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如何做可穿戴設備?小米會做可穿戴設備嗎?
主持人:蔡鈺
對話嘉賓:王川、戴若犁
互動嘉賓:張向東、申波
蔡鈺:王川所在的小米科技大家很熟了,戴若犁的諾亦騰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諾亦騰用作動作捕捉技術,在游戲、電影場景里面做一些真實場景的模擬。兩家公司都是在軟硬件搭上做的很出色的公司。
可穿戴設備的門檻是什么?
在軟硬件結合市場,今年可穿戴設備引起熱議。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事情會不會有一些門檻?有沒有一些核心技術?還是大家只要有想法都能做?
戴若犁:對于軟硬結合的產品,我們是理解為可穿戴浪潮,這里的核心技術,退一步來講,就是信息流轉。也就是軟硬件結合的產品,要達到的目的是信息的流轉。
信息流轉中有四個步驟:第一個是信息獲取,有傳感器技術,有信息傳輸;后面就是信息的再度挖掘,從傳感器拿到的數據可能是原始的,從里發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就是信息的挖掘;最后就是信息呈現,我們有網絡、APP,界面等等。
有哪些核心技術?就是解決獲取、傳輸、挖掘和呈現這四個方面。
王川:最近這個話題比較熱,但是我覺得軟硬件結合一開始就有,惠普其實就是軟硬件公司,之后的蘋果也是軟硬件結合的——既做硬件也做軟件。到了微軟和英特爾這個時候,才劃一條線,這條線以下是芯片、整機,這條線以上是操作系統和應用。
到今天又發展回來,可以看成是一個復古,又回到了從前。一方面是因為蘋果公司的成功——從操作系統到硬件都是自己做。國內小米公司在過去三年有很快速的成長,也對這種趨勢起到一些影響。所以軟硬件結合這個話題又熱起來了。
每個環節上可能都有技術,但是現在沒有哪個技術叫核心技術是你做不了的,或者別人做不了的。
我以前跟微軟的朋友聊天,他們認為以微軟的能力,沒有任何一個核心技術的壁壘。你做的任何技術我都能做。所以我看硬件、軟件都很重要,比如操作系統還有現在的互聯網服務,這些各個環節都很重要。
很難找到一個核心技術。
創業公司如何做軟硬件結合?
蔡鈺:你剛才說到微軟,誰做的東西微軟想做都能做。這是基于微軟是一個大公司。那么軟硬件這樣的一個市場,適不適合一些創業公司來做?小米是一個創業公司,和諾亦騰相比做軟硬件結合更有底氣。創業公司做軟硬件結合有什么優劣勢呢?
王川:戴總做的公司很好,我十幾年就做軟硬件公司,也是小公司,挺好的。核心點是在哪兒呢?微軟也是從兩個人開始做的,大家都經歷過小公司,這是第一。
第二點,我們做互聯網的,去融資的時候,投資人問我,你這個項目、這個方向微軟可不可能做?這個問題特別難回答,我說微軟不可能做,投資人說這個項目太小了。我說微軟會做,人家說微軟都做你有戲嗎?現在互聯網大家的問題變成了騰訊會不會做?所以這個問題,到現在都存在。
你做一個創業方向的時候,那些巨頭會不會做?如果巨頭馬上會做,我覺得成功的勝算會低。因為軟硬件結合我不認為有核心技術,大公司在資金實力和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人才方面,都是有優勢的。所以如果你在做的一個方向大公司馬上就會做,我覺得會比較困難。
舉一個我們自己的例子:米聊,當時我們做的時候,我們其實就知道騰訊只要一做我們肯定輸,所以騰訊一做我們就認輸了。以小米的能力,不可能在IM這個方向跟騰訊競爭。騰訊做我們就放棄了。所以在巨頭馬上投的方向上,創業公司好像不太合適。
適合什么呢?第一,巨頭根本不會做的方向,像戴總做的方向和我以前做的方向都是屬于大公司看不上的,你自己做一個小而美公司,盈利,過的很好都沒任何問題。還有一個可能性,你現在做的方向大家看不懂。給你幾年時間發展,你發展相當成熟的時候,有了很高的壁壘的時候,大公司即使做也需要一半的時間來追你,那時候你可能已經高速發展了,他可能就追不上了。當微軟知道搜索很掙錢的時候,其實已經追不上谷歌了,Facebook在社交上很強的時候Google已經追不上了。
我覺得小公司要么就是找一個專業市場做到第一,比如世界上就有很多隱性的冠軍公司,日子過的也很舒服;要么就是臥薪嘗膽,默默干幾年,巨頭了解的時候你已經很有很高的壁壘。
我建議小公司要么做小市場,偷偷做,別大張旗鼓宣傳。小米創業的時候我們是嚴格保密的,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個公司是雷軍在做的,直到手機發布的時候,雷軍才亮相。為什么我們會在之前一年半時間里嚴格保密?我想只要雷軍一做別人都會關注,那時候你很小,大公司很容易把你超過去。
所以我的建議就是這樣,我不認為小公司不能做,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優勢。關鍵是有創業精神、有創新精神。這些都是大公司不具備的。有速度、有調整方向的靈活性,這些都是大公司不具備的。
低調,選方向
蔡鈺:戴總你們做諾亦騰的時候也是經過了川總講的深謀遠慮嗎?
