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被罵上熱搜,“共享刺客”該何去何從?

0 評論 3019 瀏覽 3 收藏 15 分鐘

最近共享經濟漲價的話題沖上熱搜,共享經濟發展面臨挑戰。本篇文章詳細講述了共享經濟現狀、原因以及以后發展道路,推薦想了解共享經濟的同學閱讀。

誰能想到,共享經濟有一天也能成為背刺消費者的“共享刺客”。

近日,一位脫口秀演員在節目中吐槽共享充電寶漲價,“火電一度3毛9、風電一度4毛6,共享充電寶5伏1萬毫安0.05度電,1小時卻收4塊錢,我用它的電,它吸我的血?!?/p>

節目播出后,共享經濟漲價的話題沖上熱搜,不少網友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經歷。共享單車1.5元只能騎15分鐘,比公交車還貴,一些景區附近的共享充電寶8元/小時,稍微充會電小十塊錢就沒了。

依稀記得共享經濟剛剛開始時,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都可以在半小時內免費使用,現在連續數次漲價,實在教人無法接受。

共享經濟曾被成為我國的四大發明,2015年,在資本的加持下,中國跑步進入共享經濟社會。一時間,從單車到汽車,從雨傘到籃球,萬物皆可共享。

但如今8年過去了,共享經濟的盈利之路始終跑不通,誕生的2家上市公司也搖搖欲墜,那么,共享經濟真的不適合中國嗎?

一、共享經濟有多貴?

“租用共享充電寶為啥那么貴?真讓人搞不懂?!崩钆勘г沟?,“這個月我用了6次共享充電寶,有一次扣了我70元,還有一次沒還上,費用加起來都堪比停車費了?!?/p>

家住寶山區的陳先生也有同感,“我由于工作性質經常出差,所以經常老用共享充電寶,不得不說,現在共享充電寶的價格貴的太離譜?!?/p>

筆者發現,市面上耳熟能詳的充電、小電、街電、美團、來電等共享充電寶品牌都在漲價,在一線城市最便宜的要3元起步,如果是在景區、商區的話,動輒6元或者10元。有部分充電寶商家還在標價上耍起了小聰明,不寫每小時的價格,而是寫0.5小時或者30分鐘。

記得在兩年前,共享充電寶起步價基本每小時1元或者1.5元。相比之下,價格翻了4到8倍。

無獨有偶,共享單車的價格也逐漸水漲船高。今年共享單車行業普遍出現了漲價的情況。美團單車按照早前公告如期漲價,騎行暢騎卡7天、30天和90天不限次卡的價格,分別從10元、25元、60元上調至15元、35元和90元,漲幅高達40%~50%。

哈嘍單車騎行套餐7天卡漲至15元,騎行套餐30天卡漲至35元,單次起步價每小時2元。其他品牌的共享單車起步價也幾乎都做出調整,價格漲幅均在50%左右。一時間,“共享經濟不經濟”,“共享經濟變共享刺客”等言論甚囂塵上。

漲價就算了,然而共享經濟的服務也越來越差,這讓消費者內心更加不平衡。

“之前租借了一個充電寶,在家附近沒有找到該品牌的歸還點,結果被迫買了下來?!崩钆繉P者說道。

事實上,充電寶歸還不上并不是個例,今年暑假就有一條新聞,在上海迪士尼園區內,游客租借了充電寶,結果無法歸還,氣得當場怒摔充電寶。

針對這個問題,網上有人自稱是共享充電寶補貨員,工作內容就是走訪各網點,一有空位立馬補上,就是讓大家都還不上,變相高價賣出,然后廠家和加盟商分成。不得不說,這番操作真的迷。

漲價被罵上熱搜,“共享刺客”該何去何從?

此外,共享充電寶充電“充電趕不上掉電速度”的問題也觸及了不少消費者雷區。前段時間,有網友表示自己將共享充電寶的電量全部用完后,結果手機也只充進去了30%的電量,甚至如果打開視頻、導航等應用,充電的速度還趕不上掉電。

筆者查閱資料發現,這主要是共享充電寶性能衰退的原因。共享充電寶本身不是個耐用消費品,在用戶高強度的使用下,它的電池就會加速衰減,所以出現了充不滿電的情況。

通常來說,知名品牌的充電寶產品往往會提供五六百次的循環壽命,而雜牌充電寶基本也就能提供300次,也就是說,未來極有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由于性能衰退,從而導致用戶體驗下降的情況。

在黑貓投訴上,消費者對共享充電寶的怨氣頗深,相關的投訴信息已經累計超過11萬條,問題集中在共享充電寶亂收費,收費高、地圖導航不精準等方面。

和共享充電寶一樣,共享單車也是問題頻出。不少用戶反應共享單車存在歸還點不準確、故障車多發、計費標準Bug、騎行體驗感不佳等問題,甚至有網友說,“共享單車既不經濟,也不實惠,還不如做公交車?!?/p>

前有雪糕刺客,酸奶刺客,后有充電寶刺客,單車刺客,實在不得不感嘆,這一屆消費者想要守住錢包真的太難了!

二、“共享刺客”緣何而來?

那么,是什么讓共享經濟堂而皇之地做起了“共享刺客”呢?

