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平臺真的“打不贏”菜市場嗎?

0 評論 4198 瀏覽 13 收藏 11 分鐘

如今平臺電商的高速發展使不少實體商家都受到沖擊,而果蔬生鮮類卻并非如此。雖然線上生鮮電商平臺已經投入布局多年,但仍無法替代小區門口的菜市場。這時便有小伙伴發出疑問,為什么生鮮電商“打不過”菜市場呢?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是如何分析這一狀況的吧!

近年來,雖然線上生鮮電商平臺發展得還不錯,但是家門口的菜市場依舊地位不倒。

在當今電商時代,菜市場為何能夠從吃盡紅利的線上生鮮平臺手中奪取市場份額,占據一席之地的呢?天天問的小伙伴對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番探討,一起來看看大家是怎么說的吧!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63期:

為什么各大生鮮電商平臺始終打不過小區家門口的菜市場?

文章內容部分來源于@大魚燉海棠 @紅夜 @風雨無阻 @杭州馬小胖 @woonwoo 等人的精彩回答。

一、生鮮電商平臺真的打不過家門口的菜市場嗎?

1. 如何定義“打不過”?

生鮮電商平臺“打不過”菜市場的標準是什么?

是大多數人還在用菜市場而不是用電商平臺購買生鮮?

但是對于不同的產品而言,生鮮平臺和菜市場是具備不同的競爭力的。一些綠色蔬菜,鮮肉,大部分人喜歡去菜市場。但是蒜頭、姜、瓜果,生鮮平臺具有價格優勢,就會選擇在平臺購買。

不同人群對渠道的需求也有一定差異。例如家里的老人,白天沒事就去逛逛菜市場,看到價格合適的、新鮮的,就買了。而家里的年輕人如果有買菜需求,那估計生鮮平臺逛的就多了,包括錢大媽這類商戶。

另外,對比傳統的“商品電商”,生鮮果蔬商品有一個很重要的差異點,其大部分還是屬于非標準商品,這也就影響了個人對線上線下渠道選擇的決策。由于生鮮商品是非標準品,所以“挑選”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挑選能力強、有經驗,那么線下買菜往往“劃算”。因為所見即所得,效率高,問題少還有“揀到了相對好菜”的滿足感。這種“挑選”的習慣,甚至于大于了客觀的意義:一直以來用戶受到的教育是吃”新鮮”的菜,而什么是新鮮的——自己親眼看著挑來、買回來的叫“新鮮”。

同樣也存在大量對買菜、挑菜無經驗的人,對于他們來說,線上依靠平臺、品牌信譽,往往是比自己靠譜的。例如京東自營的果蔬,有相對較為靠譜的售后機制;樸樸的小時達生鮮,也有著平臺在中間對果蔬質量的把關。所以相比去菜市場買菜,使用電商平臺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這樣還能說“打不過”嗎?

因此當前生鮮市場上,更適合描述為“線下菜市場依然存在,并沒有因為現場競爭的出現而消亡”,這一現象卻未必是“打不過”。

2. 其實是“打不起來”

其實并不是“打不過”,而是“打不起來”。

普通的電商平臺盡管淘汰了非常多的實體商家,但對于整體經濟是有非常正向的刺激的。與其說實體商家被淘汰,不如說是優勝劣汰,那些被替代的商家早晚要倒閉,只不過電商加速了這個過程。

但生鮮電商不一樣。生鮮電商平臺一旦起勢,那么擠壓的是數量非常之大的菜販的生存空間。一旦數量上來了,再小的問題也變成了大問題。換句話說,這將不是個經濟問題,而是會上升到社會問題的高度。大量民間商販失業造成的社會不穩定是任何一個時代的公眾都不愿意看到的。

一旦生鮮電商要起勢,必然會被控制在一個合理的高度。讓平臺有得賺,也讓菜販子能活下去,這才是最符合更廣大民眾利益的形勢。因此不會形成生鮮電商壓菜市場一頭的狀況,這二者實質上“打不起來”。

二、生鮮電商平臺和菜市場有何差異?

1. 供應鏈

生鮮的供應鏈非常長,包括采購、存儲、運輸和配送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損耗,發貨只能按照過往的供需情況預判,并不完全符合市場需要。相關數據顯示,由于生鮮產品具有易腐性和季節性而不易保存,并且在長距離的多級運輸過程中損耗嚴重,目前行業平均損耗率在20%-30%左右。

同時,一些電商商家打出不賣隔夜菜、隔夜肉的口號,造成生鮮損耗尤其高。同時國人也偏愛新鮮蔬菜水果、活魚鮮蝦,為滿足這一需求,商家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冷鏈存儲和運輸。

生鮮電商在管理供應鏈時面臨很大的挑戰,而相比之下,小區家門口的菜市場通常能夠直接從當地農戶或供應商手中獲取新鮮食材,減少了中間環節和物流成本。

2. 用戶體驗

生鮮電商通常需要用戶在平臺上瀏覽和選擇商品,然后等待配送。這種購物方式不如直接在菜市場挑選新鮮食材方便和直觀,蔬菜、水果、海鮮的新鮮度,只有線下才能感受得到。一把青菜里有黃葉子,當場就可以交割,不需要再走售后。此外,一些消費者可能更喜歡與賣家直接交流,了解菜品的質量和來源等信息。

而且線下買菜也更有人情味,生鮮電商平臺無法解決消費者“逛”的需求。一些消費者選擇去菜市場并不是因為菜品有多便宜,而是能通過逛菜市場來感受煙火氣息。在菜市場,消費者可以講價、送棵小蔥、讓熱心的攤主幫忙處理食材、漫無目的地開玩笑……與攤主熟悉之后,顧客很容易養成消費習慣從而增加復購,這是生鮮電商永遠也做不到的體驗。

3. 價格差異

與其他傳統電商商品不同,生鮮電商并不具備顯著的價格優勢。這是因為做生鮮電商,不能使用互聯網的打法——先不合理的補貼打開市場規模,然后再盈利。當生鮮電商平臺的成本(倉儲,物流,人力,配送)并不比菜市場的低,它的競爭力便很難在性價比獲得突破。一些消費者在買菜時還是會更看重性價比。

相比較而言,家門口的菜市場可以省去一些電商平臺所需的額外費用,如物流費用、平臺抽成等,有時能夠提供更低的價格,從而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

三、結語

總之,現在形勢是,各大生鮮電商平臺仍在不斷加速進行布局嘗試,而小區門口的菜市場仍然發展火熱,受到大眾歡迎。但這并不意味著生鮮電商就“打不過”菜市場,也不意味著生鮮電商沒有發展前景。線上線下都存在,有競爭才是能讓廣大公眾受益的局面。

關于“為什么各大生鮮電商平臺始終打不過小區家門口的菜市場?”,你有什么看法?點擊下面的鏈接,一起來討論吧~

戳:為什么各大生鮮電商平臺始終打不過小區家門口的菜市場?

#相關閱讀#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62期:為何涉及交易的APP需要已讀功能?從淘寶、閑魚看實際應用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61期:“限制用戶犯錯”和“引導用戶”,只能二選一?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60期:不是高奢買不起,是“開蓋有獎”更有性價比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59期:2023年互聯網10大熱門事件,哪一件讓你印象最深刻?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58期:拼團發起者優惠更大,還會有人做“參與者”嗎?

素材來源:天天問話題精選

「天天問」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旗下的互助問答模塊,致力產品、運營、營銷等領域知識的學習交流。

本欄目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實習生@李秩靜 整理編輯發布,歡迎大家踴躍提問,一起交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