戴若犁:聽了川總講的,我覺得是不是要低調一點了。
我有個想法,在軟硬件結合這樣一個領域或者說硬件創業這個浪潮,對小公司來說,要稍微選一選。我們曾經分析過,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終端型的,另一種是配件型的,比如手環這樣的。
小公司最好做配件型的設備,首先不需要很大的資金體量,第二市場足夠細分,比較容易定義需求,對于一個十幾個人,甚至只有一個人的小公司也可以做。我覺得這個行業值得做,而且小公司可以大膽的涉足。但選擇產品方向和產品定義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做大公司做的事情,應該選擇把握得住的產品去做。
蔡鈺:諾亦騰怎么確定了現在業務方向的呢?
戴若犁:最早的原因特別不專業:就是我們能做別人做不出來,這是很傻的理由?,F在我們慢慢擺正自己的姿態:這個領域有錢賺,我們最了解。我們的設備現在已經做到全球動作捕捉技術的前兩名,我們的客戶主要是好萊塢這樣的行業,我們努力把自己變成這個行業的人去了解這個行業。
現在說我們做這個行業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做這個能賺錢。我們只有40個人,這樣的匹配能樹立起比較高的壁壘。我們在北京才成立一周年,今年已經可以盈利了,而且在好萊塢這么高端的一個市場。
小米不考慮入口
蔡鈺:小米是一家軟硬件結合很出色的公司,某種程度來說,大家算是廣義上的同行,兩位有什么可以互相學習的或者互相有什么問題要問?
戴若犁:有盛傳小米只做入口級別的產品,手機是入口,電視是入口。你們不會轉身做傳感器這種吧?
王川:可以肯定的答復你,你選的這個市場不用害怕大公司的競爭,大公司一定要做大市場。我們做產品主要考慮小米能不能給整個行業或者用戶帶來貢獻,如果能我們就會做。
蔡鈺:川總的意思就是,凡是小米做的產品都把它做成入口。
王川:那你說移動電源是入口嗎?我們做移動電源是因為覺得我們能做出低價格高品質的產品。我們內部從來沒討論過入口不入口的問題。
蔡鈺:川總給軟硬件市場定了一個調子,要么做諾亦騰這么帥,要么就別做了,臺下有可能有人不服,下面有請互動嘉賓申波和張向東。
申波:原則上,我非常同意兩位的說法,我們公司在這個行業里面,是國內最早做所謂可穿戴設備的團隊,三、四年前就開始做了。如果從賺錢角度來說,做小而美的軟硬件創業還是非常有機會的,因為硬件分化性很多,各個領域都有不同的產品。而且在硬件和軟件上還有很大的不一樣,因為硬件有一種細分的概念。
大家知道在軟件行業,比如微信或者互聯網,一家獨大,基本沒有第二、第三的機會了。手機雖然有幾十個品牌,但都有機會。軟硬件也是一樣的,細分市場從賺錢做生意角度講,非常有機會。現在的互聯網公司,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在切入互聯網的領域。如果你做一個東西可能是入口的話,風險是比較大的。
蔡鈺:張總您自己覺得更喜歡大公司為你生產全套的生態型產品,還是會愿意嘗試類似咕咚網或者新創辦的小公司單獨做的配件型產品,你覺得哪種東西會愿意投入自己的體驗呢?
張向東:川總上次見面的時候就很想問他一個問題,我原來喜歡登山,我們比較喜歡幾個老品牌,這些品牌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真的是非常壟斷性了,公司都挺大的,但是我在想這些公司如果做到互聯網領域,你覺得這些公司有沒有機會?或者說,在你關注的領域里面,哪些傳統做硬件的公司,有哪些做法對大家比較有啟發性?
