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互聯網大廠人,在這些公司悄悄「上岸」
以往,在大廠光環下,許多職場人爭先恐后地涌向互聯網大廠,而現在,人才流動又有了新的趨向,部分大廠人才開始向傳統公司移動,并看到了不同于互聯網公司的生存語境。這其中的故事和心態,我們不妨來看看本文的講述。
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公司之間的壁,是在不經意間顯現的。
“永不裁員,永不降薪”——文達入職新公司的第一天,辦公樓大屏上的這句承諾首先給了她這個前互聯網人不小的震撼。拍照、發到跟前同事建的微信群里,她說:“你們看看,永不裁員?!?/p>
來到這家食品飲料公司之前,文達在快手待了3年多,習慣了同事們來來去去,業務架構變了又變,要論資歷,她已經算是“快手OG”。
文達清楚記得,2019年參加校招時,互聯網大廠的面試競爭之激烈,“無領導小組討論環節,就已經很難見到本科生。”大廠,這個代表高薪、先進、高效與光環的符號,吸引一代年輕人趨之若鶩。
時鐘撥至近兩年,縈繞在互聯網大廠身上的主流敘事是降本增效,身處其中的人早已習慣無休止的“裁員”、“組織架構調整”、“不掙錢的業務裁撤”。
郭展序是最直接感知到水溫變化的人。他經營一家獵頭公司,兩三年前,國內某頭部大廠每年給他們的獵頭費都能達到1500萬到2000萬規模,但去年只有400萬,“就像過山車,他們不招人,我們也就沒業務?!?/p>
魔法消失,越來越多享受過一點、或還沒來得及享受紅利的大廠人,成了跟隨時代下墜的小人物。
不過世界很大,跳出“唯大廠論”的語境,我們又看到全然不同的圖景:今年春招吸納3.1萬人才的比亞迪成為應屆生熱門,安踏這個新的“品牌帝國”在2020年正式啟動數字化轉型戰略,星巴克今年11月在華成立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可口可樂稱數字媒介將占去明年一半以上的營銷開支。
產業的天平在急遽擺動,那些具有傳統和實業底色的公司仍希望投資未來——它們的抓手,正是大量溢出的互聯網人才。
大廠人們順流而下。據脈脈統計,2021年互聯網人才供需比為0.45,2022年升至1.69,2023年更升至2.34?;ヂ摼W人才呈凈流出態勢,大量流入電子商務及新零售、企業數字化服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公開新聞里,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蛛絲馬跡:2022年,阿里巴巴友盟+前總裁羅金鵬加入星巴克中國擔任CTO;同年,醬料公司李錦記宣布換帥,由前阿里巴巴高管靖捷正式擔任CEO;迪卡儂中國執行副總裁肖路,同樣來自阿里巴巴。
一位消費領域的獵頭告訴36氪,“其實現在不是沒機會,很多傳統企業在變革,像飛鶴、蒙牛這樣的一些公司,都有自己的創新零售部門。”另一位資深獵頭稱,“外企、國企和小一點民企的數字化崗位和品牌市場崗位,最愛找互聯網大廠的人?!?/p>
向傳統公司移動,互聯網人從前習慣的高額漲薪很少發生。上述獵頭告訴36氪,“動不動漲薪50%的情況不存在了,能有20%的漲幅就算可以了,甚至大多數人要接受平薪和降薪。”
好處是,這些公司對人才的需求量雖算不上很大,“但他們的需求是持續的?!惫剐蛘f。
傳統公司象征著“安穩”、或許可以大展身手的舞臺,以及久違的WLB(work-life-balance)。然而這也建立在它的B面之上——你要去適應一套迥異于互聯網的職場規則,有時還摻雜著不適和痛苦。
與那場轟轟烈烈、萬人奔赴的移動互聯網浪潮相比,這群前互聯網人的轉型難以稱上時代洪流,但在無數職場人被“是躺還是卷”的選擇題深深困住的今天,他們的故事提供了一份可參照的樣本。
一、另一種出路
對“紅利”再敏感不過的互聯網人,同樣敏感于它的消退。
2022年的下半年,梨子從字節跳動離開,加入了一家千人規模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她形容這次轉變是“找新風口”,也是“從虛擬行業跨到實體行業”。
梨子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抖音電商,放到今天,這是一個單日GMV以幾十億計、當之無愧的大廠“核心”業務。但她最初加入時,抖音電商還處于“從0到1”的起步階段,那是一段類似創業的經歷,戰略方向常常改變,大家每天都絞盡腦汁去想如何把DAU做起來,很忙、也很充實。
后來的故事可以預見。業務快速增長、部門越來越大,梨子身在其中,“那種縱覽全局的視角消失了”。她選擇跳槽去快手,當時還是2021年,“沒人覺得互聯網會發生后來的事情,以為大廠人的職業路徑就是不斷跳槽、升職加薪”。
沒過多久,反壟斷、降本增效成了互聯網大廠黯淡的主題,不確定性、不感全感在周遭彌漫,接下來的職業要怎么走、往哪里走?
