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爆發前夜,深度剖析短視頻內容、流量、變現等問題
單一IP的風險可能會比較大,因為IP的崛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很多偶然性。
2016年,短視頻創業如火如荼,發生的的融資事件超過30筆,各類短視頻項目融資規模達到53.7億元。從年初papi醬獲得1200萬元投資到年末一下科技獲5億美元投資,短視頻行業似乎越來越接近爆發的前夜。不過在每一股熱潮開啟之后,總有一大批追隨者在不同發展階段應聲倒下,在此,對于市場需求與公司方向的把控,就顯得尤為重要。
近期,記者就短視頻發展趨向與創業公司需要把握的要點,對元璟資本投資總監陳默默進行了采訪,陳默默主要負責新消費及純互聯網領域創業項目,已經投資和參與了如二更、東家、每日優鮮、Finger、探探等項目,目前重點關注兼具內容生產能力、粉絲運營能力和后端服務能力的新一代平臺型創業企業。
在短視頻這個細分行業,陳默默認為,內容生產是基礎,投資方和大平臺會優先考慮頭部機構化的IP,相對于個人IP,它們具備持續、規?;膬炠|內容產生能力,風險較低。
短視頻內容分發和變現等中后端環節上,在陳默默看來,平臺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基于核心優質內容生產和運營,形成勢能的隱形內容平臺可能出現。至于變現,根據內容特征,對流量進行精準的商業化匹配能力,將是很多創業公司的一大考驗。而在最近熱議的視頻牌照等政策上,今后短視頻可能進一步規范化與分工明確,創業公司還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間。
以下是陳默默口述,經i黑馬編輯整理:
頭部機構化IP成平臺搶奪對象
首先大家有一個共識,隨著基礎設施的成熟,尤其是智能機、4G網絡的普及,短視頻會是圖文之后內容產業的下一站。除了網絡環境優化的原因外,短視頻本身的生產和供給問題也得到了一定解決,比如我們現在有很多短視頻生產工具供大家使用,從最早的秒拍、美拍,到現在很多專門做剪輯的零門檻內容生產工具,都到了用戶手上。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視頻平臺除了最初是以產品形態取勝,現在大多數都是靠自己的獨特內容來獲取流量。比如說我可能為了《奇葩說》去愛奇藝看,如果《奇葩說》在優酷上放的,我也會在優酷上看。
所以優質內容本身是各視頻平臺要抓的核心資產。之前長視頻格局基本上確定了,接下來會有規?;瘷C會就是短視頻,因為短視頻在移動端相對會更順,消費機會會更多。而且與傳統媒體圖文相比,它可承載的信息量會更大,將會有很多商業化的機會從傳統媒體轉向短視頻。
而在平臺方選擇短視頻合作方時,它們首先要觸發的,肯定是那些能夠帶來很大流量,或是商業化機會的內容,視頻比較大的買單主是贊助方、植入方或者廣告這一塊,他們在選擇投放渠道時,也會選擇一些頭部的IP。
不管是二更還是東家,大家都想要往多元化內容和多IP方向走,比如東家原來只是圖文匠人志這塊,現在有了很多類似于直播、短視頻等傳播方式,他們都在用多元化和內容的多元化,吸引和留住現有的流量。
可以說,IP不管是平臺方還是內容創意者,他們都是非常關注的,尤其是機構化地運營更容易持續、穩定地產生相對高質量的內容。所以我們看到頭部的IP還是會以機構化為主的,單靠UGC相對來說會比較難,因為UGC生產的流程和整個內容供應鏈,相對不是那么穩定。
隱形流量平臺將出現
短視頻內容生產與分發這兩類企業,他們的邊界某種程度上會越來越模糊,視頻分發平臺有參與到內容制作,而內容制作方也在搭建類似于引擎一樣的平臺,而規模化的是自己的分發能力和內容制作能力,他們都會往多IP的方向走。
但是有一點,2C產品入口和內容生產分發方,同時在某種程度上邊界也會越來越清晰。比如說移動APP創業者可能會用技術方法解決你觀看體驗問題,或者是用產品化的形態解決你互動和交流的問題,更高效地運營現有的流量和內容。
而內容生產方主要抓的還是內容供應鏈,比如他們要去打磨包括人才培養、生產環節、后續媒體庫輔助,或是批量商業化的運營流程,大家會從不同的角度充實這個行業。
在這二者之間,也可能衍生出一個隱形的平臺,現在很多視頻平臺的流量越來越分散,越來越多人不是從視頻流量入口進來,他從頭條或是微博、微信等任何可以分享視頻的入口進來,為什么我們投了二更?也是因為我們覺得像這樣的有持續、規?;膬炠|內容產生能力的機構,他其實是在所有內容入口之后一個隱形的平臺。
它具備好幾種比較獨特的能力,一是內容制作能力,二是粉絲運營能力,它了解粉絲喜歡看什么樣的內容,可以持續地跟粉絲進行互動,然后持續地經營已有的有效流量。同時反過來又在這個基礎之上繼續充實內容,把內容的供應鏈打開,在后端做好所有內容生產服務。
在C端,它雖然沒有一個平臺或是互聯網產品形態的東西出現,但是它其實已經把這個產業鏈貫穿了,我覺得這種隱形的平臺還是有機會的。
投資趨向集群化IP內容
短視頻內容創業本身是有一定門檻的,內容變現的次序是從頭部IP逐漸下沉,所有愿意在上面花錢的,不管是品牌還是平臺方,大家首先要抓的是頭部IP,頭部IP才具有吸粉能力,才有可能去做后面商業化的演進。
