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為什么要轉攻「線下」

0 評論 2826 瀏覽 12 收藏 16 分鐘

最近有消息傳出小紅書在做增長時,都會選擇線下活動作為重要的方式。而作為種草類的社區,相應的活動、玩法不都應該在線上進行,為什么選擇這種幾年前的產品推廣方式呢?這篇文章,作者分析了其中原因,希望能給我們一些解答。

小紅書是一家更靠趨勢而非技術驅動社區生長的互聯網公司。趨勢,也是它作為社區平臺在內容上的關鍵特征。

誕生之初,小紅書抓住和滿足的是消費者對于海淘這個新趨勢的需求。成長過程中,諸多與人的消費、生活相關的趨勢,即便未必首先在小紅書上出現,小紅書也會是其從小眾到大眾化的核心陣地,諸如滑雪、露營、飛盤、騎行,以及正在流行的City walk等。

而從這些趨勢的演變可以感受到,小紅書正在進入新階段。

它所呈現的內容正在從主要與消費相關,走向由消費構成的某種生活方式相關。內容變化的背后是人群的變化。消費對應的是某類小眾圈層,生活方式則面向更大眾的群體。

接下來,隨著受眾群體繼續擴大,小紅書內容還將從呈現生活方式拓展到呈現生活本身。也只有當成為真實生活的分享平臺時,小紅書才能繼續生長。

社區最好的生長狀態是自然生長。但當長到一定階段,比如日活過1億,與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開始息息相關時,平臺就不得不進行一些主動干預。這些干預,也只有以類自然生長的狀態存在,才最有益于社區。

我們從多個渠道獲悉,「增長」是小紅書今年的核心工作之一,且社區多個主題的業務在做增長時,都會采取舉辦線下活動的方式。

理論上,線下活動不是性價比最高的地推形式。但對小紅書這樣一個以分享生活為主的社區平臺來說,舉辦一場符合社區調性的線下活動,能夠吸引到的通常也會是小紅書社區的核心用戶,至少他們是愿意走到線下參與新鮮活動,并愿意打卡分享的。

今年以來,在上海、長沙、武漢等地的街頭,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小紅書活動。

比如上海正在進行的、遍及整個黃浦區的馬路生活節,以及此前,長沙街頭的接頭點打卡活動,武漢的免費派送梔子花活動,阿那亞的「藝術假日」,以及在多個城市聯合商家進行的送乒乓球活動等等。

這些線下活動很有小紅書特色,其主題或表現形式契合里小紅書上正在流行的新趨勢,有些創意或靈感則直接來自社區內容。這些趨勢和內容走入線下、走到街頭,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吸引到純靠線上可能永遠不會吸引到的普通用戶。

同時,這些活動每到一個城市,體現出非常強的在地性。比如接頭點活動對應長沙年輕人的「打流」文化;梔子花則是武漢人的共同記憶。

作為一個線上社區平臺,小紅書在運營細節上,也非常注重線上線下的參與感,尤其在線上話題設置上的準確、精細等等。

只有如此,這些細小、真實的線下活動,才會為作為生活趨勢平臺的小紅書供給它真正需要的內容。

線下活動承載著小紅書的增長需求,同時,它也作為一個載體,同時體現著小紅書的生活方式邏輯和運營邏輯。

一、一種新型「地推」

在8月2號的十周年大會上,CEO星矢提到小紅書未來的關鍵詞,第一個是「發展第一」。增長是實現發展的要素之一。今年的諸多活動中,都能感受到小紅書謀增長的訴求。舉辦線下活動便是小紅書獲得社區增長的一種特色方式。

10周年之際,小紅書在上海舉辦了為期10多天的線下活動「馬路生活節」。這次活動遍布在上海黃浦區的多個街道,有音樂會、市集、展覽等多種形式,還邀請了多個街區店鋪、品牌和社區創作者參與,同時在活動過程中,非常注重觀眾的線上線下參與。

比如在許多條馬路,用戶只要打卡5個活動地點,就可以兌換一個西瓜;在納涼市集的許多展位,市集主理人會邀請大家關注自己的小紅書賬號;在藝術展、攝影展的作品下方,也都附有作者的小紅書主頁二維碼。

這是小紅書官方第一次下場組織如此規模的線下活動,內部將這次活動視為給上海的一封情書。

在此之前,武漢、長沙、阿那亞等地已出現了多場小紅書活動,但那通常是社區的某個具體業務推動而成。

小紅書社區活動相關負責人說,社區的許多條業務線都會做線下活動,目標可能是為了品牌心智傳播,吸引垂直人群等。根據具體目標的不同,活動落地形式也有差異。

比如在武漢舉辦的「送武漢人10萬朵梔子花」活動,可能就更適合拉新。長沙接頭點活動,形式新穎、互動性強,更能吸引本地人群拍照打卡,做內容發布。

上海是小紅書大本營,「馬路生活節」是小紅書進行與城市結合的線下活動運營能力的一次集中體現。

在上海之外選幾個重點城市做突破,是小紅書不僅在人群概念上,也是在空間意義上的主動破圈。

二、精準的在地實踐

活動走到線下,要與線下場景結合,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小紅書的活動,非常注重與城市本身、與所在的街區、街道的結合,這是一種線下版的「融于社區」。

上海馬路生活節的主題是「生活不在別處」,基于此,所有活動都被設置在日常會出現的生活場景里,如路邊、陽臺、公園、馬路。

最終將活動名字定為「馬路」生活節,也是因為,馬路是城市人群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地理單元。馬路生活節活動總負責人雷拉說,「我們不想做一個城市奇觀,而是希望與大家的附近發生更深刻的關系?!?/p>