王川:我覺得任何公司都有可能做,我剛才只是說了一些大的原則,不是說小公司真的不能做,只是說成功幾率小。比如我們做米聊,假如說騰訊給我們12個月的時間我們也能做到相當規模。騰訊老大,我們老二,我們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機會。但是騰訊在我們發布米聊之后一個月就發布了微信,用這么大的資金,加上他的CDN,迅速在幾個月后達到了跟你一樣的水平。給你的空間就很小了,其實不是不能,這是第一。
第二,你說的這些公司他們是專業市場,在那個垂直領域是冠軍,利潤也很豐厚,只是因為大眾不知道。向東玩一些極限運動,在那些極限運動里,其實有一些諸如此類的品牌。這些品牌有粉絲,其實挺像小米的,小米也是玩出來的公司,也是我們喜歡玩,給自己做自己喜歡的產品。跟我們的同好一起溝通交流、一起改。只是小米運氣好抓住了幾個大的機會,特別是抓住了手機從非智能手機向智能手機轉換的機會,起來的速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快。
我相信其他領域,比如隨著極限運動在中國老百姓中的普及,這些公司非常有機會像小米一樣高速發展,是存在這樣機會的。
戴若犁:向東你提到的品牌當中有一個就是我們的客戶,他們在轉型做。
張向東:我個人喜歡玩東西玩得專業點,想問一下戴總你們的方向是往專業走,還是往一個愛好的方向做?我理解你們是ToB的。去年我攀巖,當時很辛苦,找教練他們可能不愿意理,在沒有一個互聯網的方式以專業方式教你的時候,只能網上查點攻略、技術指導,但是看到文字的東西不夠用,我一直想互聯網有一個聰明的辦法可以幫這些人,你覺得這種類型的市場會大嗎?
戴若犁:為什么我們選擇了一個ToB且很專有的領域?因為這個專業領域是最苛刻的,如果這個專業領域的人需求滿足了,轉過來針對攀巖或者汽車這樣的一個領域,已經沒有問題了。我們的一個想法是,如何從ToB專有的領域轉身做一些相對來說更接地氣、更貼近終端消費者的應用。所以接下來我們會有一個產品做出來,把產品簡化,和游戲、體育這樣的一些行業結合,真正做到在座每一個人都可以買我們的產品。
先發的創業公司和巨頭相比有什么優勢?
蔡鈺:申總,您覺得面對后來的技術派,你們的先發優勢是什么呢?
申波:可穿戴設備,我認為技術難點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說純技術派,一些算法、動作識別;還有一個就是工藝難點。這個不是掌握在創業公司,是掌握在工廠里面。這兩個東西是相輔相成的。
對技術方面,我覺得可能是我們作為一個軟件和服務團隊應該需要掌控和控制的地方。這些方面可能是你將來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點。現在很多做硬件是第三方的方案,我們的核心點是方案自主研發,自己不斷優化的。我們認為不能為了硬件而做硬件,做硬件首先要想到給用戶提供一個服務,這個服務是不是用戶所需要的?這個服務是不是一定需要硬件?可能研究下來并不需要硬件。
比如說我們用戶群最大的是手機軟件咕咚運動?,F在手機越來越大,必然需要一些更便攜的,待機更長,有一定裝飾性的促進你更專業、更好玩兒。我們首先給用戶提供一個好玩兒有趣的服務,再說需不需要我這個東西,這是我們主要的一個想法和核心點。
小米會做可穿戴設備嗎?
順便問一個問題,請教一下川總,半年以來和投資者交流他們也問到一些問題,以前做互聯網創業,會問騰訊做怎么辦呢?現在問的是小米做了,我們怎么辦。現在小米產業鏈很全,也行強的營銷能力,如果說小米的種類越來越多,會不會以后像當年的微軟、現在的騰訊,把所有的做完了,我們創業公司還做什么呢?小米這邊有沒有什么規劃?
