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應對變化?
互聯網產品經理自誕生到現在,只有20年時間,是一個比較新的職業。但隨著互聯網紅利的放緩,產品經理崗位也在發生變化。面對不斷的變化,產品經理如何應對變化?
01 多變的行業
互聯網產品經理誕生到現在只有20年左右,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職業,過去這些年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從業者享受到了行業紅利,隨著現在互聯網行業增速放緩,加上每年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個行業,人才不再像過去高歌猛進的年代那樣短缺。因此收入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漲得快,且時代的變化還讓白領階層隨時可能面臨失業的危機。
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公司生命周期短暫
因為公司的平均壽命很短,經營壓力會讓企業做出裁員的決定,或者因經營不善而倒閉,這些都會讓員工面臨失業。
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銀保監會)共同發布的《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報告(2018)》顯示,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周期基本在3年左右,創辦3年之后依然可以維持正常經營的企業只占總數的1/3。
國家統計局《中小微企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系列報告之十二》顯示,截至2018年末,在全部企業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占全部企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為79.4%,占大多數。
也就是說大多數職場人士所任職的公司,都會在幾年后就面臨經營危機。
再加上行業有它的生命周期,有快速成長期也會有衰退期,即便身在大公司、當下炙手可熱的行業,也可能不久后由于大環境的變化走向了衰落,工作崗位變少。
而這些變化往往只有極少數人能預判到且提前做好準備,當變化真正來臨時,大多從業者不得不降低收入預期,或者選擇轉行,這幾年的房地產、教培行業就是典型的案例,還有膠片相機、MP3隨身聽、功能手機等等,包括正在發生巨變的燃油車行業。
所以,穩定的工作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不現實,因為時代變化太快了。
2、工作的中空化
工作中空化指的是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就業機會多為高技能和低技能崗位,而不是中等水平的工作崗位。
下圖數據顯示的是美國低技能職業到高技能職業的就業百分比變化,從中可以看出,基礎服務從業者和高級技能的人員未來就業機會依然在增多,但普通技能水平的人員就業機會不斷在減少,出現工作中空化的現象。
美國各類職業就業占比年度變化
來源: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戴維·奧托,《為何工作仍然如此之多:自主工作場所的歷史與未來》,《經濟展望期刊》,2015年夏季卷(總第29卷第3期)
原因是技術的進步在大量替代常規工作(指能被程序化描述工作內容的工作),例如收銀員、流水線工人、客服職業正在被大量替代,甚至是初中級的設計師也開始在被AI工具替代。
回過頭來看產品經理職業,很多普通產品經理的大部分工作內容是繪制流程圖、畫原型、寫文檔,這些都可以被AI部分替代,未來可能只需要高級產品經理輸入指令,軟件就自動生成流程、原型、需求文檔,然后進行調優即可,工作效率倍增。因為效率的提升,讓原本需要1個人專門完成的事情,現在其他同事抽點時間就可以完成,隨之而來的是初級產品經理崗位的減少。
比如原本某公司需要招3名初級產品經理負責文檔類的工作,未來可能只需要招1名,這也是一種社會工作中空化的趨勢,意味著初級產品經理的崗位機會將會變少。
不知道AI技術的進步在哪一天會開始部分替代產品經理的工作,但目前來看不會太遠。
產品經理職業生涯有這幾種路徑:第一種是一路做到總監,這類產品經理通常抗壓能力強、專業能力過硬,但總監的位置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產品經理在總監以下就遇上了職業發展瓶頸。
第二種是轉行,因為總監崗位機會的稀少,有些產品經理會一直沒升上去,互聯網行業對高齡的低接納度加上未來工具對工作的部分替代,很大一部分產品經理會主動或最終被迫轉行,從事非產品行業的工作。
