,很容易讓人形成你的瀏覽器就是操作系統的錯覺。
- 網頁變成類似桌面圖標的氣泡。主屏幕氣泡是固定的網頁,可以理解成我們放在桌面的常用程序;右側欄氣泡是非固定的網頁,相當于我們開機根據不同需求打開的各種程序。
- 基于瀏覽器的任務管理器。這個功能Chrome有好幾年了(雖然很多人并不知道),有點像我們平時一死機就會打開的桌面任務管理器,但控制的是網頁。
把瀏覽器當作一名操作系統級別的管理者,背后的意義是深遠的。它意味著網頁變成一個個獨立占用系統資源的“軟件”,獨當一面,而不是軟件的附屬品。
2、類程序的網頁
圖
-Neon在Windows系統下多媒體流監控、網頁雙開、視頻“畫中畫”的演示(注:紅、藍、綠相間的背景是我的電腦墻紙)。
為了一次性體現網頁類程序的特征,我硬是把這個走極簡風的瀏覽器堆積成上面這樣,你會發現以下兩個特征:
- 獨立于網頁的多媒體控制。所有音頻流、視頻流都會實時出現在左側的播放器,可以一鍵控制;視頻還可以像在獨立的播放器軟件里一樣,變成和瀏覽器分離的“畫中畫”。
- 窗口內支持網頁同時雙開。網頁可以同時在一個窗口顯示(目前最多只支持兩個)。
從Neon界面和上的改變,不由懷疑Opera想借Web開發新一代操作系統的野心。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既然Opera已經把“形”做出來了,為什么還叫它概念?
二、為什么大家都打概念牌?
大多數概念產品是概念遠遠先行于產品,比如前陣子被很多媒體披露造假的虛擬設備Magic Leap——拜托,人家那個視頻本來就是概念模擬,只是產品沒研發出來!
但在HTML5的發展下,瀏覽器已經很強大了——之所以還是概念,缺的是優質內容。
1、瀏覽器比你想的強大
下面這張圖是你在瀏覽器可以實現的交互效果,半個插件都不用裝,就能體驗身臨其境的電影實時選座。
圖-3D選座的演示(出自:https://tympanus.net/Development/SeatPreview)
而從根本上講,瀏覽器引發的變革源于HTML5的興起。歷經8年之久,在世界各地開發者的共同努力下,HTML5于14年10月正式定稿。
網上有很多關于HTML5和HTML4、XHTML等其他網頁標準的對比,解讀出各種各樣的新特性,其實你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
HTML5就是把很多傳統軟件/插件的功能(播放器、表單驗證、VR、AR等等),全以互聯網標準的形式進行確定,最后把功能上的支持全交由瀏覽器實現。
隨著VR、AR等新的瀏覽體驗出現,就可以都利用瀏覽器進行支持——當然,背后還需要各種相關標準、API的支持,只是把HTML5網頁作為一個入口。
但是,現在的我們除了等待音視頻字幕、直播、WebVR等各種新功能,可以盡快獲得瀏覽器支持,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HTML5會成為誰最大的機會?
2、萬事俱備,只缺東風
這些燦爛的想法仍止于概念的原因,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缺內容。
比如這幾天(2月10日),谷歌宣布新版Chrome支持WebVR,我趕緊用我的Android 7.1戰斗機去測試,發現的確可以在瀏覽器中一覽VR影像和音頻的乾坤——
圖-VR Audio,需瀏覽器支持WebVR,出自:
https://webvr.info/samples/06-vr-audio.html
當然,我用“開眼”、“Youtube”等APP體驗過720°瀏覽的VR視頻,也用“Augment”這樣的APP玩過各種產品疊加在現實物體上的AR演示,但當這種體驗直接被瀏覽器支持時,還是很帶感的——尤其是音源的VR也實現了。
在昂貴的VR設備普及之前,我們最常用的手機就是最實用的VR設備,而我們連一個獨立的APP都不需要,就可以在瀏覽器中暢游一切。
然而,現在Web端的VR、AR技術等仍掌握在高級開發者手中,如果要讓他們完全普及,讓瀏覽器&HTML5網頁創造 的Web真正成為新一代操作系統,還需要把內容生產的門檻降低。
但很多人可能沒發現,這一塊從國內開始蔓延的幾率更高。
圖-HTML5可視化編程的演示,出自:
http://www.ih5.cn
首先,微信通過一夜爆紅的小程序,順帶向大家普及了PWA(Progressive Web APP)的概念——接近原生體驗、依賴于特定瀏覽器的Web APP;
其次,國內已經出現iH5這樣的新型產品,正逐步將HTML5的編程過程完全可視化——目前iH5已實現多媒體交互、3D變換、響應式設計、幀動畫、數據處理等功能;
再者,谷歌在16年開發者大會上說明,除了PWA之外,還會推進AMP(Accelerated Mobile Pages)等加強網頁瀏覽與加載體驗的技術。
試想,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在互聯網媒體行業的逆襲,很大程度源于他們大大降低了專業內容生產者的門檻。
總而言之,一旦國內的制作平臺抓住內容生產的機會,轉戰瀏覽器業務,才是真正的紅利所在。
參考資料
【1】概念瀏覽器Opera Neon 誕生!?by Peko Wan
【2】The Web Is Not Tomorrow But Today?by Niels Klom
【3】主流瀏覽器內核介紹?by Leo_wlCn
本文由 @種子?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看不了圖片
看不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