梨子開始思考,像抖音電商那樣的機會不會再有了,繼續待下去只能是一枚螺絲釘,她研究宏觀政策、找朋友和前輩聊天,希望尋找新的機會。
新能源汽車,成為被梨子選中的那個“穩妥的風口”。這個行業尚在能源普適化階段,還要去解決里程焦慮和智能化的問題,“這兩個是很大的機會點,但中間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她不會像互聯網那么快”,梨子告訴36氪。
在梨子的感受里,她的新公司確實是喜歡互聯網人的。光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工作方式。譬如,在字節匯報任何需求時,提到的數據都要絕對精準,規劃的目標也要清晰?!笆裁磿r間拿到什么結果”。用她的話說,互聯網像一所大學,訓練出的許多能力能“直接”輸出到各行各業。
去年從某在線旅游大公司離開的西西,離職后加入了一家快消品公司的數字化轉型部門,負責數據分析。
西西三年前碩士畢業后,與本科畢業就工作的同學成為同事,互聯網機會收窄的現實,在兩人的經歷里就能感知。
本科同學入職后轉為產品經理,但就在下一年,像她們這樣的文科背景,被禁止轉崗產品經理。西西在職期間參加的三次績效考核中,有兩次拿到了最高的“A”,但總體薪資依然被嚴重倒掛,各種不平衡的感覺涌上心頭。
從接到獵頭電話到面試入職,她沒有太多猶豫,選擇了平薪跳槽。再回憶起大廠的生活,西西首先想起了一張當時的自拍,“面相非常丑陋,眼睛、嘴巴、臉皮都是向下的,就好像經歷了什么人生的動蕩一樣?!?/p>
新公司試用期轉正時,西西第一次感受到了大廠以外的世界。大廠轉正時,她經歷了非常激烈的答辯,每天加班加點做PPT,匯報時要面對嚴苛的質疑和挑戰。但在這里,轉正只是走流程,“大家不是來judge你和挑戰你的?!?/p>
文達所在的品牌部門,不乏來自騰訊、字節等大廠的同事,她這樣理解公司的期望:老板需要有符合潮流的好內容出來,這恰恰是互聯網人最擅長的,我們更懂當下的規則,懂得玩流量、調動大眾情緒,去搞一些更 to C的玩法。
不過,互聯網大廠人進入傳統公司和實體行業,也是一腳邁入了不知深淺的陌生世界。
二、“互聯網思維”打遍天下?
背負“昔日光環”和老板的殷切期待,前大廠人的“互聯網思維”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實踐?
王宇是山姆組建電商部門后招來的核心員工,與他同期入職的那批人,也是公司招的“最貴”的人。
“大家私下會說,我們最近來了一批很貴的人?!弊畛跬跤钣X得周圍的同事多少帶點冷嘲熱諷的意味,等著看他們能做出什么樣的結果,到底配不配“這么貴”。
當時的數據顯示,在山姆會員店買過“非食”商品的用戶,會員續卡率會提升數十個百分點,管理層決意加大投入“非食”。但轉型不是嘴上說說,這個領域競爭白熱,山姆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培養起消費者到山姆購買日用品的習慣。
“做雙11”,王宇的團隊很快向上提出這個思路。
管理層起初反對,“山姆本身就是一個常年低價的超市,為什么要做電商的促銷節?”但王宇的團隊擺出一個管理層無法say no的理由:大促意味著囤貨,用戶預算有限,如果在雙11囤了其他家的貨,便不會再在山姆產生同樣的消費,并且山姆的大包裝也最適合囤貨。
下一個問題是,一個主打線下的超市做雙11,要怎樣才能把影響力最大化?互聯網人最擅長的事情再次出現——如果沒有影響力,那就想一個有魔力的點子,創造影響力。
“千萬單品”,王宇的團隊丟出了一個新概念。“CMO眼睛都亮了,他知道一個品最多賣個幾百萬,之前沒有千萬單品的?!?/p>
這不只是個名詞,也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將所有資源集中化、平臺化,然后獲取最大收益。那一年,山姆會員店799元的神仙水、3000元的赫蓮娜黑繃帶、比拼多多更便宜的戴森紛紛出圈,雙11的銷售額同比前一年增長了數倍。
在那幾年中,沃爾瑪的主基調是“全球增長看中國,中國增長看電商”,王宇跟著某互聯網大廠的上司因此戰略而來,也為電商團隊重組招聘了30多個大廠背景的人,這群人和他們奇奇怪怪的想法也確實為山姆帶去了不小變化。
今年7月,有媒體報道,山姆會員店的線上銷售占總體銷售比重已達到55%,相比王宇入職時有了倍數級的提高。
但并非所有的大廠人都有機會大展身手。
