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旅游的年輕人,迷上了逛菜市場

1 評論 3904 瀏覽 7 收藏 11 分鐘

現在,菜市場逐漸成為了年輕人喜愛的地方之一,在網絡平臺上,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一些菜市場還成為了年輕人City Walk的打卡地。那么,在年輕人與菜市場的“碰撞”中、在菜市場依舊鮮活的生命力中,我們可以看見菜市場怎樣的煙火氣和人文氣息?

一、在菜市場,搶一條河魚

7秒鐘,一條魚就能安靜地躺在塑料袋里。

這樣的速度在菜市場里再平凡不過。攤邊的林一卻嚇了一跳,她在外地工作,魚倒是見過,不過是死魚,和冰塊混裝在一起,都是物流的痕跡。但她的目的地不是這里,她說自己要去買河魚,一種只存在于本地早市、食指粗細的小魚。

這種小魚不存在于別處,就在當地。農民們需要在天剛蒙蒙亮時從郊外的河里打撈,趕在將死之際把它們擺在市場路口的籃子里。河魚個頭小,鮮辣入味,深受當地人喜愛。秋天到來,河水越來越冷,魚也越來越少,一斤河魚的價格甚至漲到了25元,但卻能在不到8點的早晨被一搶而空。

這也是林一放假后難得起早的原因。25歲的她長期在北京工作,這次國慶回家,哪都沒去,菜市場倒是成了天天打卡的地方。用她的話說,在濕漉漉的菜市場,不顧形象搶河魚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假期。

很難想象當菜市場和年輕人相互勾連時會發生什么,這看起來像是一種都市傳說,但事實上,菜市場確實成為了年輕人喜愛的地方,甚至是旅游、回家的打卡地之一。

美團、大眾點評數據顯示,近一個月,“菜市場”搜索量環比增幅超120%,相關攻略筆記數增幅超110%,評價數增幅超170%。大眾點評數據顯示,近一個月,搜索“菜市場”的用戶中,20-35歲的年輕用戶占比超過70%,其中超6成為女性用戶。在小紅書,“菜市場漫游指南”話題已經收獲了超過6000萬的瀏覽量,而豆瓣“菜市場愛好者”小組也達到了接近16萬人。

菜市場成為年輕人CITY WALK打卡地

新鮮的、原始的、明艷的,菜市場的功能性正在轉變,某種程度上,它已經是一種生活的撫慰和照見。但更多的,在縣城菜市場里,林一看到了人和食物最真實的關系。

國慶假長,又是擺桌辦酒的大日子,菜市場的干貨店老板娘忙得午飯都來不及吃。她告訴林一,市場里蔬菜攤位老板的女兒在這個國慶出嫁了,她一口氣送了18斤線面。按照當地的風俗,線面越長,未來的日子就越綿長柔軟。

人情往來,在菜市場最為常見,甚至菜市場本身就是一種基于人情的交易。在平時,付賬時如果遇到幾毛幾分的零頭,老板們要么干脆一口抹去,要么拿起一根辣椒、一把蔥,給數字湊個整。

只是有時候,人情也成了一種負擔。林一的父親常年在一個豬肉攤買肉,和肉販老板也成了朋友,為了照顧兄弟,父親從此再也沒有踏進過別人家的鋪子,肉販也趁機將平時賣不出去的豬肉成堆塞給了他。只是那些豬肉,最終都成了冰箱里僵硬的凍肉。

這是菜市場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林一所認為的生活哲學,在商販的眼里,只是一種純粹的交易行為。

她甚至在菜市場街邊,看到了縣城里的流動攤販。一個年過60的老人告訴她,如果不是國慶城管也放假,自己不可能明目張膽出現在這里。他是縣城下的村民,沒有固定攤位,平時就隱藏在菜市場深處的巷口里,賣一些自種的芋頭和南瓜。自己沒有微信,干脆就用女兒的收款碼,每到月底,女兒再把這筆收入清算給他。