所以如果選擇投資項目的話,我們希望在內容制作上,他們本身內容的調性和內容制作的難度,都已經和其他做剪輯翻譯類的內容做了一定區分,內容本身先形成門檻。
同時,單一IP的風險可能會比較大,因為IP的崛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有很多的偶然性,就像明星經紀公司不能只捧一個明星的道理。
現在大家的口味都比較多元,如果是做單一IP的話,必須要有足夠深度和專業化的內容,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如果是一些生活類的內容的話,你需要用更多元的觸點,在多個場景下觸達受眾,才得以持續維持粉絲黏性和活躍度。
這和傳統媒體不一樣,它對于公司內容生產供應鏈的梳理,要求會特別高,不管從人才的供給,還是流程的系統化上,都有很大的挑戰,這樣才能夠保證持續、快速地產生大批量的優質內容。
大家現在對于優質內容的渴望和多元化的需求,還會導致的是,PGC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一個比較主流的東西,但PGC一定是核心資產,在它的外圍會產生越來越多“類PGC”的UGC內容,也就是高質量的UGC的內容,所以一定是PGC牽頭,然后UGC輻射。
我相信會有二八的比例存在,也就是說核心內容會是大流量來源,就像現在很多視頻網站,靠自制劇和自制綜藝進行訂閱收費,因為有好的內容,流量才會到我這里,甚至愿意付費。
流量要與變現路徑精準匹配
短視頻內容變現主要有三塊,一塊是內容本身,類似于訂閱或是繳會員費的模式。第二塊是往電商這塊導流,然后做用戶和產品的分層。第三塊就是廣告,可能是純粹針對一個人群覆蓋的。這三個相對來說比較主流,大家會選擇不同的內容載體去做不同方向的變現,因為不同種類IP粉絲質量的區分,會決定他們對于不同商業化變現的轉化路徑。
在變現上,內容生產方都會計算自己的ROI,不管是做電商還是做純導流,或是做廣告,單個客戶創造的價值乘以轉化率,就是內容變現的邏輯。比如對于電商轉化率更高且產品毛利較高的內容方,理論上來說,單個用戶可創造的電商毛利可能就高于簡單的流量廣告。
但通常情況下,內容到電商的轉化率肯定沒有那么高,做得非常精準和垂直的內容,類似于年糕媽媽專門做母嬰類的,或是專門做海淘類的,精準垂直的、客單價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內容,比較適合做電商這塊變現。
一些本身不局限于介紹單一產品,而是介紹某種生活方式、價值觀的內容,用戶是一個相對寬泛的定位,就比較適合做廣告或者流量方向的變現。
我們可以將之簡稱為投放變現能力,它包含了你如何把內容和最適合商業化產品匹配在一起的能力,比如今天來了1千萬個粉絲,里面有20萬是適合做電商,500萬適合做導流,300萬適合做精準廣告,還有一部分是需要被養成的,如何把相應的流量,精準地匹配到商業化的路線上去,這個能力非常重要。
不過不管以何種方式變現,首先優質的內容一定是要有自己價值的,很多內容本身也許不能做簡單的產品售賣,但是可以圍繞內容的流量可以做生意,未來,單打獨斗會比較艱難,像二更這樣集群化IP的內容機構,他們會吸附越來越多高質量和多元化的內容,單體IP可能會向這樣的機構聚攏。
新聞類短視頻需注意政策
視頻牌照政策出臺我覺得是個好消息,至少說明短視頻行業發展非常快,或者說量比較大,引起了國家的重視,需要出臺一些標準化的政策對它進行規范。生活方式類、搞笑類還有功能性的短視頻,它們會受政策影響的比較小一點,而新聞類、突發類會受比較大影響。
梨視頻之前做新聞爆點的內容為主,初期成長比較快,但可能仍需進一步轉型規范。像是今日頭條,作為目前較大的內容分發平臺,已經曲線救國買了視頻牌照,本身受影響應該會比較小。同時頭條做的是智能分發,它的分發邏輯是基于你對于什么方向感興趣,它的流量不會大規模放在單一方向的內容消費。模式是大量PGC牽頭,UGC多元化補足,即使跑去新聞突發類的內容,對用戶還是可以形成高度的黏性。
視頻牌照未來會不會成為一種稀缺資源?首先是基于我們對這個行業的判斷,就是有沒有可能像今日頭條這樣大的產品性平臺出現,如果批量化出現的話,那對牌照的需求會激增。但我們可以看到,再去單獨起一個C端移動APP入口的機會比較少了,因為流量越來越貴,除了在短視頻領域形成內容本身的優勢,以獲得流量優勢外,創業公司批量起來的可能性很小。
對于視頻牌照本身限制的方向,因為我們國家新聞相對來說是一個體系,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大家肯定要在國家要求的框架下進行發展,有一些不能夠觸碰的底線,大家一定要去避免。牌照政策對行業規范化一定是一件好事,第一可以避免創業公司踩坑;第二是對于短視頻行業分工的明確,明確什么樣類型的公司需要取得牌照,然后再進行相關的的服務。在這個框架下,創業公司可以盡早選定發展方向,避免后續轉型帶來的業務影響。
作者:張曉軍
來源:微信號:i黑馬(ID:iheima)
本文由 @i黑馬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看得好費勁啊,要一直想一直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