高P們在大廠經歷過一個業務從無到有,年輕的“低P”們,則更像在一個相當成熟的機制里擰螺絲,扮演著“大廠做題家”的角色。他們的大廠經驗在傳統公司的落地顯得更難。
林浩的上一份工作在螞蟻國際,負責優化結算過程中的某項流程,在職兩年,他經歷了5次組織架構變動,“每次變動了就通知你一下,要匯報給誰了之類的,早都習以為常了。”每當別人問他“你來了這么久,這塊應該很熟悉吧”,他只能在心里默默搖頭。
從螞蟻離職后,林浩加入了一家國際性的快消品大公司,成為“大甲方”。剛入職的一次供應商溝通會上,他基于在螞蟻的經驗,對供應商方案的各處細節提出挑戰。當發現自己是“在場最專業的那個人”、他講的很多東西大家似乎都不懂時,一種突如其來的成就感、或者說勝利感襲來。
但快樂沒有持續多久。林浩很快意識到,他的崗位并不是來解決這些技術細節的,把關全局、管理供應商才是他的職責,“大部分時間,也不會有這樣的細節問題讓我去解決?!?/p>
一開始,林浩還想把現公司的所有開發模式都按照阿里那套去改,甚至文檔也要按照之前的標準去設計,但“搞了一陣發現也沒什么用,自己累,別人也累?!?/p>
從一個單純的程序員,變成要對上對下做項目管理的角色,如何匯報、英語行不行都成了棘手的問題?!笆裁唇稻S打擊,來了之后發現這邊的人才是降維打擊,管著好幾個平臺,專業性足夠、PPT美輪美奐、英文又流利”,比起來,林浩覺得自己懂的那點流程其實沒多大用。
比起熱衷大談戰略、策略的互聯網公司,傳統公司關注的點都很真實、很落地。
文達在面試這家食品飲料公司時,用習以為常的方法論和策略談起曾經做過的某個案例,面試官有些粗暴地打斷了她,“你直接告訴我你會怎么做?!?/p>
三、流程、慢放世界、新黑話
習慣了互聯網大廠的快節奏,傳統公司像另一個慢放的世界。
下班時間是第一個需要“適應”的。王宇從阿里來到沃爾瑪后,依然保持著高強度的習慣,某一次為了臨時搭建頁面,他的團隊全員加班到深夜?!懊魈鞎绊懹脩趔w驗啊?!彼麄冇X得必須抓緊。
后來,公司高層幾次提醒他們,“這種事以后不允許發生了,太不尊重員工了?!?/p>
公司里的老員工也覺得這群人瘋了。在他們的認知里,五點半、最晚六七點就應該下班,周末也要與工作劃清界限。王宇后來發現,晚上拉人參會,效率不高,甚至會被抵觸甚至仇視。
一位資深獵頭告訴36氪,他今年為某實體企業招了一位阿里背景的高管,對方在阿里時常常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回家,來到這家公司后,發現5點半辦公室的人會準時消失,一份文件拖兩周也簽不完字,“他突然間不知道干什么了,推動一件事太難了?!?/p>
略顯陳舊的系統,是第二個需要適應的。
剛從盒馬去到沃爾瑪后,Alan一直在疑惑,為什么一家世界500強的公司,在系統部分會如此拉胯,入華幾十年來所有的SOP都被放到一個網頁里,還常常跟現行的業務脫軌。
“但是沒有人去修訂它,只能在需要時到處求助?!盇lan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要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去“跑程序”。
Alan在盒馬培養的認知是,訂貨系統會給出所有可用信息,幫助她做判斷,比如前三周里每一周的訂貨量、到貨量、損耗率、缺貨是幾點缺的、如果不缺貨的話可能會賣到多少、現在的庫存還有多少,甚至會附上天氣預報。
但是在山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訂貨需要靠人為的拉表格、算公式。盡管在逐漸優化,但“山姆的系統可能再過十年也趕不上盒馬。”Alan下了這樣的判斷。
文達所在的乳制品公司也是一樣,“整個OA系統非常落后,效率跟互聯網沒得比?!?/p>
告別了閉環、抓手、拉通、對齊等一系列的互聯網黑話,外企的黑話也要從頭學習。
一次被通知參加“YBM”時,Alan一臉懵,后來才知道YBM的全稱是“Year Begin Meeting”,這是山姆內部每年都要舉行的盛會。后來,Alan用A4筆記本足足記了三四頁這樣的單詞縮寫。
每當林浩的同事自然而然說起“align一下”、“一點也不make sense”、“kick off”、“roll out”這樣的詞匯時,他還是需要下意識反應一下。
一位從大廠跳槽國企的員工告訴36氪,大廠這些年備受調侃的黑話在內部早已不被提倡,沒想到國企里也很多性質相似的語言,“領導日常用的書面材料和出席活動的演講稿,我都會經??床欢!?/p>
行業之間的“壁”無處不在。
四、“上岸”了,然后呢?
