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降傭10%:以蘋果營收7‰,解國內開發者困局
上周,歐盟認定蘋果在流媒體音樂業務中存在壟斷行為,罰款18.4億歐元。蘋果則在后續更新的iOS版本中開放側載,允許開發者接入第三方支付。但這項福利僅限于歐洲區,國區并未涉及。那么,如果國區蘋果商店也能這樣調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蘋果長達16年之久的“圍墻花園”,被轟開了一角。
3月4日,蘋果被歐盟罰款18.4億歐元(約合142億元),理由是認定蘋果在流媒體音樂業務中存在壟斷行為,如對開發者征收30%傭金、阻止開發者接入第三方支付等。
歐盟大錘落下,蘋果也終于一改往日傲慢,在3月6日發布的iOS 17.4正式版中,針對歐盟地區,做出一系列開放性調整,力度史無前例:
開放側載,允許用戶從App Store以外的第三方渠道安裝應用;
允許開發者接入第三方支付,不再強制使用蘋果支付;
下調”蘋果稅“抽傭比例,從原本的30%、15%(針對年收入100萬美元以下的小型開發者)兩檔分別下調至17%、10%(一年以上訂閱或小型開發者),降幅在5%~13%。
蘋果“鐮刀”后撤,歐盟開發者和用戶受益,持續了長達16年的”蘋果稅“就此大幅降低——自2008年上線以來,App Store便對應用內的虛擬物品交易收取30%的“過路費”,且強制使用蘋果支付,如購買會員、給作者打賞等。
不過,這樣的反壟斷紅利,國內市場卻只能遠觀——除歐盟外,此前,蘋果對美國、荷蘭、韓國等市場開發者,都曾有不同程度的開放或讓步,但作為蘋果全球第二大營收來源國、第三大營收來源地區,中國用戶和開發者仍深受蘋果限制,所繳納的“蘋果稅”費率,依然是全球最高通用標準——30%、15%。
站在蘋果的角度,其一直對開放諱莫如深,無非擔心生態安全和收益受損,但開放所激發的正反饋與短期損失相比,究竟孰高孰低?
這筆賬,值得蘋果好好算一算,而不是固執的握緊“錢袋子”。
一、被“特殊對待”的國內開發者
如歐盟委員會所言,蘋果的封閉,侵犯了用戶和開發者的利益。
在監管壓力和開發者抗議之下,過去兩三年間,蘋果被迫走上開放、減稅之路。
2022年,蘋果允許韓國開發者使用第三方支付,對應的抽傭比例降為26%;同年,荷蘭約會類應用被允許開放第三方支付,對應的抽傭比例為27%;今年初,蘋果允許美國開發者使用第三方支付,對應的抽傭比例為27%、12%(針對一年以上訂閱或小型開發者)。
可見,全球開發者對此有著共性訴求。
國內市場也是如此,開發者深受”蘋果稅“的高成本困擾,也曾嘗試抗爭過,但始終未能撞開蘋果鐵幕,不得不繼續承擔全球負擔最重的“蘋果稅”。
比如知名游戲開發商米哈游,其王牌游戲《原神》便對“蘋果稅”貢獻不菲。
據data.ai今年2月估算的數據,自2020年9月上線以來,《原神》國內iOS端營收約為15億美元,按30%的抽傭比例,《原神》僅國內市場大概貢獻了4.5億美元的“蘋果稅”。
為降低成本,去年下半年,米哈游嘗試引導玩家繞開蘋果支付,跳轉到自建的網頁充值中心,或支付寶“米哈游支付中心”小程序上充值,但這兩種方式隨后均被蘋果停用,不少用戶因此吐槽“蘋果真麻煩啊”。
支付寶安卓端搜索截圖
去年3月,抖音也下架了iOS端的知識付費類課程及生活娛樂充值類商品,但安卓端不受影響,不少用戶猜測這與“蘋果稅”有關。
蘋果逼迫開發者被迫“繞路”,不僅大幅降低iOS用戶體驗,也讓開發者收入受損,長期其實也減少了“蘋果稅”收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也有一部分開發者選擇使用蘋果支付,但為緩解抽傭成本,會提高iOS端服務定價,甚至高于安卓端三四成。
不少iOS用戶為此在社交平臺吐槽,“買得起iPhone,用不起服務”。
無論是繞路iOS端功能,還是提高定價“轉嫁”成本,亦或“照章”承受高傭金,于用戶和開發者,都非善舉,是國內APP生態低迷的原因之一。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8年-2023年7月底,國內市場的活躍APP數量從449萬款下跌到261萬款,四年多減少了42%,接近腰斬。
此外,截止去年7月底,國內移動應用開發者總數為83萬,其中安卓開發者為25萬,蘋果開發者為58萬。
