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看懂的共享單車:真的是個偽命題、偽需求嗎?
共享單車真的是個偽命題、偽需求嗎?本文作者將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這些現象之間的聯系,揭開the moment of the truth。
自共享單車問世以來,各種討論甚囂塵上。有比較摩拜和ofo各自產品優劣各自站隊的,有投資人發聲互掐的,有操碎了心算成本擔憂盈利模式的,有幸災樂禍看城管扣車群眾偷車的,有各種擔心平臺押金安全的……
凡此種種,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樂趣,也獲得屬于自己的情緒宣泄與表達。而在這些紛繁的事件表象下,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最基本的現象:
- 共享單車熱度始終不減;
- 即便再不被看好,無論是估值還是融資速度,摩拜和ofo都幾乎創造了奇跡;
- 摩拜和ofo背后都有著頂級投資人的身影。
共享單車真的是個偽命題偽需求嗎?我來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這些現象之間的聯系,揭開the moment of the truth。
第一個問題:共享單車一定要有盈利模式才是好生意嗎??
互聯網那一套不求盈利,只要用戶量,再靠大數據來掙錢的套路早已經被投資人所拋棄,投資界也在反思如何回歸商業本質。一門好生意最好是先收錢后花錢,多收錢少花錢,這么看來共享單車完全不具備成為一門好生意的潛力。但是照這個標準來看,靠巨額補貼燒出來的O2O項目,美團和滴滴也不是好生意啊。經歷過專車大戰的各位應該很清楚,補貼可是一個無底洞,在專車大戰最激烈的時期,每天幾個億的補貼花出去了,卻補貼出一個虛假繁榮的市場。而共享單車卻是一個不需要補貼就能帶來大量真實用戶的移動。孰高孰低呢?
大家詬病兩家共享單車最多的就是成本問題(摩拜單車造價高維護費用低,ofo單車造價低但基本沒辦法維護)。我們也都知道產品的成本構成除了包括生產成本外,還包括管理維護成本和銷售成本。所以正常的產品思維來看,共享單車真的就是一個偽需求且是不可持續的生意。但是我們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事實果真如此嗎?一輛車壞了為什么要修,丟了為什么要找呢?如果把單車的制造成本看成一次性投入,這就是補貼,并且是總體規模可控的“補貼”。如果在北京市每年投放100萬臺ofo單車,按生產成本200塊來算,每年成本也僅僅是2億而已,這100萬單車帶來的流量價值是多少,這筆帳大家都會算了吧。并且,隨著國家一系列法規的制定和制度的引導,社會公德心的提升,對共享單車的破壞行為會越來越少,這個“補貼”也會越變越少。
根據Fellow data的數據,截至2016年10月,ofo單車目前市場投放量為7萬輛,摩拜單車為2萬輛,優拜單車預計達到8萬輛。在我看來,共享單車的競爭才剛剛開始而已。
談完成本我們來談收益。沉淀的押金用來投資反對多,使用收費來錢太慢,廣告收入和增值服務還在探索中,看上去最大的收益就是用戶數了。這個用戶群體的價值究竟是什么呢?我們大體可以推測出這個群體大部分用戶的特點:年輕,多數無車,消費力或不高。這些用戶中應以90,95甚至00后為主,而正是他們會在未來10年成為社會主流人群,抓住他們就是抓住了未來的商業機會。
我們還看到,無論是滴滴,還是美團,在O2O領域補貼出一個虛假繁榮的市場后,滋生出一堆關乎商業道德和社會公正的問題,這種商業模式是以犧牲平臺上其他相關干系人的利益來維持的,可持續性堪憂。反觀共享單車項目,政府、自行車制造商、投資人、用戶、企業等,每個干系人都能從中受益,是真正意義上的帕累托最優(原有單車租賃業可以通過單車維護和管理納入利益共同體),所以在整個市場推進上幾乎看不見阻力。這樣的商業模式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商譽積累,是企業巨大的無形資產。
所以,如果你認為滴滴是個好case,那么摩拜和ofo就是個更好的case。
第二個問題:投資人都在玩什么?