盡管是自種,老人的生計倒還是門四季的生意。他說,芋頭好保存,可以賣到來年2月,等春天來了,蘿卜和青菜長大長高,日子就好過了。

二、無法被取代的菜市場

作為一種散漫、原始的交易方式,關于菜市場是否會在未來消亡的討論,早在90年代大賣場進入中國后就開始了。

某種程度上,菜市場與現代社會的規模零售背道而馳,它沒有成熟的供應鏈,一個菜市場的商販一生甚至都要局限在幾平米的攤位里。但有意思的是,菜市場竟然成功抵御了大型連鎖超市,社區團購和生鮮電商的沖擊,直到今天,它依舊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究其原因,菜市場的煙火氣和野生拯救了它,甚至有人說,傳統菜市場,就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底色。

魚腥味、泥土味、昏暗的燈光和擁擠的蔬菜水果鮮肉販子,這些生活細節讓林一覺得鮮活,在北京,她很難和周圍人發生聯系,手機里的蔬菜和鮮肉永遠都是標準比例的圖片,她聞不到、看不到、也觸碰不到最真實的食物。

這種野生性,甚至給菜市場帶來了新的演變。Prada曾經聯名了上海烏中市集,將蔬菜水果和時尚聯系在一起,吸引了許多時尚博主打卡。大片的品牌印花和菜市場與生俱來的顏色,沖撞又融合,或許在品牌的考量里,菜市場天然的生活屬性和背后的想象空間是Prada與其合作的重要原因。

一些菜市場甚至成為了城市地標與景觀。在過去一個月內,人們為了吃到云南當地可食用的鮮花和野菜,昆明大觀篆新農貿市場關鍵詞搜索量環比增長接近190%。作為廈門當地海鮮市場,廈門八市如今已經是游客打卡地之一,海鮮甚至不用走出市場,直接就到了餐桌上。在重慶,烤肉店和咖啡館甚至開到了菜市場里去,人們早起喝杯咖啡,買完肉菜就回家。

更重要的是,菜市場托起了一個巨大的生態。社會學教授項飆曾經用“附近的消失”指代社會微觀層面的一個長期趨勢,描述我們正在遠離那些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連接。在這種程度上,菜市場就是一種真實又復雜的“附近”,在它的空間內,不乏有人與人、人與食物、人與場域的關系。

一個賣家禽的商販告訴林一,自己每周都要去附近的鄉鎮收購農民們養的雞鴨和鴿子,如果沒有菜市場的存在,這些農村散戶自然要被大型超市所拋下。

和城市不同,商販們還是當地一些小飯店承辦小型酒席的重要支撐,在國慶,每天5點不到,飯店老板會趕個大早找到他,定下一天的家禽供應量。至于附近的豬肉販子,嫌收購麻煩,干脆自己養起了豬,他在郊外一口氣養了60頭豬,一周殺一頭,就這樣供起了豬肉攤一年的肉量。

有意思的是,在陽光玫瑰上,林一還發現了縣城里的“附近”變化。國慶回家,她看到曾經的“愛馬仕葡萄”陽光玫瑰突然出現在了菜市場每一家水果攤子上,10塊錢一斤。一問才知道,縣城一家農業公司收購了120畝地,種下了一片陽光玫瑰園,有了產地,陽光玫瑰從此在縣城再也不是什么稀奇水果。

某種意義上,菜市場是除了大自然外,最能感知四季流動和風物的地方。這也說明了為什么當菜市場走向網紅化后,將野生氣息丟失后,反而變得如此乏味的原因。

在林一即將離開菜市場時,她又路過了一大片的流動商販,一個女人正坐在地上賣田螺。林一問女人,你的田螺和別人有什么區別?

“我這是喝山泉水長大的田螺啊”。女人告訴她。

作者:鐘藝旋;編輯:董潔

來源公眾號:36氪未來消費(ID:lslb168),在這里看到消費的未來。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未來消費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別的不知道,但是當地特色美食的話 菜市場一定比大商場的好吃

    來自安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