第三種是創業,與轉行的的區別是創業會成為公司的創始成員之一,擁有高額的股份,創業成功后足以實現財富自由,但從創業公司的壽命統計來看,這條路徑能成功的人很少。
無論哪種路徑,都不容易走,創業大部分人缺少足夠的資源,成功率會非常低;轉行需要從零開始,通常不得不降低收入換取工作機會,然后再次積累職業經驗;即便是總監,也有可能因為前文所述的行業變化而隨時失業,如果原行業走向了衰退,工作也會難找。
實際上,現代公司壽命的短暫、行業的變化、工作的中空化這些客觀現象綜合起來,將使得無論是產品經理還是其他很多職業,只要是在市場化的環境里,大部分人在幾年內都不得不面臨工作變動。
未來變得越來越不確定,也許這個時代最確定的就是變化本身。
好在,這個時代讓人們更容易失業,但同時也給了我們更長壽的人生,擁有了更多探索的時間。
02 多階段的人生
1、時代的饋贈——長壽的人生
有研究發現,在過去200年中,預期壽命一直穩步上升,每10年增加2歲以上。
不同年代的壽命預期來源: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人口研究中心共建的“人類死亡率數據庫”提供的數據計算得出。
參考吉姆·厄彭(Jim Oeppen)與詹姆斯·沃佩爾(James Vaupel)的《突破壽命預期的限制》,《科學》,2002年5月,第296卷
今天,一個出生在西方國家的孩子有至少50%的概率活到105歲以上,東亞國家數據也類似。
2007年出生的孩子有50%概率達到的最長壽命預期來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人口研究中心共建的“人類死亡率數據庫”(Human Mortality Database)按每10年增加2歲倒推計算,如果你現在是20歲,那么至少有50%的概率活到100歲以上,預期壽命比80年前出生的爺爺輩要多16歲;如果你現在是40歲,那么至少有50%的概率活到95歲左右。
我們這一代人會迎接百歲人生,壽命將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長,這是這個時代給予我們最大的禮物,意味著能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用于發現自己擅長的領域。
2、長壽的困擾
然而,壽命變得更長了,這也意味著職業生涯會遇到更多的變動。
我們爺爺輩、父輩(30后-70后)大多遵循三段式的人生,即受養育教育階段、工作階段、退休階段,其中工作階段比較穩定,幾十年都在從事一個行業。但在我們這一代的人生中,時代的多變加上壽命的延長會變為多段式的人生,未來幾十年,新技術將出現漲落,一些行業會興起,另一些則會消失,全新的職業將取代現有的職業,工作階段不會再像上一輩那樣穩定。
所以百歲人生之中將出現多個階段,即很可能是這樣的:受養育教育階段、探險階段、上班階段、轉型過渡階段、上班階段、轉型過渡階段、投資組合階段、退休階段。受養育教育階段是指從出生到結束全日制教育,通常是0-23歲左右,學歷越高這個階段會越長 。
探險階段是指從結束全日制教育到找到適合的工作之間,需要通過旅行探險、職業嘗試等方式體驗社會,探索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通常是23-30歲左右,有的人早有的人30以后才完成這個階段。
此階段是青春期的延續,現在很多20-30年齡段的人們從心理到外在行為表現還保留著青春期的特征,老一輩覺得很幼稚,會說“過去像你們這個年齡娃都十來歲了”,但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感覺自己還像個孩子。
這個現象在進化生物學中稱為“幼態持續”,能夠繼續保留青春期的高適應性和可塑性,對于面對多變的時代具有積極意義,所以這是時代發展的正?,F象,按這個趨勢來看,未來甚至會有很多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心態和行為表現也跟年輕人一樣。上班階段是指有一份合適的工作的階段;轉型過渡階段是指上份職業出于某些原因不再繼續了,需要通過再教育/再探索尋找到一個合適的職業。
上班階段和轉型過渡期可能不止2次,如果職業發展一直都不順利,則會有更多次的轉型過渡期。投資組合階段是指同時做著資金積累、社會貢獻、慈善、探索、學習等不同類型的事情,比如: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但還不足以實現退休,從事著真正感興趣的職業,兼職著社會公共服務,同時做著慈善活動,可能還會學習感興趣的新知識/技能,通常是在人生的后半段。
退休階段是指已經積累了足夠維持生活而不用工作的資金,可以把時間用來陪伴朋友、家人,實現曾經沒有時間去做的事情。長壽是時代給我們的禮物,但相比過去穩定的三段式人生,未來的人生旅程還有探險階段和多個轉型過渡階段,更加復雜多變了。
既然在職業生涯中變化是普遍現象,我們無法改變這個客觀事實,那么能做的就是調整心態,擁抱變化,去迎接更多的人生可能。
