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社交產品,還值得去做嗎?
一個社交產品想從校園為起點,無可厚非,但請注意產品本身的創意點所在,而不是單純的學生需求。
2012年,Facebook花了10億美金,正式完成了對Instagram 的收購,但是輿論嘩然,而當下眾人無疑都佩服扎克伯格的遠見,這次收購,無疑是能夠讓Facebook走到當下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家從大學校園里起家的校園社交產品,已成為全球矚目的頂級科技互聯網公司。而本月另外一個同樣從校園用戶起家,以閱后即焚功能為主打的社交產品SnapChat已向紐交所提交IPO申請,計劃以250億美金的估值募資30億美元,這是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來科技界最大的IPO項目。而SnapChat上市,更是被視作是低迷已久的科技產業走出寒冬的復蘇信號。
反觀國內,我們有著比美國更為龐大的大學生群體,而社交產品中,當年的校內網在轉型人人,2011順利掛牌上市后,用戶活躍就開始呈現過山車式的下滑,從2013年開始,近四年的時間,陸續有著校園社交產品的誕生,但用戶量始終沒有圖片臨界點,引來爆發,不禁讓人思考,當下國內校園社交產品,還值得去做嗎?
外部環境
關于校園社交產品,近幾年無法引來爆發,有朋友歸結于騰訊在國內社交領域中的根深蒂固,阿里不斷砸錢,都基本無功而返,筆者認為確有一些因素,恰好12年開始微信引來爆發,近幾年的時間獲取巨大的用戶,如今微信體系任何一個改變,都吸引著無數眼球,比如小程序的推出。
然而這并經不起推敲,已有較大用戶規模的社交產品,與無法誕生新的社交產品,并無關系。全球社交產品,Facebook已經被印在人的腦海里,但當下的年輕人,盡管大部分人都上Facebook,但他們會選擇在Instagram上發內容;而SnapChat如今每天被用戶上傳照片近2億張,又被視為Instagram最大的競敵。國內在QQ 近乎壟斷社交領域的時代,依然出現了類似陌陌的社交平臺,可見重要的還是社交產品的切入角度,或是一個創新點。
產品現狀
回顧近幾年的校園社交產品,受到媒體曝光較大的有從工具屬性轉型的超級課程表,主打分時社交的黑白校園,以及用匿名匿配切入的11點11分。還有如小柚、刻桌、Here、樹洞、咩咩等,但都處于不慍不火中。并且社交產品,面臨一個主要問題,就是用戶通過平臺結交認識后,又轉移到熟悉到社交工具,如微信、QQ上,繼續后續的交流,而最直接需要思考的點就是用戶粘性以及與主流社交工具的區別。
筆者此前運營的校園產品,當時選擇匿名社交這個切入點,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匿名很大程度上,能夠釋放人的本性,這恰好是微信、QQ這類熟人社交平臺所不具備的,但這類匿名的社交方式,無疑產生了極重的負能量,雖取得了短期的數據層面增長,但實在違背了產品的初衷。
用戶需求
談到做產品,最需要滿足的就是用戶需求,大學生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社交工具?我們對比Facebook和人人網,發現Facebook在運營過程中,雖為校園起家,但未拘謹于大學生使用,很早就開始用校外用戶進入使用;而校內到人人網的轉變,則更多的是,原校園用戶畢業,進入職場,而由時間軸關聯產生的。
校園作為一個半封閉的環境,交友無益比社會人士容易很多,各類社團活動,校內線下場景,都可以達到交友的目的。而在絕大部分校園BBS死掉的時代,很多校園社交產品,迎合用戶需求,都注入了移動校園社區的功能,像兼職實習、失物招領這些當年常見的校園BBS版塊,確實增強了一些用戶黏性,也解決了用戶所需,但這過強的校園屬性,無疑是該產品,難以走出校園。
如果校園社交產品僅專注于學生這個群體,那么三到四年的用戶生命周期太短,衍生出的社交關系在時間上明顯具有不可持續性。并且在融資創業的時代,花費了大量的成本進行拉新,然后用戶在使用產品幾年后紛紛離去,我想這也是資本方很難認同的。而隨著早期優質用戶的離開,產品用戶質量的下降,無疑會陷入一個更大的困境。
另外單說垂直群體,大學生群體以往會被貼上叛逆、年輕、喜歡嘗試新事物、二次元等標簽,但是實則大學生群體很難形成一個縮影,每個學生都有極強的自主性。比如對于寶媽群體,我們可以推出專門的電商平臺,但是對于大學生則很難,不同學生有著較大不同的消費習慣,難以一言以概之。這也導致產品很難滿足廣大的大學生需求。
在我看來,那些較為成功案例中,產品之所以起源于校園,更是因為校園有密集的人群,以及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而不是過于去抓學生的直接需求,比如社交產品之外的餓了么也是如此。所以一個社交產品想從校園為起點,無可厚非,但請注意產品本身的創意點所在,而不是單純的學生需求。另外,對于一些原本扎根校園市場的企業,嘗試做校園社交產品,應該著眼于深耕細作,嘗試增加用戶黏性,不斷提高arup值為目標,而不是想著以后走出校園了。
作者:孫凌,多年校園創業者,微信號:sunoling
本文由 @孫凌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校園的社交方式多了去了,各種團體面對面活動,通信還有微信群,第三方進去做啥?一旦畢業,這個社交關系就結束了。人不能永遠活在18歲
是有點不痛不癢??!
現有的產品基本能滿足社交,熟人類和陌生人類是社交兩大塊,人們對于社交平臺是要通用的的,專注校園的小圈子社交應用我認為是偽需求
文章寫的不痛不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