如果蘋果能為這近60萬的開發者“減負”,國內移動生態尤其蘋果生態的創新與活力便有望提升,這既關乎國內開發者的收益,也關乎蘋果自身的生態收益。
同時,作為蘋果重要的銷售市場,國內開發者也有權得到蘋果的公平對待——開放側載與第三方支付,適當降低傭金比例等。
二、幫蘋果算筆開放經濟賬
蘋果對開放的猶疑,大概率是擔心“蘋果稅”收入降低。
雖然蘋果從未公布“蘋果稅”數據,但不難粗略估算。
參考Sensor Tower數據,2023年App Store和Google Play全球用戶消費支出達1300億美元,按照App Store歷年60%左右的占比估算可得,其2023年的全球消費支出約為780億美元,按照15%、30%的抽成比例,“蘋果稅”收入預計為117億美元到234億美元,這大約是同期蘋果總營收的3%~6.1%。
同時,“蘋果稅”毛利率很高,在財報中,包含“蘋果稅”在內的服務業務毛利率基本穩定在70%以上,遠高于硬件40%左右的水平,可謂“躺賺”。
假設蘋果接下來對國內開發者降低抽傭比例,到底會帶來多大損失呢?
我們以蘋果降傭10%為例,可粗略估算傭金損失(存在一定誤差)。
據Analysis Group報告,2022年中國市場在App Store產生的數字交易金額為210億美元,如果以2023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的同比增速,作為年復合增長率估算,可得出,2024年中國市場在App Store產生的數字交易金額預計為241.32億美元(約合1713億元),2026年預計為277.33億美元(約合1969億元)。
假如降傭10%,可得出,2024年蘋果的傭金損失預計為171億元人民幣,2026年預計為197億元人民幣。
參考蘋果2023全年3857億美元(約合27385億元)的總收入看,這近200億元的潛在損失,相當于其年營收的7‰,實屬九牛一毛。
收入減少蘋果可以承受,同時開放、減稅還能給蘋果帶來其他增量價值。
眼下,蘋果在中國市場的日子不算好過。
一來,iOS正在遭遇鴻蒙的強勢趕超。
IDC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在中國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中,安卓、iOS、鴻蒙的占比分別為71.8%、16.4%、11.8%。而據TechInsights預測,從2024年起,鴻蒙有望超過iOS,躍升為國內第二大智能手機操作系統;
二來,蘋果產品在國內的銷售情況也不樂觀。去年Q4,蘋果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降13%,是唯一出現下滑的區域,也是自2020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弱季度表現;另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今年前六周,蘋果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大跌24%位居第四,遠高于大盤7%的下跌,華為則同比大漲64%升至第二。
可以看到,蘋果在中國的競爭力顯著下滑,假如蘋果能讓利這7‰的營收損失,或許有機會激活應用生態,“以小博大”,以應用生態的長板去擊打鴻蒙應用生態的短板,扭轉頹勢。
原因在于,一方面,蘋果降傭10%后,其最高20%的傭金比例,相比國內OV華米等應用商店具備競爭力,能吸引開發者積極擁抱App Store,反哺蘋果生態繁榮。
當然,國內其他應用商店可能也會跟風降傭,共同為開發者和用戶減負,但未必能承擔如此大的傭金損失。
參照Statista Market Insights數據,在全球、歐洲、北美市場,其他應用商店的數字交易份額一般是蘋果的2/3,若國內也參照該比例,意味著,在同樣降傭10%時,國內其他應用商店的傭金損失約為蘋果的2/3,即2024年損失預計為114億元,2026年為131億元。
另一方面,蘋果降傭,以及開放側載與第三方支付后,開發者成本大幅下降,iOS端定價更高的槽點減少,用戶體驗也有望改善。
最終,來自用戶和開發者的雙邊收益,或可助力蘋果在中國扭轉當下的頹勢。
三、國內需要主管部門介入
在歐盟高壓下,蘋果的被迫開放,其實也不情不愿,“附贈”了不少限制。
