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學習的幻覺:知識大V負責賺錢,你只負責被愉悅

6 評論 6742 瀏覽 25 收藏 13 分鐘

火熱的付費專欄和知識平臺真能幫你實現個人成長么?本著結論先行的原則,很遺憾地告訴你,我的答案是:不能。

隨著馬化騰在朋友圈留下一句“正加快上線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 的評論,以及知識分享平臺“得到”首次公開自己529萬用戶數據的新聞后,付費知識再一次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雖然擁有2000萬公眾號的微信還沒有入場,但是付費內容領域已非常熱鬧,大平臺如得到、分答、喜馬拉雅各家已坐擁眾多粉絲,細分小平臺如怒馬、一塊聽聽等專注特定領域的小群體,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依靠個人 IP 來支撐的線上研習社。

在各個知識分享平臺的主頁上,你都能看到銷售火熱的現象,比如已有591961人訂閱,已播放3200萬次,有127466人收聽等。而價格可能是1.99元聽一節課,也可能是199元/年,或者999元入群。

在這里明星導師、行業大V、知名投資人、各路 KOL 齊聚一堂。他們說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只有我們能幫你篩選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傳授最稀缺的知識,幫你拓展認知邊界、顛覆思維方式、進行知識迭代,而你只需要為知識付費,投資自己就能完成個人成長。

目前,付費內容平臺的推廣模式大同小異,所以問題是:當用戶在付完了年費、會員費、訂閱費之后,除了給信仰充值之外,能不能學到真知識?火熱的付費專欄和知識平臺真能幫你實現個人成長么?

本著結論先行的原則,很遺憾地告訴你,我的答案是:不能。

醍醐灌頂卻過目即忘,你還好意思說自己學到了“新知識”?

現在這些所謂199元/年的日更的知識欄目(每天更新一篇文章/一段音頻)基本有以下兩大特點:

1. 它們倡導碎片化學習;
2.它們本質是售賣者產出的二手知識。

所謂碎片化學習是指,利用零散的時間去學習零散的內容。百度百科如此贊美道:

碎片學習指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知識、工作技能、提升自我等,碎片學習往往可以最有效的利用碎片時間,等公交、跑步等時間可以充分被利用上,以提升自我,有效管理時間。

這種碎片化學習雖然看似很靈活,會提高時間利用率,但最大問題是它不能真正的讓你吸收學到的知識,因為它不符合人類大腦吸收知識的運行機制。

因為從輸出的角度講,如果學到的知識無法被提取,那你的輸入則基本屬于無效行為。那些讓你嘖嘖稱奇的金句,那些讓你醍醐灌頂的時刻,過不了幾天你就會忘得精光,更別提將新知識內化和遷移了。就像你吃油炸快餐也會有飽腹感,但不代表你的身體吸收到了營養。付費內容純粹以碎片化輸入方式為主導,無法有效激活大腦中的長時工作記憶。也就是說,基本上會讓人過目即忘。在你被動學習的狀態中,存入的信息越容易,日后就越難被大腦所提取。

除此之外,你要知道“聽懂”可遠遠不等于“學會”。你聽得很爽,看得很過癮,只能說明講課人水平不錯,完全不代表你能記住并靈活運用。檢驗的方法就是你再給別人講一遍,看看對方是聽得很爽還是一臉懵逼。

付費學習的幻覺:知識大V負責賺錢,你只負責被愉悅

布魯姆分類學的“學習金字塔”告訴我們,無論是記憶還是理解,基本都處于最低階的學習狀態,知識的留存率僅有5%-10%。真正開始中階的是在合適的場景下應用學到新知識,而最高階的就像販賣知識的那幫大V一樣,創造新“知識”。

布魯姆分類學——學習金字塔

雖然大部分人還處于低階被動學習的狀態,但是他們的大腦會莫名興奮,誤以為自己花了199元買到的知識從此就屬于自己了。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幻覺,即“安慰劑效應”:人們在大腦中想象自己做一件事,即使沒有完成,也會有一種完成了的體驗。就像你到健身房辦了一張健身卡, 雖然你的減肥大業還未啟動,但你的大腦會認為這個任務已經完成,然后你就再也沒有動力去進行真正的鍛煉。再比如,你從網上下載了很多電子書,雖然你一本也沒看完,但是下載完成之后大腦會默認產生一種已經全部看完的滿足感,這就是知識的幻覺。

