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貓貓代表的線下社交活動涌起,給互聯網什么新機會?
每一代人有屬于每一代人的“游戲”解壓方式,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新型社交方式“躲貓貓”,一時間火遍互聯網,為什么這個游戲那么受人歡迎呢?這又會給互聯網帶來怎么樣的新機會?
去年底開始,壓抑的出游需求爆發出來,人們重新燃起對戶外和人群的熱愛。一系列相關的線下活動也當仁不讓地成為網紅現象,包括但不限于陸沖、飛盤、citywalk、躲貓貓等等,在各個媒體平臺都有所體現。
其中,躲貓貓作為今年9月份才開始流行的活動,以其低門檻、低價格成為后起之秀,占據社交媒體最多的話題量。
這些活動的流行,既是人們對疫情中持續體會的到的不良情緒的反擊,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后疫情時代,人們重新重視起真實世界的體驗,互聯網是如何體現這些變化的?會有什么新的機會呢?
一、現有玩法:基于興趣的線下活動發布平臺
以躲貓貓活動為例,當這樣的現象級網紅活動出現的時候,在互聯網上各方行動不同,主要由三種類型,活動平臺,活動品牌和活動個人。其中活動平臺是最符合互聯網特征的一方,其代表有取伙、粗門、周末請上車等小程序。
在躲貓貓這場網紅運動中,互聯網的主要影響體現在自媒體和社群上,反而沒有什么活動平臺能憑借這場現象級活動出圈。為什么呢?我們換一個角度,用互聯網流行的流程來看看線下社交活動對于活動平臺的影響。一場完整的活動,會包含基本的活動招募、活動執行和活動反饋3個流程。
①在最基礎的招募環節,活動平臺面臨的競爭對手就是龐然大物般的自媒體平臺,包括但不限于抖音、小紅書、公眾號,自媒體平臺受眾巨多,傳播起來也快。
另外一個競爭對手就是社群的其他方式,很多活動就直接在社群接龍報名,活動平臺只是其中的一個工具,不用這些潮流活動小程序,還可以用自建的小程序或者其他類似活動行的小程序。
所以為什么粗門、取伙或者周末請上車,看起來精美專業,實際使用人數相當少。作為工具,可替代的方案太多了,這些平臺都沒有真正的護城河。
②活動執行的過程,就完全是組織方的私域流量的沉淀,對于活動平臺其實沒有什么幫助。
不同于美團餐飲行業,你到了一個地方,必須得在附近吃飯,所以美團的流量沉淀在美團,而不僅僅是飯店。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一旦確認這個組織俱樂部是可信任的,就會懶得再去市場上比較了,除非他過一段時間想參與其他類型的活動。
③至于評價產生最多的地方,反而是私域中的微信社群,而非公域可呈現的部分。無論是抖音自媒體,還是活動發布平臺都沒有沉淀可供大眾參考的評價信息。
二、未來方向:進一步的深度社交
按照上面的圖標分析,活動平臺在一場活動中的作用其實相當少,還可替代。那活動平臺怎么辦,難道就沒有意義了嗎?是應該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組織方發布活動?還是用短視頻和圖文吸引更多人的到活動平臺查看活動?不不不,愛因斯坦說過,你無法在制造問題的同一思維層次上解決這個問題。
回歸到本質,大家參與這些活動的原因跟疫情中的負面體驗息息相關。我們希望通過運動獲得健康,對抗疾??;我們走到戶外,是希望走出室內的隔離;我們社交,是為了躲避孤獨。
這三個詞中,運動和戶外,都是組織方的主場,而社交才是我們互聯網可以發力的地方。躲貓貓,實際在躲避的是孤獨。但是一場躲貓貓游戲也好,citywalk也好,活動結束后,99%的幾率是大家再不相見。城市這么大,大家這么忙,只能微信上溝通幾句,一次兩次的見面,根本沒有社交建立。
談到社交,你是不是又想到了那些網絡交友平臺?可以發布自己的美照,跟陌生人聊天,或者玩一個虛擬元宇宙游戲那種?毛主席說,我們要拋開現象看本質。
人們想要社交的本質是什么?是想認識更多的人?體現自己有多優秀?今年七月份中信出版社發布了一本書,叫做《美好生活》,是基于哈佛長達85年的幸福研究,得出的結論就是幸福的關鍵是在于人際關系,而且是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類需要溫暖的關系,這個需求是被刻在基因里面的,因為社會聯結會讓我們更好的生存下來。所以,人們社交的目的,拋開一切功能性,最終是為了給自己打造一個更加安全和有支持性的社會環境。
那我們從應該如何去營造一個友好的社會氛圍,去促進社交呢?我們從交朋友這件事情來說把,交朋友需要幾個基礎條件。
結合上面的條件和現有環境,城市年輕人應該最容易跟同事成為朋友。但是現在勞資關系緊張,人員流動性大,職場已經不是安全的社交環境了。那我們還有什么場景去交朋友嗎?
我如何知道我新認識的人是可靠的?各類活動俱樂部似乎是一個可能合適的場所,但是俱樂部本身吸引人的噱頭就是所組織的內容更加符合潮流和有質量,所以人們的忠誠度也不高,特別是隨著自我身份、地理位置和空余時間的變化,人所感興趣的內容也一直在變化。
常規的俱樂部,對于大多數會員而言,也不是一個好的交友選擇,更多是一個不同生活的體驗地。那還有什么可能呢?如果從地理位置考慮的話,似乎鄰里社交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這條路,已經被很多互聯網企業趟過,雖然美國的next door上市了,但是中國的創業者無一成功。究其根本,大家覺得中國現在的社區根本沒有社交的習慣,如果只是關注社區經濟,美團分分鐘完勝。
從現狀看來,真的沒有辦法了嗎?中國人,只能止步于陌生人聊天和觀看主播這種虛擬社交了嗎?現在物質需求基本被滿足的情況下,我們的精神何所依托?強烈的孤獨感促生了搭子類APP的產生,他們在促進深度社交的表現又是怎么樣的呢?歡迎繼續關注線下活動平臺討論,第二期將針對搭子社交做一個深度分析。
本文由 @吳祖妹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中國的社區沒有社交,不是他們不想融入社區,是因為鄰居都是新移民,住在高層,空間被墻壁分割,而且工作壓力大,加班多,通勤遠,還房貸,回家都累得不想動,只剩下刷屏,打游戲消磨時間!
在村鎮,平房獨棟多,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可以滿街跑!
“錢多事少離家近”是螺絲釘永遠的追求!
就躲貓貓這個話題,已經發起了一個討論話題,歡迎感興趣的朋友一起參與討論哦~
問題:躲貓貓,你們都在躲什么?
鏈接: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tg3d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