03 如何應對
探險階段、轉型過渡階段都需要通過探索的方式來找到合適的下一階段的職業,探索到合適的職業之后還需要有相關知識/技能等儲備才能勝任新職業。所以應對方法分為3個方面:找到天賦、找到合適的職業、積累轉型資產,前兩個是向內和向外探索,最后一個是打好基礎,三者需要結合在一起使用。
1、找到天賦
每個人自身都有天賦和天生劣勢,了解到自己的天賦后再去選擇合適的職業,并且避免從事天生劣勢相關的職業。
過去“木桶理論”告訴我們能盛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就需要補齊自己的短板。
然而這個理論放在人的發展上面不適用,因為每塊木板加長的難度都是相同的,但人的每個不同能力維度提升的難度卻是迥異的。
比如讓一個繪畫天才少年去花時間把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短板都補上,難度肯定會遠大于讓他專注提升繪畫能力,因為每個人大腦擅長的思維模式是不同的,很少有人能夠全能,而且他未來的成就也與其他學科是否全能沒有必然聯系。
就像大象不能為了和猴子比爬樹而去學習爬樹,老鷹不能為了和獵豹比跑步而去學習跑步。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做有天賦的事情會事半功倍,因為相對于沒有這個天賦的人來說,在有天賦的方面發展的內在阻力更小,是靠自己的本能自然而然去完成的,提升的速度也會更快。
所以在個人發展上面,有一個更適合的理論叫做「酒提理論」,指的是讓長處發展到足夠長,就能做別人都做不了的事情,像是酒罐需要用到酒提子取酒一樣,只有酒提子有足夠長的柄可以輕易進入罐中取酒,其他工具無法這么容易做到。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找到并去不斷練習,才能讓自己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成為獨特的存在。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賦呢?
可以借助一些天賦類測評工具,再回想自己的過往經歷,可以確定自己天生不擅長哪方面,大致上擅長哪些方面,然后向這些方向去做嘗試。
推薦的天賦類測評有:霍蘭德、MBTI十六型人格、多元智能、蓋洛普測評,這幾個筆者都測過確實對自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前三個免費或者少量收費,但是最后一個蓋洛普官網測評價格需要四百多人民幣,而且需要另外付費找專業的教練解讀,屬于進階版的探索,一般推薦測前三個,再在網上看下解讀,就可以大體上了解自己的天賦了。
但是,即便知道了自己的天賦在哪,也不等于就能獲得成就,還需要加上后天的努力去學習知識、磨煉技能。
優勢=天賦*投入時間
想要在群體中獲得優勢,天賦和投入都必不可少,缺少天賦即便投入1萬個小時可能也只能達到高天賦的人投入500個小時的水平,效率極低;有天賦不去投入也可能不如低天賦的人投入100個小時。
找到自己的天賦,并且投入一定時間磨練后就會開始看到自己的與眾不同。
2、找到合適的職業
知道了自己的天賦后,會發現這些測評工具會推薦很多領域的職業,但不代表這些職業都適合做,是否真正適合還受教育經歷、人脈資源、家庭情況、市場環境、職業價值等等復雜的外在因素影響。
所以還需要結合自己的綜合情況選出一個適合的職業。
大概的方法就是先列出所有可能適合的職業,再按照商業價值、意愿度、勝任力3個維度分別打分(各為10分制)。
商業價值是指這個職業能夠帶來的收入水平;意愿度是指自己感興趣的程度;勝任力是指對于這個職業來說當前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水平高低。
每個職業的3個維度分數相加,挑出3個總分最高的職業,然后選出一個在當前的客觀因素下,可以去做的一個職業。
不過,意愿度維度的打分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不確定哪些職業是真正感興趣的,很多都是陌生的職業,因為陌生,所以靠淺層了解打出的分數并不準確。
在歐美發達國家很多年輕人畢業后會選擇Gap Year(原意是高中畢業后空缺一年再讀大學,本文泛指大學畢業之后的空缺年),就是先不參加工作,而是去世界各地走一走,中途做做兼職體驗不同的職業,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國內現在也有一些畢業生開始嘗試這種方式。
這也是向外探索的一種方式,能夠增長見識、認識社會、掌握技能、廣泛建立熟人網絡,積累的這些無形資產對未來找到合適的職業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有2-3年甚至有的人有5年Gap Year的經歷,那么就會接觸和從事過很多不同的職業,會對很多行業和職業都有了基本的了解,等未來擇業給各個職業打分時就能確定知道哪些是感興趣的,哪些不感興趣。
