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建議不要再說“企業數字化”

1 評論 3736 瀏覽 15 收藏 11 分鐘

當問及“企業數字化怎么做”這個問題時,部分人可能會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企業”這個詞的內涵過于豐富。但如果將“企業”換成“業務”,事情就簡單多了,以業務為核心,我們可以更快地輸出數字化的價值。一起來看看作者的分享。

一、模糊的“企業數字化”

好的問題本身就蘊含著答案。

當我們問出:企業數字化怎么做?

你張了張嘴,試圖說什么但卻是徒勞。一瞬間腦子里涌現出“數字孿生“、“流程重構”、“全面在線”這些高大上的詞語,卻無法組裝出“怎么做”的具體步驟。

為什么呢?

因為“企業”這個詞本身就具備不可描述性,它的內涵太豐富了,人員、組織、流程所有的一切都能往里裝,當你在說企業數字化時,到底在數字化哪些內容也就成為了一個問號。

但讓我們來換個問題:業務數字化怎么做?

你下意識反問:你說的是哪個業務?

這直觀地證明了“企業”和“業務”之間天差地別。

前者模糊,后者精準。

看上去只是把企業換成業務,但一下就能讓聽者有精確的定義。

當然,我們建議把“企業數字化”改成“業務數字化”的好處不止于此,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更低的理解成本,更好的衡量標準,以及更集中的價值創造。

二、更低的理解成本

先說理解成本。

眾所周知,數字化是一把手工程。

而一把手離一線員工,中間隔著十八個中層。當然這是一句略夸張的表述,但命令的上行下達在每個中大型企業都是難題,沒人知道CTO的想法到達一線還剩下幾成,就像是一場大型的傳話游戲,不管過程怎樣,結果總是一致的離譜。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從上層到中層,頻繁的開會溝通,確保理解無誤。在很多企業,吃了午飯就進入開會時間,多數時候會議一直持續到傍晚,甚至很多管理層的主要工作就是開會。那原本要做的具體的事情呢?只有晚上加班來做。

所以你看,理解成本的債,是需要用管理成本去還的。而管理成本的提升,代表著原本可以用來創造效益的時間就少了。

回到企業數字化這,這個詞是絕對的高理解成本,它指向了一個遙遠的目標,但卻沒有更具體的信息告知如何到達。到底要針對企業的什么數字化,問題太大太泛,包含了100個問題和10000種答案。

反觀業務數字化,明確地提出了我們就是要針對某個業務去實現數字化?;镜母拍钍?,這個業務會從線下操作,慢慢轉移到線上,簡單的說就是通過操作系統來代替部分現在的工作。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那接下來的問題無非是,“我們到底選擇什么樣的業務?”。

沒有歧義,且包含著下一步的指示,這是用“業務數字化”替代“企業數字化”的第一個原因。

三、更好的衡量標準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衡量標準。

顯而易見,定義上的精確,確實能帶來更具體的衡量標準。

拿著游標卡尺去丈量海洋的寬度,顯然是不正確也不合理的。

切換到數字化這件事上,不論數字化范圍有多大,就是一年起步的工作量。如果服務于企業的主營業務,涉及到業務、財務、管理,三者全面的數字化,保守估計也得要3年的時間。

所以數字化的過程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中間是否能及時衡量效果就非常重要。

當管理層好不容易決定要去做數字化,每個月興致勃勃的等著看最終進展,發展每個月進度都是+1%,+1%,只會嫌棄做得太慢。感知不到明顯效果的另一面,是容易被放緩資源投入,陷入惡性循環。最壞的情況下直接被砍掉預算,關閉項目。

把數字化看成是一量固定速度行駛的列車,而路程的長度就是企業定義的數字化范圍,效果就是衡量這輛車在路上完成了百分之多少的路程。

當你用“企業”來定義數字化范圍,那這條路可以說有中歐鐵路那么長。

而當你用“業務”來定義來定義數字化范圍,那這條路就是鄰省鐵路。

同樣花1天時間,列車已經跑到了鄰省,而中歐鐵路進度條才達到1%。

這就是“業務數字化”比“企業數字化”,更合適做衡量標準的原因。

四、更集中的價值創造

企業賴以生存的是什么?產品,人才,文化,這些都對,但它們都需要商業模式的運轉才能產生價值。

商業模式,解決的就是我們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價值,以及我們收回什么樣的商業價值。

商業模式定義了“什么”,但具體“怎么辦”呢?

這就要輪到業務上場了。

需要更好的產品,內部要有更好的生產鏈條,如果涉及到供應商,還要有更好的協同鏈條。

需要更快地推進到市場獲取收入,要有更好的營銷鏈條,銷售鏈條。

這些鏈條的建立,運轉,提升,全是業務的范疇。

所以說,業務是商業模式的實際支撐,也是企業的血管通路,更是企業賴以生存的能源。

以業務為核心去進行數字化有什么好處呢?

一方面是直接作用于企業的核心環節,項目的重要性直接被拔高。

另一方面也容易對企業的經營效果產生真實正面的影響。

據有關機構研究測算,數字化轉型可使制造業企業成本降低17.6%、營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務業企業成本降低34.2%、營收增加33.6%,使零售業企業成本降低7.8%、營收增加33.3%。

從操作上來說,我們從業務中選擇更具備的【杠桿性】的一段流程,去進行優化,讓項目成果能夠快速見效。

杠桿性即投入少,見效高。這部分能力不一定需要很大的開發量,但能很大程度解決業務的問題,提升業務的幸福感。業務人員線下遇到的問題千千萬萬,其中一定給他們帶來極大困擾,且用系統解決起來效果最好的,找出來,優先去做這樣的事情。

作者經歷過的一個項目,年營收在幾十億量級,前后做了3年多,仍舊在持續迭代。這么大的量級,我們最初的MVP版本也只花了兩三個月,重點只解決業務人員的一個杠桿需求,在獲得了認可以后,圍繞著不同數字化目標的主線,以每個月一個版本的節奏推進。讓業務人員經常能夠看到系統更新。

另外,可以利用新技術去顛覆現有的業務流程,帶來不可想象的數據變化。

本年度AI爆發后,有一家十幾萬員工數的企業就采用AI大幅地實現了降本增效。原本雇用了1000多個HR來算薪和解答員工對薪酬的疑問,每個月都要經歷反復的溝通和核對,HR和員工的體驗都很差。

但使用了AI后,將公司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結合GPT的聊天能力,形成了一個問答終端。它既能理解員工提出的問題,又能夠快速提取邏輯并給出答案,24小時不間斷工作,很快地響應,還能保持穩定的問答質量,大大釋放了HR的人力。

總之,以業務為核心,我們可以更快地輸出數字化的價值,也可以通過改善杠桿性流程,以及應用新技術,讓價值更顯性更明顯。

總結一下,本文主要提出了觀點:用“業務數字化”來代替“企業數字化”,并列出了三點原因:更低的理解成本,更好的衡量標準,以及更集中的價值創造。希望能帶來你的一些思考。

鑒于篇幅原因,下一周我們接著聊業務的不同階段,我們需要怎樣的數字化,以及數字化實施的關鍵步驟。

專欄作家

SaaS學姐,微信公眾號:SaaS學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10年產品,專注B端,負責過行業頭部SaaS產品并經歷過完整的生命周期。熟悉金融、物流行業。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可以 很強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