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戰社交,支付寶為何挖小紅書、抖音墻角?
支付寶一直主打付款交易功能,如今再戰社交區域,挖掘抖音和小紅書員工又是為什么呢?本文對此進行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年初支付寶啟動“興趣社區”灰度測試,引發了人們對于“支付寶再戰社交”的關注。而近日,“支付寶招聘大量抖音小紅書員工”的話題,則讓支付寶重拾社交夢的具體動向變得愈加清晰起來。
根據媒體報道,支付寶自2023年起陸陸續續從抖音、小紅書挖了很多運營崗、廣告崗的員工。由此可以判斷,支付寶正在為“興趣社區”的內容布局做儲備。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支付寶的“興趣社區”并非真的是要突出社交屬性,而是通過強化內容生態,達到提升日活、提高用戶時長的目的。
按照支付寶一直以來“支付工具”的產品定位和強金融屬性的市場印象,“借內容拉升用戶數據”的分析不無道理。但是在當下的互聯網社交環境下,支付寶重拾社交夢也不是沒有機會。
一、流量見頂,頂流也發愁
作為中國市場最大的兩家支付平臺之一,支付寶近20年的發展幾乎沒有為用戶數據發過愁。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網民規模達5億人,而這一年11月,支付寶手機支付用戶超過1個億,截至當年12月31日,支付寶的實名認證用戶就已超過3億。
換句話說,10年前每5個有手機的人中,就至少有3個人是支付寶用戶。而同一時期,小紅書剛剛在上海成立還不足半年,距離抖音成立也還有3年時間。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全面普及,支付寶的用戶規模也水漲船高,到2019年1月,支付寶即宣布全球用戶超過10億。而截至2023年6月,我國的網民規模也不過10.79億人。
無論是從用戶規模還是覆蓋率來看,支付寶都是當之無愧的頂流應用,支付寶的增長天花板就是整體市場發展的上限。但表面數據的“安好”,并不能掩蓋昔日頂流的焦慮。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7天日均流量超過5000萬的App中,微博、小紅書、今日頭條、抖音的用戶使用時長依次為48.8分鐘、69.2分鐘、77分鐘、102.7分鐘,而支付寶App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只有7.8分鐘。
坐擁10億規模用戶卻“留不住”用戶的事實,體現的不只是用戶對支付寶“用完即走”的使用習慣,也反映出在支付寶長期以功能性主導開發的產品策略,與市場增長方向的偏離。
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支付寶作為第三方支付工具,能同時服務用戶和商家,很好地解決了生活繳費以及線上線下購物場景的支付需求。到后來,余額寶功能的上線,也用金融服務滿足了用戶需求,實現了用戶規模和現金流的雙向增長。但當用戶沒有明確需求的時候,支付寶如何體現自身的用戶價值?
針對這個問題,支付寶選擇增加社交功能來延伸使用場景。于是在支付、理財等場景之外,支付寶新增了紅包、集五福等能夠在春節重要營銷節點形成流量效應的功能和活動。同時結合公益主題,支付寶又上線了螞蟻森林、螞蟻莊園、芭芭農場、螞蟻新村、神奇海洋。
豐富的功能和活動的確能夠為提高用戶時長產生積極作用,但不能解決用戶停留的根本問題。
《2023支付寶年度發現小報告》數據顯示,近20%的年輕用戶早中晚不間斷“偷”好友能量,近1500萬用戶與朋友承擔起了小雞的“共同撫養權”。1500萬這個數字已經不少,但對比10億用戶也只是杯水車薪。
產品功能和活動固然可以無限疊加,今天“偷”能量,明天“送”飼料,但即便用戶一天“偷”三次能量,也只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進行的短暫停留。這些社交功能,也如同支付工具一樣被用戶“用完即棄”,并未產生真正的社交價值,沉淀為用戶資產。
實際上,從支付寶不斷迭代出的各種產品功能和金融屬性可以看到,其對自身的定位從來不只是支付工具,而是數字生活服務平臺。但聚焦服務的產品思路,讓支付寶更擅于解決具體需求,當用戶沒有明確需求時,支付寶就變得茫然無措。而類似“小游戲”的產品功能和活動能夠短期促活,于是支付寶的功能越來越多、漸漸地什么都有,但用戶都是三分鐘熱度不愿意長期駐足停留。
二、再戰社交,8年不晚
支付寶也不是沒有內容嗅覺。2016年,支付寶就推出過“圈子社交”,推出類似豆瓣小組、百度貼吧的“圈子”來打造新的社交圈。但由于產品策略過于偏激,將打賞與內容直接掛鉤,導致平臺出現大量低俗內容因而被緊急下線。
現在回頭再看支付寶的“圈子社交”,其實會發現當時的產品邏輯,已經具備借助差異化內容聚集不同圈層用戶的能力,以及利用用戶自身反饋激勵UGC內容生產的內部閉環。如果彼時支付寶能夠及時扼制低俗內容,同時孵化出一批KOL形成帶動效應,恐怕會有相當大的概率會抓到后來“內容種草”的一輪新增長。
可惜在2013年,阿里就收購了當時的王牌社交應用——微博,而微信公眾號也成功開辟了以“內容+社交”為核心的自媒體生態,支付寶在社交領域的嘗試不過淺嘗輒止,更悲催的是“圈子社交”因為內容失控捅出大簍子,無奈只能下線關停。
