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妙鴨相機,“像不像”不重要

1 評論 2082 瀏覽 16 收藏 18 分鐘

8月,美國一家公司推出一款叫BeFake的社交軟件, 對于這個新出的社交軟件,它和以往的社交媒體軟件又有什么區別呢?又會帶來怎么樣的驚喜和有趣呢?在下邊的文章中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一款“虛假社交”App 拿到 300 萬美元融資,是什么來歷?

社交領域一直是互聯網公司廝殺的一個重要賽道。8月,美國一家公司推出一款叫BeFake的社交軟件,消息很快從大洋彼岸傳到中國互聯網圈子,人們好奇它的出生與來歷。

BeFake的出現恰如其時。

1997年,世界上第一個社交網站SixDegrees誕生。最早一批接觸互聯網的“技術潮人”們,紛紛在該網站上建立個人資料頁面,創建聯系人列表,嘗試在網絡空間中用最簡單的文字信息與朋友交談。

但很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產品取代了它,成為新世紀的社交巨頭。

在還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社交產品就完成了從簡單的文字交流,到以圖片、視頻為載體進行交流的飛速進化。于是,當AI大張旗鼓地滲透進各行各業時,我們可以預見:社交產品也將被AI改變。

如果你此前曾經使用過國內的“妙鴨相機”,那你可能會更好地理解什么是“BeFake”。

這同樣是一款允許用戶借助AI生成圖像的App,但產品如其名,BeFake并不以生成更接近現實自我的圖像為目標,相反,BeFake鼓勵用戶生成完全“虛幻”的圖像。

除此之外,相比“妙鴨相機”,BeFake增添了社交功能,用戶可以直接在App內分享自己的AIGC杰作。因此,概括而言,BeFake是一款結合了AI技術與圖片社交的“新品種”。

然而,技術總能使事物變得更復雜。

曾經手機像素的提升、攝像頭的增多使得圖像更清晰、更真實;但隨之而來的美顏、修圖工具,又使得圖像真假難辨;如今,AI甚至能在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同時做出貢獻。

當圖片早已成為網絡社交的重要載體,技術應用帶來的“撕扯”不得不將問題擺在人們面前:“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網絡社交?真實還是虛擬?”

每個人都可以給出自己的答案,技術發展的好處就在這兒,你完全可以放心,無論你是哪一方的支持者,未來都有產品可以選。

二、用“想象力”交朋友

今年8月剛剛上線的BeFake站在“虛擬”這頭。

BeFake的系統將在一天內的隨機時刻彈出“Time to BeFake”,手機通知燈開始閃爍后,你需要盡快打開前置與后置攝像頭記錄下自己的自拍與周圍環境。隨后,你將有20分鐘的時間在拍攝照片的基礎上進行AI創作。

由于并不以“接近真實形象”為目標,用戶在使用BeFake無需上傳十幾張自己此前的照片就可以直接利用AI生成圖片。

設計“假圖”的過程中,最簡單的玩法就是讓系統AI幫你自動完成,通常不到一分鐘就能完成;稍微需要一點操作的玩法就像妙鴨相機一樣,你可以在系統給定的背景和風格模板中挑選自己喜歡的,系統AI會花費幾分鐘的時間生成對應風格的圖片;最具挑戰性的玩法則是,你可以自己輸入相關的prompt(指令),花費十幾分鐘進行調整、優化,最終生成一張極具想象力且風格獨特的AI大片。

用戶在BeFake上生成的照片可以分享給已經認識的朋友,也可以發布在App中“發現欄”的信息流里,通過自己虛幻綺麗的AI杰作吸引其他用戶關注。

如果在“發現欄”中多瀏覽一會兒,你會發現自己很難不被網友們稀奇古怪的點子逗笑,有人給自己披上鋼鐵俠的盔甲,有人在自己的頭頂上種出一片青青樹林,甚至有人直接將自己化身為某種造型奇特的小動物。

此外,通過左右滑動用戶可以查看到AI生圖前后的對比,于是你會看到一個原本坐在自家樓梯上的女生,搖身一變成了深海中的美人魚;而原本在辦公桌前奮力工作的社畜,下一秒就成為了置身于大峽谷中的探險家……