其中,有些是為了保護用戶體驗,規避開放帶來的安全風險。
比如,蘋果強調其依然會把控應用分發,審查所有應用程序。目標是,確保第三方應用商店分發的應用沒有病毒、惡意軟件或其他安全威脅,不會讓用戶遭受嚴重欺詐。
保護用戶利益的審慎自然可取。
但需要強調的是,蘋果如果一味以此為借口,在國內拒絕開放,并不合理。
畢竟,從本次蘋果對歐盟市場的調整不難看出,蘋果有能力在安全前提下開放側載。
事實上,蘋果先前已經在PC端允許用戶從開發者官網下載應用,表明開放側載在技術上可以實現,且不會產生顯著的安全顧慮。
反觀蘋果“附贈”的其他新規,則不太讓人信服——其變相增加了開發者的費用或門檻。
其一,針對使用蘋果支付的應用,蘋果將收取3%的支付服務費。
其二,蘋果對上線第三方應用商店的開發者資質有要求,要么,每年都提交一份由A級金融機構出具的100萬歐元(約合770多萬元人民幣)的信用證;要么,連續兩年及以上成為Apple開發者計劃的合格會員,且在上一日歷年中擁有在歐盟iOS上首次安裝量超過一百萬次的應用。
如此一來,那些不具備此般資金或產品實力的中小開發者,便無法享受側載開放,只能繼續被禁錮在App Store的牢籠中。
其三,針對每年安裝量超過100萬次的應用,100萬次之后的每次安裝,開發者均需支付0.50歐元,蘋果稱為技術使用費。
也就是說,假設應用每年下載超過200萬次,那么,開發者每年至少需額外支付50萬歐元(約合380多萬元人民幣),越受歡迎的應用,費用越高。
雖然蘋果聲稱,只有1%的開發者可能涉及這部分費用,但據投行機構摩根大通在投資備忘錄中表示,收取該部分費用基本能抵消蘋果的抽成損失,App Store在歐盟市場的收入將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綜上,蘋果前述“附贈門檻”,導致其新規開放性和減負力度大打折扣,結果很可能是“小開發者沒資質使用第三方分發,大開發者則需繳納高額技術使用費”,而只有部分開發者因此受益。
申萬宏源以國內出海游戲為例分析,假設游戲應用繼續使用App Store但不使用蘋果支付,那么,中高ARPPU(平均每個付費用戶創造的收入)/用戶規模小的產品或在新規后更受益,如《和平精英》《萬國覺醒》《原神》等游戲在歐盟地區的費用預計減少30%以上;而低ARPPU/用戶規模大的產品,如《UNO!》《龍珠大冒險》等,由于安裝量大,核心技術使用費可能提升較多,導致總費用增加。
來源:申萬宏源研報
總之,蘋果意圖明顯,希望保持現狀,讓開發者盡可能留在App Store高達30%的圍墻花園之中。
為此,蘋果還在3月6日“貼心”地為歐盟開發者提供了“反悔”的后路——只要開發者尚未使用第三方分發或第三方支付,可擁有一次切換回原有條款的機會,以避免新規下的新增潛在費用。
Epic Games和Spotify對此提出強烈批評,后者認為這是蘋果應對法規的“偽裝”策略,偏離了應有之義;微軟Xbox總裁Sarah Bond也認為新規是“誤入歧途”。
對國內市場來說,之后在推動蘋果開放時,也當引以為鑒,拒絕摻了水分的開放和減負。
為此,國內市場不僅要口頭抗爭,更需要主管部門的介入。
此前,其他國家開發者能爭取到一定讓步,皆源于相關主管部門的一錘定音。
除歐盟之外,美國聯邦法院已經通過判決,確認蘋果必須放開第三方支付,荷蘭競爭執法部門的調查也對蘋果做出同樣的決定,蘋果需要為此分別少收取3%的傭金。韓國在《電子通信事業法》中明確要求蘋果、谷歌必須開放第三方支付,一旦違反,可能面臨在韓營收3%的罰款;日本有望在2024年出臺《數字反壟斷法》,要求蘋果、谷歌等公司開放側載及第三方支付,罰款金額最高為企業收入的6%。
對下之下,國內的執法進程應當加速。
接下來,蘋果和歐盟的交涉或還有變數,蘋果表示不服歐盟罰款,會提起上訴,歐盟委員會則表示,在3月法規正式生效之時,假如蘋果的“建議解決方案不盡如人意”,將會采取激烈行動。
以歐盟為鏡,可知推動開放不易,但國內總要先邁出第一步。
采寫:王舒然,編輯:萬天南
來源公眾號:財經故事薈(ID:cjgshui),資深圍觀,謹慎吐槽,橫跨財經、科技的原創深度解讀。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財經故事薈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