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數字化專題研究(二):消費金融行業發展PEST分析

0 評論 1819 瀏覽 1 收藏 24 分鐘

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消費金融的數字化行業發展方向與當前經濟政治、經濟等有關,下面這篇文章筆者將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當前其所面臨的宏觀環境以及未來的趨勢的相關內容,接著往下看。

消費金融的數字化轉型發展邊界及方向與目前行業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技術情況息息相關,本文將從這幾個方面分析消費金融行業目前所面臨的宏觀環境及未來趨勢,從而為后續的數字化轉型中的相關舉措提供宏觀環境相關的背景支撐。

一、政策環境 Political

1. 政策態度:從開放到審慎

我國的金融基礎相對薄弱,但是消費金融的發展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增速是比較快的,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相關政策的支持。政策對于消費金融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初步啟動期:消費金融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央行開展小規模消費信貸業務試點,此后持續了長達30年的以銀行為市場絕對參與者的長跑。

試點觀察期:2009年,《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方法》頒布后,銀監會批準成立了首批持牌消費金融公司(4家),分別在上海、北京、成都和廣州試點籌建。

這一階段,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審核方面的要求相對寬松,其產品主要服務特點是小額、快速、無抵押擔保,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銀行信貸無法覆蓋的消費金融需求缺口。

支持鼓勵期:2014年以后,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電商、消費分期平臺、網貸平臺、P2P平臺、小貸等快速布局消費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日益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互聯網平臺繞過消費金融公司牌照,通過申請互聯網小貸牌照,直接在某些特定的消費市場開展消費信貸業務?;ヂ摼W公司在擁有大量用戶、高頻交易、場景優勢后,金融自然成為變現的最佳渠道。

在高速擴張時期,留下了一些隱患。一些非持牌機構的涌入,整個行業暴力催收、高利貸等違法亂紀現象層出不窮,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行業整頓期:在消費金融行業高速發展期間,一些負面問題顯現,監管部門逐步加強行業治理。2017 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監管政策,對網絡小額貸款和現金貸等業務進行清理整頓,整治消費貸款違規流入樓市和股市等問題。

2020 年后,國家針對互聯網貸款業務出臺了新規,P2P 行業風險也逐漸出清,消費金融行業開始逐漸進入規范期,對非持牌機構管控的趨嚴以及牌照發放門檻的提高,正規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競爭優勢凸顯,迎來政策紅利期。

審慎發展期:2020年的相關政策比較密集,包括牌照發放速度變快、全面清退P2P、信用卡利率市場化、支持消費金融等政策,進一步規范行業發展。

之后,政策作用逐漸顯現,行業亂象得到遏制,監管環境審慎放開,并陸續出臺各項文件引導線上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多項政策的陸續頒布,鼓勵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對行業進行規范,一方面利好于行業走向合規化、成熟化,另一方面也對從業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政策對于消費金融發展持鼓勵態度,但是監管常態化

“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雙循環”格局下,消費成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關鍵引擎,消費金融作為支持居民消費和實體經濟的助推器,政策對于消費金融還是持支持鼓勵態度的,但是政策更加希望整個消費金融健康有序發展,所以之后的消費金融會走向監管常態化。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新版《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下稱“新規”),自2023年11月10日起施行,原銀保監會于2020年3月公布的原規定相應廢止。新規在對消費金融公司設立、出資人變更、募集發行債務和資本補充工具等方面的規定有變化。

對于新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其控股股東最近1個會計年度末凈資產不低于總資產的40%;消費金融公司申請變更股權或調整股權結構涉及控股股東資格審核時,其凈資產率應不低于30%;另外,新規簡化了消費金融公司債券發行程序,明確資本類債券儲架發行機制。之后消費金融公司的設立準入門檻會更高,但是在融資側會更方便。

監管部門持續健全信息保護、數據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征信管理等方面的規定,詳見如下:

總體看,消費金融領域的監管政策出臺或更新較為頻繁,牌照審批速度放緩、金融監管體系改革、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的出臺等一系列舉措都說明金融行業的監管不斷深入,覆蓋范圍持續擴大。

消費金融機構機構需及時跟進最新監管要求,建立全面的監管體系,不斷提高機構合規意識,合理利用數字化的手段提高風控能力,理性擴張,有序發展。

3. 利率下行趨勢明顯,利差空間收窄

站在當前時點來看,國內經濟修復的基礎尚不牢固。

但值得注意的是,7月24日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提高“逆周期調節”政策力度,并且明確表示經濟發展是“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央行二季度和三季度貨幣政策例會也都強調了逆周期政策調節的重要性,截至目前已持續推進降息、降準等貨幣政策的落地,寬松信用預期得到不斷證實,預計后續貨幣政策仍有調整空間。

