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廠手起刀落

2 評論 2984 瀏覽 12 收藏 27 分鐘

2023年,大廠們不約而同地收縮了戰線,一些業務被砍下,但又有部分業務被重提臺面。在這篇文章里,作者就梳理了那些被大廠們砍掉的項目類別,一起來看看這份記錄和分析。

2023年,大廠都在“斷舍離”。從騰訊、阿里,再到百度、字節跳動,幾乎所有互聯網巨無霸都在收縮戰線,砍掉一切不必要的業務。

這些被大廠砍掉的業務,有的曾被寄予厚望并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卻不如預期;有的為追逐風口倉促上線,在風口冷卻后被無情拋棄;還有的雖潛力無限,但回報周期太長、就連大財大氣粗的大廠也忍受不了“延遲滿足”,只能忍痛止損……

2023年,互聯網的春天并未到來,寒冬依然凜冽,企業愈發謹慎。沒有人能說清,這到底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還是不可逆轉的產業大勢。當大廠不再“擴張優先”,而是“收縮式生存”,曾經瘋狂的時代也在徐徐落下帷幕。

本文要點如下:

一、被大廠拋棄的四類項目

  1. 風口涼涼類:競逐風口失敗了
  2. 長跑選手類:有前景卻太燒錢
  3. 雞肋業務類:邊緣化不太賺錢
  4. 不太爭氣類:核心卻不及預期

二、朝花夕拾:那些被大廠復活的項目

三、砍掉的是項目,收獲的是教訓

一、游戲、VR、社交、芯片,被大廠砍掉的那些項目

2022年,大廠已在砍項目、優化組織結構、縮減外部投資。當時很多人以為是疫情的影響,殊不知卻是大廠在更長周期的動蕩中的被迫抉擇。進入到2023,大廠斷舍離依然在繼續,且愈演愈烈。據價值研究所觀察,2023年被大廠關停的項目大致可分四類。

第一類:風口涼涼類:競逐風口失敗了

最先被大廠拋棄的,是那些為追逐風口而創立,沒等走上正軌,風口卻先破滅的項目——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和過氣風口“元宇宙”有關的項目。

元宇宙是META(原Facebook)在業績壓力下為了創新而創新而強推的概念,在META帶動下,多家科技公司加碼“元宇宙”。2023年,元宇宙賽道遭遇緊急剎車。

今年2月,騰訊在毫無預兆下解散XR團隊,取消全線崗位,超過300名員工只有2個月過渡期尋求內部活水調崗機會或另謀高就。而在全員解散的消息傳來前,XR業務負責人沈黎已低調離職。此后騰訊多次被傳將代理Meta旗下的Quest硬件重返XR賽道,但一直沒有下文。

字節跳動與騰訊不謀而合,2023年向VR業務動刀,在騰訊XR解散的同一時間,PICO被爆進行年內第一輪大裁員,涉及員工約300人,占比在15%左右。PICO當時并未否認裁員消息,高層在發言時仍對未來充滿信心,并堅信將于年內發布的PICO 4能扭轉頹勢。

年底,PICO迎來了更轟轟烈烈的80%大裁員,市場、游戲、視頻、直播等團隊無一幸免,就連PICO 5的研發也可能無法進行下去。與此同時,PICO內容業務負責人任利鋒被傳離職,字節外派到PICO的多名高管紛紛被抽調到其他部門。PICO由字節收購而來,種種舉動表明,字節在止損。

(圖片來自PICO官網)

騰訊和字節外,快手的全景視頻、元宇宙空間等項目在年初已被低調叫停,2020年入職的業務負責人馬英武早已離開;百度希壤業務負責人馬杰5月離職,希壤被邊緣化,去年舉行超過120項元宇宙空間活動,今年寥寥無幾;愛奇藝旗下VR公司被爆裁員、停擺,更因欠款被列為被執行人。

2023年蘋果發布“次世代”的Vision Pro,喊出“空間計算”的概念,一度讓XR以及元宇宙行業振奮無比,然而Vision Pro仍未開售,定價上萬前景也不樂觀。這一次,蘋果并未像往年一樣成為一個產業的“白馬騎士”。XR產業不再是香餑餑。