以「詩歌刷街」活動所在的上海淡水路為例,該街區有著一個復雜的的居民生態,也有著豐富的業態,包括咖啡廳、書店、餐廳、酒吧、裁縫鋪等?!高@種沃土的狀態與小紅書非常契合。這里有種昂揚的生活氣質,跟小紅書的詩歌氣質也很貼合,所以我們把活動舉辦在這里?!估桌f道。

此前的小紅書活動也是如此。

「大家時裝周」選擇了上海弄堂,「REDblock潮流街區」活動選擇了被稱為「廣州潮人的宇宙中心」的東山口。

曾經在上海參加過「大家時裝周」等線下活動的小紅書用戶就表示,活動現場的創意與氛圍,與她對小紅書的印象很是契合,「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小紅書?!?/p>

選到合適地點的關鍵是城市文化洞察。

為實現這一點,小紅書會通過前期與當地年輕人和文化公司對談、親身生活一段時間等方式,來了解和感受當地文化。

所以他們捕捉到,梔子花是武漢人的共同印記。在初入夏的武漢街頭設置梔子花領取點,路人掃碼即可得到一束梔子花。

長沙年輕人群中有「打流」習慣,「打流」類似于在街頭閑逛。恰好此前站內對「寧波地鐵接頭點」的內容反響不錯,他們便將「接頭點」創意用在長沙,并結合當地一些街鋪、地點進行再創作:

彩票站成了「發財接頭點」,藝術商店是「時髦接頭點」,酒吧是「酒懵子接頭點」。停車場的ETC桿是「杠精接頭點」,湖南廣電樓下是「吃瓜接頭點」。

這些活動的落地效率非常高。上述社區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武漢和長沙的活動,小紅書內部加上業務和傳播人員,總共都只有2-3個人,其他執行靠當地文化公司或創意公司的力量一起完成。

當然,小紅書活動的在地化也不是每次都一擊即中。

比如相較于打流文化之于長沙,梔子花之于武漢可能就是一個更好的載體,因為前者僅流行于本地年輕人之間,但梔子花是幾乎所有武漢人的記憶點,能引起整個武漢人的共鳴。

此外,在長沙,他們雖然找準了「打流」這個文化,但「打流」的形式本身不太適合作為一場有時間限制的活動?;顒右芯奂?,但打流注定要分散在不同街區。所以,部分設置在較為偏遠地區的接頭點,就比較少人前往打卡。

相比之下,武漢梔子花領取點分片區聚集在各個街區,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應?!刚麄€街區的人都拿著梔子花,只要來到這里就會感受到這種氛圍,并參與到活動中,形成了一個中心化場域?!?/p>

三、反哺線上

線下活動最終還是要帶動社區增長,所以小紅書活動在許多環節設置上,除了線下參與度,也會考慮線上傳播。

出片是基本要求。

馬路生活節里的音樂會環節、送西瓜活動,詩歌刷街,都很適合拍照分享。武漢活動最終選梔子花也是因為梔子花「更讓用戶有分享欲和表達欲」。

相關負責人分享,當時與梔子花形式一起作為備選的還有綠豆湯、但綠豆湯有質保期的問題。

最終效果確實不錯。線下,五月的武漢,不少街頭飄著梔子的清香,人們將梔子花拿在手中、別在胸口、戴在頭上。小紅書站內,話題「送武漢人10萬朵梔子花」獲得了200萬以上的瀏覽。站外,《長江日報》等本地官媒也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報道。

吸引用戶下載APP,或者僅僅讓用戶話題下分享圖片,只是線下對線上的一種粗淺反哺。如果不能設置準確、精細的話題,用戶很可能被吸引來了,也發不出線上社區真正想要的內容。

尤其是,當已經通過活動吸引到目標人群,但這部分人又不知道應該發布怎樣的內容時,這是很尷尬的。

我們觀察到,小紅書基于線下活動的線上話題運營,就日漸呈現出更為精細化的特點。

比如在長沙接頭點活動中,原來的話題僅僅是「#長沙街頭」,這是一個相對寬泛的話題。這個話題下,用戶分享的內容主題非常分散,有拍美食的,有拍風景的。

而在一個多月后的「高考志愿」活動中,除主話題「高考志愿有不懂就問」以外,還有幾十個副話題,根據用戶不同類型的需求,分為「學長學姐有問必答」「大學專業如何選」「我的志愿填報經驗」等更精細、專業的話題。

話題運營之外,小紅書還會進行一定的群運營。

社區活動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在一些活動中,會將不同主題的博主邀請進入不同的活動群,比如攝影博主群、吃喝玩樂博主群等等,并給到相應的筆記發布方向等的。

在長沙接頭點活動群里,上述負責人就觀察到,活動結束后,仍然有用戶繼續前往接頭點打卡、發筆記,帶來一定的長尾效應。

小紅書的增長還在繼續,小紅書的線下活動也還在繼續。

線下活動是進入新階段的小紅書,找到的一種既能傳遞社區文化,也能吸引更多核心用戶的新型破圈方式。

這種具有小紅書特色的線下活動,細小、真實、具體且豐富,他們像廣告牌一樣在人們的附近閃現,與人們的生活場景連接在一起,強互動的活動過程帶給參與者各種記憶點。在這樣的情況下,讓線下參與者進入小紅書社區,成為核心用戶,或許真的只是一步之遙。

核心用戶的加入,又會為小紅書帶來更多來自線下的真實的生活分享,進而進一步放大小紅書作為生活方式新趨勢的社區平臺的特性。

小紅書又一次踩在了勢頭上。

作者:辜曉曉,監制:龐夢圓

來源公眾號:窄播(ID:Globalinsights);關注消費、零售、農業和互聯網,聚焦其中的案例、趨勢和常識。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窄播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小紅書官網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