從歷史上看,寬貨幣政策是各國在應對本國經濟下行時與極端外部事件沖擊時所采取的主要刺激手段之一。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自2010年以來4輪主要的寬貨幣周期也大都出現在短期經濟面臨明顯下行壓力的階段。

站在當前時點,考慮到今年以來國內經濟疫后修復的基礎尚不牢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依然存在,預計后續貨幣政策仍會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政策利率的調降仍有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過去兩年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持續推進,貸款與存款利率調整的同步性明顯增強,從而有助于商業銀行緩解利率下行而帶來的盈利壓力。

利率下行趨勢明顯,銀行客群進一步下沉,消費金融公司在利率上的優勢進一步被被擠占。想要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獲得持續增量,需進一步做好數字化賦能,用差異化的產品、服務搶占市場。

二、經濟基礎Economic

1. 消費緩慢恢復,消費呈現結構性增長趨勢

2022 年,居民非剛需性質的消費一定程度上下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放緩,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負增長。2023 年以來,各界積極采取各類舉措恢復消費,成效顯著,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2758億元,同比增長8.2%。

除了總量特征,消費亦呈現出一些趨勢性的變化:

長假出行需求和“體驗式”消費需求相對強勁,消費存在結構性的增長,今年各大公共假期旅游人數及收入均較疫情期間明顯回升,中秋國慶假期已恢復至 2019 年同期的水平,社零中統計的餐飲服務消費 2023 年前 3 季度同比增長 18.7%、兩年復合增速錄得 6.4%,高于整體社零增速。

且城鎮消費回升的動能弱于鄉村;截至 2023 年 9月,鄉村消費同比增速錄得 9.3%,高于城鎮增速 0.7%,可能體現出今年疫情影響消退后、鄉村就業的邊際改善更為顯著,對收入提升的彈性也更高。

與經濟周期波動更為相關的可選消費的同比增速持續回落、低于必選消費的增速。

可能體現為高端消費韌性較強,平價消費多點爆發,而普通耐用品消費的增長較為溫和。比如金銀珠寶、煙酒和體育娛樂用品零售增速高于疫情前趨勢水平。

在經濟緩慢復蘇,結構化增長的大趨勢下,消費金融機構不應一味追求規模增長,需持續”精耕“,針對潛力較大、韌性較強的重點場景進行布局,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精細化、靈活性的高品質金融產品。這也是消費金融數字化發展的重要發力點。

2. 長期來看,經濟基本面向好,消費金融仍有增量空間

我國住戶部門貸款余額持續上升:占金融機構境內貸款余額的比例已經從2015年的28%上升到2021年的36.6%;住戶部門杠桿率持續上升:根據《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1)》,我國住戶部門杠桿率已經由2008年末的18.2%上升到2019年末的65.1%,2020年,住戶部門杠桿率同比增幅比2008—2019年年均增幅高3.1個百分點,住戶部門杠桿率增幅對宏觀杠桿率整體增幅的貢獻率為31.3%。

我國居民杠桿率的快速上升也引起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監管已明確提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的透支效應和潛在風險,不宜依賴消費金融擴大消費“。

當前我國居民部門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宏觀空間已經不大,預計未來國家將進一步加強對消費金融貸款規模增速的管控,保持與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宏觀指標增速的相對一致性,中國消費金融步入平穩發展階段。

未來,在消費作為推動GDP增長“三駕馬車”中的主力驅動這一基本趨勢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國內消費環境逐漸豐富,消費場景多元化和消費產品升級化也將繼續刺激居民消費,中國狹義消費信貸余額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狹義消費信貸余額規模將以7.9%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速持續增長,到2026年將接近25萬億,消費金融仍有增量空間。

三、社會環境Social

1. 短期內存在預防性儲蓄,信貸意愿疲軟,長期內仍有滲透空間

收入端層面,居民可支配收入邊際改善,就業較為疲軟,促使高儲蓄釋放較為緩慢。居民消費與收入呈同向變動趨勢,面對收入下降,消費的同比變化幅度更大且回升更慢,與居民儲蓄率上行趨勢相反,在2020年,最終消費率結束長達十年的增長態勢,轉而下滑。