2023年大模型異軍突起取代元宇宙成為新風口,相較于XR技術以及更早的區塊鏈技術而言,大模型以及AI技術應用場景更廣闊,商業前景更明晰,發展潛力大得多。但跟XR以及元宇宙一樣,大模型也很燒錢,且需要長周期、大規模投資。大廠的精力和資源都是有限的,強如騰訊、字節也不例外,正在追求降本增效、聚焦核心業務的大廠不可能同時燒錢供養兩個超級項目。

大模型與元宇宙二選一,頭腦正常的大廠都會力推前者——就連META的資源也在從元宇宙向大模型傾斜。因此,與元宇宙相關的VR/AR硬件、虛擬社交等一系列項目成為大廠首選棄子,在情理之中。

第二類:有前景但太燒錢,地主家也沒余糧了

相較于元宇宙等“風口”項目而言,第二類被砍掉的項目商業化前景清晰、潛力巨大,但問題在于回報周期太長,大廠等不到兌現潛力的那一天了。

比如自動駕駛,將時間拉長到五十年、一百年來看,要說自動駕駛會普及可能沒人會懷疑,然而,三五年內,L5乃至L4自動駕駛都讓人看不到希望。對此,大廠的態度是糾結,既不愿意貿然砍項目,但也不敢持續加大投資了。

一方面,自動駕駛商業化前景在變得明朗。在國內,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陸續開啟全無人自動駕駛出租車/卡車的商業化試運營,用戶的接受程度在逐步提高。但另一方面,距離全面商業化仍需時日,底層技術、安全、商業成本、政策法規、技術倫理等等都存在諸多挑戰,無人車全面取代人類帶來的失業問題也令人擔憂。

今年5月,阿里達摩院旗下自動駕駛團隊巨震,近百名員工并入菜鳥,專注于可商業化的自動駕駛物流業務;大部分員工被調往阿里其他業務或被“優化”。阿里否認了裁員70%的傳聞并堅稱并未全盤放棄自動駕駛,但在阿里1+6+N的組織動蕩下,自動駕駛業務很難置身事外。

曾瘋狂押注自動駕駛的大廠百度沒有全盤放棄,但收縮姿勢已現,其在今年初就對智能駕駛事業群進行了一輪人員優化,造車業務、智能車聯、智能交通等業務均經歷了調整。相較于華為汽車業務的轟轟烈烈而言,百度自動駕駛起了大早、趕了晚集,2023年開始做減法“聚焦”。

(圖片來自百度Apollo官網)

另一個眾多大廠不得不忍痛放棄的項目是自研芯片。

哲庫的解散堪稱今年科技圈的一大遺憾。今年5月,在幾乎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OPPO宣布解散旗下芯片研發企業哲庫。根據高層發布的內部信,所有員工和未入職的應屆生都可選擇加入OPPO其他部門或接受N+3的補償方案,CEO劉君、COO朱尚祖等高管在最后一次全員視頻會議上多次哽咽,可惜于事無補。

解散前的哲庫備受業內人士看好,是本土芯片行業最值得關注的后起之秀。在今年早些時候,哲庫仍積極擴張,挖來前壁仞科技海外AI團隊負責人孫成坤擔任NPU團隊負責人。解散消息突然傳來,一下子讓所有人深感震驚。OPPO在自研芯片上的投入是堅決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OPPO 自研芯片項目戛然而止,讓人扼腕嘆息。

在OPPO之后,星際魅族旗下芯片研發團隊、TCL旗下的摩星半導體公司相繼傳來停擺消息,更讓人深感唏噓。值得欣慰的是,還有阿里、華為、小米等大廠在堅持,給本土芯片保留了火種。盧偉冰就表示,小米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絕不會動搖自研芯片的決心,只希望行業寒冬盡快過去,不要再有“哲庫悲壯離場”的遺憾一幕出現。