BeFake上,大家是靠著“想象力”交朋友的。在AI的加持下,用戶可以盡情地釋放想象力,通過一句句文字指令將想象轉化為能夠讓他人看到的視覺圖像,從而展現出超越了物理世界限制的個人魅力。

盡管剛上線不久,BeFake還是憑借著新奇的玩法擠進了App Store免費榜的前排,在接受外媒采訪時,團隊雖然沒有披露具體的下載量,但是表示“目前為止BeFake每周的增長率保持在三位數”。

除了在用戶側受到歡迎外,BeFake此前還完成了3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本輪融資由 Khosla Ventures 領投,Next Coast Ventures、 Maveron、 Peter Thiel、 Joe Lonsdale 和 WS Investments 等參投。

對于BeFake而言,這一筆融資無疑具有重大意義,畢竟作為一家人工智能應用公司,產品未來的發展離不開“更強大的服務器”以維護用戶的使用體驗。

相應的,BeFake還采取了付費訂閱的盈利模式。用戶在剛下載BeFake時會免費獲得150個積分,每使用AI生成一次圖片將花費3個積分,付費訂閱將享受匿名、隱藏原始照片、遲發照片、每日額外發送一次照片等特權,目前的訂閱費用是每周2.99美元、每月9.99美元或者每年99.99美元。

三、兩種“對立”的觀點

實際上,BeFake隨機拍攝前后雙視角的玩法并非原創,而是借鑒了另一個在海外十分火爆的社交應用BeReal。當然,看名字也能知道,BeReal是站在“真實”這一頭的。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的社會比較理論曾指出,人們具有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從而確認自身觀念與能力的傾向。BeReal的產品團隊認為,社交媒體的興起似乎加速了這種比較。

以Instagram為代表的上一代圖片社交應用,將個體表達置于龐大的互動環境中,并以點贊、評論、轉發等指標衡量著個體內容的價值,用戶在與他人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在審視自我。一種無形的壓力驅使著用戶調整自身行為、修飾個人形象,以迎合所在應用的氛圍與喜好,進而偏離了“真實的生活”。

于是,創立于2020年的BeReal站了出來,決心將人們拉回到真實的社交之中。在產品設計上,BeReal拋棄了內置濾鏡與修改功能,用戶無法對拍攝的圖片進行調整,只能發送原圖,以此鼓勵用戶追求更原始、更真實、更未加過濾的事物,反對傳統社交媒體文化的虛假與不真實性。

“追求真實”的口號吸引了一大批Z世代用戶涌入BeReal,去年年初,該產品的下載量一度擠進美國、英國和法國免費下載榜前四。盡管如今BeReal的下載量已逐漸趨緩,但是作為首個旗幟鮮明反對傳統網絡社交的應用,BeReal早已成為了Z世代社交產品的典型代表。

極具戲劇性的是,才過去一年,就輪到BeReal被更年輕的BeFake站出來反對了。

“雖然我們相信,鼓勵在網上展示原始的、生活中的真實照片是出于好意,但是我們所持的觀點卻完全不同?!盉eFake的創始人克里斯汀 · 加西亞 · 杜蒙特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說道:“BeFake會是BeReal的解毒劑,做真實的自己壓力很大,壓力太大了就會使事情變得沒那么有趣了。這會讓社交變得更加困難?!?/p>

1. 在BeFake看來,當下的社交產品要么需要用戶美化自己、要么需要用戶完美的管理自己。

這句話的前半部分很好理解,以往的Facebook、Instagram等產品都屬于前者;這句話的后半部分則是點明了BeFake為何反對BeReal的原因:由于沒法在后期進行自我美化,BeReal的用戶如果想在平臺上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就只能在線下時刻保持警戒、進行更為嚴苛的自我管理來博得社交中的“優勝地位”。

2、BeFake拒絕的是一種“看似真實但仍然虛假”的社交。

以過去社交產品的設計思路來考慮的話,BeFake提出的質疑其實很難被解決,但創始人杜蒙特曾在游戲公司任職的背景給了BeFake啟發。

杜蒙特曾任游戲巨頭Machine Zone的CEO,領導公司完成了《世界大戰:崛起》以及《最終幻想15:新帝國》兩款手機游戲的開發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游戲中,玩家之間不用真實身份就能與他人建立聯系的想法為BeFake的誕生埋下了種子,杜蒙特指出:“他們有一個獨立的數字身份可以使用,看到游戲中的玩家能通過算法、利用虛擬的身份進行連接,這絕對是一個靈感時刻?!?/p>