也正是這種幻覺,讓你無法真正學到或者輸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相反,販賣知識的大牛們,全部都處在了“教授給他人” 的主動學習的狀態,他們輸出知識,是你眼中知識的創造者,而在這里你有可能只是純粹的消費者。就像那句著名的 slogan,他們確實做到了死磕了自己也愉悅了你,但很遺憾,在整個過程中,作為用戶的你只負責被愉悅。

你學習了二手知識,為內容創業者變現

很多人依然自信擁有一個碎片化吸收所有知識的超人大腦。好吧,就算是這樣,你也很難保證你學到的二手知識究竟是精品還是糟粕。因為大多數普通受眾比較典型思維誤區就是:只要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所成績,就默認他說什么都是對的。

你也不難發現營銷號用來提高微信文章打開率的普遍手法,就是在文章標題里加上:哈佛教授、馬云說、深度好文……

深諳此道的各個平臺,將一份份閃光的履歷,一個個耀眼的title 甩到你面前,大平臺的信用背書,各路大咖的鼎力推薦,名額有限,速速搶購,讓你覺得199元/年,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但對于大多數付費者來說,他們沒有能力區分內容好壞。

這就是心理學中典型的“框架效應”,實驗表明,同樣的葡萄酒,標價越貴,人們喝完之后大腦皮層會越興奮。也就是說,作為外行人,我們很難分清某一類付費知識的優劣,而如果它包裝得好,人們就會認為是真的好,盡管質量不變。而之所以被包裝,是因為有利可圖……現在你該理解“知識變現”的含義了吧,你能做的不過是掏錢幫助他們變現。

當然,我不能否認市場上還是有一些很良心的付費內容,他們傳播元知識,倡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如果你用心花時間去學,依然會有所斬獲——只是隨著制作成本降低,產量過剩,大家的篩選成本會越來越高。

所以,與其一門心思想著用刷專欄,聽講座,入社群的方式實現自我成長,不如周末在家里認真讀完一本書。

付費知識無法對個人成長產生任何作用,那為何如此火爆?

時下這場知識盛宴,本質上戳中了廣大白領階級的痛點:利用你的焦慮,制造知識的恐慌,打包售賣所謂的“知識產品”,最后讓你產生掌握了知識的幻覺。

你對生活現狀、職場發展的不滿意,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需求,而市場上一旦出現了需求,就會有前赴后繼的人來滿足你的需求,這就是所謂的商業化。他們會告訴你之所以沒能升職加薪,沒能在領域里成為專家,沒能趕上一個又一個的風口,就是因為你的認知沒有升級,你讀的書不夠多,你沒能有效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

由于付費內容出色的變現能力,太多人想進入這個市場,太多人想分得一杯羹,造就了這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因為每天市場上都會有最新鮮的牛人大咖的專欄在貨架上等著你購買。

哈!這是多么相似的場景——二三線城市里線下兜售給小鎮青年們夢想的藍領培訓班,只不過那些美容美發、烹飪、挖掘機的線下課程,接上了互聯網的地氣后,搖身一變,成了北上廣白領們熱捧的:五分鐘XXX, 從零開始XXX,帶你讀XXX。

你可以是職場小白,可以沒讀過商學院,可以不懂互聯網,只要你是一個求知上進的社會人,他們就可以幫助你,而你只需要一年花費199元就能購買到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只要你購買了,每天認認真真地花上五分鐘時間閱讀專欄,你就有可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最終,付費知識的專欄也好,專門給互聯網人訂制的線上課程也好,作為一個產品它們很好的給用戶提供了追求信息的滿足感、看似上進的個人成就感以及融入小圈子之后的社會認同感。但可惜卻沒能提供多少真正足以讓你在工作中真正輸出什么知識或是技能。

付費知識到底篩選出了什么?