對比“圈子社交”當初的偃旗息鼓,支付寶在8年后的今天再戰社交,又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時代變了。
在資訊App把持流量入口的早期階段,用戶時間的“碎片化”體現在不同應用對有限在線時長的爭奪上,但內容瀑布流和內容推薦機制,讓用戶注意力越來越流向單一平臺,而用戶的媒介偏好又引發了內容供給陣地的轉移。
從新聞媒體到垂類KOL,不約而同地奔向短視頻、直播平臺和種草社區,新興平臺也具備了打破內容界限的能力。過去用戶在新聞App上閱讀全球資訊,在微博上發現互聯網上的新鮮事。如今大家在抖音直播直擊新聞現場,在小紅書吃瓜行業內幕、搜羅同城信息。媒介偏好給內容行業帶來的震蕩,讓微博等一批早期社交平臺的先發優勢逐漸被后來者追平。
小紅書和抖音的成功,印證了全新媒介環境下優質內容所具備的流量效應。新趨勢之下,支付寶也并未遲疑。2022年支付寶改版,在底部菜單欄中心位置加上了“生活號”,新增短視頻和直播內容,同時引入泛財經、生活、休閑等內容類型的MCN。
去年7月,支付寶上線“支付寶創作·分成計劃”,根據視頻播放時長、內容質量、粉絲活躍度等綜合計算,向達人提供激勵。11月時,支付寶“生活號”全面開放UGC入口,支持用戶在App首頁第三欄發布短視頻內容。
基于這些前置動作,也就很容易理解:支付寶招聘大量小紅書、抖音的運營崗和廣告崗員工,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后續的內容運營做儲備。那么支付寶再戰社交只是過度解讀嗎?答案也不盡然。
三、社交場景轉移,造就流量“新洼地”
對于小紅書和抖音平臺,人們對其內容屬性的討論遠遠大于社交屬性。這是因為從產品角度而言,借助圖文、短視頻以及直播等內容形式吸引用戶停留,是平臺的主要價值。
因此,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容社交平臺的價值只是被理解成用內容吸引用戶形成流量池,用戶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弱關系。但隨著用戶在線時長的不斷提高,內容平臺的社交價值也在不斷顯現。
在小紅書的評論區,常常可以看到相互@的“momo”們分享各自種草的筆記或產品。抖音的熱門視頻下方,也經常能夠看到用戶@好友前來“吃瓜”。這反映出,用戶對優質內容的分享不再局限于通過轉發按鍵分享到站外,而是習慣使用@功能分享給站內好友。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現象意味著社交場景的轉移。
同樣反映社交關系轉移的另一個例子是,去年下半年,“火花斷了就別聯系了”成為抖音平臺的熱門話題。據驚蟄研究所了解,抖音用戶只要連續聊天3天,就可以在對話框狀態欄點亮“火花”標識。持續聊天天數越長,還會解鎖不同的“火花”等級。于是,抖音“火花”成為現實社交關系中,好友之間反映關系密切程度的一種表現。
在陌生人社交方面,小紅書則表現出更大的社交價值。
過去一年,小紅書平臺流行的“搭子”文化,成為年輕群體發展興趣社交的一個縮影。平臺通過話題運營,讓擁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年輕人,分化成不同圈層。同時,平臺作為橋梁,又幫助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年輕人,建立連接、構建信任,在人人自危的互聯網上,建立起了一個以興趣為核心的社交“烏托邦”。
除此之外,小紅書、抖音也通過開放聊天群等功能升級,為用戶從公域流量導入私域流量提供了有效路徑,在鞏固內部流量的同時,又新增了新的社交場景。而基于這些運營手段,小紅書、抖音正在成為一部分用戶的社交秘密基地。因此,小紅書和抖音在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兩大細分領域,已經各自具備構建強社交場景的基礎。
除了內容對用戶的吸引力,內容平臺的社交價值還來源于用戶自身的社交需求遷移。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微信無可替代的地位決定其仍然能夠占據社交應用市場的C位。但用戶并不滿足于被單一平臺消耗全部注意力的現狀,由此一部分用戶產生了“逃離”現實關系的社交需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渴望在工作、家庭之外,建立單純的社交關系,而這些新增需求產生的流量也就流向了由興趣驅動的內容平臺。
從小紅書和抖音已經取得的成果來看,興趣內容不只是貢獻了新的流量增長點,還創造了一個社交新空間。這或許不是支付寶挖前者墻腳的主要原因,但能夠預見的是,當支付寶向小紅書和抖音看齊、真正補足內容短板后,不僅解決了流量問題,也擁有了再戰社交的真正實力。
作者:雨谷
來源公眾號:驚蟄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探索發現新經濟。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驚蟄研究所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