筆者認為,共享經濟“變臉”,最主要的原因是共享經濟的盈利難題始終無法解決,共享企業迫于生計,不得不漲價。

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過重,線下鋪設需要大量成本。以共享充電寶為例,它的運營成本包括設備成本、場所費用、運維和管理等。根據怪獸科技最新一季的財報數據顯示,其市場、銷售和管理費用已占到營業總收入的96.2%。

共享單車的硬件成本和運維成本更是不容小覷。以哈啰單車為例,一輛單車的日運維成本為0.3元,每天每輛車的折舊成本為0.6元,一輛單車每年在運維和折舊上花費約400元。

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時,共享經濟的盈利模式卻很單一,主要是以租賃服務為主。而且前期共享經濟普遍打“價格戰”,這導致我國共享企業普遍虧損。

據各家公司財報和招股書顯示,2022年美團包括共享單車、充電寶業務等所在的“新業務”板塊經營虧損高達284億元。

據哈啰出行于2021年披露的招股書,哈啰出行從2018年到2020年間,累計虧損約48億元;2023年一季度,滴滴包括青桔單車在內的其他業務收入虧損90億元。

在過去,共享經濟尚有資本為之輸血,重投入、輕收入帶來的結構性矛盾并不明顯,但是現在資本側的“降溫”成為懸在共享經濟頭頂的一把利刃。

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行業投融資數量高達275起,投融資金額達到2197.86億元。從阿里巴巴、騰訊、經緯創投、淡馬錫、DST,到國新科創基金、中投公司等這樣國資背景投資方,都有參與共享經濟投資。

2018年開始投融資數量和金額均出現下降趨勢,到了2021年,我國共享經經濟行業投融資數量僅為24起,投融資金額也縮減至456.79億元。

預想中的崛起之勢并未如期而至,資本正在加速退場,共享經濟又沒有固定的核心技術和堅實的商業壁壘,伴隨運營成本的增加,漲價也是自然而然。

目前,迫于生計的共享充電寶平臺開始從直營模式向代理模式轉變。廠商已不具有完全定價權,廠商、代理商、商家互相牽制,互相依托,“分潤”模式更是直接加劇了價格上漲的亂象。

從昔日資本的寵兒,到如今的四面楚歌,共享經濟究竟為何走不通呢?

三、共享經濟何去何從?

事實上,整個共享經濟領域的日子都不好過。

頂著“共享充電寶第一股”名頭上市的怪獸充電上市2年多,也是才剛剛于今年1季度才扭虧為盈、賺得微利。在股價方面,怪獸充電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截至7月28日,怪獸充電的股價報0.986美元,與上市后最高的10美元相距甚遠。

而ofo的原創始人戴威更是連1600萬人的押金都不退,欠了15億后在美國整起咖啡創業。

不僅僅共享充電寶和共享單車,其他共享經濟行業也都在“斷臂求生”,比如共享辦公、共享衣櫥、共享汽車風光之后也只剩下一地雞毛。

其實,這其中的癥結在于,共享經濟這種商業模式,從本質上來說似乎并不具備長久的持續賺錢的商業能力。但是國內為了撐起估值,硬是將“存量閑置資源高效配置”的共享經濟模式,跑偏為“為共享而增量資源”的新租賃經濟模式。

共享經濟的原意是職擁有閑置資源的個人或者機構,讓渡手中的資源使用權給其他人,在這一過程中,讓渡者可從中獲取經濟回報,而需求者則可以以更低的代價獲得資源的使用權,達成一種“雙贏”局面。

共享經濟的核心為“閑置資源交換”,較低價格是共享模式能夠“擠占”其他經濟模式的核心優勢。2008年,在金融危機席卷下,愛彼迎、uber分別于當年和2009年成立,成為共享經濟的始祖。

但是到了2015年代的中國,共享經濟卻開始跑偏。很多打著“共享”大旗的企業,其商業模式的著眼點都不是如何“盤活存量”,而是簡單粗暴地靠熱錢“燒出增量”以快速占有市場。

在這個過程中行著租賃之實的公司給自己掛上“共享經濟”的招牌,給資本講述了一系列美好性感的故事。不管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充電寶,它們都走成了一個重投入燒錢下的“短時租賃經濟”模式。而這些設備的供給,并不是來自人們的閑置物品,而是公司的集中采購與統一投放。

但是以租賃為主的收入終究撐不起共享企業的正常運營,為了給公司續命,共享經濟的老板們想方設法地開辟出第二曲線。

以頭部共享單車哈啰APP為例,它將流量變成賣廣告的生意,如今打開哈啰APP,你會發現除了出行服務,哈啰APP還上線了游戲、社交、借錢、相親、寵物交易等眾多業務。

怪獸充電也在努力擴大自己的多元化收入。目前,怪獸充電擁有共享充電、充電寶銷售、廣告服務及新業務三個收入來源。在今年Q1,這三項業務分別取得了7.94億、1860萬、980萬的營收。后兩項業務同比增速達到了43.7%、52.8%。

雖然這些共享企業的第二曲線已獲得微薄營收,但總的來說,這類產品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一個用完即走的工具,用戶在相關頁面停留的時間很短,要在現有消費路徑里實現大跨越目前看來很難。

根據艾瑞咨詢的行業研究報告,2022年全年數據表現趨于保守,行業規模為100億。到2023年,隨著居民生產、生活等經濟活動的穩步恢復,行業景氣回溫,行業容量有望增至近170億,并于2028年超過700億規模。在我國,共享經濟仍然呈現出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

筆者看來,一昧加價不是好辦法,這些共享經濟公司還可以采取降低布放成本、運營成本、開拓海外市場、提升顧客使用頻次,以及開發增值服務與創新收入等措施來實現盈利。

重點是要在成本和價格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消除用戶的心理落差,讓共享經濟想要回歸綠色健康的發展軌道。

作者:寧缺

來源公眾號:首席商業評論(ID:CHReview),深究商業邏輯,助力價值成長。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首席商業評論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