井噴的付費知識產品,良莠難辨。很難說是否有用戶過濾出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但是放眼望去,這一波“知識付費”浪潮,倒是聚攏了一批面目相似的人。

他們渴望成功,他們追逐潮流,他們崇拜導師,他們幻想引領時代,只可惜,他們所相信的這一切,有可能只是這個商業世界希望他們所相信的而已。

“你用小米手機,穿凡客T恤,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在家看耶魯大學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氪每日必讀,馬云的創業史了如指掌,張小龍的貪嗔癡如數家珍。肉夾饃只吃西少爺,約朋友得去雕爺牛腩,喜歡Kindle勝過iPad,手機里沒游戲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條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應該還在每天乘地鐵?!?/p>

 

作者:yuwei

來源:http://www.pingwest.com/knowledge-paying-content-20170227/

版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若標注有誤,請聯系主編QQ:419297645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網絡游戲】大家都知道充錢就牛逼,可是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免費玩家,小R玩家在玩,樂此不疲。 因為0元檔,首充檔,月卡檔,小R,中R,大R需求不一樣。不是人人都要全服第一,不同玩家的需求不一樣,分別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這個產品就是不錯的產品。
    《得到》也是一樣,細分用戶,那些訂閱了很多又不會聽的人,其實需求并不是掌握一門技術呀。你的需求和他們的需求不一樣。 我目前就訂閱了“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我的需求是聽“薛老師”的思維模式,了解“薛老師”的思維體系,了解一點點專屬名詞,方便裝逼。 所以,我只用有空的時候聽一下(被動),然后將這些名詞轉述給其他朋友(主動),就夠了。 這個時候選擇“二手知識”沒問題~ 如果是真正需要的內容,我會去看原版經典的書,這個時候用別人過濾的信息就不行。 ??

    來自四川 回復
  2.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看來對《得到》很有意見呀,其實站在產品和運營角度來思考,跳脫知識本事,羅胖的策略確實很好。羅胖上了《奇葩說》之后,在現場就問題聊問題,也暴露出不接地氣太過理論的問題。但是,哪有怎樣。如何用《得到》,如何用“羅胖”,取決于個人。每次看他們開例會,下面一群人被套路沖動付費訂閱專欄,我也恨鐵不成鋼啊。 其實轉念一想,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就是好產品。需求不止“學習”這一個。

    來自四川 回復
  3. “聽懂”可遠遠不等于“學會”。你聽得很爽,看得很過癮,只能說明講課人水平不錯,完全不代表你能記住并靈活運用。檢驗的方法就是你再給別人講一遍,看看對方是聽得很爽還是一臉懵逼。第二次看到這個觀點,很有道理。第一次是在喜馬拉雅的好好說話的音頻里。很有觸動。所以說啊,選擇什么來學習是第一位,重要的是你看完聽完學完后的思考自己運用。

    回復
  4. 確實一部分人會是這樣的,會把每個專欄走訂閱上,但是還有一部分人,針對自己的喜歡的大牛,去學習,他們不只是聽,也會自己去思考,大牛們的見解他們也是會選擇性的接受,也會根據這些思考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否有幫助;所謂不是獲得知識的渠道如何,而是你之后怎么做;
    比如,我看完此文,有了這段評論就是一個反饋,起碼說明我在思考,很多人只是看了就是看了,這樣很難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很多書我們也不是看了就是看了么? ??

    來自北京 回復
  5. 本片文章確實提醒大家,學習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吸收和運用;同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要有分辨良莠的意識。 信息過多確實讓我們焦慮, 其實我們更需要專注;能利用通勤,散步等零碎時間擴大思維和見識是不錯的,重點是心態,就當聽聽收音機,而不要想著能靠這些走向成功。

    來自廣東 回復
  6. 僅能代表一部分人吧。本著目的主動學習并消化的人,而且能進步的大有人在。能不能成功跟付費不付費無關吧,或者跟專業知識,或者大學都沒太大關系,跟個人有沒有真正學習有關吧。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