我們大多數職場人已經過了Gap Year的年齡或者客觀因素限制無法這么去做,但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可以利用兼職、觀摩、試驗的方式去了解感興趣的職業,如果適合就繼續深度體驗,如果不適合就換其他職業體驗。
這種方法叫做「原型體驗法」,就像產品經理做產品一樣,先設計個原型demo找客戶體驗一下,如果客戶認為合適就去開發實現,不合適就調整原型直到客戶覺得可以為止,只不過這里的客戶變成了我們自己。
知道了「原型體驗法」還不夠,因為它只告訴了可以用低成本去體驗不同職業,而沒有告訴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接觸、勝任這些職業,我們很難發現了幾個感興趣的職業就立馬能去體驗,一般需要通過熟人渠道,或者學習新知識去勝任,而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擁有的。
前文講過我們這一代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會面臨多次職業轉型,等到遇到職業變數時再去選擇新的職業就代價很大了。
所以這里就要在前面方法的基礎上補充另一個要點——積累轉型資產。
3、積累轉型資產
提到轉型資產先解釋一下資產的分類,資產按是否有實體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有形資產是指資金、房子、生產資料等有實物形態的資產,無形資產是指專利、知識、技能、健康、友誼、愛情、親情、聲譽等沒有實體的資產。
轉型資產屬于無形資產中細分的一種,是指那些有助于提高轉型成功率,減少不確定性和降低成本的資產,比如新知識、新技能、社交網絡。
轉型資產是我們應對職業變化時順利進入下一職業階段的基礎,最好是未雨綢繆,提前進行轉型資產的儲備,它能使你更有能力應付轉型中的不確定因素,想要順利進入管理者職業階段或者轉行必須要用到它。
轉型資產分為新技能/知識和多元網絡,所以可以從這兩方面去積累:
1)學習新技能和知識
我們的知識和技能可能會過時,所在的業務線也隨時可能被關閉,所以不得不學習新的知識或者技能以應對變化。
比如為了升職,可以去參加本職業的技能培訓/自學高階的專業知識/再次進入學校深造提升專業背景。
如果是為創業、轉行做準備,可以學習其他領域的技能/知識,提前開展副業,這些都可以積累轉型資產。
為了職業發展學習新技能和知識這一點是大眾普遍的認知,不用再過多闡述重要性,按照前文的方法選對職業領域后,再去針對性學習就行了。
這里需要重點關注的是接下來闡述的另一種轉型資產——多元網絡。
2)建立多元網絡
多元網絡是指廣泛、多樣化地接觸新的友誼和人脈而構建成的關系網絡。
傳統觀點認為,人們找到好工作是因為他們擁有知識儲備這一無形資產,所以我們大多數人就只學習知識和技能,然后依靠招聘網站找工作。
但社會經濟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通過研究發現:大多數工作都不是通過諸如投遞崗位申請、回應招聘廣告等正式渠道獲得的,而是憑借各種社會關系提供的非正式信息取得的。
人們通常是從朋友的朋友這樣的弱紐帶那里獲得新機會,所以新的職業機會通常是通過多元網絡獲得到的,而不是家人、好朋友。
越是大型多元網絡,找到好的工作機會的效果會越明顯,因為社交網絡會有指數效應。
對于產品經理來說,如果想獲得更多職業機會,可以多參加高質量的線下沙龍和線上社群,結識優秀的同行,或者去認識公司內部的中高層的同事,建立廣泛的職業關系網,比如結識了200名中高級產品同行后,那么等需要找工作時,通過微信好友列表就可以獲得到不錯的職業機會,即便他們自己公司沒有職位空缺,也可能會推薦給他們的熟人圈。
如果是有轉行、創業的打算,可以提前去廣泛結識相關領域有所成就的從業者,未來需要轉行時就有了大量新職業,或創業機會的信息源。
以上就是應對未來變化的一套方法,先找到自己的天賦,再找到合適的職業,然后提前積累轉型資產,就能應對多變的未來,當然其中每一方面都還有大量詳細的執行方法,本文因篇幅有限僅提供一套方法框架,詳細的執行方法讀者朋友可以再另外去做單點的深入了解。
04 結語
未來越來越充滿不確定性,應對變化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能力,希望本文能讓你在變化來臨前就有所準備,等到真的面臨轉型的那天時,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
作者:子文,公眾號:SaaS產品聞
本文由 @子文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前輩,為了評論你,我特地登陸了一下,我尊重你的付出,但我主觀認為,干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