從摩拜和ofo公開的融資信息可以看到,兩家背后都是頂級的投資機構,并且和快的、滴滴、UBER、美團高度重合。騰訊直接投資了摩拜,滴滴投資了ofo。表面上看滴滴是為了保證自己在出行領域的絕對地位,補充最后3公里的業務短板,如果這樣就認為騰訊通過滴滴間接持股ofo會有不少人無法認同。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本輪4.5億美金融資領頭方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投資機構DST,和騰訊是戰略伙伴關系,有10%經濟權益屬于騰訊。由此不難看出,兩家共享單車身后真的都有騰訊的影子。這么多有共同利益的投資人投資機構在一起,兩家最終肯定要走到一起。也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態勢,今天你說我體驗差,明天我說你估值假,整個跑道被撩的火熱,其實一切都是套路啊。騰訊在整個過程中,除了收獲海量活躍的移動支付用戶以外,還將小程序的場景推廣出去了,怎么看都是贏家。在戰略角度看,騰訊布局非常清晰,眼光非常長遠,用暗度陳倉的方式再拿下重要的一局。看不清或看不起的投資人們,甚至于連跟投的機會都沒有,局中玩家早就把退出路徑規劃好了。在這場戰爭中,我們發現缺少了一個身影,雖然他們也投資了二線的永安行,但也僅是一個防御的姿態,整體布局上已經落后一個身位了。
所以,騰訊或成最大贏家,移動支付和小程序應用場景完美布局。
第三個問題:共享單車的未來會怎樣?
大膽的假設吧,畢竟誰也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個先來,萬一預測成真了呢?
1、摩拜和ofo合并,兩種產品分別針對不同地域互補的開展業務。人口密度低的區域會投放摩拜,人口密度高的區域投放ofo,原因不詳述。
2、更多的共享單車玩家會出現在摩拜和ofo還沒占領的小城市,迅速占領市場,然后以合適的價格賣給馬爸爸,隨便哪個馬爸爸都行。
3、共享的可能不僅僅是自行車,還有可能是下面這個玩意哦。
本文由 @soeas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這些用戶中應以90,95甚至00后為主,而正是他們會在未來10年成為社會主流人群,抓住他們就是抓住了未來的商業機會。—-沒干貨,希望作者聊的更深入些。
謝謝您的建議。這篇文章確實沒做太多技術層面的分析,僅僅是思維方式的表達,后續打算寫一下用戶心理、品牌及產品調性方面的分享,期待您提出更多寶貴的建議。
既然單車能共享,其他的物品是不是也可以考慮共享,比如….
哈哈,口味太重不能寫,而且有物化某角色的嫌疑,政治不正確。我對共享經濟其實持保守態度,產權不明往往會出現公地危機。
人口密度低的區域會投放摩拜,人口密度高的區域投放ofo,原因不詳述。是車輛價格成本不同的原因吧?
是從用戶體驗角度,人多車多不用找,人少車少需定位,其實我不一定正確,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我們認為的正確都應該是有前提的,前提不同則結論不同。
細想這句話也沒錯。只是感覺靠抓的內涵可以再深一點,比如是吸引
吸引這個詞更棒,也更符合互聯網產品的設計理念。在用迎合女性思維為設計指導的互聯網產品設計方法里,要吸引而不是追逐用戶才是正道。對于數據變現的問題,本身難度非常大,我想以我的能力不見得能把故事說圓滿,但騰訊應該可以。
“這些用戶中應以90,95甚至00后為主,而正是他們會在未來10年成為社會主流人群,抓住他們就是抓住了未來的商業機會?!蔽冶硎静毁澩芏鄷r候更像是在為他人(包括自己)做嫁衣!況且這些用戶未來的變數幾率很大,僅僅靠這一點點數據根本不足以抓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