收入端減少及消費端的收縮促成居民預防性儲蓄意愿增強,截至2023年2月,定期存款占存款比重高達70.2%,為近十年最高水平。一季度新增定期存款創歷史新高的情況下,居民新增長短貸低于三年的同期歷史均值,信貸意愿疲軟。

我國當前約55%的最終消費率水平仍然低于發達國家約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大多同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內需有待擴大提振。消費信貸仍為經濟增長內需提振重要動力。未來幾年,在金融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居民的基礎信貸教育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

2. 信貸消費理念在代際之間、地域之間存在結構性差異

消費信貸理念的差異也影響不同消費金融市場的拓展難度及消費信貸供給密集度。由于代際差異、消費理念、社會保障等差異,導致不同代際、不同地域之間的信貸消費存在結構性差異。

首先,不同代際的人對信貸消費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存在差異。一般來說,年輕人對信貸消費的接受度相對較高,他們更加熟悉和適應這種消費方式。而中老年人則相對更加保守,他們更傾向于傳統的儲蓄方式,對信貸消費持有一定的疑慮和擔憂。在產品營銷側,針對不同年齡段客戶提供的信貸服務也需進一步進一步細分。

其次,地域之間的信貸消費理念也存在差異。在一些經濟發展較為先進的地區,信貸消費被視為一種常見的消費方式,人們可以通過信貸消費來滿足各種需求,對信貸的認知也會更加全面。然而,在一些經濟發展較慢的地區,人們更加注重儲蓄和穩健的財務管理,因此對信貸消費持更加謹慎的態度。

此外,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同也會影響人們的信貸消費理念。在一些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的地方,人們可能更放心地使用信貸消費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他們相信在遇到困難時,政府和社會會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支持。而在一些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的地方,人們可能更傾向于自我保障和儲蓄,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針對不同信貸理念的客群需要提供更差異化的解決方案,需要數字化的客群洞察及觸達鏈接手段進行信貸認知教育,并根據客戶需求更精細化提供相應的產品及服務。

四、技術支撐Technological

1. 消費金融領域金融數字化投入持續加大

如今,在監管趨嚴、成本上升、產品同質、息費下降的背景下,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愈加激烈,數字化轉型、風險的控制、產品的創新、精細化運營等因素均已成為制勝的關鍵因素,各機構需持續加強金融科技與業務的融合,持續挖掘用戶價值,不斷提升用戶體驗。

據《【金融數字化發展聯盟】2023消費金融數字化轉型主題調研報告》,各金融機構均逐年提升在數字化領域的投入,包括數字化戰略、數字化轉型組織架構上數字化人才儲備、數字化科技投入等。

2.技術的發展為消費金融數字化發展提供更多想象空間

大數據、云計算和數據庫等技術為消費金融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扎實的基礎建設。其中,大數據通過收集和分析海量數據,能夠幫助金融機構深入理解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和需求。云計算則為金融機構提供了彈性的計算資源,使得他們可以在需求高峰期快速擴展業務,而在需求低谷期降低運營成本。

此外,數據庫技術則幫助金融機構有效地管理和存儲大量的信息,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例如,消費金融公司利用這些技術手段,打造了人臉識別、聲紋識別、唇語識別、語音識別等通用基礎技術,賦能智能風控、智能客服、智能營銷等解決方案。

在全球范圍內,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金融業并提升了變革速度。以區塊鏈技術為例,該技術有望簡化金融機構的操作流程,提升經濟服務的效率,實現與更多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因此,可以說,大數據、云計算、數據庫等新技術為消費金融數字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并推動了金融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正在逐漸改變金融行業的面貌,尤其在消費金融數字化的發展過程中,這兩項技術的應用更是為行業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首先,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學習和模式識別能力,能夠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理解消費者的行為和需求。

例如,利用AI的相關技術,消費金融公司已經開發出人臉識別、聲紋識別、唇語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以及意圖識別、活體檢測等智能風控方案,這些應用不僅可以提高服務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更能有效地預防欺詐風險。

此外,AI還在智能客服、智能營銷、智能資管等多個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得金融服務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和定制化。

其次,區塊鏈技術則為數據的存儲和傳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具體來說,區塊鏈技術能夠在無需信任的環境中實現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數據記錄。在消費金融領域,區塊鏈可以確保資金流動的透明性,并有效防止雙重支付等問題。

目前,區塊鏈技術已在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支付清算等多個細分領域找到了具體的應用項目。

本文由 @癱癱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