“不只想要賺很多錢,也想要我的健康、我的生活?!崩孀踊叵朐谧止澋娜兆樱褪请S時on cal、沒有生活。
996、螺絲釘、沒有安全感是多數大廠人的共識。如今,傳統公司在這些問題上給出了部分回答。
西西現在的同事不少已結婚生子,“小孩上小學、初中的人還蠻多的?!痹谏霞夜緯r,她很少見到30+、40+的人。西西也在今年邁入了婚姻,希望在目前的這家公司再穩幾年。在和leader閑談時,她說“覺得以前做事情更像是在講故事,但現在真的在做一門生意。”
所謂傳統,王宇理解就是“沒有完全的互聯網化、平臺化”,它們背后牽附著實際的商品、龐大的制造體系,多數時候無法以快速的A/B測試來試錯。
這種行業反而能在今天給人以“踏實感”?!八麄儾粫v什么‘因為信任,所以簡單’的東西,只會講每天怎么去服務好客戶?!?/p>
林浩在螞蟻最后三個月,全心全意撲在一個項目上,最后那個項目甚至沒能上線。在這家國際快消品公司,他所在的信息化部門雖然“邊緣”,但能直接負責四五個系統,會常常去現場、跟客戶一起探店掃店,做出的系統能明顯看到在被誰使用,“這些工作的價值真不一定比大廠低?!?/p>
但大廠畢竟留下了許多深刻的、難以磨滅的東西。
陳璇在2022年從京東離職,加入迪卡儂。這家總部位于法國的運動體育連鎖品牌正在中國大刀闊斧地推進“數字化轉型”,并從阿里巴巴挖來了一位執行副總裁。與山姆類似,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系統性變革。
作為這個巨大系統里的一份子,陳璇發現很多項目不再像過去那么緊急,自己也很少因為工作焦頭爛額,“有時間思考這個事兒怎么做才是對的?!?/p>
不過有時,陳璇在有互聯人的好友群里分享見聞時,大家會回她一句:“你怎么這么閑?”這句帶有一絲羨慕的玩笑話還是會微微刺到她,讓她懷疑“有沒有必要在二十多歲就做個如此穩定、慢節奏的工作”。
陳璇的一個前同事,今年已經在字節帶著七八人的小團隊,像這樣由新業務、快節奏帶來的非常規式跨越,在傳統公司是鮮見的。“我們甚至是一個高中的,當人家在大廠帶團隊的時候,我在外企‘養老’,這也是一種焦慮啊?!?/p>
入職到現在近兩年,陳璇所在的團隊無人離職??粗磉叢簧偎君g十年左右的同事,她仍不認為自己真正“抓住了上岸的稻草”。三年、五年、十年,陳璇給自己設立了一些職場節點,“在那個節點來臨的時候,我還是會重新審視自己,做出調整,不排除重回互聯網公司?!?/p>
“未來向何處去?”是個不斷被按下去、卻又重新浮起的靈魂之問。
人生如圍城,職場亦然。慢世界無疑是舒適的、和平的。但見證過互聯網列車轟鳴前行的人們,也許從未忘記過那個迷戀速度、戰爭和勝利的昨日世界。
(應受訪者要求,文達、梨子、西西、王宇、林浩、Alan、陳璇均為化名)
作者:任彩茹;采訪:任彩茹,彭倩;編輯:喬芊,楊軒
原文標題:前互聯網大廠人,在這些公司悄悄「上岸」|深氪
來源公眾號:36氪未來消費(ID:lslb168),在這里看到消費的未來。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未來消費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也許已經“上岸”的人,焦慮的是這個岸是否長久,會不會重新被“甩下水”后,也忘了如何撲騰。但這種狀態,本來就不正常啊,誰說東亞人就是一直泡在水里的,好好做人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