第三類:賺錢不多的雞肋業務,聚焦主業更實際

第三類項目沒有那么燒錢,但花費不菲;商業化環境成熟也能賺到一點錢,只是對集團整體貢獻有限;能看到增長潛力,只是不多。

字節跳動和B站的游戲業務,騰訊的C端教育業務,都是其中代表。

11月底,字節跳動旗下游戲業務朝夕光年宣布進行大規模收縮及裁員,已上線、表現良好的項目會在保證運營的情況下尋求剝離,未上線的項目除少量創新業務和技術項目外將全部關停。高價收購來的沐瞳科技在稍早時候被爆出售,大撤退十分堅決。

不久后,B站的游戲業務也傳來了不利消息,自研項目或遭全部裁撤。B站官方對此的回應是相關消息不實,但部分項目確有調整。目前,B站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設有游戲研發工作室,其中廣州工作室在今年10月便傳出過解散消息。

騰訊教育業務的變動相當低調。10月,騰訊教育總裁殷宇低調離職,騰訊課堂教培通早在9月便暫停了對外服務,整個C端教育業務線都將逐步關停。在頭部教育巨頭新東方都將重心轉移到“東方甄選”直播帶貨時,騰訊割舍教育業務不讓人意外。除騰訊外,字節大力教育等業務早已被弱化。

和自動駕駛與芯片等“長周期大投資”項目相比,游戲和教育的成本沒那么高,投資周期短得多,商業化程度也比元宇宙和自動駕駛要成熟得多。B站今年下半年已經上線4款自游戲,年底還有一款《艾塔紀元》等待上線;字節旗下已有《晶核》、《星球:重啟》等代表作,還有多款小游戲登上過iOS暢銷榜。既然如此,為什么巨頭要割愛呢?

(圖片來自《晶核》官網)

只能說,這些項目的投入產出比還達不到大廠的預期,市場大環境無法支撐其長期發展的需要,大廠在“抓大放小”,雞肋業務能不做就不做。相比之下,聚焦主業、收縮戰線更符合降本增效的大趨勢。從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來看,“聚焦主業”才是更符合當下高質量增長主旋律的發展模式,大廠都在做減法,聚焦主業。

甩包袱,就成了大廠不約而同的動作。

比如騰訊除了砍掉上面提到的C端教育業務外,對很多業務也是“手起刀落”從不手軟。9月6日,在線音頻應用企鵝FM在上線8年后停止運營;12月20日,騰訊旗下的待辦事項及日程管理應用騰訊代辦全面停止運營;12月26日,騰訊NOW直播停止服務……

真的是當年擴張有多猛,現在收縮就有多狠。

第四類:主業未能高枕無憂,利潤考核漸趨嚴格

大廠都有那么一兩個不能輕易動刀的核心業務,可以說是自留地,可以說是大本營,比如電商、云計算之于阿里,游戲、社交之于騰訊,零售、物流之于京東,外賣、到店之于美團,快遞、物流之于順豐。

但問題在于,核心業務過去幾年也走在擴張優先的路上,不斷加大投入、迭代新產品/服務,試圖搶占市場份額。如今的市場大環境,難以支撐這種高舉高打、以短期利潤換長期規模的發展戰略,大廠對項目利潤的考核越來越嚴,高質量增長成新風向。

因此,騰訊也會狠下心來砍掉那些不賺錢、成長速度不及預期的游戲,阿里會減少對部分電商業務的投入。

阿里動刀的對象,是為下沉市場特供、為狙擊拼多多而打造的淘特。

早前去年底,淘特在阿里內部的戰略地位就有下降趨勢。有網友統計過,淘特在阿里財報中出現的頻率不斷減少,三季度出現了三次還都和虧損二字掛鉤。今年3月,有報道稱淘特大部分員工將回歸大淘寶,淘特APP上的店鋪陸續并入淘寶,這是鳴鑼收兵的態勢。

雖然阿里否認了上述消息,但高層的變動是擺在臺面上的:淘特一把手汪海(花名:七公)后主要負責中小企業發展中心的工作,汪海的接任者張勝(花名:鄒衍)也在不久后帶著部分高層回歸大淘寶團隊。