BeFake完全放棄了對于“無法驗證的真實”的追求,轉而奔向徹底的虛擬。

BeFake并不強求用戶展現自己全部的真實性,它只希望用戶能夠在設計虛擬圖像的過程中,顯露出自己最真實的創造力。杜蒙特和她的團隊堅信:“這不僅僅是一個應用程序,還是一種新的表達方式,AI生成的視覺效果賦予了人們與朋友連接的新方式,通過BeFake,幻想可以和現實一樣發光?!?/p>

四、下一代社交:被細化的分身,被切割的需求

所以,你是選擇有所保留的真實,還是直接坦誠的虛擬?

其實回想我們在網絡上的社交行為,就會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重要,因為我們往往是時而bereal、時而befake,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我們的形象有時并不統一。

如今的年輕人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一旦將現實中的社會身份遷移至線上 ,那么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壓力也將不可避免的滲入線上。于是,對于Z世代的網絡社交而言,創造自己的“分身”正在變得重要。

我們常常會在不同的平臺設置完全不同的昵稱與頭像,把不愿意讓朋友看見的動態發在小紅書而不是朋友圈,甚至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我們與他人交流的語言風格都不一定相同,創造自己的社交分身已經成為了年輕人進行不同社交體驗的有效途徑。

伊萊恩?雷伯恩在《Agent Culture》一書中曾寫到:“人類在真誠的社會互動中茁壯成長,經常在幾個不同層面上尋求共鳴與認可?!睆倪@個角度來說,Z世代的社交行為就像是把一個完整的自我不斷細化,分別在不同的產品或平臺上滿足自己不同層面的社交需求。

BeReal與BeFake,恰好誕生在這樣的社交轉變之下,盡管兩者有著不同的價值主張,但是它們與其他同樣被Z世代追捧的社交應用都有兩大特點:一個是“概念先行”,一個是“切割需求”。

以往的社交產品通常是以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進行區分,但這種分類方式很難應用到Z世代的社交產品上,因為Z世代的社交產品最突出、最鮮明的特點并不是它們的目標人群是誰,它們最引人注目的是各自打出的“社交概念”。

比如說,BeReal主打的概念就是真實,BeFake主打的概念就是創造力,國內備受Z世代歡迎的Soul主打的是元宇宙社交,密友社交產品貼貼主打的概念則是“霸占TA的桌面”。

縱觀社交領域,對于年輕的新產品來說,能夠進行顛覆性創新的空間正在減少。

無論是國內的微信、QQ、微博,還是國外的Facebook、Twitter,其用戶數量常年居于社交榜首,并且它們的存在已經足夠滿足大部分用戶的基礎社交需求了,因此在社交的底層需求上,很難能有其他應用撼動它們的地位。

BeReal、BeFake甚至是國內的Soul,之所以它們能夠在社交賽道的紅海中掀起風浪,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們尋找到了年輕人身上尚未被傳統平臺滿足的社交需求。

像是去年同樣在青少年群體中小爆的社交產品Gas,曾一度登上美國App Store免費下載榜第一,但其實這款產品就只是抓住了“夸夸”這個很小但有趣的社交需求點,所有的產品功能都是圍繞著幫助用戶更便捷地夸贊朋友來設計的。

參照這種思路,原本粗放籠統的社交需求其實可以進一步被“切割”,錨點更小的社交產品也反而更容易維持社交的純粹。

舉個例子,雖然微信在國內熟人社交領域無人能替,但是在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微信逐漸增添了很多像朋友圈、視頻號等等更多元的功能,能在微信里完成的事情越多,它就越靠近超級應用而非純粹的社交應用。

因此,Z世代的社交應用,看起來像是不得不退回到邊緣的社交需求中謀取生存空間,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們可能反而是朝著更深層次的社交需求更近了一步。

隨著有越來越多像BeReal、BeFake這樣的產品團隊跳出原有框架,融入AIGC等新興技術,未來我們的社交也許將會有更多選擇。

作者:啊游,編輯:石燦

來源公眾號: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互聯網內容行業觀察與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刺猬公社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社交出圈真的很難 理論和實踐的差距 真的很想有好的出路

    來自天津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