王川:第一點小米真正思考的不是我們做什么,不做什么。小米一定是做很少的產品,大家不用想小米把所有的硬件都做全了,大家沒機會,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會做很多,手機一年只做一款,電視只出一個型號,小米很克制自己的,不用擔心這個。
小公司面對的問題是,360做了怎么辦,百度做了怎么辦。我一直在創業,我這是第四次創業,我確實一直面對大公司如果做該怎么辦的問題。
如果我是戴總我會怎么做,第一我絕不著急做ToC的事情,就把好萊塢這個事做透,干上五年,甚至干上十年,把好萊塢做透,真正的把你的技術積累到一個很高的壁壘,然后再轉向ToC。
我剛才勸戴總,你們已經盈利了,著什么急呢,就先做一個小市場,做透,做到冠軍。積累很多年以后,再做ToC,巨頭拿你沒辦法了,要么收購你要么你融資也很容易,上市也很快,巨頭拿你沒辦法了。傳統隱性公司真正轉向大眾的時候,比如極限運動,開始是小眾需求,中國這樣的像向東,愛玩極限運動的人先玩起來,隨著中國的越來越富裕,慢慢會變成大運動,這時候這個小公司也會變成一個體量非常大的公司,它有很多體量積累,有很多粉絲,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機會。
幾年前有朋友找我們,說我們在硅谷發現一個用小米模式做汽車的公司,我和雷軍去了,那家公司叫Tesla。那時候我們都不知道它。在汽車工業這么多巨頭情況下異軍突起,說實話Tesla忍受了很長時間的寂寞。大家都不看好,這是好事情。
新機會在哪里?
張向東:從需求上來講,人們到底會產生什么新硬件使用互聯網和軟件服務呢?這是機會,大家都看到了,這是小公司愿意做,老公司也會往這方面轉型。機會點首先在哪里爆破?我認為是小眾的需求,專業的需求。
我看到國內很多做可穿戴設備的公司,跟他們聊天的時候,無論產品總監還是創始人,沒有幾個人是有幾年跑步經驗的人。跑步或者說戶外需求,對可運算設備的需要是什么?這不是日常愛好者或者流行一下就能解決的,可能這個產品時髦一陣就會很快過去。這樣的產品需求很難成為一個市場。
新型公司做的時候要把一個專業類型的用戶需求抓住,尤其在中國,其實是轉型的,人們開始有趣味的要求。人們如果能被新型設備滿足的話,一定會成為一個創業的機會。
我現在看到很多可穿戴設備或者說新硬件,從專業角度上來講特別簡單,起碼對我周圍的朋友來講是如此。我在戶外運動領域是很普通的玩家,我周圍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收入在中等水平,但是他們玩戶外的那些東西是很深入的,而且這種群體一定是有大把的人存在的。
蔡鈺:向東講到了抓住新的服務需求就能找到新的硬件的機會。之前申波講的一句話很好,以后可能就不需要硬件了,任何哪怕是軟硬件結合的需求,我用一個APP在手機上就能實現。我想問兩位,川總和戴總,你們覺得隨著軟件平臺的大爆發,如果把它們看成兩個物種的話,硬件會不會逼退成標準化的響應終端,還是硬件會產生自己新的機會和市場空間?
王川:硬件也有很多創新的機會點,從開始計算機這些公司沒有劃分軟件和硬件,公司從IBM到惠普,到蘋果,其實都是軟硬件都做的,沒有這種劃分。而且我覺得硬件的發展,一個因素是用戶的需求,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摩爾定律。就是每18個月硬件速度會提升一倍,或者價格降低一倍,相應的尺寸也降低一倍,功耗也降低一倍。硬件在以這個速度在發展,只要摩爾定律不停止,硬件創新就會不斷的出現很多新的機會。硬件有新的創新,軟件相應的就帶來更大的可能性,所以軟件也有它的發展,這是相輔相成的。
戴若犁:剛才蔡鈺問硬件會不會變成一個附屬,我覺得軟件和硬件在人類進步中,仔細回想一下,其實人的需求的爆發和新的產品的爆發,和互聯網進步,像軟硬件浪潮,最早掀起浪潮導火索都是硬件的可行性。比如我們有了觸摸屏3G通信帶寬和無限放大的手持設備這個風潮。所有這些浪潮最本原的激發都是硬件的產業革命,它最終可能會淪為一個軟件的載體,變成一個工具化、平臺化的東西,真正給大家體驗的最后那塊屏幕出來的東西,軟化再給我們傳遞UI,向我們人傳遞信息。
但是硬件永遠都是下一個爆發點,下一個浪潮和革命都會是硬件帶來的。真正的顛覆還是硬件帶來的。
蔡鈺:今天這場對話,幾位嘉賓給大家提振了精神,硬件是有很大的機會的。各位回味的時候有糾結的必須,川總提到有的市場機會不看好,但是他又告訴你,不看好的你才要做,到底做不做呢?需要想一下。
來源:虎嗅網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