來到年底,阿里又將1688確立為集團第一批“戰略級創新業務”,所謂“四小龍”之一,其希望將其輻射范圍從B端中小企業延伸至C端消費者,大有取代淘特都成為下沉市場排頭兵的趨勢。

不過,阿里依然堅稱不會放棄淘特,其表示淘特團隊會花更多心思打造產業帶、淘小店,弱化在業務端的擴張和拉新獲客指標。丟掉戰略核心地位,轉變為大淘寶的后勤兵,或許已是淘特最好的歸宿。年底,在阿里新掌門吳泳銘親自執掌淘天集團后,淘特是被重新加碼抑或被徹底放棄?有待觀察。

比起阿里,騰訊對游戲動起刀來更決絕。馬化騰很早就在內部講話中說過,騰訊游戲之后會聚焦于精品內容,不論自研還是代理產品的上線都比以往更加謹慎。根據公開信息,截至10月底,騰訊年內已下線十多款游戲產品,其中不乏上線多年、有一定核心用戶群的老產品。

代理產品這邊,上線近10年的《疾風之刃》、上線6年的《街頭籃球》都在今年宣告停服。自研游戲的情況沒好到哪去,由騰訊北極光工作室開發的《無限法則》在12月1日正式下線,魔方工作室出品的《妖精尾巴:魔導少年》早在今年5月便壽終正寢,這兩款產品存在的時間分別為5年和4年。

說到底,大廠都在努力“扣出”利潤,將資源留給核心業務中更核心的產品,以及聚焦在真正決定未來的極少數關鍵業務上。在大寒冬中,這也是最穩妥的做法。

二、朝花夕拾:大廠的這些項目又活過來了

不少被大廠拋棄的項目,都擁有一批忠實擁躉。下線的消息傳來,讓人唏噓。好在砍項目是有效果的,從最新的財報能看出,大廠雖回不到躺賺的黃金年代,利潤的修復卻是立竿見影。

三季度,騰訊Non-IFRS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錄得554.83億元和449.2億元,均高于市場預期,同比分別增長36%和39%,毛利率也上升至49.5%;阿里的Non-GAAP凈利潤則錄得401.88億元,同比增長19%;快手全面實現扭虧為盈;美團的凈利潤同比暴漲195.3%;嗶哩嗶哩的虧損也同比大幅收窄51%。

客觀地說,2022年是大廠“降本”的高潮期,裁員力度、關停的項目數量都達到頂峰。與之相比,2023年的情況已稍有好轉,秋招時,多家大廠招聘力度有所增強,補充了更多新鮮血液。其中,美團給出的HC為6000+,涉及技術、產品、職能、商業分析等多個崗位;京東釋放出8000+招聘名額,涵蓋供應鏈、技術、產品等八大方向。

2023年,大廠利潤已得到修復,頭部企業都在加碼對未來的投入力度,但投資策略跟疫情前的“撒錢式投資”已截然不同。大廠在關停大量邊緣項目、重新集結資源的同時,一批曾經被打入冷宮甚至徹底放棄的項目被重新撿起。

比如百度、順豐第N次撿起電商,前者上線百度優選押注AI+電商這一新形態并提供大量扶持措施,后者全面擁抱直播電商并嘗試自建供應鏈;告別悟空搜索、頭條搜索、抖音搜索“三駕馬車”時代后,字節跳動帶來了全新的閃電搜索,全面打通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美團社區團購重啟擴張,于11月初上線團買買。

(圖片來自百度優選官網)

沒有誰能脫離時代,大廠的發展路線在不同階段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前些年擴張優先、上線大量項目,現在不斷收縮戰線,聚焦資源搞增長,砍業務的同時再兜兜轉轉重做一些放棄的項目,無非還是因為存在市場機會。畢竟市場在變,企業能做的是擁抱變化,而不是刻舟求劍。

三、擴張優先失效了,大廠開啟“謹慎擴張”模式

說到底,大廠在經歷“擴張優先”后,逐步回歸到“收縮式發展、謹慎式擴張”的成長軌道。在擴張最快那幾年,頭部大廠秉持著人有我有的策略,往各行各業滲透。即便是和自己的主業沒有多大聯系,也沒想清楚該怎么賺錢的業務也去探索,不知不覺業務線變得無比龐雜,團隊變得十分臃腫,企業逐漸失去了焦點。

在新的發展階段,“擴張優先”風險越來越大。

最重要的一點變化,是老生常談的流量紅利消退。

CNNIC的報告指出,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國網民規模為10.79億,較去年年底增長1109萬,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76.4%?;仡欁罱鼛啄甑脑鲩L曲線,新增觸網用戶的減少延續許久,最近半年下來普及率僅提升0.8%,增長已經非常接近停滯。

大廠當初之所以敢“透支”未來的錢,犧牲利潤換規模,是因為流量紅利足夠多、市場潛力足夠大,它們相信總有賺錢的機會,當下的利潤在未來的大蛋糕前不值一提,這也是互聯網企業習慣的“免費”思維的核心邏輯,于是我們看到“延遲滿足”、“長期主義”、“價值投資”等等概念被行業奉為圭臬。然而,現在流量增長快到頭了,天花板越來越低,內卷越來越嚴重,大家都清楚砸錢很難砸出更輝煌的未來。

唯一的例外是出?!裉煲廊辉诟咚僭鲩L的互聯網巨頭,都是出海業務強勁的巨頭,比如Temu助推拼多多成為電商新王、最大的準上市獨角獸之一SHEIN 、以及TikTok。除電商出海外,游戲、泛娛樂、新消費、消費電子、家電等等出海賽道均充滿機遇。在海外戰場,巨頭們依然在擴張版圖,相對極度內卷的內地市場而言,海外市場仍是相對藍海。

在“謹慎式擴張”的階段,大廠的風格已截然不同。

首先,大廠對風口不再感冒了。風口來得快去得也快,盛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廠們對此想必深有體會,知識付費、區塊鏈、ClubHouse語音房、共享辦公、元宇宙諸多風口均曇花一現。巨頭對風口變得更加警惕,追也只追真正有潛力、能看到清晰的變現路徑的風口。

其次,擴張更多是圍繞主航道。AI大模型大紅大紫,其潛力很快在全世界內形成了廣泛共識,頭部大廠均已推出相應產品,但這些產品并非獨立發展,而是全面與主業融合、助力核心業務增長。比如阿里通過大模型來幫助電商商家降低經營門檻和成本,百度智能云、阿里云經過大模型改造以吸引更多客戶,度小滿推出金融大模型“軒轅”則強調與自身業務的全面融合并對外開放給金融產業。

最后,越來越強調ROI管理了。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大廠無法不計回報地投入,投出去的每一筆錢都要考慮收益的問題。多家大廠人士對價值研究所透露,以前不計較回報(抑或說難以量化回報)的一些崗位如品牌、公關、法務,現在都要考核ROI,雖然看著很不現實,但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大廠變得越來越“摳門”,越來越謹慎,越來越務實。

四、寫在最后

傳聞中,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曾向他推薦一個集市,那里滿是各種新奇玩意兒,學生們都相信蘇格拉底只要去逛一輪,肯定會滿載而歸。結果蘇格拉底乘興而歸,但滿手空空。

當學生問他為什么什么都買,看起來還是那么開心時,蘇格拉底的回答是這樣的:

此行我最大的收獲,是發現世界上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東西,而我的生活還是如此美好。

和古希臘流傳下來的許多哲學典故一樣,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也難以考究。但故事講述的道理,在數十個世紀后的今天仍然適用。大廠有很多業務,其實也不是必需品,只是錦上添花或為未來添一份保險。只可惜錦上添花過于奢侈,活好當下已十分不易??车?不必要的項目輕裝上陣,也未必是一件壞事。世界很大,波浪也很大,好在面對未來,大廠已經變得足夠從容。

作者:Hernanderz

來源公眾號:價值研究所Pro(ID:quanwaicaijing),關注企業長期價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價值研究所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贊,寫的不錯

    來自廣東 回復
  2. 就連大財大氣粗的大廠也忍受不了“延遲滿足”
    應該是:就連財大氣粗的大廠也忍受不了“延遲滿足”

    來自廣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